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20108

(本報專訪)冬日下午,陽光普照,香港鄧鏡波書院內人聲鼎沸,好不熱鬧。老師和男學生們成群結隊,聚集在校園的不同角落參加活動。相隔不遠,校內的小聖堂,氣氛寧靜,陳家麟、李瑋基和唐啟彥偕陳永堅校長及老師們,在小聖堂裡接受本報訪問。

 

青春歲月隨主行

中學階段的校園生活,多姿多采,三位學生內心對天主教信仰的追求更豐富了每天的生活。中二年級的瑋基,孩童時領洗成為教友,他坦言以往與天主的關係疏離:「自升上中學後,我除了專注學業外,也參加了不少課外和善會活動。雖然相比小學生活較忙碌,但我與天主的關係親密了。我參加校內的教友再慕道班,更是慈青輔祭及讀經組的副會長;每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會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倚靠天主,獲得平安。真的感謝天主給我學習的機會,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呢!」

三位男孩子均是校內慈青善會的活躍份子。中四生家麟將於今年復活節領洗,他帶著興奮的心情說:「我自中一參加慈青輔祭及讀經組,本善會主要負責逢星期一、三、五的清晨彌撒,為天主和同學服務。聖鮑思高神父提出以青年帶動青年的方式傳播福音,我經常鼓勵朋輩參加善會活動,認識天主。」天主教信徒啟彥表示:清晨彌撒中,他的心靈更接近天主。啟彥除了擔任該校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文書一職外,更在清晨彌撒幫忙當司琴。

該校剛於本學年初舉行天主教家庭感恩祭,邀請天主教信徒和慕道學生的家長參與,反應熱烈。陳永堅校長微笑說:「慈幼會強調家庭的概念,學校就像青少年的第二個家庭。家庭培育有助信仰生命的成長,配合教友年,我更期望是次感恩祭能喚醒家長認清公教父母的責任,此外,學校亦能聚合公教家長,互相守望。」啟彥曾來稿《喜樂少年》,在文章中抒發參與天主教家庭感恩祭的感受:「與家人一同祈禱,是多麼喜悅的事!」

 

曾投稿本報的李瑋基,在文章中留下了他參加泰澤祈禱會的感受:

「記得有一天,師兄突然問我可否幫忙籌備泰澤祈禱會。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甚麼是泰澤,甚麼是泰澤祈禱會。但既然是有關宗教的,不妨試一試吧!……原來,泰澤祈禱會是以唱歌的方式祈禱及讚美天主。最令我感到奇妙的事,是當我們唱其中一首聖詠的時候,我聽見一群天使也在和我們一起讚美天主。我並不是在開玩笑或在作故事。我可以肯定那聲音是一群天使美妙的歌聲,是天主派遣使者來和我們一起高歌讚美祂。在泰澤祈禱會中,我們用歌聲讚美天主,我還強烈地感受到一份恩寵及平安。」

 

友愛家庭助成長

家庭賦予每一個人接受愛與關懷的氛圍,聖鮑思高神父極重視「家庭精神」,即家庭式的關係。他的教育理想主張教育團體應如一個大家庭,彼此信任和愛護。訪問中,不難發現該校師生和教職員友愛共融,牧民助理夏嘉敏與教職員李偉業,常偕學生參與宗教培育活動,打成一片。畢業於該校的李偉業正與學生一同參加慕道班,他準備於本年接受領洗。

和藹可親的陳永堅校長,也是該校校友。談到宗教培育和天主教學校的特質時,他流露心底的熱忱:「我在孩童時領洗,但小時候的我不明白信仰是甚麼一回事。直至升中時加入這個學校大家庭,我參加了不同的善會,在神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團體的陪伴下,這時我才認清自己作為天主教信徒的寶貴身份和價值。本校校內的宗教氣氛濃厚,學校提供不同層次的信仰培育:為所有學生,我們引導他們尋找天主的召叫——生命的目標,並學習服務別人;為想進一步認識天主的學生,我們舉辦慕道班,藉此穩固他們的信仰根基。若能為學生播下修道聖召的種子,這當然是一件美麗的事。我們的校友郭偉基神父和譚永明神父,就是積極回應修道聖召的好例子了。」

鄭啟儀老師和黃嘉明老師分別負責宗教倫理科及宗教培育組,黃老師指出:該組轄下有三個善會——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慈青輔祭及讀經組及慈青曙暉信仰生活團,前二者加深學生的靈修培育,後者透過義工服務,讓學生實踐愛德。鄭老師說:「宗教倫理科的課程與宗教培育組互相配合,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信仰。陳校長有見《喜樂少年》設『青苗天地』,刊登中學生投稿,於是他提議讓學生以信仰生活為題材,寫作投稿,增加他們在校園以外的生活體驗。」此外,該校為公教學生設「五人行計劃」,一位公教老師帶領五位公教學生,同學們互相分享信仰生活,一同成長。

黃老師在該校執教十八年,陪伴青少年成長。她難忘曾教導一位自理和學習能力較弱的插班生:「這位學生的母親寫信給我,感謝學校、老師和同學對兒子的悉心愛護,讓他快樂地度過中學階段,這位未認識天主的家長更表示,在師生身上感受到耶穌的愛!」陳校長深信信仰是一份可貴的禮物:「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現今社會向青少年灌輸混亂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可跟隨福音的價值和教訓,福音指引我們走向善、正直和仁愛的道路。」(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