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231022_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10.22
喜樂中學 - 動態
聖母玫瑰書院.五十二周年校慶聖經頌禱   (本報訊)聖母玫瑰書院於10月6日舉行校慶聖經頌禱活動,邀請了慈幼會士潘銘智神父主禮。潘神父在講道中首先提及早前因為颳風吹襲,使慈幼英文學校損失慘重。雖然非常可惜,但慶幸學校無人傷亡,藉此省思教會價值。神父引申,眾人都是學校的基石。為了建設社會,眾人要像耶穌一樣成為活石,教育工作者要培養學生成為人才,學生也要時常省思自己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好使自己成為「他者之石」。   然後,潘神父以校徽和校訓為例,教導大家如何成為一塊活石。潘神父勉勵大家比起「贏在起跑線」,「贏在終點線」更為重要,勉勵同學做人不能怠懈和變質,努力反省自己要成為一塊怎樣的活石,不要被利益蒙蔽雙眼,忘記愛和天主的存在。他更提醒眾人只要謹記在學校學過的知識,活出校訓精神,像聖母無私奉獻,懷著愛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能贏在終點線。(教)   梁式芝書院.STEM計劃分享會   (本報訊)STEM教育是香港中小學課程重點之一。為了讓各中學能跨出校園,了解友校STEM課程發展,加強同儕交流,互相分享經驗心得,八間教區中學共25位老師(包括四位校長)於9月21日舉行了STEM計劃分享會。   香港STEM教育並未有統一規劃課程,各校均須自行設計適合學生程度的STEM活動。其好處是老師能因應校情及學生特點施行校本STEM計劃,一邊發展,一邊修改,在循序漸進的實踐中優化課程。但這情況亦同時為學校和老師帶來教學編排和行政工作的考驗。   是次分享會期望加深同儕友校合作,分享會內容包括由梁式芝書院報告一項經優質教育基金撥款推行的STEM課程活動,解釋當中的成功之處和難點;該校向友校分享校內硬體建設和課程發展經驗,並透過參觀STEM課室各種教學設施,展示初中學生一項發明設計。該設計應用物聯網科技,研究食用植物在中國不同氣候、土壤地區的種植活動。該校老師以此項目示範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推動全級學生參與STEM 學習。該項設計活動榮獲教育局舉辦的「STEAM Education Fair 2022」銀獎。(教)   高主教書院.2023-24年度開學彌撒   (本報訊)高主教書院中小學部於9月29日在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舉行開學彌撒,由陳志明神父主禮。該校中學部前校監李崇德太平紳士、中小學部總校監盧詠琴女士、多名校董、家教會成員,及中小學部的老師和同學均有出席。在這次彌撒中,大家一起領受到天主的祝福。   陳志明神父提醒參禮者,魔鬼常常引誘人們遠離天主。為了保護眾人,天主派遣天使與人同在,幫助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就像每位老師和校長都是學生的守護天使一樣,陪伴和保護著他們。   在講道中,陳神父提醒眾人耶穌已經為各人打開了進入天國的大門,揭示了天國的和平。因此,他鼓勵師生們要在內心深處與主相遇。當教育工作者堅守自己的信仰,他們便能夠關心和照顧每一位學生,將信仰價值觀融入教育,並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同時,學生也能從堅守信仰中獲得力量,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並在學習和成長中展現出最好的自己。最後,陳神父寄語師生們要互相支持、包容,傳承學校的使命,培育更多擁有愛心和使命感的人。(教)  
kjy16_20231015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0.15
德望學校
積極推廣中國歷史與文化 建起校內一道人文風景
(本報專題)「歷史往往讓人感覺古板,我們希望透過多元化的活動,打破學生對中國歷史的固有概念。於是我們透過趣味性的活動,增加同學對中國歷史的興趣。例如我們會帶領學生參觀故宮文化博物館,讓學生運用課堂學到的史料研習技巧,分析簡單史事。同學回饋非常正面, 對史料研究的興趣均增進不少。」德望學校中國歷史科主任馬佩佩老師表示。   利用VR技術 恍若親臨歷史現場   為了加強學生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了解,提高她們的興趣和研習能力,德望學校以活潑生動的教學方法,打破中國歷史與文化沉悶死板的既定印象,讓學生不再抗拒接觸歷史和文化。為營造學習的氛圍,該校又參與了由教育局主辦的中國歷史文化主題活動,更連續三年蟬聯「傳承‧想創 —— 積極推廣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學校年度大獎」。   除走出課室外,該校也利用現代科技,讓學生恍若身臨其境,重回歷史現場:「我們會利用電子科技幫助同學了解歷史,當學生學到『北宋的城巿發展:汴京』的歷史時,老師會透過VR技術,讓學生全景漫遊探索《清明上河圖》,以便她們從中了解北宋京城的面貌,探究當時的人民生活和城巿景觀。」中國歷史科老師黃穎伶補充,通過電子科技研習歷史資料,有助提高同學探究歷史資料的能力和興趣。   傳統工藝聯乘STEM科技   課堂以外,該校亦與大專院校合作,舉辦紮作及蒸籠製作技藝班,將中國傳統工藝介紹給學生,讓她們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參加「遊賞花燈設計及紮作比賽」並榮獲高中組季軍的中五學生勞蔚然和蔡嘉盈表示,參與技藝班和比賽,讓她們有機會認識傳統工藝, 而在製作傳統花燈時,她們既保留傳統手作花燈入榫的工藝,也加入了STEM的科技,利用雷射切割機切割花燈底部的投射圖案,精準的榫眼也令花燈更穩固。她們希望透過慢工出細貨的匠人精神,保留和傳承傳統工藝之餘,也能透過花燈展現中國文化和風俗。中國歷史科老師應永光補充道:「除了花燈設計外,我們過往也讓同學從佳餚美食和古物古蹟中探究歷史, 認識中華文化。」   除了學科活動外,由同學主導的學會活動也豐富了同學學習歷史以及文化的經歷。就讀中六的前中國歷史及文化學會副主席彭詩雅和前主席施珞瀅便分別對參觀聖士提反文物徑和香港墳場的中史學會活動,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參觀香港墳場這個活動為天主教聯校活動,更邀請到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為同學導賞,詳細講解墓碑下古人的事蹟,讓同學深深體會到,就是這些英雄豪傑,造就了今天的香港。   上下一心 成果豐碩   為鼓勵同學全方位學習中國歷史,該校鼓勵同學積極參加校外比賽,增加歷史知識之餘,也能為學校增光。中三的何暐俙便連續兩年參加「全港初中中國歷史文化問答比賽」,她表示比賽結果只是次要,在準備比賽前與同學團結一致,努力備戰的經歷,已令一眾同學開心不已;中五的鄺貝怡在參加「中史解碼—— 通訊程式表情圖像設計比賽」時,運用古詩人杜甫和近代歷史人物孫中山作為創作靈感,充分融合古今歷史的元素;中四的何傲晴在參與「歷史文化導賞大使培訓」後,學會注重細節和人文精神。凡此種種,已證明該校全方位、多元化地推廣中國歷史與文化已取得豐碩的成果。而這種一呼百應, 上下一心的精神,肯定是德望學校能在校內外推廣多元教育的成功要素。(賴)  
kjy01_20230924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9.24
聖嘉祿學校
培育嘉祿孩子的特質
(本報專題)「請大家準備祈禱,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亞孟。……」聖嘉祿學校學生代表在早會上領禱時如是說。該校著重靈修教育,其中在「一片祝禱一片情」活動中,學生為自己、家人、朋友及世界上有需要的人撰寫禱文,從而學習關愛他人,實踐愛德。六年級學生黃伊樂曾被教師挑選在早會上,讀出自己的祈禱意向,她認為在同學前讀出禱文,「就好像由我將天主的愛,顯現於全校面前一樣。」   聖嘉祿學校本年慶祝創校70周年,校長李永佳稱,學校一直以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為基礎, 致力為學生提供充滿愛的學習環境,期望在六年的小學生涯中,培育學生具備「嘉祿孩子」的特質「SCS」,即「Self-regulated」(自我規範)、「Courageous」(勇敢)及「Spiritual」(靈修性)。   李校長提到學校透過提供不同學習機會, 讓學生發展天主賜予的塔冷通,從而增強自信心及給予學生肯定。學校近年積極幫助學生養成自理、自覺和自律的習慣,讓他們從小學習如何自我管理,好能在長大後持續學習,追求卓越。   宗教活動 關愛他人   在靈修層面上,學校除了推行「一片祝禱一片情」活動外,聖嘉祿學校與聖母玫瑰堂相連。宗教科科主任王馨稱,這地理位置上的方便,使學校與聖堂時常合辦活動,例如聖經問答比賽、誦讀經文活動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宗教教育的機會。   此外,學校每年會在聖堂舉行開學祈禱會、將臨期及四旬期祈禱會等;並在玫瑰月及聖母月,邀請學生誦唸玫瑰經及向聖母像獻花。學生黃伊樂表示,教師在活動前會講解活動的緣由及聖經故事, 使並非教友的自己也能更了解活動的意義。   伊樂在小息時,也喜歡到校園內的祈禱室閱讀宗教故事書,聆聽牧民助理說聖經故事;她也愛與牧民助理聊天,分享心中憂慮,一起祈禱。在不同的祈禱活動下,伊樂培養了恆常祈禱的習慣,為社會上有需要人士祈禱,關愛他人。   養成自理、自覺及自律習慣   「每當我們有良好的表現或進步, 校長及教師都會透過獎勵計劃,為我們加分。當我們儲夠分數,便能換領獎品!」五年級學生胡永悅所說的獎勵計劃,就是「嘉祿突破自我獎勵計劃」。   永悅指出,除了憑學術成績可以在計劃中得分外,學生憑著良好的表現,例如準時交功課、在宗教課中認真祈禱,或參與學校服務如風紀、學生會、英語大使、圖書館管理員等都可以獲得分數。而得到一定分數後,學生便可以兌換不同獎品, 例如玩具、做一天小校長、與校長午膳等,永悅曾兌換海洋公園體驗活動,獎勵十分多元及吸引。她認為這計劃有效地幫助她養成自理、自覺及自律的習慣,學習自我規範。   勇敢面對挑戰   聖嘉祿學校為幫助學生培養各自的塔冷通,為學生提供不同活動,STEM及常識科教師徐雪盈提及一位學生原來有少許膽怯,但參與競技疊杯活動後,慢慢找到自信心與成功感,除了會勇敢參與比賽外, 在早前學校拍攝的宣傳片中,也勇敢對著鏡頭說對白。   另外,五年級學生陳子浩受哥哥影響,參加了跳繩校隊和STEM無人機編程訓練。在跳繩活動中,子浩從初班升上中班,再到近年加入校隊,他學習了不同難度的花式動作,不斷挑戰自我。   他提到學校為學生安排不少比賽的機會,有次參加跳繩比賽時,雖然之前已經努力練習,在練習中也沒有失誤,但到正式比賽時竟然出現失誤,「這令我懷疑自己,思考自己是否練習不夠。」雖然當時有些失望,但他提到校長、教師、家長時常到場支持學生比賽,而他們的鼓勵,幫助他順利調整情緒及心態,各種活動也幫助他培養勇敢面對困難的精神。(吳)
kjy16_20230924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9.24
天主教培聖中學
人工智能買餸車 以人為本關愛長者
(本報專題)「作為一間天主教學校,我們重視STE M,更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善用科技之餘,也要有良好的價值判斷和倫理道德,不要忘記發展科技的動機和初心,是以人為本。獲獎固然重要,但我更欣賞學生從中學會的同理心和關愛長者的熱忱。」郭富華校長在肯定學生的科研成績之餘,也不忘以「明德至善」的校訓來勉勵學生。   走出舒適圈 培養同理心   2019年,中二學生朱兆邦和冼正被學校甄選為創科先鋒,參加由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和資助的培訓課程,為參加「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 鄉郊樂『屯』『元』2」STEM 設計比賽作準備。培訓期間,兆邦和阿正到元朗牛潭尾村探訪長者和實地考察環境,以了解他們的生活和需要,構思能真正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的產品。   「我認為實地考察比紙上談兵的培訓重要,我平時多數宅在家裡,鮮有接觸陌生人,更遑論長者。這次到牛潭尾村與長者交流,除幫助構思參賽作品外,也讓我多了同理心,明白他們在鄉郊生活的困難。」阿正有感而發。   同行的兆邦也有類似的想法:「發展科技的目的是解決民生問題,住在鄉郊的長者好像與世隔絕,我們在構想作品時,首先想到的是解決他們的出行困難。」   該校創科及資優教育統籌陳凱詩老師認為這次實地考察和探訪長者的安排,讓同學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與長者接觸,除打破他們對長者的刻板印象外,也改善了溝通技巧,最大的得著是更懂得體諒別人和更有同理心。   善用塔冷通 建立團隊精神   同學們發現鄉郊長者外出購物時,只靠一條班次疏落的小巴線,所以每次均會使用買餸車購物大量物品,導致長者手臂痠痛、背痛或肌肉拉傷等問題。因此,團隊設計了一部有自動追蹤功能的購物車,令長者購物時更輕鬆方便。   團隊中每人都有不同的塔冷通,有的善於構思整個設計、有的善於繪圖、有的善於編程,同學們分工合作,有商有量,建立出極佳的團隊精神,令整個研發過程能有序地推進,最終完成了第一代的「免提追蹤買餸車」。   在整個團隊努力下,第一代「免提追蹤買餸車」順利獲得「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 鄉郊樂『屯』『元』2」STEM 設計比賽的冠軍及最受歡迎齡活大獎。各同學不斷將買餸車功能提升改良,至今已發展至第三代。這項發明經知識產權署審查後,已取得外觀設計註冊證明書, 亦成功獲批香港短期專利。   設計創新又實用 長者買餸好輕鬆   第三代「免提追蹤買餸車」加入人工智能技術,備有三種不同的運作模式:兩種追蹤模式和手動模式。追蹤模式一,利用買餸車上的主鏡頭捕捉長者的影像,藉紅外線傳感器計算買餸車與長者的距離,從而達到追蹤長者和免提效果。追蹤模式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透過手柄上方的鏡頭捕捉長者手掌的影像,並捕捉影像的座標位置,令買餸車跟隨手掌移動,能近距離追蹤長者,即使在狹窄環境也能操作自如。手動模式,是當長者的手靠近手柄上方的紅外線傳感器時,可輕鬆解除追蹤模式, 令買餸車改為手動操作。不同模式適合長者由鄉郊往返街巿和用於街巿人多擠擁的環境。為了切合長者的需要,買餸車更備有雙層設計,上層採用開放式設計,方便長者直接擺放或取出物件;下層設有保溫層,供長者擺放需要保溫的物件。   第三代的人工智能買餸車獲推薦代表香港參加2023年5月17日至18日,於日本東京舉行的「2023 第三十七屆日本東京創新天才國際發明展」,並榮獲金獎。   兆邦和阿正對研發的產品屢獲殊榮均異口同聲地感謝學校和老師的支持:「很感謝學校給予良好的環境、空間和資源讓我們可以專心致志地研發產品;我們雖然研究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絕對不能取代老師的地位,老師對我們的鼓勵和循循善誘,如一個可靠的朋友般扶持我們,成為我們強大的後盾。」(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