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219L  new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2.19
聖若瑟英文中學
科技與生命教育 彰顯仁愛
(本報專題)「從科技與生命教育,向學生帶出關顧與關愛,培養學生責任心,正好回應校訓『臻於至善、力行仁愛』的精神。」聖若瑟英文中學潘永强校長說,該校近年推動STREAM教育中,也希望提升學生創科的能力,更期望學生在一所天主教的學校裡,從中學習到天主教教育的價值觀。   踏入2023年,是聖若瑟英文中學創校65周年。回想1958年,該校由孫保祿修士創辦,孫修士曾說:「教育的對象是兒童,是青年。他們不僅是學生,同時也是許多父母的愛兒,是國家社會的支柱,更是天主所最寵愛的孩子。我們不僅要他們得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得到愛、得到天主的愛。」該校多年來一直秉持孫修士的寶訓,配合時代需要,近年推動STREAM教育(科學、科技、宗教、工程、藝術及數學),於本年慶祝創校周年以「銘感主恩典,創科展明天」為主題,潘校長說:「培養在創意科技上創造無限可能時,也帶來天主是愛、生命無限的意義。」   這個無限的可能,正好展現出該校即將新設的Smart Space—— 天花上的燈光形狀呈現infinity,一個無限的標誌。Smart Space將於3月18日慶祝創校65周年的典禮中舉行祝福禮,希望藉著Smart Space為學生提供一個智能及舒適的學習區域,學生在此課室學習創新科技的知識外,場內設有觀賞區,也可用作舉辦AI賽事。   AI課程結合天主教教育 該校於本學年獲選為「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下稱計劃),成為十所領袖學校之一,校方與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及教育學院的團隊協作,在教育、研究和開發人工智能(AI)技術,把AI教育融入課堂,日後推廣至全港學校。聖若瑟英文中學派出兩位任教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的教師參與上述計劃,透過參與教學分享研討會及工作坊等,把AI的教學知識帶到學校。   參與計劃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主任李天民表示,發展AI課程,培養學生善用資訊科技外,也直接回應天主教教育強調生命教育的重要。他舉例說,在AI教學上關注人工智能道德的考慮,「在現今科技,人工智能愈趨普及,在發展科技時,也要顧及對人的同理心同樣重要。」他期望向學生傳授AI知識的過程中,同時分享箇中意義。   該校由本年起,為中一至中三級的電腦課堂引入AI課程,例如製作AI智能車,學習連接感應器、電機等,在製作中作為編程工具。   事實上,該校近年著重把創科元素注入宗教,例如透過科技來認識校園:校內的聖像、宗教壁畫等旁邊設有二維碼簡介內容;校內網站裝設360度虛擬實境導覽,從網上瀏覽校園,可以見到該校創辦人孫保祿修士與學生的銅像,網上導覽連結孫修士忌辰紀念祈禱會的影片作介紹;操場一帶的馬賽克壁畫展示多個宗教故事,以及詳細介紹校園每個角落。   生態角展示科技與生命 六年前,該校設置「生態角」,正是科技與推動生命的意義的例子,林君謙副校長表示,於初中科學課上設有生態角學習,從中學習不同生物的生態。藉著認識生物學習生命的意義,「學生在照料牠們時難免會經歷死亡,在妥善地照顧牠們時學習如何珍惜生命,及培養責任感。」同學們在生態角至今已照顧逾40種合共80多個爬蟲兩棲類及溫血生物,包括綠雙冠蜥、金頭巨蜥、墨西哥鈍口螈、七彩變色龍、鬃獅蜥、紅腿象龜、粟米蛇、鸚鵡等。   就讀中五的李衍樂與鄧旻肇擔任生態角的組長,兩人表示,生態角可以看到學生善用科技應用外,更懂得尊重及珍惜生命。   生態角內設有用作監測動物的生態,量度溫度、濕度等儀器;也開發專為生態角而設的應用程式,記錄餵食時間、份量等;也定時記錄動物的重量、體型大小等。此外,生態角也裝設了智能家居系統,如在每個飼養箱裝上開關感應器,門戶一旦開啟會亮起紅燈,預防及提示動物走失;校園設有量度風速、溫度及濕度的數據儀器,系統根據數據及資料,調整動物在箱內的氣候情況。   信徒李衍樂認為,參與生態角後學會自律及責任心,「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管理者,要負起照顧的責任,每天上學會分配時間去看顧牠們,用心照顧牠們的需要。」他說為生態角設計程式也小心謹慎,例如按生物的增減或從電腦程式中去除錯誤而要更新應用程式時,每次也會複檢,確定程式無誤才更新,他曾經試過寫錯程式,需與老師查找問題直到完全解決為止,「我喜歡寫程式,也喜歡照顧動物,能夠兩者結合是很開心的事情,使我更投入學習。」   「在生態角有句話『生命無等待』,見到動物需要照顧不可以視若無睹,這一刻你不幫助牠,牠有機會因缺乏照顧而死。」鄧旻肇強調,成員各有崗位,負責照顧不同的生物,「但是,只要進入生態角,見到有需要的便會自發作出跟進。」   該校於2021至2024年的學校發展計劃中,以「善用科技資源,發展創科特色」為目標,余藹盈副校長表示, 科技與創新是學與教的其中一項重點項目,為培養學生的創科技能,在校本課程及活動均為學生提供與創科相關的內容。潘永强校長認為,「力行仁愛」,正好在學生善用科技照料動物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學生更明白珍惜生命,也懂得妥善管理天主賦予人們的大地及資源,帶出生命教育的精神。(高)
kjy13a_20230219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2.19
生活中克己
2023年四旬期將至,四旬期提醒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生活作好準備,其中一部分是實踐克己的生活。甚麼是「克己」?「克己」出自成語「克己復禮」,來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慾望,控制個人的行為,以致言語和行為都能合乎禮儀規範,這樣才能達到仁的德行和境界。   說起克己,讓我想起從前探訪一位前輩的故事。那是一個夏天的黃昏,我前往一位前輩的辦公室,他邀請我坐在客廳傾談,那天天氣炎熱,但是他的辦公室沒有開啟冷氣,只有一些電風扇在轉動,而且室內的燈光很暗,因為前輩喜歡環保,生活中很多細節都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為了節省電力,於是在夏天不用冷氣,也不會浪費電燈的電力。平日在夏天習慣用冷氣的我,突然感到室內很熱,有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汗水不斷從臉上留下,身上的衣服也將近濕透。他為我遞上紙巾,也為我準備了一杯暖開水。眼前的他,卻是面不改容,我想他可能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和氣氛,我忍不住問他是否感到炎熱,他說:「心靜自然涼。」坐了一會,跟他傾談了一陣子,我好像也融入了那種酷熱的環境,適應了那種溫度,心情煩躁逐漸減低,感到平靜下來,雖然未至於出現涼快的感覺,但至少達致心靜的狀態。這個經驗實在令我難以忘記,十分深刻。   以上的經歷,讓我學會了節省地球資源和愛護環境的重要性,也知道在生活中實踐環保很不容易,需要耐性和恆心。日常很多生活習慣,可能對環境構成不良影響,不經不覺構成了破壞,地球的資源有限,我們應該時刻珍惜。在這四旬期的時候,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克己,克制慾望,減少過度消費,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實踐克己時,需要克制脾氣,保持心寬,以耐性面對和克服困難,讓生活回歸簡單樸素。   重點: 1. 克己的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慾望,控制個人的行為,以致言語和行為都能合乎禮儀規範,這樣才能達到仁的德行和境界。 2. 日常很多生活習慣,可能對環境構成不良影響,不經不覺構成了破壞,地球的資源有限,我們應該珍惜。 3. 實踐克己時,需要克制脾氣,保持心寬,以耐性面對和克服困難,讓生活回歸簡單樸素。  
kjy13a_20230108_fade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1.06
從2022走到2023
已經踏入2023年,不同人對時間的過去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感到時間過得很快,也有些人覺得時間很難過。回想2022 年,確實很多人都感到是困難的一年,不但是成年人,連青少年和兒童也受影響,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影響全球人類的健康。這個疫情已經發生了三年,於2022年在香港的疫情較嚴重,雖然不同國家對疫情的控制已經放緩,但是踏入2023年,這種病毒仍然存在,疫情還沒有完全停止。在這些年間,大家已經習慣如何應付疫情帶來的生活改變,無論在心態上或實際行動上,很多人已經建立了不同程度的調節,這些改變令大家逐漸適應不同壓力對生活上的影響。   從前的新年,大家都會說出新年願望, 定立新年計劃,但經過了這些年世界的改變,又回想從前很多設立了的計劃,可能因為個人問題或環境因素,不能實行。當未能達成計劃時,又會產生壓力。另一方面,世界上有改變是難以預計的,當發生時也難以短時間內改變。當大家認為可以做一些事情,以自己的能力去改變時,可能事與願違,人的能力實在有限,不應讓自己認為個人努力便可完全處理所有事情,有時需要與他人合作,也需要保持謙卑的心,對天主保持信德,時常祈禱,依賴天主的幫助。   沒有對來年設定計劃,並不一定是悲觀和不進取的做法,大家仍可選擇保持正面的生活態度,就是珍惜每一天,好好感受每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並保持感恩的態度。另外,可以留意自己去年有沒有不良習慣,對個人的發展和生活構成一定影響,有沒有曾經嘗試改變這些壞習慣而不成功。知道不良習慣後,嘗試看看有沒有其他方法處理。很多家長提出孩子投放太多時間在電視產品上,以致忽略了學習上的事情,這可能是其中一個例子,要處理不良習慣,並非只針對不良習慣,而是需要考慮建立一些健康的態度和習慣,以達致健康平衡的生活。   重點: 1. 當大家認為可以做一些事情,以自己的能力去改變時,可能事與願違,人的能力實在有限,不應讓自己認為個人的努力便可完全處理所有事情,有時需要與他人合作,也需要保持謙卑的心,對天主保持信德,時常祈禱,依賴天主的幫助。 2. 沒有對來年設定計劃,並不一定是悲觀和不進取的做法,大家仍可選擇保持正面的生活態度,就是珍惜每一天,好好感受每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並保持感恩的態度。 3. 要處理不良習慣,並非只針對不良習慣, 而是需要考慮建立一些健康的態度和習慣,以達致健康平衡的生活。
kjy16_20221113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1.13
天主教鳴遠中學
MY. Band 我們的銀樂隊
(本報專題)天主教鳴遠中學以雷鳴遠神父的說話「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作為該校的「鳴遠精神」,學校銀樂隊成立四年以來,樂團的學生一直秉持著這精神合奏音樂,校長袁玉蘭說:「學生為代表學校參與演出,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練習,透過音樂展現團隊的團結與共融,以及隊員彼此的關懷與愛護,一切也是出於愛。」   天主教鳴遠中學的銀樂隊(M.Y. Band)於2018年2月成立, 現時大約有40名中一至中五學生參與,大部分成員在加入樂隊前從未學習任何樂器,負責M.Y. Band的音樂科教師徐銘堅認為,學生不須擁有音樂底子,只要是對音樂感興趣, 願意付出時間、不怕艱苦與遵守紀律便可參與。 隊名MY既是天主教鳴遠中學「鳴遠」(Ming Yuen) 的簡稱,也解作是「我們的銀樂隊」,總隊長劉敏銳,銀樂隊的學生代表學校出外演出,是一種對學校身份認同的表現。   銀樂隊最初只有12人,以單簧管、色士風、小鼓及大鼓組成的一個小型樂隊。成立約五個月後, 樂團在秀茂坪公共屋邨的一個嘉年華會演出,至2019年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資助44萬港元以作發展,用作擴充樂器種類,購買樂器、聘請導師、製作制服等。校長袁玉蘭指出,透過銀樂隊提升學生的專注力、紀律、責任感以及團隊精神,並發揮學生的潛能,增強自信心,達致全人發展。   銀樂隊表演形式多元化   銀樂隊以木管、銅管及敲擊樂的樂器為主,配合花式步操的模式進行。樂團表演形式多元化,有鼓隊的獨立演奏,亦有不同樂器的合奏,表現場地可在室內或戶外進行。   徐銘堅老師認為銀樂隊不受場地限制,按照不同的演出場地設計隊型及花式, 例如該校銀樂隊於去年5月在香港迪士尼樂園參與迪士尼演藝日表演,以定位花式及步操進行演出; 剛於本年9月在伊利沙伯體育館的民安隊樂隊音樂交流會上,便採用了大型花式步操;每逢學校舉辦大型活動也派出銀樂隊演奏。   近年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銀樂隊需要暫停團隊訓練轉為網上學習時,導師便會個別向一至三位學生教授樂器,從而發掘具潛能的樂手,推薦他們參與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的等級音樂演奏及等級樂理考試。由去年開始,共有11位學生分別參與中音色士風、次中音色士風、小號、長笛及單簧管考試頒發五級樂器證書,當中三人榮獲優異成績;13位考獲五級樂理考試,亦有五人考獲優異成績。   該校銀樂隊剛於聯校音樂大賽中獲得中學步操樂團金獎,多位銀樂隊成員也在獨奏項目獲得11金、12銀及3銅的獎項。其中在中學銅管樂(小號)獨奏中級組獲金獎的中五學生劉敏銳在過去兩年,在小號及樂理考試上考獲五級優異成績,她回想在中一首次吹奏小號時,因氣量不足難以奏出聲音,直到她能夠把小號吹出聲音,後來擔任小號組長以至現在擔當銀樂隊隊長,她說從中提升自信心與成就感,更培養領導才能。她形容參與銀樂隊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銀樂隊在整個中學階段陪伴我成長。」她希望能完成小號八級考試,藉此肯定自己的能力。 中五學生洪莎茜是長笛組長,她與中四學生、擔任小號組長的陳倩桐剛在學期初的一個大型演出前,因家人確診新冠肺炎而無法演出,她倆表示, 排練長達半年終未能參與感到失望,但是樂團重視每個成員的參與,演出當日團隊特意空出她倆原本的位置,洪莎茜對此深受感動,陳倩桐認為隊員互相支持展現團隊精神。   樂團成員一起成長在芸芸樂器中,大型樂器蘇沙號╱大號(Sousaphone), 在闊大的圓形喇叭口裝有該校校徽及「M.Y. B a nd」的標誌,負責手持Sousaphone的低音銅管組長、就讀中四的曾詩穎說,起初覺得難以駕馭巨型樂器而想過放棄,直到表現有所改善,滿足感與自信心亦愈來愈大,即使每次排練感到辛苦她也願意繼續練習,她說:「與同學一起練習,一同進步很難得。」   而銀樂隊鼓隊也在聯校音樂大賽中的中學小組合奏(敲擊樂)奪得銀獎, 就讀中五的鼓隊隊長黎俊銘自中一上音樂課時,看見老師播放學生打爵士鼓的片段,深深被當中的動作與節奏吸引,「我覺得師兄打鼓時甚具型格,很想仿效他,因而加入鼓隊。」   黎俊銘自中四起成為全隊唯一負責中鼓(又名Tenor Drum╱Tom-Tom)的鼓手,帶領鼓隊隊員一起演奏,每次練習或演出,也要背著重達30磅的樂器,最初背上中鼓,感到樂器非常重,每次練習後全身肌肉疲勞,後來多作練習才逐漸習慣。他說中鼓共有五個鼓,讓他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加強左右腦的配合,練習時他常會加入個人特色,例如是拋棍或轉棍的動作,以豐富演出。   2023年該校的辦學團體聖母聖心會慶祝會祖南懷義神父(Théophile Verbist)誕生200周年,袁玉蘭校長指出,過去聖母聖心會會士到世界各地傳教,當中不少傳教士神父來港福傳與辦學,向學生傳授知識與宗教價值觀。她引述校監狄和詩神父(Devos Pierre Joseph)常向學生提及愛以及無私奉獻就是福傳,她喜見銀樂隊的學生正彰顯出愛與犧牲的福傳精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