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40107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1.07
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推行社交情意教育
(本報專題)你知道孩子有甚麼煩惱嗎?你可了解孩子的心事?家長與子女溝通出現問題, 一方面來自時間資源分配,孩子不懂表達也是癥結所在。為此,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由上學年起與機構合作,將「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納入校本課程,以期更有效協助學童管理情緒及提升社交能力。   在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校舍的外牆, 掛有一幅橫幅, 上面寫有「感講夥伴學校計劃」。該計劃由社企「JUST FEEL感講」發起, 旨在以「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這兩個重點,藉與學校合作,從而推廣同理心文化,並加深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目前,全港有30家學校先後參與這個以三年為一期的計劃。   該校副校長巫家傑表示,該校將Just Feel 倡議的善意溝通元素,放入校內原有的宗教科課冊《心靈札記》內。他表示,小朋友在撰寫更新版本的札記時,感受不再像以往般單向,開始懂得更立體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描寫感受時,不止用「開心」「唔開心」及「憤怒」等形容詞,還有「妒忌」「委屈」等詞語, 明顯希望別人多些了解自己的心情。   巫家傑副校長補充,善意溝通一如天主教的福傳,強調聆聽之重要。對老師而言,了解學生想法及感受,可以準確把握對方需要,繼而作出合適輔導。對學生來說,可以學習將心情完整表達出來,配合該校原本推行的「靜觀靈修」,孩童既學會觀察自己情緒,又懂得在朋輩之間作良好溝通,在這樣的連結作用下,就可彌補疫情下缺乏社交的不足。(下接第二版)   目前,該校每週一堂30分鐘的生活教育課,在整個學期有八課學習「善意溝通」及「社交情緒」。就讀六年級A班的蕭倖旌說,去年五年級時開始參與課程,學懂要有同理心、常觀察四周及不要胡亂評論別人。她覺得所學的很有意義,因為能夠學以致用。   倖旌表示,過往與妹妹吵架,往往要「冷戰」一段長時間,現時就是吵架過後,懂得靜下來作反省,故姐妹倆很快「和好如初」。她希望將溝通方法介紹給親友及鄰居,好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任教五年級中文科、六年級視藝科的黃思琪老師表示,「感講夥伴學校計劃」的課程,讓學生掌握善意溝通的方法,在平日與同輩相處時有效化解矛盾。例如有小朋友被改「花名」,過往產生衝突,出現互相推撞情況,但現時同學懂得先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好嬲」「我唔鐘意佢改我花名」,並在老師引導下,很快撲熄怒火。   擔任班主任的黃老師解釋,她自己在參與課程教學後,也有所得著。她續稱,逐漸習慣多些表達正面的請求及感受, 如課室很嘈吵,她過往會對學生說「全部安靜、唔准講嘢、全部坐低」,現在變成「我見到有幾個同學傾偈, 黃老師覺得很難受,希望大家可以合作,一齊坐定定……」她補充,這樣的氣氛有助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   社企「Just Feel感講」項目主任馬偉諾,負責跟進「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他表示,計劃旨在建立有同理心的校園文化,並指出坊間同類計劃多數只著重於上課時間進行,有的則只集中於培訓教師,Just Feel希望全校師生參與,讓家長、老師和學生三者改善溝通技巧。   總括而言,社交情意教育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師生關係及親子關係皆有所裨益, 作為其他學校的借鏡。(曾)  
kjy16_20231203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2.03
順利天主教中學
透過美食 向視障人士傳遞愛
(本報專題)走進超級市場,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著我們的眼球。我們被食品的包裝吸引,急不及待查閱它們的成份後再進行選購,但你可有想過,假如你看不見,這將會是個怎樣的體驗?   上個學年,順利天主教中學中四級學生分組參加了「感創敢為 2.0——青年社會創新服務獎」計劃。這比賽的目的是讓青少年就社會問題研發創新點子,為社會帶來解決問題的嶄新思維。當中,六位順利天主教中學的學生憑「給予視像人士一個食新嘢機會」行動計劃,從200多隊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 成功奪得金獎。   幫助視障人士接觸新事物   「眼睛很重要,很多資訊需要透過眼睛來接收,例如到超級市場購物時,我們會透過雙眼,去觀察有甚麼新款貨品或想買甚麼食物。但對視障朋友來說,他們很難做到這件事。」學生吳卓桓說。   六位學生留意到市面上的食品廣告多以視覺呈現,網絡上的食評影片也以視覺觀看為主,使視障人士難以獲得日新月異的食品資訊。學生馮晞甄補充,有些視障人士平日需要在家人陪同下前往超級市場,他們為免增加家人的負擔,往往只會回購認知的物品,難以嘗試新事物。   因此,六位同學設計的計劃中,包括線上口述錄音,分享關於新食品的資訊,設立討論區讓各方人士交流;並在線下舉行試食會,讓健視與視障人士相聚,促進共融,使視障人士接收更多新資訊,在生活中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   以聲音作導航 享用美食   吳卓桓介紹口述錄音時提到,他們在錄製過程中也邀請了視障人士的加入。相對於健視人士習慣利用視覺感官,視障人士較常利用其他感官了解世界,因此在品嚐美食時往往給予更細膩的評價,例如,視障人士會形容薯片的質感像粗紗紙,使聆聽錄音的視障人士有更具體的認識,「他們不只是受助者,他們也是助人者。」   另外,在試食會活動中,同學購買了火腿、芝士、蛋糕等,與視障人士一邊享用,一邊交談。學生鍾卓璿表示有視障人士活動後反映,他們在活動中品嘗到未曾進食過的食物,為他們是一次特別的經歷。   學生陳瑋駿表示,在討論區中,有關計劃會分享食物及食店的資訊,促進健視和視障人士之間的交流,讓他們分享食品或生活資訊。   這次比賽的經驗,充分展現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愛德。學生顧穎童指出在活動中,學會設身處地考慮視障人士的需要。學生鄧漢煒提到,為了認識視障人士生活上的困難,他曾蒙著眼睛在社區中活動。他十分欣賞視障人士在困難中仍積極生活,參加不同的社區中心活動。   學會表達對他人的愛   「服務教育是學校十分著重的。」校長李婉萍談到, 學校為初中及高中學生提供不同的服務學習經歷,鼓勵學生懷著服務他人的心,發揮創意,回饋社會。梁翠茵老師補充,宗教科經常教導學生要愛人如己,而不同的服務學習機會,正是讓學生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實踐愛。   劉子鍵老師欣見六位同學在比賽過程的成長,「不只是信心的表達,也是同理心的成長。」   學校作為學生第二個家,副校長孔德文提到除了教師陪伴學生面對學習困難,疏導情緒;家長也參與學校活動,例如為留校溫習的學生準備食物,「學生在活動中關心其他人,在學校接受家長、教師及校長的愛,整個氛圍令他們更自然地表達對他人的愛。」(吳)  
kjy05_20231203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12.03
年老的滋味
你的家中有老人家嗎? 他們是在甚麼時候開始變老的?年老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這次我們共讀繪本中的小男孩, 看著爺爺一天一天老去, 直至消失。究竟到最後爺爺還剩下了甚麼?   小男孩克莉絲的爺爺年紀非常大,他總是說:到你年紀非常大以後,要特別小心, 因為有一天,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頭髮的顏色和所有的牙齒,他還說這是人生一定會發生的事,永遠不會失去的,就只有微笑。爺爺老得只剩下四顆牙齒,所以他咧嘴大笑時,讓人覺得很有趣。每年夏天,爺爺也會帶孫兒到海邊去,一起游泳和堆砌沙城堡。一天早上,爺爺打開太陽傘時,突然失去了氣力,傘都飛走了。後來,他的筋骨失去了彈性,手腳越縮越短,人也變得越來越矮小,但爺爺還是像以往一樣樂觀積極。後來,爺爺失去了視力, 到海邊時也只能想像海平線上的船隻和來往人群的情境。後來,爺爺失去了聽力,連克莉絲唱歌的聲音也聽不到了。一天早上,爺爺起床後失去了記憶,把克莉絲喚成奶奶的名字,也混淆了日用品的稱呼。後來, 媽媽告訴克莉絲,爺爺現在應該留在家裡好好休養,保護他還剩下的東西,自此,他們再沒到海邊去了。一天,克莉絲回家時,爺爺已經不在了,大家很傷心。幸好媽媽告訴克莉絲,爺爺在離開前,嘴邊還掛著很大的笑容。自此以後,克莉絲改為帶著小弟弟去海邊,他漸漸在弟弟身上找到爺爺失去的東西:弟弟長出新的牙齒,變得愈來愈有氣力,而且不斷長高長大。他們一起製造回憶、一起唱歌。有時候,克莉絲也非常想念爺爺,但他沒有停止微笑,因為爺爺說過, 不管人生發生甚麼事情,永遠不會失去的,就是微笑。   共讀指引   人生在世,就有老去的一天。對孩子來說,「年老」可能有點難以理解。他們正經歷急速成長,未必明白老人的緩慢節奏,其實源於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導致活動和思考日益困難。繪本《爺爺是怎麼消失的?》把年老的過程化為孩子能夠理解的概念,就是老人正慢慢失去身體的各種機能,包括視覺、聽覺、活動能力和記憶等,當失去的東西愈來愈多,老人便會迎接死亡,完全消失。家長跟孩子共讀這繪本,可增加孩子對家中長者的理解和同理心,也可鼓勵孩子多跟長者相處,並在他們有需要時主動協助。「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事, 但就像書中的爺爺所說,永遠不會失去的就是微笑。長者對後輩的付出,為我們帶來的回憶,永遠都印在我們心中。   《爺爺是怎麼消失的?》   作者: 葛洛莉雅.戈拉內爾 繪者: 金恩.托雷斯 譯者: 葉淑吟 出版社: 大好書屋 ISBN : 9789862489970  
kjy01_20231126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11.26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森林浴 沉浸於大自然
(本報專題)秋風起,不少學校都展開秋季旅行活動,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的靜觀尖子課程小組學生,在早前的秋季旅行中,跟隨老師到清水灣郊野公園,進行了一次特別的「森林浴」活動。森林浴的精髓是放慢腳步,透過五感感受周邊環境,沉浸於大自然的關懷之中。其中一位學生林臻閉上眼睛用五感感受四周,聽到小鳥為他們安排的演唱會,嗅到樹林的清新氣味, 也觸摸到樹木上的紋理,他內心的學業壓力瞬間盡消,心情也好起來,林臻輕輕地對大自然說: 「謝謝你!」   放慢腳步後,林臻留意到平日匆忙間未能觀察到的事物,發現平凡如空氣和水,都是大自然給人的珍貴禮物,所以應該對大自然心存感激。此外,活動幫助他安定心靈,有更多時間反思及認識自己,也因此與家人和同學建立更良好的關係。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聲音,車聲、不同的噪音,使我難以留意風聲和小鳥的聲音。」學生羅樂晴說在森林浴活動中,她聽到了來自大自然的聲音,也學會放慢腳步,走路時會細心留意地上每一隻小昆蟲,「這活動令我很放鬆,也會留意到生活的美。」   另一位學生周嘉莉補充,在研習徑漫步的過程中,「不時有蝴蝶在身邊飛舞,非常美麗, 花草也像在向我們招手。」她期待在活動中所見到的一切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及生命的奇妙。   向親友推廣森林浴   每位學生當天應老師的邀請,拾起大自然當中最美妙的物品,放在桌子上,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回贈給大自然。學生林亦俊選擇了一支有兩隻角的樹枝,「我覺得樹枝很神奇,因為一支樹枝上可以生長著很多片葉子。」   林亦俊喜愛行山,但他說自己平時走路急速,很少留意大自然。而當他全心投入大自然活動後,不禁感慨,「都市人生活腳步急速,難以留意大自然的聲音」。因此,他會向親友推廣森林浴,希望令更多人都可以感受到這份安寧。   被大自然療癒   「大自然有四寶,分別是芬多精、負離子、氧氣及母牛分枝桿菌。它們能幫助人降低憂鬱、焦慮及恐懼感,當人一走進森林, 便會有被療癒的感覺。大自然就是人類的治療師。」吳宇傑主任說。   該校本學年開展森林浴,目的是關心學生的精神健康,讓他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從大自然得到療癒,建構堅韌牢固的安全網。吳主任也提到,這幫助學生發展21世紀能力,具備面對壓力的彈性,時常保持正面, 及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將來的挑戰。   學生曾在學校地下園圃範圍體驗森林浴,在常識室參與VR森林浴活動,他們也將於12月前往台灣進行相關活動。   該校在不同學科中,也為學生提供活動,深化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鄧鈞元老師舉例,在一年級常識科與學生以水耕種植體驗園藝治療, 改善學生的社交、情緒、身體、認知、精神及創意,也培養他們責任感及對生命的關愛,感受天主對人的愛。郭子謙老師補充,在五年級專題研習活動中,老師帶領學生在校園建立與大自然的連繫後,再與他們製作智能環保回收箱, 讓他們明白人有責任保護大自然,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同理心。   讓學生感受教會、學校的愛   「森林浴讓學生見到天主的愛,感受天主的陪伴。」陳啟聰主任補充在宗教活動方面,學校向學生介紹精神健康的主保聖女鄧諾, 鼓勵學生效法聖人的芳表;並在遇到困難時,求聖人的代禱,感受到教會及天主的陪伴。   陳藹欣副校長談到, 本年11月為關顧學生的精神健康,學校以全校參與的模式安排不同活動,例如週會及早會的靜觀活動,及在學生評估前,舉行了一連三天的老師點唱活動, 為學生打氣,「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支持和愛。」   校長高翠萍高興見到學生在森林浴活動中,感到被治癒,「學生來到學校不只學習知識,我們也需要使學生有一顆強大的心臟,不論將來面對升學或工作的困難、挑戰,都會知道如何自處及面對。」(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