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3.17
瑪利諾中學柔道隊員巢浩銘
精力善用 自他共榮
柔道的基本精神「精力善用、自他共榮」,即藉著柔道鍛鍊出來的能力,應具備智慧地善用力量,在比賽中,不只勝與負,而是與對手一起共同進步與互助,使自己與他人也獲益。這份精神也是就讀於瑪利諾中學中二學生巢浩銘時常提醒自己的處事態度。
柔道訓練重拾自信心
小學時,巢浩銘經常感到自己技不如人,學業及能力也比其他同學遜色,小學階段甚少結識朋友,更難有交心的朋友,直至升上中學後,他仍然在學習上質疑自己的能力。自從接受柔道訓練,他說逐步培養鬥志與毅力, 在柔道隊結識了一群同樣熱愛柔道的同學,更成為好友。
「最初學習柔道要學習基本功『護身倒法』,當被對方摔倒或自己倒下時也要懂得保護自己。」他說最初練習柔道摔技時,尤其雙手拍蓆,迅間會感到痛楚,「學習接受痛楚,習慣了便能忍受,為求進步自然會不斷練習。」
巢浩銘於本年1月參與陣內柔道邀請賽,奪得男子初級組(-70公斤組別)冠軍,該校於是次賽事中共派出20名學生參賽,連他在內共有14人在比賽上贏得獎牌。
巢浩銘在上述比賽約以1分30秒的時間勝出,他形容當時以「背負投」(S e o i Nage)的招式,把對手投摔在面前,裁判即時宣判巢浩銘取得「一本」(Ippon)全勝的決定性勝利。他表示,在對手一直向前推進之際,他借用對方進攻的力量,在電光火石之間捉緊對方破綻,取得對方的重心移動,憑著速度與力量,以後轉身使用「背負投」作出攻擊,把對手摔倒,當刻全場歡呼,「當聽到我得到『一本』勝出,也難以相信。」
師徒關係傳承下一代
瑪利諾中學的柔道隊自2006年開始成立,由自幼已學習柔道至今的體育科教師陳愷慈發起,「我希望把自己最喜愛的運動與學生分享,我相信學生藉著參與柔道必然有所成長。」
陳愷慈身兼柔道教練,該校的柔道隊由她兒時已跟從的柔道教練彭國林師傅,以及首批在該校學習柔道的舊生一起帶領,師徒關係一代傳一代,首批柔道畢業生羅永健, 曾有五年時間獲選柔道香港隊成員,現在他不時到母校陪伴學生訓練。他說,喜見仍有學生投入柔道運動,他也希望分享自身經驗,從訓練中多鼓勵柔道隊成員,願意嘗試,不怕失敗的精神,對於個人成長也有幫助。
陳愷慈老師說,多年來在學校推廣柔道時,也會向同學分享自己參與柔道帶來的改變。她回想自己中一學習柔道前,個性內向與害羞,柔道訓練可強身健體,而該運動以自我防衛為主,不屬於攻擊的技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危險時,可以柔道作自我保護,「從中鍛鍊出不放棄的精神,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無形中提升自信心。」
巢浩銘也認同柔道鍛鍊出自我肯定的能力,而每次與對手互相切磋柔道的過程,不論是摔倒對方或是被對手摔倒落蓆,也是學習的時機,「成功摔倒對手固然好,即使自己倒下,若遇上好的對手,對方會主動說出如何找出破綻,令我多了解自己的弱點。」這份互勉與自強不息的精神,讓他學習從挫敗中重新振作,養成堅持與不放棄的生活態度。(高)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3.12
聖母書院曾悅澄
揮出信心與專注
每一次進行劍擊比賽,聖母書院的中三學生曾悅澄皆在賽前先唸一遍《聖母經》,「若我未能唸完,代表我當刻非常緊張,會提醒自己需要放鬆,專心一致,直至成功唸完經文為止。」由小學起悅澄已在聖母小學就讀,儘管她不是教友,但自幼在學校的宗教培育她養成祈禱習慣,讓她學會面對挑戰時,將一切交託給天主。
現年14歲的曾悅澄現時是香港劍擊總會少年組代表隊成員,她剛出席3月初在烏茲別克舉行的亞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亞青),在女子少年組佩劍團體賽上,為香港贏得銅牌。而她早於本年1月參與分齡劍擊錦標賽,在U17及U20女子佩劍組別分別奪得亞軍及季軍,這次比賽成績令她由少年組排名第四位升至第三位,因而獲選出席本年的世界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世青),「原本我只有亞青賽的參賽資格,一月的賽果使我有機會出席世青賽,此機會十分難得。」
曾悅澄的劍擊運動日程排得密麻麻:完成亞青賽後,隨即赴法國巴黎及比利時接受訓練,參與三月中在法國舉行的世界青年劍擊賽,稍事回港後,4月將出發往保加利亞出席由國際劍擊聯盟舉行的世青賽。
變得勇敢和開朗
悅澄自幼學習不同的運動:劍擊、游水、跳水、花式跳繩、田徑等,她的母親希望女兒藉著運動保持良好的體魄,直到準備升小一時,母親要求她選擇一種活動持續學習,她選擇了劍擊,「劍擊需要戴上面罩,我當時認為蒙上面罩便沒人見到自己,便選擇了。」
她形容自己的個性被動,做事不夠果斷,藉著劍擊訓練打破自己所有弱點,更訓練出勇敢與開朗的個性。每次練習劍擊或參賽,她說最難是教練要求她在每個得分也要叫喊出來,「小時候教練迫我一定要大聲叫出來,我當時不明白,只覺得很難做到。」教練認為藉著叫喊,提升自信心,「每一下贏得分數,叫喊是對自己的肯定,也向裁判示意自己得分。」
成為劍擊運動員已有9年,小學階段以學習花劍為主,到小六時轉打佩劍。她形容花劍劍式仔細與準繩, 佩劍則強調速度與力度,她有接近七年打花劍的基礎, 基本功更紮實,步法及手上動作更活,更易掌握練習佩劍的技巧。
感激家人支持與鼓勵
2021年10月,曾悅澄獲香港劍擊總會推薦成為「香港體育學院獎學金計劃」的潛質獎學金運動員,自此劍擊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現時她逢星期一、二、四、五放學後,以及週末早上到香港體育學院接受每次3.5小時的訓練,並於星期三及星期日到劍會受訓。她形容每天朝7晚8的生活,日間上學,黃昏至晚上參與劍擊訓練,生活有如「返兩份工」,訓練雖然艱辛,「但是我找到目標,也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有成果,故此我不會輕易放棄。」
能夠花上大量的時間苦練劍擊,她說家人的支持成就她努力朝向目標奮鬥的最強後盾,「放學後外祖父會駕車載我前往體院訓練,讓我在車上休息,母親下班後到體院等候我一起回家⋯⋯」每當舉行比賽,其母也身兼她的支持者及攝影師,記錄她比賽的過程作賽後檢討。
悅澄讀書成績優異,儘管學習時間比同學少得多, 反而令她更加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在港期間,她每週日到劍會練習前,會請教劍會的師兄教她數學。母親對她的信任,也鼓勵她相信自己能兼顧劍擊訓練與學業,「現在將有數個月時間離開香港比賽及習訓,母親認為我有能力追趕學習進度,我也會盡力做好。」
對於將來在劍擊的發展,她認為要把握現在做好本分,除了在各項賽事上有穩定表現,也期望他日可入選成人組別的亞洲及世界賽事,把握每個學習階段,「此階段我有能力做好,便要盡力做好, 不要讓自己後悔。」(高)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2.24
天主教新民書院張寅坤
決不放棄 向著理想邁進
「不要放棄自己,即使遇有問題也不要放棄,盡力找方法解決。」這是就讀天主教新民書院的張寅坤從曲棍球運動中領悟出來的,他認為只要定下目標,自然會努力解決面前的所有挑戰。
現為中三學生的張寅坤,小學開始接觸曲棍球,自此便喜歡上這項運動。「小學二年級時,我在學校報名參加曲棍球興趣班,當我手持球棍,很快已掌握扭波(盤球)技巧,覺得這項運動很有趣,於是主動向體育老師申請繼續參與。」加入曲棍球隊一年多,他便代表學校到上海參與全國錦標賽,首次比賽已為球隊贏得第四名。
升中後他曾一度放下曲棍球運動,「升中後有段時間只想玩樂、打機,慢慢便退下球會,但玩久了感到沒有人生目標。」後來教練及隊員鼓勵他返回球會,重拾曲棍球後,他愈來愈有學習動力。
張寅坤去年獲選為香港曲棍球青年軍,剛於本年1 月初,代表香港前往阿曼參與青年亞洲盃,去年底亦前往新加坡進行賽前測試賽。兩次往海外參賽累積的經驗,令他愈來愈了解自己的水平,「其他國家的運動員在盤球、射球等基本動作技巧也十分穩定,身體質素及體能也較佳,參賽的經驗使我在提升自己的球技很有幫助。」他說,自己的夢想是成為香港隊曲棍球代表,在運動上繼續發展。
曲棍球以對賽形式進行,每隊最多11人作賽,守門員須佩戴頭盔、護腿和護腳的護具,其他隊員手持曲棍球球棍,也會佩戴護腿板、護踝以及護齒等裝備。此項運動著重球員的比賽經驗,故此他每星期在港隊及球會進行三次訓練,每次培訓均設比賽。疫情前教練安排隊員於長假期到中國內地參與交流賽,其餘時間則參與青年軍聯賽及球會舉辦的賽事,「曲棍球重視團隊精神, 藉著比賽保持與隊友的默契。」
與張寅坤同樣就讀同一小學及中學的中五學生廖頌華,一同獲選香港曲棍球青年軍,在曲棍球場他倆是好拍檔,張寅坤屬前鋒位置,廖頌華擔任中場,二人在場上早已建立默契,廖頌華表示,只要見到寅坤在禁區跑出,便知道要儘快傳球給他。
香港的曲棍球運動,張寅坤說球員普遍以印巴裔人士佔大多數,港隊青年軍的教練同樣來自印巴裔,寅坤說最初難以明白教練要求,便主動請隊友幫忙翻譯,「練習時記下教練所提及的單詞,再向隊友查詢當中意思,多培訓自然明白教練的要求。」
善用天主的塔冷通
該校校長吳華彪希望每位學生也能發掘自己的塔冷通,「寅坤自小學埋下曲棍球運動的種子,憑著努力及訓練做出好成績,他的例子,正好把天主賦予的塔冷通善用出來。」
自2018學年起,該校參與教育局的「躍動校園活力人生」計劃(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提議參與上述計劃的體育科及課外活動組主任黎可基認為,所有孩子也是可貴、可教及可培育發展的,他看到寅坤愈來愈投入曲棍球運動後,學習路上更有目標和方向。吳校長認為,從寅坤積極運動的表現,彰顯出「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他深信只要學生具備潛能,老師也會鼓勵及肯定他的能力。
參與曲棍球運動讓張寅坤學習時變得更主動,他說,自小學起已不時聽到教練鼓勵運動員「不要放棄自己」的話,現在此話也成為他的座右銘,並時常提醒自己要達成香港隊曲棍球代表為目標,現在他定期回到小學母校,陪伴學弟及學妹練習曲棍球,「運動帶給我責任感與紀律,球技提升後使我更有動力學習。」(高)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2.19
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
彈奏古箏 演奏動人樂章
坐在古箏前,雙手輕輕放在琴弦上,徐徐奏起《瀏陽河》,雙手交替靈活地彈奏,帶出樂曲旋律的優美,節奏輕快活潑,帶給人愉快的心情。這是就讀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的張展熙兩年前參與學校才藝比賽彈奏古箏時的情景,當時全校師生為之動容,他最終贏得冠軍,這份認同和支持鼓勵他繼續在中樂上發揮所長。
「透過練習古箏,幫助我紓緩情緒,特別在疫情初期,專注在琴弦上是我最享受的時刻。」
中四學生張展熙自小學三年級學習古箏,剛於去年底在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等級考試考獲九級古箏專業等級考試,在學校音樂科老師推薦下,中三時加入香港中樂團的香港青年音樂協會,擔任古箏樂手,去年11月,他跟隨中樂團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會演出「何占豪作品音樂會」演奏多首著名中國作曲家何占豪教授的作品,他認為機會難得。
他表示參與中樂團,與其他中樂手合奏,令樂曲音色更豐富,有更多層次可以欣賞。此外,他發現合奏的樂曲會配合不同樂器特性奏出主旋律,而非只靠單一樂器演奏,即使古箏在合奏時以伴奏為主,也有主奏的時候,因而燃起他對作曲的興趣,現在他跟隨另一音樂科老師學習鋼琴,以增進在編寫古箏樂曲的能力,「希望創作以古箏為主調的樂章,使古箏成為主旋律予觀眾欣賞。」
音樂老師鼓勵加入中樂團
張展熙於2019年入讀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時正值疫情出現,在中一下學期,因疫情肆虐經常只能透過網課學習,他開始借練習古箏忘憂,「直到中二遇上一位新來的音樂科老師,啟發我在古箏上的發展。」
中二的首堂網上音樂課,第一課是介紹中樂,展熙表示對此印象很深刻,「我對中樂有認識及有興趣,便主動向老師表示自己懂得彈古箏。」後來學校在聖誕節前舉辦「最後一屆口罩先生」才藝比賽,這是他第一次參賽便贏得第一名;去年他在黃大仙區傑出學生選舉頒獎禮上獲得初中組優秀學生獎,他在典禮上也代表學校表演彈奏古箏。
事實上,展熙不時趁在上課前埋首溫習樂理,平日也會花上兩至四小時練習,假期的時候,一天可以練習四至六小時,最長更試過練習古箏八小時,而練習背後的辛酸,最常見是因長時間手指按弦,令手指疼痛或擦損脫皮流血,「過去多戴上右手義甲,直接用左手指肉撥弦,或按歌曲的原創而不戴義甲。」現在他也聽從古箏老師建議,雙手也會佩戴義甲練習保護手指,並鑽研戴上義甲後在音域上作出更多變化。
「學習古箏使我更專注,希望將來繼續在古箏有專業的發展。」對於只有少數男生彈奏古箏,他認為男生在力度、手掌肌肉力量或手掌均較女生大,彈奏時展現剛陽之氣,而女生手指幼細,彈奏古箏更靈活,他說男女學習古箏各具優點,可作互補。
該校校長何家欣欣賞學生張展熙在彈奏古箏的能力與自信,展現音樂才華,她認為,展熙演奏古箏的背後花上不少時間練習,對於他的努力予以肯定,也彰顯生命的意義。
「彈古箏時彈錯音而不理會,配合和弦會顯得不和諧,這是不變的真理。」張展熙說從追求音樂的完美是他的目標,正如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中教導學生追求真理,他希望懷著這信念,繼續投入對古箏的熱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