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4b_20190519s

我作為輔導心理學家,工作主要是利用談話治療方式幫人治療「心病」;但是,輔導心理學不僅「治病」,我也不稱呼來找我的人為「病人」,因為我的工作除了處理人們即時情緒困擾,更重要是幫人「預防勝於治療」, 找到自己的強項和優勢,保持心理健康。

我每天也走訪不同的地方,接觸不同年齡、背景的人;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講座或工作坊等服務。

我會談論的話題也很廣泛呢!可能關於性格、情緒、學業、工作、人際關係、生涯規劃等等。有時遇到一些不擅表達自己感受的人來求助,我會利用一些書籍、玩具、圖卡、甚至一些自創的工具,令輔導過程充滿趣味,雙方慢慢建立信任,找到「打開心窗」的鑰匙。

曾經面見過一位悶悶不樂的中學生,他一開始便對我說:「你不用勸我想正面點、開心點,我的痛苦,沒有人明白!」我沒有半句爭論或批評,反而默存在心,一直無條件地聆聽、回應他的感受,盡我所能運用同理心(Empathy),也就是設想自己代入他的處境,建立共鳴。經過一段時間輔導,他竟然對我說:「雖然很難找到同自己一樣經歷的人, 但有人聆聽和明白,真的很治愈!多謝你!」原來,心理輔導的重點不只是說話,反而是聆聽,沒有批判的聆聽! 

所以說,我的工作絕不是胡亂叫人「想開些」、「正面點」;反而是透過聆聽、觀察、探討各人的情感和性格特質 ;讓人可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欣賞自己的強項,回顧自己的正面經歷,從而建立自信。當遇到挑戰和困難時,也能夠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問題,以跨過障礙。

輔導心理學強調: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其實只是一瞬間的挫折,沒有甚麼是解決不了的呢!(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