kjy01_20191201s

(本報專題)美麗的海洋佈滿塑膠垃圾、鯨魚屍體胃部被發現有逾五公斤的塑膠廢棄物⋯⋯看到這些新聞時,你有甚麼感受呢?使用塑膠製品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但你有否想過這一時三刻的方便,會為環境、或同住在地球上的動物,帶來多大的破壞及影響? 

根據環境保護署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廢塑膠在二○一七年仍然是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第三大成份,每日有二千一百二十四公噸,佔了都市固體廢物中的兩成。若要從源頭減少塑膠垃圾,實有賴各人改變生活習慣,除了自備購物袋外,自備餐具、餐盒、杯子和不鏽鋼飲管等,代替即棄的外賣用品,也能減少製造廢物。

為了讓公眾更親近大自然,思考個人與水之間的關係,藝術團體「誇啦啦藝術集匯」剛於十一月初,一連兩個週末在大嶼山的沙螺灣村,舉行第二屆大型戶外藝術節「浮遊之樂」,以「水」為主題在海邊演出互動體驗劇場、展出裝置藝術、舉辦故事及手工藝工作坊等,與參加者探討水的主題和「浮游」的意義。雖然展覽經已結束,但當中的環保信息值得繼續細味。 

英國藝術家 作品反思極端天氣

藝術節中,其中一件高達七米、由藤和棄置膠樽等製成的海龍王裝置藝術《龍王》豎立在沙灘上。創作這個作品的藝術家,是來自英國的兩姊弟Sue Hill和Pete Hill;他們去年亦為第一屆的大型戶外藝術節,在沙螺灣製作地標雕塑作品《千里眼》。

本年,這兩位藝術家徒手使用藤和棄置膠樽,製作這海龍王裝置藝術。Sue透過大會網站指出,在與村民討論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決定創作主題時,曾構思過使用「十兄弟」、「孫悟空」和「美人魚」等,但後來當他們知道有關龍王的傳說後,紛紛認為海龍王象徵「權力、力量、運氣」,而最終嘗試製作代表面對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塑膠污染的廿一世紀海龍王。

Pete是跨界別視覺藝術家及極地科學家,他指出在沙螺灣逗留期間,看到海面上飄浮著許多膠樽、零食包裝等塑膠廢物,所以最終決定加入海面上撿到的塑膠,來製作這藝術品。

細小塑膠微珠 構成海洋污染威脅

沙螺灣三面環山,每到秋冬,北風便會把大量沙石隨海浪帶到沙螺灣,而傳說這裡一帶盛產海螺而得此命名。

第二件裝置藝術「海的控塑」便於村內的一條小溪展出,該小溪的上流放著一塊大膠片,然後隨著溪流展示出塑膠的分裂。這個裝置的藝術家及設計師李樹勳指出,這跟人平常看到在小溪的塑膠產品一樣,在上流時大多完好無缺,但隨著水流至下流時便會逐漸分成微小的碎片,散落在不同角落。

李樹勳並指出,雖然海洋裡的微塑膠小得幾乎看不到,但它們卻是會影響著新生魚類的發育,甚至是影響著整個生態的發展。因此,他便藉這個藝術品,呈現出放大一百、一千倍的微塑膠,讓參加者反思塑膠與大自然。

事實上,海水除了滿佈膠樽、膠袋等塑膠垃圾,去年香港大學一個關於地球科學的研究便顯示,香港超過六成的海水樣本,都含有塑膠微珠;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微膠塑珠是來自磨砂膏和牙膏等個人護理或美容產品。研究指因為塑膠微粒十分細小,在污水處理過後,仍然會有大量流入海洋,而去年在香港沿岸每平方公里的海域便找到約三十八萬粒微珠,反映海洋遭受污染。

藉展品感受與水關係 反思水資源浪費問題

除了以上兩個展品,藝術節上亦有一個外表如水滴般的《水濂洞》。這作品以竹為製作材料,由本地裝置藝術家及建築師陳建國和譚偉霖共同創作,以美學方式呈現不同國家的用水量,讓參加者感受人與水的關係,反思水如何以有限的生命為人類奉獻,及水資源浪費的問題。

「誇啦啦藝術集匯」是一個雙語學習劇場及非牟利藝術組織, 致力於培育年輕人,而是次大型戶外藝術節為小朋友舉行工作坊, 如「小船工房」,讓參加者以木造螺旋槳及橡皮圈製作及發動小船;亦有「精靈藍藍大冒險」尋寶之旅,讓參加者與家人一同在村內探索,利用自然環境為遊戲增添樂趣。(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