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90609s

(本報專題)小朋友,你喜歡玩遊戲嗎?由你們決定玩甚麼遊戲、怎樣玩、跟誰一起玩好嗎?遊戲是與小孩溝通的快樂語言,也讓他們從中培養社交技巧,最近香港大學為幼稚園推出項目,讓師生與家長「何時何人何地也齊齊玩」。

「玩遊戲要好玩、安全及尊重他人和萬物才是好遊戲。」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融合與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中心、賽馬會「玩學相長」計劃總監廖秀卿博士剛於五月廿二日的「玩學相長」計劃啟動禮上指出,不論大人與小孩也喜愛遊戲,而在玩樂過程中,小孩可學習互動,「透過遊戲培養孩子的領袖力、紀律、禮貌與尊重、接納他人意見。遊戲過程中,小朋友既是參與者,也可以是帶領者」。

「玩學相長」計劃在十四間幼稚園推行,逾二千二百位學生、一千四百位家長及八百位教師受惠,藉著推動玩遊戲教育,讓教師與家長在課堂及日常生活中應用。

「玩學相長」計劃的集體遊戲,從「好玩、安全、尊重」的要素,吸引孩子參與,加強互動, 以及提升社交情緒能力。

魚仔游過來

學習重點:停動、聽從指令、觀察

玩法:請小朋友扮魚仔(或其他小動物) 

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呈小魚手勢, 

導師告訴小朋友他們都是魚仔在魚塘自由地游,但需按指示作出相應動作。

指示:開始>可以游、停止>停下來

廖博士的話:捕捉小孩的優點,並挑選小領袖繼續遊戲,具體說出被選中的原因,如:在眾小朋友中,停得最快最準。

動作大會串

學習重點:身體語言

玩法:導師做出手勢並解說原因,請小朋友跟著一起做。

「做得好」——手伸直並豎起大姆指

「做得啱」——姆指食指形成V形

「做得非常啱」」——雙手臂形成V形

「做錯了」——雙手食指交疊放胸前

「俾心機」——雙手做成心形

「有進步」——雙手姆指食指合併,三角形慢慢向上升。

「磁力腳」——雙手放於身體旁或坐下時雙手放在大腿上、企定或坐定。

請有信心記下動作的小朋友出來做領袖。

廖博士的話:身體語言屬於家長與子女間的溝通,平日在街上若要制止子女的行為,大聲叫嚷亦難以即時令子女停下來,透過肢體語言能增進與子女溝通。

家長到校玩遊戲
受訓幫助小孩成長

「大家好, 我是風帆組的細細粒!」「我是高佬爸爸!」「我是K1家長恐龍媽媽!」家長義工親身在校內帶領遊戲時,每人也有組別及藝名,玩遊戲時小朋友便以藝名稱呼他們。

綽號「高佬爸爸」的家長劉棋森(圖1)的雙胞胎女兒就讀於聖羅撒幼稚園K2,他說玩遊戲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學習,外出時他會向女兒提議飾演巴士司機,一起玩「紅綠燈」遊戲,「要留意三個因素:尊重別人,不可在街上奔跑以免撞到他人,安全及好玩。當說出『紅燈』,她們便立刻停下來」。

每當與女兒玩耍,女兒會稱他為「公園爸爸」,當說教時,便稱他為「屋企爸爸」。過去他經常以說教方式處理女兒的行為問題,如女兒在街奔跑便會喝止,現在他透過遊戲,讓女兒從遊戲中學習,增進親子關係。

聖羅撒幼稚園是參與計劃的學校之一,該校主任廖潔玉(圖2)說,遊戲能吸引小朋友投入學習,「有不喜歡認字的小朋友,通過遊戲主動認字,更有的成為遊戲中的領袖,完成後給予小獎勵作鼓勵」。她對本報說,除了教師培訓外,該校共有十二位家長,受訓後為幼兒舉辦六次遊戲工作坊,負責帶領遊戲及擔任導師,讓家長從中明白遊戲教育能幫助小孩成長,「可幫助幼兒開動腦筋,加強溝通,能自行處理情緒」。

另一參與計劃的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全體教師及近三十位家長受訓,校長陳紫雯對本報說:「小孩天生愛玩遊戲,故此輕鬆方式學習讓他們更容易去領悟及吸收, 去學習基本的態度、技能與知識。」

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家長義工李敏慧育有兩子,幼子現於該校就讀K3,她除了在校內擔任義工帶領遊戲外,在家也與兒子通過遊戲學習,她指兒子活潑,難以安定,當她說:「磁力腳」,兒子頓時站立出「最佳站姿」;她又不時與兒子玩遊戲,「坐車會玩接龍、傳話等遊戲,遊戲中學習專注和聆聽,有時更會吸引身旁的小朋友,同時也增加我的童心」。

訓練小朋友成為領袖
家長與教師從旁指引

「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自然會留意遊戲規則,是自然的學習,所以玩是純天然教育。」廖秀卿博士(圖3)提到,要由孩子做領袖,家長只作遊戲示範;玩樂過程中發掘學生藉得欣賞的地方,完成後的反思,能讓孩子體會遊戲中藉得學習的地方,達到「玩中帶學、學中帶玩」。

廖博士指設計遊戲旨在透過動作與視覺刺激小孩的感官;遊戲特色由家長作示範,再由小孩當領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