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21016 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10.16
長洲聖心學校
愛主 愛人 愛動物
(本報專題)風光明媚的早上,十多位長洲聖心學校的學生,帶同「特別嘉賓」到長洲花地瑪聖母堂參與禮儀,這特別嘉賓就是學生心愛的寵物。花地瑪聖母堂早前舉行聖方濟瞻禮,學生與參禮者帶著寵物圍圈站立,堂區主任司鐸馬浩恩神父(Josekutty Matthew)向動物灑聖水,五年級的公教學生鄭焯豪當天帶著兩隻烏龜參與禮儀,「我希望牠們能長命百歲,身體健康!」這是焯豪第二年參與聖方濟瞻禮,他期望心愛的寵物都能健康成長。   聖方濟特別喜愛大自然及動物,除了被稱為「環保主保」外,更是「動物主保」。近年長洲花地瑪聖母堂舉行寵物祝福,以彰顯天主創造萬物的大能,參禮者帶狗隻、烏龜,甲蟲及蜥蜴等寵物參與,場面熱鬧。   烏龜、蜥蜴、甲蟲。 學生寄望寵物健康成長   學生不論宗教信仰,都帶同寵物出席禮儀,期望牠們能得到神父的祝福。六年級的非公教生黃雪盈同樣帶著烏龜參與祝福禮。她已飼養烏龜一段時間,每天負責給牠們餵飼, 「看著牠們在地上爬來爬去,十分有趣。」   雪盈憶述一次與烏龜相處的趣事時說,一天早上醒來時,發現牠不在飼養箱內,緊張之際,聽到積木屋傳來聲音,原來烏龜爬到玩具裡。她表示當時感到驚訝,及後又因為找回烏龜而歡喜。在飼養烏龜的過程中,雪盈學會要負責任,細心確保牠們的安全。   另一位三年級學生鄭紫妍帶了家中的最新成員——18厘米長的蜥蜴參與祝福禮,寄望這剛加入家庭四個月的蜥蜴,能得到祝福,「我看到神父灑聖水時,感到很高興。」 除了蜥蜴,紫妍家中還養了很多動物, 其中包括與她同年出世的烏龜,「我們都是八歲,又是女仔!」鄭紫妍日常除了會餵飼寵物外,還會跟牠們分享心事,她表示寵物是她的好伙伴,也是良好的聆聽者。   二年級學生潘知悦從寵物店購買了一隻翼子不能閉合的甲蟲,「因為牠的翼子不能合上,而沒有找到主人。」雖然這隻甲蟲身上有缺憾,但其閃亮的外殻十分美麗,所以知悦亦帶同甲蟲參與禮儀,接受神父的祝福。   培育愛德精神   「神父灑聖水時,學生趕忙地打開蓋子,或舉高桶子, 他們擔心寵物沾不到聖水。」牧民助理黃德芬表示,很多非公教學生參與是次禮儀,而從學生的小舉動中,看到他們的愛心及珍惜與寵物之間的關係。   長洲聖心學校毗連花地瑪聖母堂,與堂區關係緊密, 堂校之間經常舉辦活動,學校又會發通告邀請學生參與聖堂活動。黃德芬指出,在活動中,學生亦有機會與其他寵物主人交流飼養心得。   該校近年集中培養學生包容和接納別人的心,強調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愛德」的培育,「所有事情都是以愛來維繫。」校長伍麗英指出,是次寵物祝福禮也是讓學生實踐關愛萬事萬物的機會。   為培育學生的愛德精神,建立同理心和關愛校園,學校近年也舉辦多項活動。例如,在去年四旬期,學校邀請學生分擔家務,以行動表達對家人的愛;老師在疫情下也透過陽光電話,關顧學生在家的情況;每間課室擺放一棵祈禱樹, 讓學生張貼祈禱意向,並在宗教課中分享、彼此代禱。   伍校長期望透過邀請學生在家庭、學校實踐關愛,培養他們包容及接納別人的心,在社區繼續關愛鄰人,「使人們在街上憑著行為認出他們是長洲聖心學校的學生,亦想起傳教士最初來到長洲傳教,以愛還愛的精神。」(吳)  
kjy10_20221016 f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2.10.16
喜樂幼小-動態
天主教幼稚園基督小幼苗 • 周年大會   (本報訊)天主教幼稚園基督小幼苗於9月24日假聖雅各伯堂舉行第17屆周年大會(圖),主題為「我們在這裡真好!」,邀請甘寶維副主教作主講嘉賓, 並由神師陳德雄神父,為28所團員學校的團長、副團長及隊長介紹去年剛修葺完成的聖雅各伯堂。 甘副主教在講座中分享他在非洲及柬埔寨等地福傳的經歷,提醒各人在不同處境下,堅持與人分享、關心身邊人和事,並懷著實踐理想的決心,最重要與天主同行,自然能真正體會「我們在這裡真好!」 接著,主席傅慧玲團長作周年報告,天主教甘霖幼稚園及聖母潔心會黃大仙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副團長分享心聲。隨後,陳德雄神父主持派遣禮。 本年聚會邀請天主教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廖慕賢,教區幼稚園黃敏兒校董、李蘇珊校董及聖母潔心會福音秀茂坪幼兒中心暨幼稚園校董戴潔瑩修女, 合共176人參與。(樂)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  歷奇之旅   (本報訊)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的三年發展計劃其中一個關注事項,是「以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創建正向校園文化」。為加強學生的信德,提升抗逆力及內省力,學校於9月舉辦了四至六年級學生歷奇訓練活動(圖),讓學生以耶穌基督為榜樣,在逆境和困難下全心信靠天主,發揮油天海泓的未來領袖特質。 活動除了考驗學生的膽識外,更考驗團隊之間的友誼和默契。學生須越過搖晃的繩網,在導師與隊友的鼓勵與扶持下完成多項繩網活動。當中最富挑戰性的,莫過於從學校三樓外牆伸延至五樓的繩網攀爬。學生以耶穌基督為榜樣,懷著信德,克服心中的畏懼,最終成功登頂,深感逆境自強的重要性。 活動除了讓學生留下刻骨銘心的回憶外,學校更祝願每一位參與者,日後能積極面對生活上遇到的挑戰; 逆境時能效法基督,深信上主與各人同行。(年)   天主教聖安德肋幼稚園 • 愛與感謝生日會   (本報訊)天主教聖安德肋幼稚園於9月23日舉行9月及10月份生日會(圖),除了為生日的學生慶祝, 他們更一起玩集體遊戲、唱歌。學校為配合本年度關注事項,特意安排讓學生認識自己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全賴家人的照顧與愛護,藉着分享讓學生瞭解家人給予的無微不至關愛。其後,學校安排家長透過視像與生日學生會面,讓家長們逐一向孩子送上祝福, 小朋友亦以言語和肢體動作向家人表達愛與感謝。 學校透過生日會活動,讓學生體會家人的愛,從而培養同理心,繼而活出關愛和感恩的生活態度。(少)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 校慶啟動禮   (本報訊)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於9月23日舉行60周年校慶啟動禮(圖),由校監温國光神父和老師介紹學校的歷史和發展。該校於1962年6月24日由聖若翰堂區建立,以真理剛毅為校訓,致力為觀塘區推行教育事業,致力培育學生身心靈健康發展,成為社會棟樑。 該校感恩天主及教區一直引領學校,一眾校監、老師和家長攜手合作,讓學生日漸茁壯,回饋社會,造福社群。為配合教學發展,學校不斷完善教學設施,例如增建教學大樓、優化圖書館、音樂室和電腦室學習環境及設置電子白板等設備,以科技輔助教學,邁向新的教學里程。該校希望學生繼續持守校訓,一同邁向新的一頁。(喜)
kjy01_20221009 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10.07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以繪畫保育西貢小牛
(本報專題)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學生上學、放學時經常見到牛隻蹤影,牠們或在草地上吃草,或在社區中「逛街」, 「我會遠距離觀賞或安靜地在旁經過,因為如果是我在進食,我也不會想有人打擾。」五年級學生馬熙雯表示,牛隻與她都是西貢的好鄰居,所以需要尊重牠們的生活。   昔日的香港,農民廣泛以黃牛及水牛作為耕牛,協助種植水稻;但隨著香港經濟迅速發展,農業逐漸式微,耕牛遭受農民遺棄,令流浪牛隻數目不斷增加, 分布在西貢、馬鞍山、大嶼山等地方。香港也是不同動物的家,我們應怎樣與牠們共存?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的視藝科早前進行了專題活動——「CO W你『貢』獻」,以「保護西貢小牛」為專題創作題目。   視藝科統籌容寶雲老師籌備這活動目的,是希望帶出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愛德」,加強學生對西貢牛隻權益和保育問題的關注,實踐同理心,同時增加學生的美感訓練,加強對西貢社區的歸屬感。   COW你「貢」獻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關係,老師代替學生訪問了西貢牛義工的日常義工工作,把訪問內容帶回課堂,向學生講述香港流浪牛隻的故事,介紹香港常見的牛隻品種,又教導學生與牛隻共處時的應有態度。之後,學生便閱讀及搜集有關西貢牛隻的資料,和有關動物權益的書藉、報章等資料,把他們對牛隻的感受投射在創作中。   一至六年級學生通過學習不同時代和文化的藝術品,為牛隻繪畫「寫真」,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代表著學生對牛隻最深刻的印象,有學生聯想到星座中的金牛座,為牛隻加上一對漂亮的翅膀;也有學生想到平日在社區見到牛隻在草地上休息的情況,所以畫出一望無際的草地,希望牠們能自由地與同伴遊玩。   在課堂以外,視藝拔尖小組的學生更合作為牛隻繪畫大型畫作。 視藝拔尖小組的學生:「我們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以塑膠彩畫出這幅作品,希望牛牛可以棲息在一個美麗的地方,所以用上鮮艷的顏色。我們通常見到牛牛孤單地在草地吃草,所以在畫中畫上青蛙、蝴蝶陪牠遊玩。」   加強學生與社區連繫 培養同理心與愛德   學生在這次專題活動,除了以畫表達對牛隻的感受,他們亦完成專題工作紙,分享閱讀牛隻在香港生活情況的新聞後的感受。   五年級學生陳愷妮在閱讀新聞後, 得悉人類帶來的塑膠污染,會對牛隻造成嚴重的影響。其中,她在工作紙中提到有牛隻在死亡後,漁護署公布檢驗結果 , 發現牠的胃部有很多塑膠垃圾, 造成腸胃阻塞。這使她反思在日常中, 要行環保生活,減少使用或回收塑膠產品,在進行郊外活動時,也要帶走垃圾,以防動物誤食。   視藝科統籌吳秀詠老師表示,視藝科近年以西貢為主題進行專題活動,圍繞學生在社區的生活,增加他們與社區的連繫及歸屬感,「把他們在西貢生活中美的一面,以藝術作品呈現出來。」   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會欣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大師藝術品,透過評賞和創作,加強對藝術的認知及提升創作技巧。校長馮家俊表示,這亦配合學校近年的教學宗旨「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習),在創作過程中認識不同畫家的畫作,深化學習。他欣喜見到學生在活動中,表示要尊重不同動物在社區中的生活,具備同理心及愛德精神。(吳)  
kjy16_20221002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9.30
德貞女子中學
德藝結合. 跨出校園 學習殘疾運動員自強不息精神
(本報專題)過去有不少殘疾運動員衝破身體的障礙,敢於挑戰極限,發揮所長,成就夢想。同樣,德貞女子中學透過藝術教育,以「突破殘障」為主題,讓學生關注殘障人士在社會的情況,更以殘障運動員不屈不撓的堅毅精神作為例子,向學生灌輸正能量。   該校於上學年透過視覺藝術科,以「突破殘障」主題,在藝術與德育帶出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視覺藝術科主任張偉賢指出,整年主題以「德藝結合、跨出校園」為方向,課程上訂下關心弱勢社群作為全年主題,初中以素描及剪紙的藝術媒介,描繪殘障運動員的形象,學生在作品中加入對殘障運動員感覺的詞彙等。   「Powerful、Cheer、Peace、Hope、Fearless」,以及「堅毅、勇氣、刻苦、堅強」等字眼,是學生形容殘障運動員的精神與特質,張偉賢指出,視藝科老師在教授文字藝術設計時,鼓勵學生藉作品說出欣賞殘障運動員的話。   中三學生傅詠恩以紙本粉彩及木顏色創作西洋書法時,認為「Fearless」好能代表殘障運動員面對無畏無懼的精神,以綠色設計代表山,字體畫上兩個人正在攀爬,配上藍色的絲帶,意味著正束縛著運動員面對的困難,絲帶也代表著大海,她希望作品帶出傷殘人士無畏的精神,「他們不怕面對困難,堅持實現夢想。藉著認識殘障運動員,鼓勵我學習以正面態度看事情。」   師徒傳承 以藝術進行德育培育   高中生方面,以藝術家師徒的方式舉辦「德藝傳承——藝術家師徒計劃」,同樣以突破殘障的主題,由學生跟隨藝術家創作,共同創作繪畫和立體的藝術品。張偉賢表示,藝術家向學生傳授藝術技巧, 同時學習從藝術傳揚德育信息。   透過知識脫貧   參與繪畫組的學生聯同繪畫藝術家許婉汶以布本塑膠彩,一起繪畫「突破殘障」的三連畫創作,中五學生蕭潔泳為能描繪出殘疾人士的面貌,事前與組員搜尋相關資料,作品中刻畫了患有不同殘疾的肢體殘障人士,在他們的旁邊也伴著向日葵作點綴,她解釋說:「向日葵朝著太陽生長,反映殘疾人士不受自身殘疾影響,永遠積極向上面對前路。」   另一有份參與繪畫創作的中五生鄧琇文事前與家人觀看一齣改編自真人真事,以香港殘疾運動員奧運田徑賽金牌得主蘇樺偉的電影,在跑步場上找到人生的奮鬥事蹟,令她深受感動,開始留意香港殘疾運動員不屈不撓的精神,「失去雙手也可以參與劍擊運動,行動不便的竟然也可以是籃球運動員,令我反思自己不要時常為微不足道的事情煩憂。」   「把陶泥放在組員的身上,放在肩膊、腰間、手肩等位置,再用風筒吹乾塑造形狀,等待固定形狀時身體動彈不得,令我聯想到殘疾人士因身體缺陷面對的困難。」中六學生陳若琳與同學一起跟隨陶藝藝術家陳翹康參與陶瓷創作,作品已在7月假創意藝術中心舉行的「德貞藝術展」中展出時,她在開幕禮上見到主禮嘉賓之一的香港傷殘青年協會主席吳家榮醫生,吳醫生少年患上骨癌而要截肢,殘疾沒有影響他成為醫生的志向,「他給我很大啟發,尤其我在製作陶瓷創作中,學習到把缺陷化成美麗的藝術品。」藉著藝術創作啟發她多發掘藝術,展示社會上美麗的事情。   秉成校訓「禮義廉恥」   該校在學年內舉辦突破殘障的活動,包括全港小學生繪畫比賽、德貞藝術展,其他藝術活動包括彩繪工作坊、到訪鐘錶設計公司、安排學生與當代繪畫藝術家交流等。   校長許燕姍指出,藝術教育上每年定下學年主題,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及學生活動的學習氛圍內,體會到愛與關愛、常懷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等,推展正向教育。她期望在校內培養學生關注弱勢社群,建立正向價值觀,使學生「成為一個明禮義、知廉恥的德貞人。」她相信學生在學術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彰顯該校校訓「禮義廉恥」的精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