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3_20181104s

培育孩子活出真善美,是普遍認同的觀念,但具體的教養方式,每個家庭也有不同。各位爸爸媽媽,你們有沒有想過, 你們現在沿用來教養孩子的方式源自哪裡? 是否隱隱滲著你和伴侶原生家庭的影子?想要了解自己現在的教養模式,便先要認識你內在的兒童,也就是童年的你。

《紙娃娃手牽手》

小女孩跟媽媽一起做牽手的紙娃娃,這五個牽手紙娃娃陪她一起冒險,無論遇到甚麼危險,他們都不放手, 一起面對所有的挑戰。有一天,一個頑皮的男孩用剪刀把小女孩心愛的紙娃娃全都剪碎了…… 但紙娃娃沒有消失, 他們只是被珍藏在小女孩的美好回憶裡。後來,小女孩長大了,當了媽媽,她也帶著女兒一起做了一串紙娃娃。

我們將於原生家庭領受的教養模式,直接套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是自然不過的事。這可以是美好的承傳,但如果父母在兒時曾遭遇不愉快的經歷,可能會不自覺地施展在孩子身上,例如有些父母會因為孩子的某些小舉動,顯得異常焦躁不滿,這可能反映了他們在童年時也曾受過父母同樣的對待。如父母缺乏醒覺,不刻意作出修正,這種惡性循環便會一直持續下去。

《我想要愛》

大熊吉米幼年時失去了媽媽,他戴著爸爸臨別時贈他的帽子,踏上了尋找愛的旅程。不久他遇到被老鷹襲擊的山撥鼠,大熊救了她,山撥鼠為了報答大熊,就留在他身邊照顧他。大熊覺得她就像親人, 便稱她為小奶奶,可是一天小奶奶死了,大熊再次出發尋找愛,輾轉失落過,最後遇見一群需要他照顧的「小朋友」,他不再感覺心中有個大洞了。

我們在兒時遭受過的不愉快經驗,會在我們的心坎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就像是心裡破了一個洞。成長以後,我們不斷尋找愛我們的人和成功的經驗,試圖把這個大洞填滿,但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這個洞就像一頭永遠吃不飽的怪獸,怎樣也無法被滿足。直到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忙著照顧這幼小無助的生命,竟漸漸忘卻了自己的痛苦。我們跨越了許多以往無法跨越的困難,也激出了我們從來沒有發現的潛能。這時候,心中那個洞雖然仍然存在,但洞口好像已被嚴密地封住了,心不再那麼痛。

《被鳥銜去的櫻桃》

男孩在城市長大,小時候沒有見過多少棵樹,所以一直渴望能擁有自己的小花園來栽種果樹。長大以後,他移民到了美國,心願終於實現,他的孩子就在這個美好的環境中成長。每年櫻桃樹結果子的時候,爸爸都很著緊,趕快叫兒子來把櫻桃摘掉。但兒子長大後,整天對著電腦,根本沒心思理會櫻桃,著緊的就只有爸爸。原來一個人一生中最容易丟失的,可能就是父母的愛。

有了孩子以後,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彷彿自己也有機會經歷第二次童年。我們憶起了兒時的匱乏,於是盡力為孩子提供我們過往無法獲得的物質;安排他們學習我們過往無法接觸的事物。這一切無疑是出於愛,但孩子始終是另一個個體,而且時移世易,孩子所需要的,也許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

與其以孩子來填補我們心裡的洞,倒不如藉著「第二童年」,好好檢視自己的過去,帶著醒悟來面對自己和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