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20226

 

香港社會的發展與電影有著微妙的關係,近一個世紀,不少本港製作的電影透過各種表達方式和題材,反映香港不同年代的社會和民生的面貌。本報記者走訪位於西灣河的香港電影資料館(下文稱電影資料館),參觀現正舉行的「時間巨輪 —— 光影香江百年情」展覽(展覽期至三月四日),該館節目策劃(文化交流)王麗明帶領本報讀者走進時光隧道,回顧香港電影的發展,重溫香港社會的變遷。

(本報專訪)穿過展館入口的時光隧道後,六個不同主題和設計的展區,順時針方向排列眼前。第一展區內,播放著黑白紀錄片,王麗明解釋說:「整個展覽以香港電影發展里程為主軸,從關於香港的第一部紀錄片《愛廸生短片》(1898)開始,這部黑白短片紀錄了從前香港的街景、普羅百姓的生活。1898至1949年是香港電影工業的起步階段,戰爭影響了電影工業的發展。直至戰後(1950年代),一群內地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南下,為本港電影工業貢獻不少,製作許多粵語片和國語片。」她指出本港的社會發展,為電影工作者提供不少拍攝題材,如70年代政府推行一連串社會福利政策、1984年中英兩國在北京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等。

香港電影資料館於2001年開幕。每年,該館均舉辦三至四個大型展覽。籌備展覽的過程中,王麗明(圖1)與另外一位同事整理大量資料,編寫六個展區的內容:「我們花了不少精神和時間,了解香港歷史和社會發展;從社會角度出發,選取與展區主題相關的電影。」1970年代,香港政府在港督麥理浩的帶領下,推行一連串社會福利計劃,加上本港經濟復甦;在電影工業方面,也有不少新轉機。王麗明對「1976-1984存叛逆.謀突破」展區感受較深,她形容這是一個火紅的時期,展區設計也以紅色為主調:「一群年輕導演離開電視台,投身拍攝電影,醞釀香港電影新浪潮,為八十年代的電影黃金期奠下基礎。這群導演擺脫過往在片廠拍攝的模式,他們勇於創新,作多方面嘗試,如在真實場景拍攝,對香港電影的發展帶來衝擊。」這個時期的電影,王麗明尤其欣賞導演許鞍華:「許鞍華是一位膽大心細的導演,她首次執導的電影《瘋劫》(圖2),以西環餘樂里為場景,帶出小社區的風味,又選取轟動一時的命案為題材。此外,她的另一套作品《胡越的故事》(圖3),回應當時的社會現況,細緻刻畫越南船民的境況。」

王麗明自初中起,對電影產生濃厚的興趣,經常閱讀電影雜誌《電影雙週刊》,從中認識更多本地以外的電影:「中三那年,我已購票觀看香港電影節的節目。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字幕翻譯員,及後,我更有機會在《電影雙週刊》和《香港電影》工作。香港素有『東方荷里活』之稱,電影產量眾多,亦獲不少國際獎項,可是關於電影的雜誌寥寥可數,實在可惜!」年少時的王麗明漫遊電影的世界,她藉著欣賞不同的電影擴闊個人的眼界。她不忘提醒青少年:「不要只留意主流電影,嘗試擴闊電影選擇的範圍,學習欣賞不同種類的電影,這樣,電影的世界將會比你想像中更大、更廣闊。」該館為培養學生對電影的文化素質,增進有關電影的知識,舉行不同的活動,包括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學校文化日計劃及中學生電影教育計劃。(仨)

 

獨立想/新創格

(記者手記)除了主流電影外,你有興趣認識和了解獨立影像媒體嗎?

第十七屆ifva節將於3月13至28日舉行,除放映各組別比賽作品外, 特別舉辦「紀錄片工房」。剪接大師陳博文從台灣遠道而來,主持大師班和講座,在茶敍時段,和與會者交流切磋;此外,安排放映德國紀錄片大導荷索的短片選映,及ifva 歷年得獎的紀錄片代表作系列。

ifva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旨在推廣香港及亞洲獨立影像媒體創作,成為創作人的搖籃及推手。ifva始於1995年,前名為「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以比賽為平台,歷年造就不少本地及國際上舉足輕重的電影及媒體創作人 。第十七屆ifva比賽以「獨立想.新創格」(Think Independent, Frame New)為口號,比賽組別包括互動媒體組、公開組、動畫組、青少年組、亞洲新力量組。(仨)

++++++++++++++++++++++++++++++++++++

第十七屆ifva評審推薦(亞洲新力量組)

《畢業旅行》(My Graduation Travel )

洪伯豪(台灣)
彩色 29分22秒
國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國小六年級的惠美,意外地拾到信封袋,這促使她正視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傷痛,獲得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

Peace’s Toys

H. Sercan TUNALI(土耳其)
彩色 5分58秒
土耳其語對白,英文字幕

Baris眼看祖父種植的每粒種子,都長成豐盛大樹。他相信任何在土壤裡的,都能茁壯成長。

www.ifv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