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30115 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1.15
保祿六世書院吳昊婷
透過鏡頭 訴說青年的聲音
「我希望透過影片,表達我對世界的看法。」保祿六世書院中五學生吳昊婷兩年前發掘了對攝影的興趣,在鏡頭下訴說一個又一個故事,也藉著短片帶出現今青年的心聲。   吳昊婷回想中三時在視覺藝術科上攝影課,開始發掘自己對攝影與剪接的興趣,「課堂上需要提交攝影功課,老師事前教授拍攝時的構圖方法,攝影三大要素—— 快門、曝光、光圈之間的關係。」她於是運用所學,希望彌補自己在繪畫的弱項。從那時開始,她發覺自己喜歡攝影,用相片說故事,例如在校舍取材,她攝下牆上爬行中的螞蟻,以螞蟻抉擇應走的方向,比喻自己也在尋找人生方向;她會刻意在校內捕捉飛機經過的一刻,吸引人多留意校園的周邊環境。   藉短片說心聲   準備升讀中四的那年暑假,她與另外兩名同學參與由香港心理衞生會舉辦的拍攝比賽,獲得高中組冠軍,她的短片帶出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重要,也幫助自己整理內心的思緒,「升上高中後,我對未來充滿著未知之數,既期待高中的生活,內心也感到緊張。」她相信其他青年與自己的感受相似。在三分鐘的短片中,女同學反問努力學習背後所為的是甚麼?想考好DSE,只為了升上大學?面對外界給予的期望成為無形壓力,片中的學生說:「其實,我們正在努力,我們都想做好,但是,為甚麼這麼困難⋯⋯我不想要這些壓力,我只是想要一句簡單的⋯⋯鼓勵。」吳昊婷擔任該短片導演,以及撰寫獨白的部分,她希望從中帶出青年的心聲,「真正的鼓勵,是鼓勵的同時和你一起解決⋯⋯」   獲獎後,她主動向校方請求安排把短片在學校放映,「我認為作品不只用作參賽,我想更多人看過後,多了解青年。」短片最終在家長周年大會,以及早會中向高中生播放,校長更表示, 有家長看過片段感動而哭泣。   參與拍攝後,提升昊婷對日常生活的觀察, 多了留意街上的人和事,例如清潔工友日常在社區的工作,也發現社區上有不少長者的足跡。   保祿六世書院位於葵青區的山上,常被人稱之為「山區女校」,學生普遍在學校附近居住,她也不例外,平日她主要活躍於葵青區,因著攝影讓她走出「山區」,到處拍攝,「我習慣一個人影相:植物、樹木、路人、天空等,我享受按下快門的聲音,是我減壓及治癒的時刻。」每當參與攝影比賽,她便相約拍擋到不同的社區拍攝,其中她於去年七月參與由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25周年慶典的「全港中學生短片創作比賽」,以「我.發現.愛」為題,走遍港島、九龍及離島拍攝200多條片段,在社區尋找愛的足跡。就在她與拍擋到尖沙咀取景當天,因投入拍攝而遺下手機,當她折返拍攝現場尋找時,一位清潔工友正在等候著手機的主人,「我真的發現了愛,讓我感到世界充滿愛。」   主動學習 分享成果   這次吳昊婷主動向全校師生發送電郵,邀請全校參與網上投票,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短片,其實她不介意投票數字, 「只要有人有看過我們的作品,已能夠帶出愛的訊息。」   視覺藝術科科主任莊傑雄欣賞昊婷把握自學機會,例如她在中四時擔任學校大使,為學校拍攝短片作宣傳;她也是天主教活動小組的副主席,協助拍攝活動及剪輯片段;中四時她自薦獲選為副總領袖生,本學年她更是總領袖生,其榜樣展現該校的學年主題「自主學習、感恩承傳」的學習態度,他喜見昊婷從中培養出「具備方向及計劃,對她的成長很有幫助。」(高)
kjy07_20220619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6.19
聖伯多祿中學 饒兆琮
享受沙灘排球速度感
打沙灘排球時,經常會因日照而曬傷, 或為救球奮不顧身飛身撲向沙地而被沙粒刷傷,但是就讀聖伯多祿中學的中六學生饒兆琮認為,少許損傷無阻他對沙排的熱愛,他指出在沙灘擊球時的刺激度高,節奏快,飛身救球更令他玩得盡興,是他享受這運動的原因。   沙灘排球是一項兼具快速、刺激,並極具爆發力的競技運動,根據香港排球總會2021至2024年沙灘排球比賽規則的資料顯示,沙灘排球是一項由兩隊球隊,在用球網分隔之沙地球場上進行比賽之運動。   升中時,饒兆琮與幾名參與排球運動的小學同學被派到聖伯多祿中學就讀時,發現學校沒有排球隊,於是他們聯繫校方申請組織排球隊,「我們找到小學時也有打排球的師姐幫忙,聯絡老師說明意願,再向校長申請組織排球隊。直到我升中二時,學校男子排球隊成立,我便加入。」   饒兆琮談到開始打排球的經歷,他說要從小學六年級說起,「學校當時在推廣排球運動,我見到教練打排球的外型討好,吸引我參加。」   他中二加入排球隊後代表學校參與學界賽事,中三開始參與沙灘排球及比賽,同年獲選加入男子少年排球香港代表隊。2021年3月, 他加入了男子青少年沙灘排球香港代表隊。   相比由六人組成的室內排球,饒兆琮認為二人一隊的沙灘排球的難度更高更富挑戰性,他指出在沙灘打排球,奔跑時雙腳經常會陷入沙中增加接球或傳球的難度,而現場的風力、陽光、雨勢、甚至沙粒的粗幼也會影響發揮,非常講求臨場發揮與判斷。   由於沙灘排球在沙中進行,每次看沙排球賽時總會見到飛身救球的精彩動作;只有兩人一隊的沙排更在比賽途中不可換人,因著人數的限制,令饒兆琮學會更專注,「我要更專心作賽才能得分,體力消耗很大,但每次得分也令我感到很滿足。」   疫情下專注沙排訓練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已長達兩年半,室內場地因疫情經常關閉,反而成為饒兆琮在沙灘排球發揮出水準的時期。疫情爆發兩年多,他說可以進行室內排球的訓練大幅減少,以往平均一星期有五天練習排球,室內球場封閉後,他只能在街場練習,訓練減至一至兩日,街場後來也關閉,「我便背著排球和網,與朋友組隊轉到沙灘的沙排場地,掛起排球網練習沙排。」   平日他經常到淺水灣的沙灘排球場訓練,希望在疫情中繼續保持球感,隨著康文署轄下所有泳灘關閉時,他便繼續在家中勤做體能訓練,以保持體魄。沙灘屬戶外運動才不太受到疫情影響,但他非常珍惜每次練習的機會,投放更多時間在沙排上,促使他在中五時加入沙灘排球港隊。   剛於去年8月,饒兆琮在屯門新咖啡灣泳灘舉行的第16屆青少盃沙灘排球比賽上, 與隊友贏得男子初級組季軍,這是他首次參與公開比賽獲得獎牌,而感到高興。他在等候DSE放榜期間,每星期也回校擔任排球隊助教,他亦是本學年校長推薦計劃的學生之一,希望憑著沙灘排球的卓越表現,可考入教育大學修讀體育,日後成為小學教練或體育老師,培育下一代。(高)  
kjy16_20220619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6.19
屯門天主教中學 獎助學金與實習
支援弱勢學生 推動科研
(本報專題)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香港爆發時,口罩、酒精搓手液等防疫物資供應極為短缺,基層市民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當時香港明愛家庭服務與一所本地藥廠合作,研發生產口罩,捐贈予有需要家庭及學校,部份受惠學生亦到藥廠實習協助生產逾50萬個口罩,達致助人自助。有學生實習過程中認識商營機構的運作,也藉此思考人生未來方向。   由明愛新界西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推出的「中學STEM科研體驗計劃」,該計劃與李氏大藥廠合辦,由明愛家庭服務在新界西服務的六所天主教中學,包括屯門天主教中學、元朗天主教中學、天主教培聖中學、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及保祿六世書院,每年安排上述學校的學生到科技行業公司實習,推行獎、助學金,以及CEO與青年人對話講座。計劃其中的「李杜靜芳獎學金」, 至今已為2 8 名對科研(STEM)有興趣的中學生,提供不同資源援助。   「陳同學是校內的模範學生⋯⋯在試後的一天,他提著兼職工作所需的外賣速遞袋來拿取獎學金支票⋯⋯」屯門天主教中學的學校社工曾向豪在「中學STEM科研體驗計劃——李杜靜芳獎學金」的年度回顧錄上,分享剛於上學年畢業,現於香港科技大學修讀工程系的舊生的情況。他指出獎學金以及兼職的薪金,足夠他購置手提電腦及大學迎新週的費用,讓他安心學習,不用因經濟問題而停止追夢。   社工曾向豪是上述科研體驗計劃的負責人,他指出疫情期間,不少學生的家庭經濟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藥廠為清貧家庭、社區有需要人士和學生生產口罩,也以優惠價格售予香港明愛等,以解決當時防疫物資缺乏的情況外,同時也為支援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推出的計劃,藉著提供不同形式的援助,給予弱勢學生平等教育環境。   參與實習 摸索前路   屯門天主教中學中六學生王宇森剛於6月1日至10日,獲得在盈電工程有限公司實習的機會,他說一直對環保工程感興趣,藉著實習肯定自己將來揀選工程系。   王宇森在小學五年級跟隨家人從內地來港定居,他從擁有兩地生活的經驗中察覺到,香港周邊的環境規劃良好,漸漸對環保工程產生興趣,他希望藉著實習機會,更了解相關職場的情況,為日後升學鋪路。   現就讀香港科技大學工程系的屯天舊生羅煦諾,去年經學校挑選到工程公司實習時,約有兩星期專責消防項目,學習閱讀圖則、了解消防工程的準則等,他說實習時有導師專人指導,以及在職場結識其他學校的實習生,「一般大學二年級才可以實習,我在中學時已有實習的體驗, 豐富我的履歷。」   獎助學金支援清貧學生   中六學生黎樂天家住鐵皮屋,家中開支只靠母親的收入應付,他為節省家庭開支,即使炎夏時也甚少開空調,剛在去年1月他獲發每月1,500港元的助學金,他運用助學金報讀補習班,也為家庭添置電風扇,讓他在考試前不用再擔心家庭經濟困難,可以安心備試。他在獎學金的年度回顧錄上分享說:「助學金使我在學習上得到充分的援助,亦緩解了我家庭的經濟困難。」他希望將來可以在大學修讀心儀科目, 日後貢獻社會。   「考完DSE後,現在每星期回校為中三學生補習數學,幫助師弟師妹應付期中試,課後也會向他們交流高中選科的經驗。」中六學生鄭逸軒自高中後,一直保持全級第二至第四的名次,去年7月他獲得獎學金,表揚他在學業上的成果,他表示獎學金已用於補習以提升應試能力,現正等候放榜,以師兄身分回饋學校,為師弟師妹傳授知識。 鄭逸軒希望,將來可修讀工程,「最理想是考入人工智能(AI)方面的工程學系,讓我繼續發掘在開發軟件,及研發未來的科技。」   屯天副校長賴志遠指出,該校近年重開高中的資訊科技科以及設計與應用科技科,也在初中設有科技與生活科,希望學生從學術、科研及生活等善用科技知識,從科技了解改變生活。   賴志遠亦指出,每年由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部舉辦的「CEO與青年人對話」講座,由現職工程師親身與學生分享工作經歷及職場環境,讓學生提早了解現時工程的發展與機遇,為自己作好準備。(高)  
kjy13b_20220612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2.06.12
教學給我最大的樂趣
我由入職起至今已有六年的教學經驗,在學校內雖然不算資深,但也有一部份經歷可以與新入職的同事以及學生們分享,特別是當中的苦樂。經驗告訴我,學生在畢業後會記得的,相比起書本內容,他們更會記住阿Sir在課堂上分享的生活點滴。   回顧這段旅程,我在五年前初出道不久,在《喜樂少年》專欄執筆寫的第一篇文章,題目是《教學是一場遠遊》。現在重看,當年的「學生」,已經成為了今天的「舊生」,那個在課堂上趴著睡覺的女孩,今天已是病房內協助抗疫的護士;在籃球場上滴著汗水的那個男孩,今天已是高級酒店裡的調酒師。   偶爾相聚,他們還習慣地稱呼我做「老師」,我腦海會閃現當天離別時的畫面,然後,頃刻間會頓變成自豪與驕傲。   我的學生大多都是來自弱勢家庭,入大學並不是每人的志願。作為老師,我只會希望眼前這班學生可以無悔地過自己的人生;間或回想,當年令我最氣憤的,並不是看著他們趴著睡覺,擔心他們考不好DSE;而是我會擔心他們浪費可以實現自己的機會:我相信人生有不同道路,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去實現自己,讀書升學只是其中的一條。   我喜歡我的學生能過一個令他們自豪的人生,希望他們能為自己而自信,我著眼的,並不是成績表上那個分數。   感謝天主讓我可以成為教師,讓我可以有過這一段明媚的風光;感謝在路上扶持過我的前輩、同事、友好;感謝我的學生,他們都是我重視的人,是見證我成長、努力、挫敗、堅強,再一直往前走的重要他人。   執筆寫這一篇文章,也在倒數著我最後作為教師的日子。我希望在此特別感謝太太多年來的支持、郭Sir 16年來的兄弟情、當年一起入職的呂Sir,陪伴我度過許多個教員室的晚上。也特別感謝《公教報》給予我撰寫專欄的機會,希望《寓教於樂》有為大家在照顧子女、認識老師心境、了解自主學習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