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20109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2.01.07
鼓勵孩子寬恕
不少家庭中,家長可能目睹幾個孩子互相爭吵,孩子也可能在外跟其他孩子爭執, 有些孩子甚至跟家長吵架,令家庭氣氛緊張不和,甚至導致人際關係破裂。要處理這些難題,寬恕便是解難的關鍵。首先,要教孩子寬恕,家長不能只以說教方式來進行,需要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身教,主動寬恕令自己憤怒生氣的人,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孩子便有機會學習和效法家長這種良好美德。 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寬恕的好處和重要性,首先需要了解受傷害而表現憤怒和生氣是人生正常的一部份,也是可以理解的情緒表達。但是,持續墮入仇恨、逃避處理和自我封閉,容易使憤怒和生氣進入惡性循環, 對別人憤怒,也會同時令自己困擾和痛苦。因此,寬恕是為自己而做的有效方法,減輕個人的困擾,從負面情緒中得到釋放,令自己的生活繼續前進。對方知道自己被寬恕時,也會感到釋懷,這樣令雙方可以去除憤怒的包袱,善待自己和他人,有助改善大家的心理健康。 家長可帶領孩子回想從前被人寬恕的經歷,當時發生的事情、感受和體會,以及以良好的經驗來鼓勵自己在目前的處境中寬恕。另外,當別人有些事情令自己不愉快時,可培養同理心,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想法和感受,這有助促進寬恕的行為。寬恕需要勇氣,勇氣需要培養。假如事情令大家關係緊張,以說話表達和溝通可能出現困難,便可考慮以其他方式表達寬恕,例如寫信、寫卡或畫畫,這些方式可減少尷尬的情況,讓自己更容易說出內心感受。 假如我們不寬恕時,可想想自己是否正在處於情緒負面的狀態。假如我們寬恕,會得到更多自由和快樂。 重點:  1. 要教孩子寬恕,家長不能只以說教方式來進行,需要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身教。 2. 持續墮入仇恨、逃避處理和自我封閉,容易使憤怒和生氣進入惡性循環,對別人憤怒,也會同時令自己困擾和痛苦。 3. 家長可帶領孩子回想從前被人寬恕的經歷,以良好的經驗來鼓勵自己在目前的處境中寬恕。 4. 培養同理心,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想法和感受,這有助促進寬恕的行為。 5. 假如我們寬恕,會得到更多自由和快樂。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a_20211219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1.12.17
如何防止孩子 交上壞朋友?
有家長告訴我:孩子班上有幾個同學行為不好,經常欠交功課,操行也不好,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與他們結交,被他們影響, 變成班中的壞份子。我問這家長:她怎知道班中有壞孩子?她回答說是孩子告訴她的。我請她放心,因她的孩子已知道行為上誰是誰非,現在要處理的是孩子應用甚麼態度面對這些同學。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弱不禁風,很容易被人影響,染上不良行為。其實,我告訴各位家長,孩子知道甚麼是好、甚麼是壞的,因為孩子從小到大,都接收著家長和老師的訓誨,他們明白甚麼是好與壞。但孩子的成長會遇到反叛期,他偏要和權威對著幹,家長要我這樣做,我卻偏偏不做,並要做相反的事,那又是另一回事,我們在下次再詳談孩子的反叛性。 孩子自己心中,有一套價值觀,知道一個學生應該做甚麼,所以這位家長知道班中誰是壞份子,因為那同學違反了你孩子的價值觀,他便在家長面前批評那同學,試想, 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上課,她從何得知誰是壞份子,不就是從自己的孩子處得知;因此,家長不用擔心孩子會因此學壞,因他們知道誰是誰非,一定不會沾染不良的行為。 家長認為不與這些同學交往便可安心, 但我相信老師也不會要其他同學不要與有行為問題的同學交往,因此, 家長也不應禁止孩子與他們交往,相反,家長應和孩子解釋偏差行為的成因,使孩子明白自己生活在幸福當中,並告訴孩子在可能的情況下幫助這些同學,因為良好的社交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有助改善一些不良行為;老師也會鼓勵同學間的交往,這樣,孩子們的身心也會健康地發展。 最後,家長不要用有色眼鏡看有行為偏差的同學,因會同時影響我們孩子看這些同學,孩子之間的交往是天真無邪的,他們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就算你今天極壞,但他們仍可與你做好朋友,孩子相信你明天是會改變的,家長應與孩子看齊,切不要阻止他們與人結交,社交也是孩子的需要。 重點:  1. 家長不應阻止孩子的正常社交。 2. 不應為孩子的朋友分類,那些是不良的壞份子。 3. 家長可從有行為問題的同學反映孩子是多麼的幸福。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a_20211212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1.12.10
如何培養孩子的耐性
有些家長投訴自己的孩子沒有耐性,想要的東西要立即得到,完全不能等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不少需要排隊的時候,沒有耐性的孩子不能等待,可能表現煩躁不安,甚至大發脾氣。除了日常生活外,學習也需要有一定的耐性,學習一樣新的東西,我們需要時間和毅力,沒有耐性的孩子可能難以掌握新知識。另外,孩子每天有不少功課需要完成,沒有耐性的孩子可能會草率地處理,可能會出現不少遺漏和錯誤。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個性,有些孩子有很好的耐性,不用家長擔心,相反地,也有些孩子完全缺乏耐性,這種情況表達在他們的情緒和行為上,可能為生活帶來不少障礙和挑戰。 面對缺乏耐性的孩子,家長可以學習如何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首先,孩子可以細心觀察當自己缺乏耐性時身體出現的情況,例如煩躁、坐立不安、心跳加速、呼吸急速、手腳顫抖等,讓自己了解這些情況反映了自己耐性不足,然後嘗試盡快介入處理。然後,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找出能夠讓他心情平靜的事物,當下次孩子失去耐性時,可以運用這些事物來幫助他重拾耐性。 另一方面,孩子可以思考令自己失去耐性的事情背後的想法,嘗試仔細分析想法,看看可否從另一角度去觀察和應付事情,讓自己不會輕易失去耐性。過程中,可能需要運用自己的同理心,放下自我中心,嘗試從別人方面去想事情。此外,也可在失去耐性的一刻,想一些令自己心情平靜和愉快的事情,或者以幽默的方法來面對眼前的不安。 要培養耐性,另一方法就是練習靜觀,培養觀察目前一刻的能力,觀察自己,觀察環境,專注於此時此刻,不被其他事物所影響。要成功地做到靜觀,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不能操之過急。假如培養了靜觀練習的習慣,耐性自然愈來愈好。 假如耐性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令孩子出現脾氣問題,也影響孩子生活和人際關係,嘗試過以上的方法無效後,可以考慮向專業人士如社工、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等尋求專業評估,了解缺乏耐性背後會否隱藏著其他心理或精神問題。 重點: 1. 有些孩子缺乏耐性,這種情況表達在他們的情緒和行為上,可能為生活帶來不少障礙和挑戰。 2. 孩子可以觀察自己缺乏耐性時身體出現的情況,再找出讓自己心情平靜的事物。 3. 孩子可以思考令自己失去耐性的事情背後的想法,嘗試仔細分析想法並作出調節。 4. 要培養耐性,另一方法是練習靜觀,培養觀察目前一刻的能力,觀察自己、環境,專注於此時此刻,不被其他事物所影響。 5. 嘗試過以上的方法無效後,可以考慮向專業人士尋求專業評估,了解缺乏耐性背後會否隱藏着其他心理或精神問題。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a_20211205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1.12.03
如何和孩子一起遊戲?
有家長看了之前的文章,明白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但總找不到機會和孩子傾談。若硬著要和孩子談話,家長恐怕嚇怕孩子, 令他害怕和家長說話,原本想多溝通,反而築起更厚的圍牆,父母更難和孩子溝通。我的建議是和孩子一起玩耍,在自然的情況下與孩子溝通。 其實,我在本欄也曾談過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今次我則強調藉遊戲,促進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今時今日,孩子喜歡電子奶咀:電話、平板電腦、甚至手提電腦,全都是家長用來使孩子安定的工具;如果家長仔細的想一想,孩子之所以喜歡這些電子奶咀,全是家長一手做成,如果家長想孩子靜下來,不是以電子工具去使他們安靜,而是要耐性的悉心教導,但家長們卻用了一個快捷的方法, 就是用電子奶咀去使他們安靜,慢慢地,孩子想要電子玩具,便學曉去吵鬧和頑皮。 在外國有研究指出,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不是玩手機,而是和父母一起遊戲,該報告更指出,家長不需要買名貴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其中一項受歡迎的遊戲竟然是:孩子和家長一起踢用報紙搓成的足球。由此可見,孩子喜歡的是與家長一起玩,但現時的家長空閒時間有限,如果有,家長亦會用來休息,那會用來和孩子玩耍。因為家長們吝嗇自己的空閒時間,變成和孩子溝通的時間亦欠奉,你說可惜嗎?  我的建議是家長應每天抽半小時和孩子一起玩耍, 不必細算和孩子玩甚麼,因為只是波子棋, 孩子也樂意去玩,如果父母有心思,設計一些桌遊(Board Game),孩子會更加雀躍;在遊戲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和孩子天南地北談東說西,這樣,在沒有隔膜,不經意的環境,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便變得容易,更不用去營造情景,選擇話題等繁文縟節,順其自然地談天說地, 一切便變成自然。 最後,我希望家長能抽出自己寶貴的時間和孩子玩玩,因為時間一過, 當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時,家長想和他玩,他已再沒有時間了。 重點:  1. 和孩子溝通的最好機會是和他一起遊戲的時候。 2. 很多家長白白浪費了玩耍的時間,卻用電子奶咀去代替家長的功能。 3. 沒有任何事情比遊戲更能與孩子溝通。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