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6_20140119

1841年,若瑟神父把福音的種子帶到香港。時值中國處於清末戰亂、國破家亡的大逃難時期。英軍佔領香港初期(香港開埠),香港社會動盪,衛生環境惡劣,瘟疫、霍亂、腦膜炎等疫症肆虐。

1848年9月12日,四位屬於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法國修女踏足香港。抵港後,修女們即時發覺街道上每天都有華人的嬰兒遭受遺棄,當中大部份是女嬰。不足一個月,修女們已收容第一名棄嬰;三個月內收容226名被遺棄的嬰孩及兒童,他們的健康狀況很壞,大部份瀕臨死亡邊緣。修女們堅持履行福音的使命,不畏艱辛和考驗。抵港後兩年間,年輕的歐芳仙修女(Sr. Alphonsine Forcade)及加比利修女(Sr. Gabrielle Joublin)敵不過致命傳染病的侵襲,不幸先後辭世。她們一如該修會撒佈在香港的第一顆種子,以生命獻上馨香的祭獻。

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在法國聖童之家的援助下,初時在灣仔區設立收容及照顧棄嬰的育嬰堂,命名為「聖童之家」(Home of the Holy Childhood)。修女們的工作日增,1872至93年間,她們收容孤兒,教導他們讀寫、做手工藝及認識天主,扶植他們穩步成長。1894年香港發生可怕的淋巴腺瘟疫,修女們照顧流離失所的孤兒、殘障及老弱者,逐漸成立護理救濟所;1898年1月建成了現時的聖保祿醫院。

香港開埠初期,港島的人口由三數千人迅速增至十萬人。1860年4月12日,六位修女由意大利來香港,開始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海外傳教的第一站。來港初期,她們獲得一個葡萄牙籍天主教家族的幫助,提供住所,後來興辦學校。修女們克服語言障礙及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港島中區堅道開辦修會的第一所學校——分設英語部及葡語部的意大利修院學校(Italian Convent School,即後來的嘉諾撒聖心學校),展開培育青年、照顧孤兒及服務貧困的慈善工作。

首位在香港發願加入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成員,是香港第四任港督寶靈(John Bowring, 1792-1872)的女兒雅雷詩(Emily Aloysia)。她二十一歲隨父親來港,正如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 (St. Magdalene of Canossa 1774-1835)深受十字架上基督的極愛所吸引,雅雷詩修女(1833-70)堅定不移地以無私的愛回應天主的大愛。她無懼各種障礙,後來擔任意大利修院學校的首任校長。可惜瘧疾猖獗,奪去她寶貴的性命。 

校訓  保祿女兒

除了設立醫院,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修女們亦在香港開辦學校, 為適齡兒童提供教育,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位於銅鑼灣的聖保祿學校, 於1854年創立,起初命名為法國修院學校(French Convent School), 後來才採用現時的校名。該修會開辦的各校均以拉丁文「Omnibus Omnia」為校訓,意即「為一切人,成為一切」。這句話取自格林多前書9:22,充分反映聖保祿宗徒的傳教精神。

 

1860年建校至今,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在港開辦的第一所學校嘉諾撒聖心學校,多年來亦一直以拉丁文「Via Veritas Vita」為校訓。「Via Veritas Vita」解釋作「基督是我們的道路、真理、生命」,若望福音記述耶穌向門徒指出他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雅雷詩修女當初以此為校訓,藉此教導學生認識耶穌就是他們要跟隨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