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81028s_0

(本報專題)談到瀕危動物,你第一時間會想起甚麼動物?原來在香港這片石屎森林中,居住著一種屬於「極危」級別的野生族群——小葵花鳳頭鸚鵡。現時大約有二百隻小葵花鳳頭鸚鵡在香港棲息,數量竟佔了全球總數的十分之一。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下稱中心)上月便舉辦「生態速查」活動,讓參加者協助專家統計山上不同物種,也多親近大自然。

座落港島西區與香港大學校園為鄰的龍虎山,高二百五十三公尺,它的郊野公園是全港最小的,但山上生物品種十分豐富。中心資料顯示,龍虎山出現的蝴蝶品種,約佔了全港蝴蝶品種的一半。中心於九月廿九至三十日舉辦了「龍虎山生態速查」,由生態專家帶領參加者在限定時間(24小時)和範圍內,尋找和辨識不同的物種。

這是中心第二年舉辦生態速查活動。在專家的帶領下,義工與 參加者(去年)於限時內搜集了一百五十一種動物,當中包括瀕危物種如香港湍蛙和小葵花鳳頭鸚鵡等。

當公民科學家 更重視科普

龍虎山生態速查可分為四大物種調查,分別是雀鳥、蝴 蝶、昆蟲及兩棲爬行類。在進行調查活動前後,中心為參加者安排了培訓講座和工作坊,讓他們深度體驗生物研究的過程。 今年的生態速查,更增設了「標記蝴蝶實驗」,專家在首天活動中 標記了搜捕到的蝴蝶, 一星期後參加者再看看能否找回被標記的蝴蝶,以了解牠們的活動軌跡。

中心項目主任杜振南說:「希望透過這活動,把公眾和專家連繫一起,提高公眾的生態知識,讓他們了解研究人員的工作,成為『公民科學家』。」

參加者除學習辨認物種外,更有機會認識生物研究方法,例如製作標本,讓參加者活動結束後,也可以繼續自行研究不同的生物。 

活動中,參加者可上載生物照片至網上平台 (iNaturalist),中心另一項目主任陳燕瑜說:「大眾可透過此平台與生物專家對話,即使參加者無法辨認相中的生物,平台上的專家會解答有關疑問。」

陳燕瑜說,「公民科學家」這概念在外國逐漸受普及,並能輔助科學研究工作,「舉例說,若有蝴蝶專家希望研究亞太區的蝴蝶品種,他可請各地民眾上載蝴蝶資料至iNaturalist。由公眾上傳的照片,只要經平台上兩位用家作核實,便能成為「研究級別數據」, 供研究用途。」 

依龍虎山山腳 山上物種豐富

二○○八年,環境保護署與香港大學合作,於大學校園成立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向公眾宣揚環保意識。

中心由屬於歷史建築的前水務署員工宿舍修復而成,設有展覽廳,展示自然標本和岩石等,教育大眾本地自然生態的知識。

從港鐵香港大學站約步行十五分鐘,訪客便可到達環境教育中心,交通便利也吸引不少學生參觀中心。中心的網站便設導賞專頁,讓更多人認識港大校園的生態。

中心除了傳遞生態知識外,更讓公眾親自探索自然環境,陳燕瑜說,中心的特點是,「除設有展覽廳,亦設有花園,後面更是龍虎山,讓大眾可上山親近大自然。」中心花園種有不同植物,而位於花園的生機池和蝴蝶園,一年四季都吸引不同的野生動物,例如箭豬、赤麂、黑眶蟾蜍,前來覓食或棲息。

中心舉辦不同活動,讓公眾知道物種多樣化外,亦明白生態環境對人的重要性。杜振南解釋,人們經常無視和低估動物對人的幫助,「動物的花 粉傳播對農作物和水果的種植十分重要,例如假若蝙蝠絕種,便會 導致榴槤絕種。動物更可幫忙控制害蟲的數量,平衡生態環境。」 

舉辦不同活動 接待學校與團體

兩位中心項目主任都認為,要令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第一步是讓他們接觸大自然,所以中心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以不同角度吸引大眾認識和愛護大自然。
舉例說,中學和小學會到中心參加野外定向和行山等活動,亦有綠色工作坊;當中很多活動可供學校和慈善團體免費預約參加。中心幹事亦會走訪學校,舉辦環保主題的活動,如製作種子書簽,希望從小令學生學習愛護生態。
最近,中心便舉行「森林浴」,讓參加者放下手機、工作和生活上的煩憂,跟著嚮導的建議,感受和體驗自然的連繫,陳燕瑜:「透過這類型的活動,或許可以吸引喜歡藝術的人參加!」

龍虎山上擁有不少歷史遺跡,除自然環境和生態作主題的導賞團外,中心亦會舉辦歷史為主題的導賞團,走訪全港最高的海防炮台——松林炮台等歷史遺跡;行程中亦可觀看到當年劃定維多利亞城的界石。(吳)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https://lungfushan.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