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40317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3.17
香港仔工業學校
愛德服務中團結成長
(本報專題)「配合『希望』這個大會主題,我們就利用大發泡膠剪裁,製成一間間小屋,在屋的中央放置感應器,外面有個類似投石機的裝置用來投擲小星星。當你把星星成功投進小屋裡,便會觸動感應器,令貼在屋外的燈條亮起光來,象徵將希望投進每個人的家。」就讀香港仔工業學校中四的洪庭聰詳細地解說。他的同學賴天賜則充當美術指導,設計好小屋的雛型,再由一眾同學們合力填上不同顏色。為了這項製成品,他們連續數天趕工至晚上八、九時。   如此賣力認真,他們可不是在趕STEAM習作, 而是作為學校義工隊「Caring Youth and Ambitious Servant」(CYNAS)的成員,幫忙籌備2023年明愛慈善賣物會的攤位遊戲。CYNAS自2010年成立以來,連續11次參加明愛賣物會(2019-2021年期間沒有舉行),有10次奪得攤位遊戲設計或佈置的三甲獎項,成績驕人。   第一年參與製作攤位遊戲便獲獎的洪庭聰表示,雖然知道義工隊有得獎的「傳統」,卻沒想過自己能獲獎,感到有點驚訝。他說之前沒接觸過義工服務,「看到同學好像玩得幾開心,便試試看。」同是第一年參加的中二學生劉嘉鏗直言:「當初老師邀請我加入時,我還以為是很無聊的活動,進來後卻發現是很有意義的,既能幫助很多人,又能維繫友誼。」   積極參與社區服務   CYNAS現時有十多位成員,大部分都是中一、二的時候被老師邀請加入。除了明愛賣物會,他們還會參加區內各種社會服務及活動,例如教導小朋友打籃球,協助派發單張介紹區內傳統地方,體驗失明人士生活等。   去年一個傷健共融跑活動,CYNAS的成員要分成五至六人的小隊,每隊合力把載有傷殘人士的越野人力車推上山坡再折返,全程3.5 公里,藉此加強團隊合作、溝通技巧和同理心。中四的陳耀星憶述,他的隊員們推車推得很快,令車上的傷殘人士很緊張,他便沿路安慰他,跟他談話,分散其注意力。   活動當日天氣炎熱,大家都汗流浹背、渾身濕透;被活動主持人問及是否辛苦時, 中四的劉逸博說:「我願意用我們的汗水去換他們的微笑,這是值得的。」已加入義工隊數年,他說會繼續參與, 因為CYNAS是大家一起創造、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集體回憶,又可以一起在不同活動中把這些成果分享給別人,讓他很有滿足感。   以團體為家   回望過去數年的義工生活,中四的陳祥裕說CYNAS給他「家」的感覺,幫助他成長:「我本身是一個不喜歡說話的人,入來服務之後,他們推介我做隊長,便要經常找他們談話、教他們做事。」曾是義工隊員、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的老師朱汶進亦認同「家」的說法:「大家很團結地做一件事、一齊捱,直到當天製成品面世,得了獎項,很有成就感。見到別人來玩,玩得很開心,亦很有滿足感。」   創立CYNAS的老師李偉平說,當時剛加入學校不久,校長請他幫忙在明愛賣物會負責攤位遊戲,因他認識不少學生,便凝聚了一班同學組成團隊,並帶領他們走出社區,做其他愛德服務。幾年後,成員均認為這事情值得繼續,於是幫忙找師弟加入,開始建立這條傳承之路。   CYNAS的隊名和隊徽也是李偉平老師的創作:「當年明愛的主題是『關愛青年』,便譯成『caring youth』,那我們想同學做甚麼呢?就是有目標地去當服務者, 便想出『ambitious servant』(有抱負的僕人)。」至於隊徽,則是參考日系戰隊的造型,再加入天主教和學校的元素設計而成, 例如頭盔上的「M」字和火舌分別代表聖母瑪利亞和聖神的帶領,腰帶上的記號象徵耶穌基督,兩臂的盾牌及齒輪則是學校的標記。   李偉平老師說,經過數年的洗禮,義工隊成員的自信增加了不少:「他們中二時,真的要像褓姆般照顧他們,替他們想點子、提點他們,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到現在中四,已放心把責任交給他們,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用我們理會。」他期望繼續充當陪伴者的角色,支持一眾成員,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黎)  
kjy16_20240121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1.21
德蘭中學 將STEAM教育
推展至愛德服務
(本報專題)科學教育除了講求科學思維,它還有助發展情感教育。德蘭中學早前舉辦探訪護老院活動,該校一群中學生藉化學作品,連繫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下文稱「油天小(海泓)」)的學生,一同為長者送暖。該活動由德蘭中學三位老師發起,旨在讓學生將校內提倡的STEAM教育學以致用,並且提升至靈性的層次,從而做好愛德服務工作。   去年11月29日下午,德蘭中學中四及中五級學生與油天小學(海泓)小學生,到九龍仔頌恩護老院探訪長者,並送上即場製作的香薰護手霜。在互動過程中,中小學生們得以深入了解了長者們在護老院中的生活,獲益良多。這樣的活動促進跨代交流,還為長者們帶來溫暖和關懷。   該次探訪之旅是德蘭中學校內非恆常活動「E-cube Project」的一環。「E-cube」意為工程設計過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及學習體驗(Experiential learning)。據三位負責人之一、科學科及STEAM統籌主任蕭煒炘老師表示,該計劃原意是讓學生運用設計思維,「訂立銷售對象再進行資料搜集,試驗產品並作出修正,運用科技元素,最後落實產品設計、包裝及發售。」   蕭主任說,有關計劃於今年踏入第二年, 雖然大方向依然是讓「學生連繫社區不同群體」,但在推行上有所不同,今年是「以服務學習出發的學習活動」, 有別於去年「E-cube 1.0」版本的「創意練習計劃」。(下接第15 版)   「E-cube Project」另外的兩位負責人是任教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科主任梁淑茵老師及課外活動主任柯嘉琪老師。   柯主任指出,「E-cube 1.0」中,同學製作產品後,在明愛賣物會售賣,當中有韓式手製香薰蠟燭、鏡盒、髮夾、手鏈等,而材料來源、產品定價均由同學一手包辦。由於「E-cube 1.0」的起動以明愛賣物會為目標,故此半個學期便結束了。   梁主任補充指,「E-cube 1.0」結束後,有參與活動的學生反映賣物會銷情未如理想,三位負責老師因而修訂計劃的方向,在找尋產品用家需要方面,投放更多時間,故此「E-cube 2.0」為期整整一個學年,即讓同學在上學期尋找靈感、花更多時間去搜集資料和素材。   回想探訪護老院的活動,就讀中四的鄺詩琪表示,關鍵是要做足準備工夫。她說,同學們在去年10月至11月進行了兩、三次會議, 內容環繞探訪當天程序及注意事項,例如護老院一共有兩層,必須做好人手分配等等,並製作「同理心地圖」,預先設想長者的喜好,從而擬訂交談內容,正由於準備充足, 整個活動才得以順利舉行。   中四學生束卓縈表示,探訪當天獲長者親切的祝福及致謝最為難忘,她續稱,沒想到薰衣草竟是最受長者歡迎的精油氣味。卓縈表示,油天小(海泓)的一群小學同學於去年11月中旬,到德蘭中學學習了一堂製作護手霜的課堂,過程中讓她感到這些小學生很乖巧,是次經驗確實難能可貴。就讀中五的蘇玉珊在探訪當天擔任司儀,她表示為長者送暖感到助人為快樂之本,並慶幸能盡自己所能,貢獻社會。蘇玉珊說,「E-cube Project」包括體驗學習,她在連串活動中獲益良多,並明白「企業家精神」其中一項,就是要及時檢視問題並作出改善。   有關「E-cube Project」的下一步發展,三位主任表示,將會跟參與活動的大約20名學生一起商討。計劃的重點就是連結不同的人,進行愛德工作,讓學生學生學以致用,回饋社區,也是學生成長的一段歷練。(曾)  
kjy01_20240107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1.07
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推行社交情意教育
(本報專題)你知道孩子有甚麼煩惱嗎?你可了解孩子的心事?家長與子女溝通出現問題, 一方面來自時間資源分配,孩子不懂表達也是癥結所在。為此,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由上學年起與機構合作,將「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納入校本課程,以期更有效協助學童管理情緒及提升社交能力。   在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校舍的外牆, 掛有一幅橫幅, 上面寫有「感講夥伴學校計劃」。該計劃由社企「JUST FEEL感講」發起, 旨在以「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這兩個重點,藉與學校合作,從而推廣同理心文化,並加深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目前,全港有30家學校先後參與這個以三年為一期的計劃。   該校副校長巫家傑表示,該校將Just Feel 倡議的善意溝通元素,放入校內原有的宗教科課冊《心靈札記》內。他表示,小朋友在撰寫更新版本的札記時,感受不再像以往般單向,開始懂得更立體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描寫感受時,不止用「開心」「唔開心」及「憤怒」等形容詞,還有「妒忌」「委屈」等詞語, 明顯希望別人多些了解自己的心情。   巫家傑副校長補充,善意溝通一如天主教的福傳,強調聆聽之重要。對老師而言,了解學生想法及感受,可以準確把握對方需要,繼而作出合適輔導。對學生來說,可以學習將心情完整表達出來,配合該校原本推行的「靜觀靈修」,孩童既學會觀察自己情緒,又懂得在朋輩之間作良好溝通,在這樣的連結作用下,就可彌補疫情下缺乏社交的不足。(下接第二版)   目前,該校每週一堂30分鐘的生活教育課,在整個學期有八課學習「善意溝通」及「社交情緒」。就讀六年級A班的蕭倖旌說,去年五年級時開始參與課程,學懂要有同理心、常觀察四周及不要胡亂評論別人。她覺得所學的很有意義,因為能夠學以致用。   倖旌表示,過往與妹妹吵架,往往要「冷戰」一段長時間,現時就是吵架過後,懂得靜下來作反省,故姐妹倆很快「和好如初」。她希望將溝通方法介紹給親友及鄰居,好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任教五年級中文科、六年級視藝科的黃思琪老師表示,「感講夥伴學校計劃」的課程,讓學生掌握善意溝通的方法,在平日與同輩相處時有效化解矛盾。例如有小朋友被改「花名」,過往產生衝突,出現互相推撞情況,但現時同學懂得先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好嬲」「我唔鐘意佢改我花名」,並在老師引導下,很快撲熄怒火。   擔任班主任的黃老師解釋,她自己在參與課程教學後,也有所得著。她續稱,逐漸習慣多些表達正面的請求及感受, 如課室很嘈吵,她過往會對學生說「全部安靜、唔准講嘢、全部坐低」,現在變成「我見到有幾個同學傾偈, 黃老師覺得很難受,希望大家可以合作,一齊坐定定……」她補充,這樣的氣氛有助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   社企「Just Feel感講」項目主任馬偉諾,負責跟進「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他表示,計劃旨在建立有同理心的校園文化,並指出坊間同類計劃多數只著重於上課時間進行,有的則只集中於培訓教師,Just Feel希望全校師生參與,讓家長、老師和學生三者改善溝通技巧。   總括而言,社交情意教育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師生關係及親子關係皆有所裨益, 作為其他學校的借鏡。(曾)  
kjy16_20231203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2.03
順利天主教中學
透過美食 向視障人士傳遞愛
(本報專題)走進超級市場,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著我們的眼球。我們被食品的包裝吸引,急不及待查閱它們的成份後再進行選購,但你可有想過,假如你看不見,這將會是個怎樣的體驗?   上個學年,順利天主教中學中四級學生分組參加了「感創敢為 2.0——青年社會創新服務獎」計劃。這比賽的目的是讓青少年就社會問題研發創新點子,為社會帶來解決問題的嶄新思維。當中,六位順利天主教中學的學生憑「給予視像人士一個食新嘢機會」行動計劃,從200多隊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 成功奪得金獎。   幫助視障人士接觸新事物   「眼睛很重要,很多資訊需要透過眼睛來接收,例如到超級市場購物時,我們會透過雙眼,去觀察有甚麼新款貨品或想買甚麼食物。但對視障朋友來說,他們很難做到這件事。」學生吳卓桓說。   六位學生留意到市面上的食品廣告多以視覺呈現,網絡上的食評影片也以視覺觀看為主,使視障人士難以獲得日新月異的食品資訊。學生馮晞甄補充,有些視障人士平日需要在家人陪同下前往超級市場,他們為免增加家人的負擔,往往只會回購認知的物品,難以嘗試新事物。   因此,六位同學設計的計劃中,包括線上口述錄音,分享關於新食品的資訊,設立討論區讓各方人士交流;並在線下舉行試食會,讓健視與視障人士相聚,促進共融,使視障人士接收更多新資訊,在生活中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   以聲音作導航 享用美食   吳卓桓介紹口述錄音時提到,他們在錄製過程中也邀請了視障人士的加入。相對於健視人士習慣利用視覺感官,視障人士較常利用其他感官了解世界,因此在品嚐美食時往往給予更細膩的評價,例如,視障人士會形容薯片的質感像粗紗紙,使聆聽錄音的視障人士有更具體的認識,「他們不只是受助者,他們也是助人者。」   另外,在試食會活動中,同學購買了火腿、芝士、蛋糕等,與視障人士一邊享用,一邊交談。學生鍾卓璿表示有視障人士活動後反映,他們在活動中品嘗到未曾進食過的食物,為他們是一次特別的經歷。   學生陳瑋駿表示,在討論區中,有關計劃會分享食物及食店的資訊,促進健視和視障人士之間的交流,讓他們分享食品或生活資訊。   這次比賽的經驗,充分展現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愛德。學生顧穎童指出在活動中,學會設身處地考慮視障人士的需要。學生鄧漢煒提到,為了認識視障人士生活上的困難,他曾蒙著眼睛在社區中活動。他十分欣賞視障人士在困難中仍積極生活,參加不同的社區中心活動。   學會表達對他人的愛   「服務教育是學校十分著重的。」校長李婉萍談到, 學校為初中及高中學生提供不同的服務學習經歷,鼓勵學生懷著服務他人的心,發揮創意,回饋社會。梁翠茵老師補充,宗教科經常教導學生要愛人如己,而不同的服務學習機會,正是讓學生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實踐愛。   劉子鍵老師欣見六位同學在比賽過程的成長,「不只是信心的表達,也是同理心的成長。」   學校作為學生第二個家,副校長孔德文提到除了教師陪伴學生面對學習困難,疏導情緒;家長也參與學校活動,例如為留校溫習的學生準備食物,「學生在活動中關心其他人,在學校接受家長、教師及校長的愛,整個氛圍令他們更自然地表達對他人的愛。」(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