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0_20180506s

從一次宗教體驗看青年靈修的需要

高凱琳   藍田聖保祿中學   五戊

前陣子,我到慈山寺體驗一次禪修,讓我對「靜」有了全新的理解。

靜,到底是指甚麼呢?是刻意緊閉雙唇,但是心中仍是想個不停?還是使心靈平靜,專心於與萬化冥合的一息間?慈山寺安排的活動,正正讓我體會到心靈的平靜。在禪修時,師傅讓我們閉上眼睛,留意著自己的呼吸,同時靜聽身邊傳來的聲音。

襌修與天主教的默禱十分相似,我們在學校曾有不少默禱的機會,只是默禱時我們需要誦念Ma-ra-na-tha,而襌修則注重透過心靈的平靜與大自然融合,同時讓我們放下煩惱和俗念,專心於周遭的環境上。

另外,襌修的結束,並不像默禱般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而是隨心而行,待我們聽到磬響的聲音落下,才緩緩睜開眼睛,而默禱通常會以環境的光暗來指示默禱的結束,比起襌修少了一段感受心境祥和的時間性,也較為被動。

在禪修過程中,除了耳邊傳來的人聲和沙沙聲外,我還聽到鳥兒的啼叫、鞋底摩擦地面的聲音、貨車經過的聲音等。不過,我始終難以達致完全的平靜,不能感受到磬微弱的迴響及震動,實感可惜。

此外,寺內還設有「供水」的活動,透過把一勺水倒入大水缸,感受與大自然的交流。「供水」除了十分環保外,也是一種適合各宗教人士的體驗。從水池盛了一勺水後,即使水量只及水缽的一半,但輕微的搖晃也會使水面盪出紊亂的波紋,我生怕會弄瀉任何一滴水,便放慢步調,靜靜地觀察水面的浮動,同時跟隨著其他人的腳步。途中,雖然有很多人在我身邊走過,我仍保持平靜,專心於自己的速度上,終於安全地把水缽運送到大水缸前。我在倒水時默默許願,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清楚真正的慾求,而水滴完全傾盡的時間,又是那麼的短暫,根本沒有時間讓人許盡所有的願望。因此,我們要學習取捨,放下無窮無盡的物慾,以心靈感受自己的意向,享受大自然的無盡寶藏。 


宗教體驗2018 

薛嘉雯   藍田聖保祿中學   四乙

藍田聖保祿中學信仰小團體於三月十六日到慈山寺參學,希望透過茶禪、供水、抄經及行禪等體驗,讓同學認識傳統的佛教,擴闊她們對不同宗教的認識,並從中學習如何提升心靈的正能量。

對大多數同學而言,供水可以算是整個參學體驗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環。托著水缽走在慈悲路上,透過照顧水,去照顧自己的心。同學們都能體驗到:滴水不漏的關鍵在於覺察、專注、靜心和放鬆,心才不會流失正能量,全程平靜清涼。澄淨如水的心,目標明確、方向清晰,才能讓我們踏上快樂之道。 

正所謂心隨境轉,在現實生活中,人的心往往在無聲無息間隨著外在環境而轉變,難以安定下來。在都市的忙碌生活中,我們總是被種種五光十色的環境因素牽動著,看似精采,漸漸卻形成一種沒有辦法慢下來的生活壓力。外在的壓力愈大,內在的心力愈小。脆弱的心讓人感到生活失去動力,容易抱怨,無法跳出框框去思考問題,甚至破壞重要的人際關係,影響家庭。

供水的體驗正正提醒我們不斷修煉自心和學會靜心的重要性, 即使面對困難或紛亂時,我們仍能保持覺察,安頓迷亂的心,重拾培養安定心神的好習慣,從而提升心靈的正能量,積極地回應身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