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a-20120916
icon30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2012.09.14
Packing a school bag
After a long summer holiday ( "vacation" in American English), are you very excited about going back to school? While you may feel very happy to see your classmates again, some of you might also find packing your own school bag a headache. How do you pack it properly? 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o pack?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closely follow the timetable ( "class schedule" in American English) and your personal school diary to check if you have put all the books and homework in that you need for the next day.  Then check your pencil case or pencil box carefully. Be organized and pack the right stationery. What stationery do you normally need? Pencils, pens, rubber ("eraser" in American English), a ruler, a sharpener, sellotape ("Scotch tape" in American English), etc. The most commonly-used pens are ballpoints or ballpoint pens. In British English, they are also called "biros", which is a brand of ballpoint pen. To delete mistakes in writing, you may use correction fluid. Generally, "Tipp-Ex is used in Britain and Ireland, while "Liquid Paper" and "Wite-Out" are used in Australia,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three names are trademarks.  You might also pack some snacks and drinks. Some schools may allow their pupils to bring along some playground items for fun during break time. Examples like badminton rackets, shuttlecocks, and skipping ropes ("jump ropes" in American English) are quite popular among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What kind of games do you normally play with your classmates? After packing your school bag, do not forget to zip it up properly! Sellotape: 透明膠帶 Correction fluid: 塗改液 Badminton rackets: 羽毛球拍 Shuttlecocks: 羽毛球 Skipping ropes: 跳繩用繩子
kjy02_201206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03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豐一吟眼裡的父親豐子愷
  (本報專訪)機緣巧合,過去數年,跟豐阿姨(豐子愷先生幼女,豐一吟女士)在香港和北京好幾次碰面。趁著香港藝術館舉辦「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專題展覽,她來港參加開幕典禮的機會,約晤豐阿姨,近距離聆聽她細談童年往事,在她身上汲取豐先生畫作的神髓。 五月廿六日在香港藝術館舉行「豐子愷的有情世界」講座,原定名額150位,當天講座前一小時,已出現排隊輪候入座的人潮,當中不乏正在忙於準備學年考試的中學生。這是個充滿動感、熱誠和生命力的文化沙龍,主持人盧瑋鑾教授與講者豐一吟女士真情對談,別開生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 講台上,豐阿姨喚起對父親的追憶,流露她心底裡浸沉父愛的情懷。她微笑說:「哎,我只能用一句詩來概括自己(近三十年)為父親所做過的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詩句出自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豐阿姨坦言:父親在世時,她不懂得欣賞父親的漫畫和文章;直到父親去世後,才慢慢發現它們是多麼珍貴…… 豐子愷作品涵蓋不同的類別,包括畫作、散文、音樂及繪畫美藝教學法等。他的作品充分表現他心存大愛的特質,胸懷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細膩的筆觸流露內心對社會的悲鳴;又盡顯他童心未泯,終生酷愛兒童的慈父心賜。 作為家裡最年幼的女兒,豐阿姨在接受本報個人專訪時,憶述父親的教導,娓談趣事。原來豐子愷先生的作畫方法,與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無關係。豐阿姨說:「爸爸習慣每個星期六晚上,召集全家,聚在一起開家庭故事會,給兒女講故事。最有趣的是他要求我們聽故事,又不許作我們抄錄,聽完後卻要用文章把聽到的故事記錄下來。他教我們唸古文,也用《愛的教育》這本書當作課本來教導我們。」《愛的教育》的作者是一個意大利籍學生,原文出版後,1924年由夏丐尊按日文譯本翻成中文。豐子愷是夏丐尊的學生,該書經豐子愷插圖,於1926年三月由開明書店初版後,不斷再版。    「只緣身在此山中」 談到寫文章,豐阿姨似是委屈地申訴:「爸爸要求我們寫『麻將說明書』,嘿,平常人『打麻將』就是『打麻將』,哪來的說明書?這可難倒了我們……」可見豐先生鼓勵子女自幼便在日常生活裡,尋找創意,體味創意,在作品裡自由地演繹和發揮個人對生活的體會,並為他們舖設書寫生活經驗的路徑。當時年紀小小的她,不斷在姐姐哥哥身上,吸收父親傳授的知識,經過摸索,她們幾姐弟最終還是合力完成任務。經過這次寫說明書的練習,更多難以忘懷的歡樂時光,磨練他們加強對生活的感受,增添童年生活的愉快回憶。 豐子愷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採用融合中國畫與西方畫的創作手法,繪畫漫畫,這些漫畫呈現中國畫「留白」的作畫風格,構圖上以人物為中心,流露他推祟平等博愛的精神。 「我父親是那種想到甚麼就寫甚麼,想畫甚麼便畫甚麼的人。」豐阿姨直率地描述豐先生不會因為要畫給誰看才作畫,而是隨感想而畫。「他從不為寫而寫,不為畫而畫。」這種直接的感情流露,卻是豐先生留給讀者最珍貴的寶藏。豐阿姨續說:「父親不喜歡多加修飾、包裝,而喜歡隨意自然。」觀察所見,豐子愷的作畫風格與他的性格完全相符:開朗、童真、直率。訪談中,筆者在豐阿姨的身上,多少也觀察到豐先生的影子:率真、親切、愛開玩笑……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毫不諱言。(睿)   漫 遊 豐子愷的漫畫世界 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行「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專題展覽,展出中國現代漫畫先驅、著名藝術教育家和文學家豐子愷(1898 _ 1975)在不同時期繪畫的作品。  展覽分為「人間情味」及「護生護心」兩部份。「人間情味」展出由豐氏家族及本港收藏家提供的200多幅屬不同時期的代表精品,題材廣泛;「護生護心」則展出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的《護生畫集》其中100頁作品,題材以救護動物、愛護天地萬物為主,即所謂「護生」,作品內容洋溢豐子愷的博愛精神。 豐子愷與香港也曾結緣,本港不少人士喜愛豐子愷,他們收藏、研究及保育豐子愷的作品,這促成了展覽的雛型。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司徒元傑說:「豐子愷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美學教育家,他的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富有教育意義,能發揮美學、道德、品格等教育功能。」此外,他期望藉是次展覽,讓參觀人士重新檢視漫畫的定義和內容。(仨) |  
kjy01_201206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03
赤子心 人間情 「有情世界——豐子愷的藝術」專訪盧瑋鑾教授、豐一吟
  文化和藝術的領域,廣闊無垠,優秀的作品能起薰陶和啟發的作用。年輕的讀者,你有沒有心儀的作家和畫家?他們的作品怎樣帶領你接觸世界?   (本報專訪)翻開手上的書《豐子愷漫畫選繹》(1976年初版),一頁頁發黃的書紙上,盧瑋鑾教授(小思老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的撰文配上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別具心思。小思老師珍愛豐先生每一幅漫畫,她談到以字配畫的動機:「那時,我為漫畫配上文字的文章,刊登於《中國學生周報》,在選取豐先生的漫畫時,我都是面向年輕人而選材。我藉文字帶領那些不認識豐先生的漫畫畫意的年輕人,進入畫中。」   體味人情 小思老師初次接觸豐子愷先生的漫畫,是在她的小學階段:「親戚給我看豐子愷的漫畫,我一看就十分喜歡。自中學階段起,我經常閱讀豐先生的漫畫和隨筆,對他的認識和愛好也逐漸加深了。」1973年,小思老師在日本留學時,無意中找到畫家竹久夢二的畫冊,節衣縮食買下畫冊,設法送給豐先生:「這是豐先生喜愛的畫家,我看到畫冊的第一個反應是:他一定會喜歡!後來,豐先生回信給我,表示他十分高興。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國對外的通訊相當不方便。我與他的通訊,亦只此一次。」  為年輕的讀者介紹豐子愷先生,小思老師尤其指出豐先生十分疼愛小孩子:「要談豐先生,這是說不完的話題啊!那麼,我就從他是一位漫畫家開始說起,豐先生除了畫漫畫外,還撰寫不少散文。他不會從成年人的角度看小孩子,他時常以小孩子的心靈和眼睛看世界。在他的生命裡,他最喜愛大自然和兒童。這一切足以令我們敬仰他了!」豐子愷獨特的漫畫創作形式,又稱為「子愷漫畫」,他擅長把生活中的人間情味,融入作品中,筆觸細膩清新。   尊重童心 年代不同了,現今的年輕人未必認識豐子愷先生和他的作品,但「子愷漫畫」表達的信息,值得深思。小思老師認為讓現今年輕人進入豐先生的漫畫世界,可從豐先生漫畫中的「學生相」和「兒童相」入手:「豐先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代學生宣洩他們對事情的看法。」她以漫畫《用功》為例:「這幅漫畫於1928年完成,畫中樣子凶惡、頭上頂著寫上100分的帽子的人,壓著那位青年人讀書,這是教育政策下學生們心照不宣的寫照。時至今日,這樣的情況沒有改變過來,在學習過程中,分數往往為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另一幅漫畫《嘗試》,小孩子正把雪花膏和牙膏送到嘴裡,要一嘗兩者的味道,小思老師發出會心微笑:「成年人定會怪責兒童佻皮,胡亂把東西放進口裡;但在兒童心目中,嘗試是進步和前瞻的,這小小的試驗讓他們在成長路上踏前一步。」 現正舉行的「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展覽,展出豐先生逾300幅在不同時期繪畫的漫畫作品,是香港至今規模最大的豐子愷作品展覽。豐先生在經歷戰爭時,仍不忘提倡愛護生命的信息,小思老師說:「按豐先生的意思:愛護生命,即保護個人的心靈,不讓人性被扭曲。我覺得兒童愛護大自然和動物是來自最卑微的要求,這份愛若能擴散開去,便能呈現人性的善與美。」小思老師心繫兒童,語重心長:「家長和老師陪伴青少年參觀展覽時,不妨讓青少年自由地投入展覽中,尋找他們喜愛的作品。成年人可邀請青少年分享喜歡作品的原因,這也是一種溝通啊!我相信,豐先生也不希望師長會強迫青少年喜歡他的畫作呢。」(仨)    
kjy01_201205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7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金禧感恩 剛毅求真 豁達合群
 (本報專訪)半個世紀前,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在觀塘創立聖若翰學校,讓區內適齡學童接受教育,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80年接手管理該校。及至2003年,該校上午校遷往九龍灣現址,易名為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本年,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慶祝創校50周年,於5月15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金禧感恩典禮暨匯演」,邀請(圖,左三及四)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及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主禮。學校特別製作金禧劇,近百位教職員、學生、家長和校友參與演出,以歌舞傳達信息——剛毅求真,共融感恩。   互助互勉 聾健手牽手  訪問當日,正值是典禮前的總綵排,校舍每一個角落,師生、家長忙於準備表演項目。金禧劇《剛毅求真,共融感恩》以該校校園生活為藍本,內容關於一群聾童和健聽的孩子如何攜手衝破障礙,建立共融學習環境,學生以校訓「剛毅求真」的態度,實踐天父愛的旨意;校園不單是學習的樂園,也好比一個溫暖的家。該校四位有份參與金禧劇的同學,手口並用,與本報讀者分享演出的興奮心情。 劇中,兩位聾童莊怡豐(4A)和陳芷瑩(5A)與七位健聽同學擔當主角,帶領觀眾漫遊校園學習生活。香港中文大學駐校導師黃怡安陪伴在怡豐身旁,以手語和口語翻譯。表情多多的怡豐打手語表示:這是他首次參加舞台演出,心情雀躍。對他而言,排練的過程並不困難。文靜的芷瑩能應付簡單的對答,她更為記者簡介該劇內容。金禧劇長達一小時,共分十個場次,健聽同學梁嘉穎(4C)最喜愛第三場「同學互勉」:「我是St John七俠之一,名叫蘭花。我們七位同學以不同的方式介紹自己,開解兩位聾童,逗他們開心。演員在每一場都會參與跳舞部份,我努力地謹記舞步。」芷瑩的同班同學林穎汶,負責口語配音,這位愛笑的小妮子自一年級學習手語,平日也會為聾童作翻譯:「我的心情十分緊張,在劇中,我為聾童演員配音,讓觀眾明白她所表達的意思。」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自2007年參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香港中文大學推行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一至五年級設共融班,聾健學童一同上課,全校現有31位聾童。就讀共融班的穎汶分享與聾童相處心得:「若他們打手語太快時,我跟不上,便會提點他們,我們溝通之道是互相協調和包容。」嘉穎感謝怡豐和芷瑩:「我並不是就讀共融班,他們教了我不少手語,方便我與他們溝通。還有,在排練的休息時段,怡豐常常扮鬼臉逗一群演員發笑,他真是一個開心果!」   有教無類 師生心印心 小朋友的真情分享,令在旁的吳潔蘭副校長和家教會主席王志德醫生深受感動。負責籌備金禧劇的吳副校長指出:學校聘請校外舞台製作單位,製作金禧劇。自去年5月始,挑選小演員,組成金禧劇演員組。由於演出共分兩場,演員分為兩組,在5月14日晚上及5月15日下午演出,她說:「參與的學生十分勤奮,他們在每星期排練兩天,更要放棄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我看到聾童演員藉是次演出,不但認識了其他同學,更加強了自信心,發揮個人潛能,就如怡豐,他表情十足,演出十分精采呢!」王醫生點頭回應:「這個小男孩很會演戲,表現出色。我看到所有演員都積極投入,劇中歌舞連場,為師生來說並不是易事。我在劇中飾演家長,分享對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感受和意見。雖然對白不多,但這次演出足以令我緊張萬分。」 王醫生的女兒王雪盈就讀該校四年級,他談到學校各成員為聾童付出愛心,感觸良多:「我和女兒十分幸運,在生命中經常遇上善心的人。我十分欣賞天主教會辦學的理念,雪盈在學校建立自信,結識好朋友,又參加舞蹈組,她十分快樂。這群聾童雖在身體和能力上有所欠缺,但他們都擁有不同的才華,我們不應視而不見。在這所學校裡,我體驗到『愛與接納』的精神,深深被感動,所以我也想為學校出一分力。」這時,可愛的穎汶用力地點頭,表示贊同王醫生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