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b_20111127

 

自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一九六五年結束)後,各地天主教會開始籌備以母語詠唱的聖樂。這樣,普通信徒更能明白及感受到禱文的內容,進一步提昇自己對天主教的認識。七十年代的香港,當時天主教香港教區亦盡力組織資深聖樂專家及本地作曲家,為推動廣東話聖樂作好準備。林樂培教授獲邀請為教區創作了最廣為人知的粵語聖歌——《天主經》。他編寫《天主經》的旋律、以九聲粵語誦唱「天主經」的經文完美地結合,音樂線條的起伏亦與禱文緊密連繫。

禱詞與音樂的關係

筆者自小於天主教學校成長,對林樂培教授為《天主經》所譜的音樂有很深的感受。小學時,我們所有學生每天早上上課前,都會在操場集隊,聽修女校長訓話。我們男校生並沒有過人的專注力,很快便會心不在焉。但當修女帶領唱《天主經》時,我便會回過神來,高聲歌唱,引來身旁同學的奇異目光。我投入地詠唱不僅是因為自己十分熱愛歌唱,林教授寫的《天主經》,旋律與經文讓我感受到誦唱聖歌時那股激動,產生一種由心而發、由內而外的存在感。聖樂中,「願祢的國來臨」一句,旋律是從較低音向上爬升,「國」是這句中最高音的,格外突出。接著下一句「願祢的旨意」亦維持在較高音域,襯托其後較低音域的「奉行在人間」。或許林教授於撰寫音樂時,並沒有考慮經文與音樂上的佈局,但我認為在較高音域的「祢的國」與其後低音域的「奉行在人間」,是採用了西方聲樂的文字著色技巧(word painting)。此高低音域上的對比,反映了天國與人間的距離,讓整首聖詠更傳神。

獻唱聖詠時的悸動

當聖樂能感動歌者時,其頌唱的音樂也會為其他信徒及聽眾帶來感動。我念中學時候,音樂老師黃燕芳老師經常向我們解釋,以歌聲頌揚上主更能讓祂聽到自己的聲音。上星期由教區聖樂委員會籌辦的聖樂欣賞會上,我看見自己的學生在主教座堂中真摯地獻唱林樂培教授另一首聖歌——《聖母經》——的時候,那種純真、誠心,讓我熱淚盈眶。這首聖歌沒有太多的旋律起伏,配合以較溫暖的 G大調創作,讓整首經文能平淡、詳和地頌唱。林教授編寫的粵語聖樂能歷久不衰,音樂與經文的完美結合就是主要的原因。可見音樂創作者的個人信仰經驗,在他的作品中盡情流露;美妙的聖樂不單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動人歌詠,更是一份信仰的分享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