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80916s

  (本報專題)位於赤柱的聖德蘭幼稚園,多年來為照顧區內人士而開設「非本地課程部」;本學年九月開始,幼稚園參與了「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開辦「本地課程部」,配合目前社區需要的同時,也要把天主教核心價值灌輸給華語兒童。

聖德蘭幼稚園校長李月嫦說:「區內有一間基督教幼稚園,如果家長希望替小朋友報讀天主教學校,最方便都要到香港仔去…… 家長得知我們開辦本地課程部都感到興奮!」幼稚園在本年七月終獲教育署批准,可開始為本地課程部招收學生。對於要遲遲才能招生,李校長說:「我們希望向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待一切準備好才能開始招生。」截至九月四日,本地課程部共招收了七位學生,非本地課程部共有十七位學生,校長說:「無論今年有多少學生,我們都會照常開班,努力教導每一位小朋友。」
 
布置幼稚園 向社區展視藝術氣質
聖德蘭幼稚園座落聖亞納堂旁,初期與聖德蘭學校為鄰。聖德蘭學校這小學則於二○一一年因收生不足而停辦。這次幼稚園擴建,便是在小學原址進行,設置了音樂室、美藝室、戶外有蓋操場等教學空間。
 
校長和老師對於新校園的設計都花盡心思。為了善用音樂室木地板,校方在音樂室加設了攀石的地方。另外,在音樂室的牆上亦畫了太空圖,為了使圖案更加立體,他們使用了三維技術,「每個小朋友看到都會『嘩』一聲,因為畫面立體得就像太空人從黑洞中掉出來般。」
在剛過去的父親節,小朋友更與爸爸一起布置校園,在新買的防撞設備上畫畫,為它們增添色彩。李校長:「我們希望幼稚園可以向社區展現藝術的一面,校園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小朋友和家長的創作。」
 
學部學生之間互相交流 締造自然語境
擁有獨立校舍的聖德蘭幼稚園是一間多元文化、多種族的學校。在上學年,共有二十多位學生,來自俄羅斯、澳洲、智利、阿根廷和韓國等十七個國家。因應學生的不同背景,學校每年都會就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舉辦活動,讓小朋友多了解各地文化。
本地課程部開始後,學校將會加強兩個學部兒童的互動學習, 提升多元化學習的效能。
另外,小朋友在早會、聯歡派對、出外參觀等課堂外的地方會經常作交流,一起相處,造成語境共融的情況,強化兩文三語的學習。李校長說:「我們不需刻意舉行任何語言日,因為小朋友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每天自然地接觸不同語言,形成一個自然的語境。」 
 
課室社區大自然
聖德蘭幼稚園著重生命教育,例如在校園內設有「有機種植區」,與學生一起種植;讓他們親近大自然,接觸小動物的機會。每天早上,小朋友都會替植物灑水、灌溉,他們從種植中體會生命與成長。李校長認為在種植中,小朋友能夠學習面對困難,天氣、自然等因素會影響植物的生長,老師便能教導小朋友怎樣面對和應付。
 
幼稚園課程以兒童為本,透過生活經驗學習,帶小朋友到訪社區不同地方,例如赤柱的古蹟、廟宇和古井。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學校就帶了學生到訪赤柱街頭進行舞獅表演。另外,學校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會與小朋友認識其他宗教文化。黃華萍主任:「小朋友一進入廟宇,便會自動自覺地請對方保持安靜。之後,他們便會自然地跪在拜墊上祈禱。」學校更會帶學生走進大自然,李校長說「從學校走五分鐘就可到沙灘」,所以學校會在沙灘舉辦一些課外活動。早前,小朋友就化身為小小考古學家,到沙灘發掘「恐龍化石」(尋寶活動),從中了解物種絕種的原因,以及愛護環境和地球資源。
 
學校亦將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和家庭,融入課程及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每逢有派對的日子,外傭姐姐都會幫忙準備食物,但鮮有參與的機會。所以,去年學校舉辦「外傭姐姐日」。學校、家長和小朋友準備了食物和一些感謝的說話來感謝外傭姐姐,讓小朋友懂得尊重外傭姐姐,亦讓外傭姐姐明白她們也是學校的夥伴。當日其中一個活動環節「大手牽小手」,外傭姐姐蒙著眼睛,透過觸摸小朋友的手尋找自己的小朋友。每天外傭姐姐都需要牽著小朋友的手上學,所以當天從遊戲中看到他們的關係十分密切。黃主任:「因為小朋友與外傭姐姐之間有緊密的聯繫,當姐姐想放開手的時候,小朋友會自動地捉緊她們的手,所以她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小朋友。」 
 
學校今年亦參與了中文大學舉辦的「遊戲學習成長」計劃,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好能設計具啟發性和有趣的課程,讓小朋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