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91124s

(本報特稿)「關於人道工作會令我想知道更多、認識更多和改變更多。」現於救助兒童會擔任香港項目助理經理的天主教徒莊慧雅,過去十年從事人道工作, 又曾獨自遊歷非洲,認識非洲南部的小孩,與他們共同生活,「從事人的工作是我所嚮往,也是我信徒的使命」。

坦桑尼亞協助殘疾人士

在香港理工大學取得社會政策及行政學系高級文憑的莊慧雅,曾任職學校牧民工作者,後來在香港紅十字會工作八年,協助義工發展及培育,在賬災部前赴青海震災後重建工作等,至二○一七年離開崗位以完成輔導學社會科學碩士學位, 同年暑假她有一個半月的時間,到非洲的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參與義工服務,教當地居民認識廢物分類及回收,並在當地救世軍的殘疾人士學校服務。

其中她到坦桑尼亞的救世軍服務殘疾人士時,面對傷殘程度不一的小孩,每天見他們練習走路,也認識整個打石膏的過程,她說:「有天我要裁剪皮革造鞋,雖然很沉悶,但想到這將會成為小朋友的鞋子,頓覺得很有意義和自豪。」她要為小學畢業生度腳造鞋作為畢業禮物,「學生的傷殘程度不一,有的腳掌比常人大, 亦有腳趾屈曲難以放平,我逐個為他們度尺,希望能造出一對他們專用的鞋子」,藉著服務她體會懷著目標做事的重要。

推廣非暴力與和平文化

莊慧雅回憶早年在紅十字會工作,「看到義工由中學生開始參與服務至今;亦有不少因參與紅十字會服務而選擇醫護工作,或擔任社工等服務他人的崗位」,影響她後來在工餘也加入紅十字會義工隊,後來成為該會朋輩青年教育計劃的朋輩教育員,從服務學習推動非暴力與和平的文化,這信念也成為她現於香港救助兒童會推動關愛與非暴力的家庭環境甚有關係。

二○一八年三月她加入香港救助兒童會,同年暑假協助該會開展「從心所育」計劃,計劃透過活動讓兒童和家長認識兒童權利、如何保護兒童、溝通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她也負責支持其他非政府組織在推動兒童權利、兒童保護、教育和醫療等工作。

「孩子常做出家長認為頑皮的行為,是否立刻標籤子女『曳』?『不聽教』?然而家長有沒有理解小孩的需要及感受?」她建議家長因材施教, 多從兒童角度出發,正是尊重兒童權利的角度。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已把兒童發展作為目標之一,期望於二○三○年所有兒童也不會經歷任何形式的暴力。莊慧雅也希望能實現這遠景,認為須從家庭著手,逐步向家長灌輸非暴力價值,透過正面管教改善親子關係,讓兒童在非暴力的環境下成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