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20304

 

校園的鐘聲劃破了寧靜的早晨,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校舍內,一百二十多位學生整齊排列參加早會,以祈禱展開學習的一天,邁向成長路上新的一頁。

 

(本報專題)時光倒流四十四年前,在石排灣邨山坡上,已故的李宏基主教及覃文華神父創辦了石排灣聖伯多祿學校(即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前身),為社區內的學童服務。當時,上、下午校分別開辦十九班和十七班,翌年,全校共有四十八班,學生達二千多人。

 

良師職志:扶助幼苗成長

踏上不同樓層的梯級,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副校長王國強偕本報記者,參觀校舍每一個角落。今年,已在該校執教鞭二十八年的王副校長,細說學校的變遷:「從石排灣邨校舍至鴨脷洲邨校舍,學校為負起教育使命,幾經風浪。」細數當中的轉變,歷史可見證石排灣聖伯多祿學校,默默伴隨社區二十九個年頭。校方獲悉政府當局於1997年清拆石排灣邨,同時接獲當時的教育署(現今的教育局)通知,學校將隨著屋邨清拆而停辦,全體師生即時向有關當局爭取新校舍,最終與教育署達成協議,遷往鴨脷洲邨繼續辦學,學校易名為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時代改變,學校隨著社區的發展,為學生作出相應的支援。課程主任林淑儀在該校任教十五年,她說:「除了照顧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外,本校大部份的家長均需要上班,父母對子女的支援較少,學生在放學後獨自流連,我們特別關注這些同學。」老師們對學生無微不至的愛,對剛於本學年上任的黃玉嬋校長來說,尤為感動。該校現僅有十二位老師,在黃校長的心目中,這兒的老師很愛學校:「每一位老師對校內一百二十多位同學均瞭如指掌,老師們愛孩子心切,對他們成長的每一步都相當重視,如大部份六年級生的家庭沒有資源參與校外的升中模擬面試,全體老師於是為學生舉行模擬面試,與家長商量選擇學校的事宜。」

 

家長心聲:感激老師愛護

學校與家長關係密切,共同肩負培育幼苗的重任,盡在這次訪談中可見。該校三位家長(見相片,後排左四至六)張蔡麗娟、張張嘉露和歐陽景偉特別騰出時間,到校接受本報訪問。談到師長們全心施教,為了學生和家長的好處不辭勞苦。三位家長均願藉此機會,感謝學校各位師長。 

張蔡麗娟的兒子張靖嵐就讀該校三年級,她分享感受時一度落淚:「我為靖嵐能入讀此校感高興,我曾十分擔心兒子的學習情況,老師不但包容我的兒子,更耐心教導他,他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改善了不少,我也被老師的愛心所感染。當我感到束手無策時,老師支持和關心我們的家庭。」

五年級生張芷柔的母親張張嘉露指出,經常可以從微小的事情上看到老師們的愛心:「芷柔的兩個姊姊都畢業於此校,我對學校的感情深厚。老師們循循善誘,發掘芷柔的潛能,鼓勵她參加課外活動,從而提升自信心。家長們需要工作賺取生活,老師們主動聯絡家長,讓我們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這樣的支援減輕了我們不少的壓力。」

歐陽景偉的兒子歐陽家樂,自四年級時入讀該校,在受訪老師的口中,家樂是一位經常笑臉迎人的男孩子。歐陽景偉感激學校讓兒子在愉快的環境裡成長:「我尤其欣賞學校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有教無類。我看到家樂的改變,他以往的學業成績平平,自信心不足,但自從入讀此校,他得到老師的鼓勵和栽培,今年更參加了朗誦比賽,獲得優良的成績,重拾自信!」 (下接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