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31103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11.03
隱藏在謊言背後的真心意–《艾瑪的大麻煩》
     如果要捫心自問:「是否曾經說過謊話?」恐怕大部份的人都有過心口不合一的經驗,「人為甚麼會說謊?」是個非常複雜的心智運作過程,「說謊」當然是一種行為的缺失,弔詭的是:在成人的世界裡,「謊言」會被美化為兼具了善惡兩面,其中分際更要謹慎。孩子的單純直接,少掉了那些曲曲折折的思緒,大人總是警告小孩絕對不可以說謊,但孩子為了擔心說實話而受罰,或者為了得到獎賞和注意,也有的是為了實現願望,甚至是沒機會說真話,分不清想像和現實,而說出不符事實的內容。 《艾瑪的大麻煩》(卡蘿.布瑞克著,許書寧譯、繪,國語日報)這個故事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就是:「包艾瑪撒了一個謊,那是她有生以來所做的第一件壞事。」真是個激發讀者好奇心的開場白,馬上吸引人迫不急待地想知道,後續的情節會如何發展。為了爸爸必需接管阿諾叔公的百貨公司,艾瑪不得不從紐約溫暖舒適的家,搬到汀克斯維爾小鎮的包氏大宅,富麗堂皇的宅邸還住著年老的叔公、嬸婆和管家夫婦,因為媽媽並沒有同行,讓艾瑪更覺得落寞與孤單。 長相平凡、個性害羞的艾瑪非常喜歡閱讀,懂得許多同齡小孩不懂得的字彙,剛剛轉學到新學校,艾瑪只想躲在一本本書的後面,一點也不想結交新朋友。但是熱情開朗的茱蒂.米勒卻突然出現,主動自我介紹。茱蒂住在一棟雜亂無章的灰色小房子裡,這個擁擠的九口之家是個親密的大家庭,甚至還養了一隻會表演雜技的小狗, 還有一窩可愛的倉鼠。「你呢?你有甚麼?」「難道,你甚麼都沒有嗎?」茱蒂問。 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真是把艾瑪難住了,情急之下,艾瑪不假思索說: 「有哇!我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洋娃娃,跟我差不多高,可以穿我的衣服。」不管這是艾瑪為了解決當下的窘境,或者是她不服輸的心情,這句輕率的回答,成為一連串災難的起點,為了圓謊,編織了更多的謊言,讓艾瑪接而連三做了許多糟糕的事情,「簡直就像長在朽木上的毒菇,源源不絕。」 《艾瑪的大麻煩》是美國作家卡羅.布瑞克於1972年出版的作品,這部雋永的經典之作,因為作者以生動幽默的筆調,描繪兒童可以體會的真實生活經驗,四十年來打動無數小讀者的心,獲得熱烈的共鳴。原書名 ‘The Bad Times of Irma Baumlein’,清楚的點出艾瑪因為說謊,心情是多麼的忐忑不安,當謊言像吹氣球般愈吹愈大,飄散的範圍愈來愈遠,面對完全失控的局面,在矛盾中掙扎受苦的艾瑪,正身處於生命中最艱困的時光。 唯有「愛」與「理解」能幫助孩子在這樣的困境中脫離苦海。艾瑪真的想要「全世界最大的洋娃娃」嗎?美麗的洋娃娃有橘子色的頭髮和蔚藍色的眼睛,是艾瑪對自己外貌說不出口的嚮往;因為洋娃娃開始得到同學的認同,是艾瑪不願意承認,她內心深處渴望得到友誼;她不惜以欺騙的手段偷偷飼養倉鼠,為的就是她需要同伴。所有艾瑪犯下的錯誤,都是艾瑪對爸爸、媽媽無聲的呼喚,她需要重新感受和肯定父母親對她的愛。 為了防止孩子養成說謊的壞習慣,成人常以「小木偶的長鼻子」來「欺騙」小孩,要不就以「狼來了!」恫嚇孩子,這些教訓方法讓大人反而成為負面的示範。如果成人能擺脫道德說教的姿態,和孩子共讀像《艾瑪的大麻煩》這樣的故事,讓孩子由書中角色所面臨的事件,去了解和體會因為說謊所需要承擔的痛苦和後果,並學習處理事情的正確態度,這應該會是一個更好的教育契機。成人要以同理心,和孩子一起討論、溝通,幫助孩子進入問題的核心,去檢視隱藏在謊言背後自己真正的心意,認識自我的變化和成長,也坦然真誠面對他人,一個有自信的孩子,一定能憑愛心勇敢說實話。
kjy03_20131013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10.13
橋樑書 溝通你和我
隨著電子科技的日新月異,現代的兒童幾乎一出生,就身處於聲光紛繁的世界。電視、手機、動漫、電玩⋯⋯強大的傳播媒介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習慣,相形之下,連閱讀兒童圖畫書,都成為一種古典的閱讀選擇。喜好圖像應該是人類的天性,對於學齡前、尚不具識字能力的幼兒來說,圖畫書中有趣、精美、富敘事性的繪圖,更是吸引他們進入閱讀世界的主要誘因。 現今的兒童圖畫書發展日臻成熟多樣,圖文已能表現多元的面貌和主題,對於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對於邏輯分析思考方面,的確有其局限性。許多家長和老師因而擔心,如果孩子長期只仰賴圖像閱讀,對於更上一層的知識如何深入學習?畢竟學問的累積和文明的傳承,還是要仰賴抽象的文字閱讀,一步一步來奠定基礎。 西方的童書針對不同年齡層, 有細緻的分類, 其中「橋樑書」(bridging books)的功能就是為由「圖畫書的少字多圖」漸進至「純文字的青少年文學」而設計,也就是一種由圖畫書過渡到文字書的銜接書籍。其中由艾諾. 洛貝爾( A r n o l d L o b el)所創作的「青蛙和蟾蜍」(Frog and Toad)系列四書,共有二十個關於這對好朋友的生活趣事,修辭優美的文字充滿哲思,不僅是兒童必讀的橋樑書經典之作, 也深深打動成人讀者的心。 在《青蛙和蟾蜍 ─— 快樂時光》(Days with Frog and Toad) 中有一個故事「單獨」(Alone),蟾蜍發現青蛙在門上貼了一張紙條,表明想要獨處一下,擔心不已的蟾蜍做了許多想讓青蛙開心的事,結果青蛙說:「我『本來』就快樂啊!而且我『是』非常的快樂啊!今天早晨我一睡醒,就感到好快樂。我快樂是因為陽光燦爛,我快樂是因為我是一隻青蛙。我快樂是因為我有你這個朋友。我想要獨處,是想要好好想想每件事是多麼的美好!」一個能自處、知足的人, 懂得欣賞自己,也感恩他人的善意,這是人際間最美好的互動。 「I Can Read」系列書確立了橋樑書以簡短精煉文字,表現完整內容情節故事的形式,幫助小讀者更有信心的跨越閱讀的門檻,邁向獨立自主的閱讀旅程。《小豆芽的生命寶盒》(文:管家琪,圖:貝果, 信誼)依循這種理念,由台灣本地的作者創作圖文,並以貼近本土兒童的生活故事為主,將閱讀對象設定為六至十歲,全書字數約三千至四千字之間,圖文各半。書中主角小豆芽的姊姊擁有一個神祕的「生命寶盒」,媽媽也有個「生命抽屜」,小豆芽會在她的生命寶盒裡放進甚麼寶貝呢?這個故事傳遞了生命成長中的溫暖和喜悅,小讀者從中會思考甚麼才是分享和感恩的真諦。 橋樑書由「圖圖文」、「圖文文」的比例,漸次增加文字的含量,進而發展至「文文文」的作品。除了本土的原創橋樑書,許多翻譯自外文的作品也豐富了橋樑書的種類。心情沮喪的大樹對自己的學校生活感到挫折和不滿,他明明很喜歡老師和同學, 卻總是惹得大家生氣,老師要他好好反省,「換顆心,想一想!」真的可以「換心」嗎?日本作家梨屋有枝的《換心店》(小天下),以奇幻的情節,引導小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唯有真正認識自己,才會擁有尊重珍愛他人的心意。 橋樑書是一座架接圖畫書和文字書的橋,小朋友累積的字彙和閱讀的經驗愈充實,就有能力閱讀更多樣的文類,豐富他的知識、語感和文學品味,進而能以此分析和了解更抽象的思維,發展細膩的同理心,成為一個有自信的終身愛閱者。其實每一本書都是橋樑,溝通了人我的情感,交流了彼此的生活和文化,和孩子共讀好書,藉書來分享彼此的生命觀點,這就是最幸福的時光。  
kjy06_20130915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9.15
童書中的生命樂章
根據 科學家的研究,聲音對人類的影響早在出生前就開始了,嬰兒在媽媽的子宮裡,就可以對特定的聲音感到熟悉,而且會將這些熟悉的語調和舒適安全連結在一起。日本圖畫書作家長谷川義史,獨具的幽默創意常為讀者帶來驚喜,他的作品《肚臍的洞洞》(遠流)改變了視角,從一個還在媽媽子宮裡的小寶寶來看、來聽外在的世界,他聽到家人活動的聲音,也感受到全世界都在歡迎新生命誕生的喜悅。和孩子共讀這樣的圖畫書,就像用溫暖的愛擁抱孩子,他們一樣會感受到自己的出生是被期待與祝福。  圖畫書的圖與文都是針對兒童的特質和需求所設計,孩子是圖畫書的主人,一起共讀的成人是演奏者,圖畫書是親子間最好的溝通橋樑。親子除了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為孩子朗讀圖畫書還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父母親不僅為孩子親身示範閱讀的方法,還用自己的嘴、自己的心,將想要告訴孩子的話,想和孩子分享的人生經驗,一字一句像播下種子般,撒在孩子的心田,書中的內容和語言,自然對孩子產生強烈的影響力。 《麥基先生請假的那一天》(小魯)是美國的夫妻檔圖畫書作家菲力普.史戴和艾琳.史戴合作的第一本書。動物園管理員麥基先生每天上班、下班,過著準時規律的生活,他在動物園中溫柔的照顧他的動物朋友,體貼牠們不同的需求。有一天,麥基先生感冒了,不能去上班,動物們決定離開動物園,到麥基先生家去照顧他,這是一個充滿了美好互動與深摯情誼的故事。圖畫書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經常帶著開放自由的態度,視物我為一同,和生命教育的精神是一致的。  生命教育和品格教育不同,品格教育比較強調外在行為的規範, 而生命教育是身、心、靈均衡協調的全人教育,直接探索生命的源頭和本質,來認識生命、欣賞生命,進而尊重與愛惜生命。美國的圖畫書作家藍.史密斯曾創作過許多富後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他的近作《花園都記得》(格林)卻似返璞歸真,非常的安靜素樸,卻深蘊著動人的力量。當爺爺年老失智,開始忘東忘西,但是他細心照顧的花園,為他記錄下一生成長和努力的軌跡;雖然生命的循環流轉必然走向衰老、甚至死亡,但生機盎然的大自然仍無私地給予生命療癒、以愛重生的機會。 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天,生命的旅程中總是會面臨許多困頓難解的課題,該如何和自己對話?該怎麼和外在溝通? 圖畫書為生命閱歷還不豐富的孩子,提供了迥異於日常生活的經驗, 協助兒童具體的建立各種事物的概念,書中的人物常成為孩子情感投射的對象,角色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困難,常成為小讀者在現實生活中行事參考的依據。孩子透過模仿來學習,而主題包羅萬象的圖畫書,好像為他們開了一扇窗,能看到人間無限的風景,也像為他們裝上了想像的翅膀,能飛越既有的藩籬,去體驗不同的人生和文化。 長谷川義史的另一本作品《我吃拉麵的時候》(遠流),描繪身在不同環境、不同國家孩子的生活樣貌,就在同時同刻,甚至連命運都大相逕庭,就在一個孩子大快朵頤拉麵的時候,在遠方的異國,卻有一個無辜的孩子,受戰火波及而倒下;這麼深沉的控訴,透過圖畫書圖文的刻畫,小讀者也能感同身受。故事能幫助兒童去了解他人的關係、感覺和動機,對於真實世界的理解和同理心也會更為豐富。   近來有許多特別標示主題為生命教育的童書出版,以主題先行的創作有時流於刻意的說教,反而不被小讀者喜愛,也無法打動人心。是不是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仍要以文學和美學的表現為基準,只要是真誠的描寫人性和人生的創作,一定能引起小孩和大人的共鳴,在每一本優秀的童書中,都能聆賞到生命的樂章。
kjy13a-20130407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4.07
動物故事, 三宜三忌
  不少美國主流商業電影導演認為拍片有三難,因而有三忌:一是兒童、二是動物、三是大海。 近十年,唯一一位兩度獲得威尼斯導演金獅獎、兩度獲柏林影展導演金熊獎、兩度奪取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導演李安,在拍《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時,卻能克服三難,化忌為宜。 在荷李活有規定,只要拍攝動物與人互動的戲,一定要用布偶或特技,不能用真的動物。三百條飛魚從海面上躍起,直撲少年Pi和老虎; 殘忍狡猾的鬣狗一口咬向受傷的斑馬,轉頭攻擊紅毛猩猩時被一巴掌打中;在九十分鐘的海上漂流中,少年Pi與老虎鬥法……等等情節,李安處理得宜,鏡頭緊張驚險而不殘暴。 英美主流童書作者創作動物故事,亦有三忌:一忌虐待動物。西方童書出版界有不名文規定,動物故事不能有渲染或虐待動物的情節。 二是忌渲染暴力。在動物故事中,若作者單從動物的真實角度去描寫人獸爭鬥,一不小心會弄至血肉橫飛,變成「暴力文學」。 三是忌濫情。有些作者寫擬人化的動物故事,往往把毛茸茸的動物寫成可愛有加,而滑溜不能抱在懷裡的動物則成為壞動物;前者得到萬般寵愛,後者則被大加鞭撻,結果淪為過渡濫情,遠離事實,對兒童讀者造成一種負面影響。 在英語童書世界,狄克.金史密夫(Dick King - Smith)以其可愛的農場動物故事,為西方十二歲以下的童書書單生色不少。 在鄉郊務農二十年,金史密夫的動物故事不但遠離寫作動物故事的三忌,還能獨闢蹊徑,樹立寫作動物故事的三宜。 一宜寫田園鄉郊,讓兒童藉此嚮往田園生活,親近動物。金史密夫一九七八年成名作《捉狐者》(The Fox - Buster),描寫住在「狐地農場」裡的三隻小雞,跟隨公雞的領導,在草坑、糞堆上戰鬥,殲滅可怕的狐狸敵人,一如一九四零年受德軍圍攻的英國,向敵人宣示: 「我們永不投降!」其背境是英國小溪、山谷和濃密樹林,深受小朋友喜愛。 二宜啟發兒童同理心。金史密夫不但了解和熟悉動物,也熱愛動物,其故事善於強調動物某些特徵或特性,讓兒童容易明白,產生共鳴。 《小象寶寶》(Poppet)就捕捉了大象害怕老鼠的特性,創作出兩種動物最後成為好朋友的生動故事。 麥凱琳同學有首章翻譯推介,值得一讀。 三宜啟動兒童的好奇心。金史密夫所寫動物故事,其情節並不平淡無奇,但亦不驚嚇駭人,往往在歷險中,讓讀者體會他確是一名「動物冒險故事高手」。 《蝸牛歷險記》(T h e A d v e n t u r o u s Snail),小蝸牛由英國流落至美國,碰上大使和總統,經歷生動有趣。 盧爾琛同學翻譯了本書首章數段,小蝸牛形象躍然紙上,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