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80930s_0

(本報專題)每年的十月四日是動物主保聖方濟亞西西瞻禮,也是普世教會響應教宗方濟各所定「受造界時期」的最後一天,鼓勵人去愛護受造物、度簡樸生活。有青年為了解天主創造自然界的美麗,遠赴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關懷瀕危動物,同時反思地球暖化問題。

上田莉棋是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及書院舊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任職旅遊雜誌記者,後來辭掉工作到中南美洲厄瓜多爾及哥斯達黎加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當義工,也到過南非了解犀牛盜獵情況等動物議題。去年四至十一月,她到非洲的納米比亞、南非、馬拉威的動物保育中心當上動物義工,「動物保育不止是直接照顧動物,還要協調野生動物與當地村民之間的衝突」。

人與動物之間的愛是?

選擇隻身到非洲,是受中小學的宗教培育所啟發,「宗教教育教我在生活中追求向善、愛與關懷的精神:這包括對人及動物友善,因最終受益的也是人類」。

上田莉棋說,保育中心會使用紅外線偵測相機追蹤動物出沒,或為動物套上頸圈追蹤儀器為動物提供「不在場證明」。

保育動物 人類社會同樣受益

非洲農民為避免野生動物入侵,會自製陷阱去保護家園,而面對連年乾旱難以耕作,惟有牧放牛羊採食灌木。然而,受著地球暖化影響,好些野生動物如羚羊數量減少,肉食性動物便轉到農村內吃掉牛羊充飢;飲水量大的大象為尋找水源而走進農村的儲水池喝水,並毀掉水池以方便小象喝水,或吃掉農民種植的柑橘。

當農民認定野生動物影響其家園,會視之為「問題動物」而殺掉牠們,「保育員要設法協助大象轉換棲息地,避免農民因損失慘重而殺死象群」。

 

從狒狒反思對動物的愛

在義工體驗中,上田莉棋體會到,人類對動物的愛應不分外表、特性、瀕危與否,也應用心去愛護。她曾照顧一歲以下的年幼孤兒狒狒,牠們喜歡在她的頭上捉蝨;晚上需要共睡以代替媽媽的身份,可是年幼狒狒非常活躍,她每朝醒來會發現,整個房間留下大小二便,更試過被咬致全身瘀痕。

為何仍要照顧牠們?上田莉棋說,狒狒並非瀕危動物,更會入屋「搗蛋」而傷害到農民,農民也不喜歡牠們。「照顧狒狒因為失去了原本的棲息地,沒有糧食便到民居覓食。為何他們會有今天的局面?這是因為人類破壞環境,故此我們有義務去幫助狒狒。」

「我們很可愛,但不是寵物」

本年六月,上田莉棋寫成《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我在非洲野生動物保育現場》一書,紀錄她在動物保育中心的所見所聞。在保育中心內,不少動物獲救前被人當作寵物非法飼養,例如是狐、疣豬、非洲艾虎、箭豬、岩蹄兔等,「儘管有些野生動物體形細小,但仍不能當作寵物,牠們有一定攻擊性,飼養也是剝削牠們的自由空間」。

談到動物保育,她認為一切自有天主的計劃,「大自然與萬物也有其獨特之處與由來,例如禿鷹頭上沒有毛,為方便把頭伸入動物屍體啄食,不用清潔頭毛,亦避免滋生細菌」。她希望紀錄這趟旅程,讓更多人關心動物保育與環保課題,「日常生活對於大自然的消耗息息相關,直接影響氣候暖化,不止影響自己,事實上在地球的另一邊,以至整個地球也會受苦」。(高) 


 
動物主保聖方濟亞西西

聖方濟是動物、商人及生態保育者的主保, 他於一一八二年在意大利亞西西的山城出生,父親從商、家境富裕,年輕時揮金如土,更為晉身貴族而參戰,可惜戰敗兼患病,其後他返回亞西西時,從祈禱中尋求指引下轉變其思想,愈發去關懷貧困與邊緣人士,甘願度清貧生活,他熱愛萬物,視動物為兄弟姊妹。聖方濟於一九七九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為環保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