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01108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1.06
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 花式跳繩運動員關智勤 跳出正能量
「J u d g e s r e a d y . Skippers ready. Set. Beep!」花式跳繩運動員聽到大會號令,便立即全力以赴,在幾十秒至幾分鐘賽事上盡展所長。花式跳繩港隊運動員、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彩天)中六生關智勤說,每次比賽的付出,是背後不斷鍛鍊而成,花式跳繩也培養了他堅毅不屈的精神。 去年7月,關智勤代表香港出席在泰國舉行的亞洲跳繩錦標賽,在14-17歲組別的30秒速度跳和3分鐘速度跳兩項賽事中,他獲得冠軍,他亦因而於去年當選為「屈臣氏集團香港學生運動員」之一。 關智勤由小學三年級開始接觸花式跳繩,小六起參賽,升上彩天後,校方鼓勵他繼續在這體育項目上發展,兩年前他加入花式跳繩香港隊。他說目前每週有三次密集訓練,練習基本功夫, 也鍛鍊體能,「大腿鍛鍊很重要,因為參與速度跳項目時,要在短時間內跳出最多次數。每次練習後雙腿也酸軟」。 此外,彩天近年在「其他學習經歷」引入花式跳繩項目,分別於2016學年成立花式跳繩學會,2017學年設花式跳繩隊。負責統籌其他學習經歷的申錦耀老師說,「學校重視學生所長,見到智勤在花式跳繩的潛能便加以支援。也由他帶領師弟認識這運動」。 花式跳繩學會1號會員 協助教授師弟技術 花式跳繩學會的第一名成員,就是關智勤,他要在學會內帶領學弟,協助教練發掘具潛質的同學加入跳繩隊參賽,智勤說: 「我會教授花式跳繩的基本動作:開合跳、前合跳、交叉跳等,訓練同學的協調能力, 師弟也時常要求我示範高難度動作,我也盡量滿足他們」。 學生為體育全力以赴,校方也嘉許參賽獲獎的學生,包括送出獎學金,以作表揚。關智勤感謝校方的肯定,又說獎學金能幫補他購買訓練裝備,「密集的跳躍動作令鞋底容易磨損,要經常換新鞋。而跳花式跳繩需要一對薄鞋底而輕巧的運動鞋,一對往往也花費一千元以上。」 花式跳繩培養他毅力,早年他應付學業和培訓外,也要照顧幼弟,當要外出接受訓練的日子,晚上回家時已近半夜;繁忙的生活反而教他學會分配時間,並設立目標,平衡學習與運動。 校舍雖小 運動員人才輩出 「懷著希望,迎接救贖;培育同學,救援他人」是該校校訓「望、救」的精神,校長何家欣希望學生藉著運動體驗這使命。這所位處彩虹邨的校舍佔地3040平方米,相比其他一般新校舍6000平方米,細了一半。學生平日要在彩虹邨停車場頂樓的公共運動空間上體育課。 然而創校55年來,學校培育過不少運動精英:100米及4X100 米的紀錄保持者徐志豪、前香港跳遠紀錄保持者陳家超、前香港標槍紀錄保持者于子猇、香港首位賽艇世界盃獎牌得主關騏昌等。 體育科主任陳健成老師說,校舍雖小,也不影響教師發掘學生體藝的潛能, 例如學校剛於新學年增設運動科學實驗室,為學生提供體能鍛鍊及其他運動科學的訓練,他笑說老師租場經驗豐富,只為了讓學生得到完善的訓練環境。(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101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0.30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與學生合製歷史模型 細看史實
為了讓學生認識魏晉南北朝的水陸武備的課題,可以去到幾盡?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中史科教師陳嘉雯便帶學生到馬術學校,讓學生從騎馬活動中跳進秦漢至唐朝戰馬裝備的歷史知識中,她又邀請學生製作戰馬紙版模型,形象化地教學,以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拉近對歷史的距離感。 有參與活動的中六生葉芷茵說,早上先認識歷代的戰馬裝備,下午到騎術學校騎馬,在嘗試舉起馬鞍感受重量時,她會想像古代打仗時的情景,「馬鞍非常之重,重過一包十公斤的米。當馬匹穿上整副裝備時,重量更難以想像。戰爭短則數個月,長至三至四年,可以想像士兵的辛苦」。 另一中六生羅曉彤上學年應陳老師邀請,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戰馬紙版模型。她說, 事前要搜集戰馬資料,再找合適的材料,又請修讀視藝科的同學畫出模型外觀,「過程中要向同學講解馬匹裝備的特徵,解釋它們的功用,為求把戰馬的模樣再現眼前」。見到製成品時她深感滿足,也因而更認識當時的水陸武備。 學生參與製作教材 燃起對中國歷史興趣 陳嘉雯老師認為讓學生跳出課室的體驗學習,富有趣味性,教導歷史時更不限課程內容。她以戰馬裝備的教學為例,課程只提及魏晉南北朝時期,而活動會把馬匹裝備由秦漢講至唐朝,會對中國馬備歷史有更廣及宏觀的認識。 葉芷茵說,中三時中史科由陳嘉雯老師任教後,開啟她對中史的興趣,「陳老師以有趣的活動和遊戲教學,我要溫書才懂得玩遊戲,這加深了我對歷史的記憶」。她最深刻的是認識近代史的題材時,本來難以掌握抗日戰爭的史料,「陳老師以桌上遊戲幫助我整理時間線,讓我了解事情的因果關係,使我更易吸收」。  初中生砌出歷史模型  2018學年,陳嘉雯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表揚她教學時善用創意,設計出多款歷史遊戲。過去她設計了20多個遊戲, 也和學生合力製作歷史模型,題材涉及不同歷史時期。當中她為使學生深入認識初中課題「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影響」,三年前她與十多名初中生製作巨型的「鄭和寶船」,學生製作寶船內貌時,會細緻地展現船內物品,「學生會問:鄭和不是回教徒嗎?為何在他的船上會有媽祖廟?他拜媽祖?我便解釋拜媽祖是中國航海的傳統。」 學生以3D繪圖和立體打印製作「鄭和寶船」模型。船上的設置帶出歷史知識:印度人手持魚網,讓學生知道中國把撒網捕魚技術傳到印度;船上出現非洲人,表達當時朝貢者遠至非洲等。她說,學生製作教材,要先認識鄭和寶船歷史,以及中國古船的結構,再把這些資料化成圖畫呈現眼前,她期望學生從遊戲與合作中彼此學習,過程達致「三高」:高投入、高互動、高能力。(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025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0.23
天主教普照中學戲劇教育課 讓學生發揮創意培養同理心
「即使只是一句台詞,它的語氣、眼神、聲線也可以有不同的演繹。」天主教普照中學修讀「戲劇教育課」的中五學生許登峰說。戲劇的吸引力在於能夠自由發揮,演戲時沒有特定答案。 許登峰曾獲老師推薦參與校外戲劇培訓, 當抵達培訓場地時,看到舞台之大為之嘩然, 「當年我只是中一生,第一次踏上舞台,原來外面的場地比學校的(禮堂)大很多,人和設備也很專業」,他又有機會與其他學校的同學切磋,那次經驗讓他大開眼界。 中二那年, 許登峰參與戲劇《星遊記》,內容參考《西遊記》,講述學生應付中學文憑試面對的挑戰時,有如取西經一樣要經歷重重障礙。他當時對公開試沒有太大感受,卻在研習劇本時從高年級學生的分享,明白到當中的艱難,為他也是一個難得的交流過程。 代入欺凌角色 培養同理心 天主教普照中學2008學年開始推行戲劇教育課,負責該課程的教師盧韻說,戲劇元素多樣化, 當中「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的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發揮創意和培養同理心。盧韻老師說,這個「過程戲劇」方式也幫助學生探究不同課題。 學生先搜集資料,再代入角色去創作,嘗試了解角色的心路歷程,例如中二生會探討校園欺凌,中四生探討愛情及婚姻。 盧老師說,當學生探討欺凌現象時,會從多角度思考, 形象化地展示欺凌或被欺凌的角色,過程中亦建立同學的同理心。 一齊度橋 加深友誼 「每次80分鐘的戲劇教育課,能使我放鬆心情。與同學『度橋』時為引發靈感而無所不談,因而加深彼此友誼。」中六生陳香宜中一開始參加劇社,曾飾演路人甲、記者、客戶服務部職員等,從不同的角色中,她體會到不能少看一齣劇的每個角色, 「即使只有一句台詞,每次我也專心排練,練好句子中帶出的語調,表情、動作等」。 而在舞台上眾多角色中,陳香宜鍾情於後台管理,更期望日後能修讀舞台管理課程,「我喜歡幕後工作,尤其享受製作佈景、道具和服裝,當演出時,幕後需準確地擺放及清理道具,因而要熟讀劇本與臨場應變,過程甚具挑戰。」 創作劇本 校內演出 另一位協助推動戲劇教育課程的導師林惠恩,期望學生從多角度掌握戲劇,培養對戲劇的興趣。上學年因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學校停課多月只能網上授課,她便製作了介紹戲劇的歷史、運用聲線等教學短片,讓學生作深入認識。 戲劇教育課設於中二及中四,全年共10-15節,課程包括戲場遊戲、過程戲劇、劇本創作、排練話劇等,中二生排練英語劇,學期結束時要演出劇目;中四生更要創作和編寫劇本、導演和演出創作。 普照中學除了「戲劇教育課」外,校內亦設有劇社,讓其他年級同學參與。校方又推薦學生參加校外戲劇活動和比賽, 擴闊視野。(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018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0.16
聖貞德中學 教師鄭加略 培訓學生成為科藝創建師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聖貞德中學鄭加略老師親手製造感應式自動酒精搓手液裝置,他又拍片分享研發過程:由只裝上酒精,後來改良配件,如彈簧強弱、轉向器力度、摩打推動方法,再組裝成可使用啫喱狀搓手液的裝置。他向STEM教師分享經驗,期望能把相關科技知識傳遞開去。 這位「科藝達人」鄭S i r 原來也是YouTuber,多年來他在YouTube頻道,拍下了300多條影片分享科研經驗,讓觀眾嘗試著手去製作成品解決生活問題。 近年學界興起STEM(STEM與STEAM 見下表),聖貞德中學設立了「創客學會」, 培訓學生成為「科藝創建師」(STEMaker)。鄭Sir是該校「STEAM教育」主任,他強調Maker要服務他人,「以科技知識與設計意念製作生活用品,解決生活上甚至消閒娛樂的需要」。 至於STEM教學,他說是要培育出學生的設計思維:先發掘問題,再搜集資料,尋求解決方法,之後製造、測試及評估。過去他最滿意的作品,是教學生製作「萬向車」(Mecanum Wheel)。業界認為數學最難應用於STEM教學之中,但萬向車卻可用上數學的概念:「這車的車輪套用數學三角函數S i n的方程式,再配合物理、編程等原理,靈活在狹窄空間左右前行旋轉和八字型行走」,他指車輪通常適用於泥頭車和輪椅之中。 培育學生 服務人群 本身亦是音樂主任的鄭Sir,他在教學上的第一件STEM作品是自製牧童笛:以立體打印技術設計笛嘴,由學生透過電腦知識計算音孔位置。他更憑此課程獲得2016學年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鄭加略熱愛創作科技產品,九年前他為學校研製電腦管風琴,並在課程加入管風琴音樂欣賞和作曲研究。他說,當年製作電腦管風琴成本在二萬港元內,至於傳統管風琴價值可達數十萬以至過百萬港元。他把技術帶到香港、澳門以及中國內地的教會,正好回應作為Maker服務他人的需要。 過去四年,鄭Sir 有一半時間跳出聖貞德中學,借調到教育局與學界分享教學經驗。去年9月起,他協助教育局拍攝「我是一個Maker」系列, 定期上載影片與師生分享作品, 包括無線Voice Kit (智能音箱),通過語音指令音箱播放音樂、報天氣或設定鬧鐘等;利用「環境傳感器」自製「流動天文台」,探測溫度、濕度、氣壓等。 他說老師當上YouTuber,是要引起學生興趣:「學生看到我研發與時事有關的產品時,他們也有興趣嘗試跟著做。」投入創客教育多年,他說「即使是失敗的作品,也可『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 這經驗學習法也是教育家杜威的理念。(高)  STEM 是推動創意的教育, 它代表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  各英文譯寫的首字母縮略詞。推動STEM教育是配合全球的教育趨勢,以裝備學生應對社會及全球因急速的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STEAM 教學則再加上A,即融合了科學、科技、工程、美術及數學科目。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