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20619_fade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2.06.19
休息, 是為了走 更長的路。
因為新冠疫情對社會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早前已經有一段時間停課,提前放了暑假,當疫情紓緩後,學生們再次返回學校進行實體課。夏天將至,因為之前的提早暑假,不少學生們未能如期在7月放長假,而夏天的假期會因此而縮短。對不少學生來說,之前的提前暑假,並不如以往每年夏天的暑假一樣,因為疫情關係,學生們大部份時間都要留在家中,沒有以往的暑期活動, 也沒有日常的運動機會,亦缺乏了社交的活動,因此很多學生都只能逗留在家,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假期。   因為夏天的假期縮短了,而且今年的學習時間表有很大的變動, 學習模式也常常改變,由實體課轉成網課,由網課轉成實體課,回校上實體課時也需要遵守最新的防疫措施,以上的事情可能令學生們出現適應的問題,也令一些家長感到十分擔憂。在即將到來有限的暑假中,家長可考慮不用費心為學生計劃暑期活動,嘗試讓學生得到一個真正的休息時間,或自由地計劃一些喜歡的活動。在學生休息的時間,家長也可得到同樣的休息,不用每天為學生擔憂, 也可減少壓力,放鬆一下。   當家長和學生在暑假休息時,可以嘗試感受一下較長時間休息的感覺,對忙碌的人來說,這種感受可能有點陌生,但也可嘗試細味。休息,除了睡眠以外,也可以進行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聽音樂、閱讀書籍、茶道等。在進行放鬆活動時,需要全程投入,集中專注力,排除其他雜念,便能投入放鬆的狀態。家長也可教育孩子休息的重要性,需要學習在忙碌的日程中停下來,安排一些休息的時間。休息,是為了將來走更長的路。   重點: 1. 在即將到來有限的暑假中,家長可考慮不用費心為學生計劃暑期活動,嘗試讓學生得到一個真正的休息時間,或自由地計劃一些喜歡的活動。 2. 在學生休息的時間,家長也可得到同樣的休息,不用每天為學生擔憂,也可減少壓力,放鬆一下。 3. 當家長和學生在暑假休息時,可以嘗試感受一下較長時間休息的感覺。
kjy13_20210523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1.05.21
孩子會有抑鬱症嗎?太擔心功課會否變成抑鬱症?
有家長問我:他的孩子很擔心復課後跟不上學校進度,經常悶悶不樂,家長非常擔心孩子患上抑鬱症,他問我:孩子會患上抑鬱症嗎?有甚麼改善的方法? 在我的經驗,孩子是有可能患上抑鬱症的,但是否因擔心過度而得病的機會很微;相信同文黃宗顯醫生有更專業的意見。現就我的社工專業,來處理這問題。 一個人倘若長時間有事記掛,是會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因而導致腦液的成份失調,這樣,就妨礙人正常的思維,所以,我們經常說患抑鬱症的人愛鑽牛角尖,就是由不正常的思維引起;因此,改善的方法就是吃藥,調校好腦液到正常水平,所以有時社工會轉介一些人看精神科醫生,因為處方藥物是醫生的專業,社工亦認為抑鬱症病人需要的是醫生和藥物。 至於孩子,要記掛的事比成年人少,最明顯的可能只是功課,然而,壓力的來源是老師和家長,如果老師和家長都給予很大的壓力,孩子可能真的吃不消,如果家長看見孩子有失眠的情況,沒有胃口,突然對很喜歡的東西失去興趣,那家長就要小心,應檢討一下是否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同時應了解孩子在課堂的表現,成績是否墮後,跟其他同學是否相差很遠,在這情況下,切勿再給孩子壓力,因為只會令情況更壞,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 話說回來,有時孩子會在一些壓力下才會有進步,因此家長應學曉去平衡,學習之餘,也要帶孩子一起做運動,給孩子娛樂身心的機會。我請那位家長放心,他的孩子只是擔心太多,未有失眠等病徵出現,帶孩子多做運動定有益處。 本期重點 1. 孩子要擔心的事比成年人少,大都是功課的問題,而壓力大都來自老師和家長。 2. 如果發覺孩子失眠,沒有胃口,對喜歡的事失去興趣,學業成績一落千丈,家長就應尋找專業意見。 3. 家長應平衡給予的壓力,多帶孩子做運動,對孩子心情有很大的益處。  徐邦雄 不少人認為抑鬱症只發生於成年人,因為成年人才會面對生活上的壓力,孩子在生活上一般無憂無慮。但是,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抑鬱症也可發生於孩子身上。生活在今天壓力大的社會中,孩子需要面對他們的挑戰,也會感受到一定的壓力,例如功課和考試的壓力,而壓力不是成年人專有的問題,另外,當成年人感到壓力時,也可能將壓力帶給孩子。 抑鬱症可能因為壓力事件而出現,但有時未必一定跟生活壓力有關。在醫生診斷抑鬱症的過程中,需要評估抑鬱症出現的原因,但壓力事件和引發因素並不是診斷條件之一。因此,即使沒有明顯的壓力事件,假如孩子出現有關的症狀,便可按照診斷指引而診斷孩子患上抑鬱症。抑鬱症的主要症狀,包括情緒持續低落和對事情失去興趣和歡樂,這些症狀需要持續兩星期或以上。 假如孩子太擔心功課,可以是學習上的壓力之一,有機會引致情緒不安,更可影響學習表現和效率。假如這種壓力維持短時間,孩子可能有能力適應。但是假如壓力長時間持續,孩子的情緒可能受到影響,進而出現抑鬱症的症狀。即使實際上的功課不是太多,但假如孩子的個性令他們擔心功課,也會構成一定的壓力。因此老師可留意孩子對功課的適應程度,假如遇到孩子表現出擔心的情緒,便需要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精神科醫生在診斷孩子患上抑鬱症的過程中,有時並不容易,因為孩子未必能夠善於將自己的抑鬱症症狀表達出來,因此醫生需要透過臨床觀察和孩子家人的描述,來進行判斷和診斷。假如家長和老師留意到孩子的情緒出現問題,便需要及早向專業人士求助,切勿延誤評估和治療。 本期重點 1. 不少人認為抑鬱症只發生於成年人,因為成年人才會面對生活上的壓力,孩子在生活上一般無憂無慮。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抑鬱症也可發生於孩子身上。 2. 抑鬱症的主要症狀,包括情緒持續低落和對事情失去興趣和歡樂,這些症狀需要持續兩星期或以上。 3. 假如孩子太擔心功課,可以是學習上的壓力之一,有機會引致情緒不安,更可影響學習表現和效率。 4. 精神科醫生需要透過臨床觀察和孩子家人的描述,來進行判斷和診斷。  黃宗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6_202006014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20.06.12
如何增加的孩子的自信心?
有家長投訴自己的孩子自信心不足,在公眾地方說話也不敢,在陌生人面前更噤若寒蟬, 在課室裡被老師投訴不夠主動,永沒有舉手答問題,在老師面前總是低著頭,好像做錯了事般,老師給了很多鼓勵仍沒有改善,這位家長最後找著我,他明白孩子是欠缺了自信心,他問如何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應否要看精神科醫生?  那麼,這位家長要留意同文黃宗顯醫生的回覆,在我個人的看法,家長的管教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例如經常把孩子與親戚或朋友的孩子比較,最要命的是你的孩子經常被比下去,永遠不及其他人;又或者將孩子與兄弟姊妹比較。這樣,孩子在重重打擊下,那會有強的自信心,所以,孩子在人前不敢說話,害怕講得不好,被人取笑,又或者被家長聽到,又被比較。在學校更怕講錯了,老師向家長投訴,回家又被責罵。 因此,家長應該多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例如問他當天上課的情況,或者學校飯餐的味道,不要對孩子的回應諸多批評,讓他多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孩子真的用心完成一件事工,縱使成績不高,家長也應給予適當的讚賞,家長不要吝嗇你對孩子的讚美,因為他的自信心是從一點一滴的讚美累積而來的。 可能有時孩子的回應讓家長覺得很幼稚,不值一讚, 但家長應該留意:你的孩子今年有多大,讀幾年級,他有多大的能力去說高深的回應,家長切勿以自己的眼光去評核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不竟仍是孩子,如果他有家長的見地,他已是一個成年人,不用你去擔心他的自信心了。 最後,如果家長已做好要做的,但孩子的自信心仍偏低,那家長就要和老師談談,看看是否真的要找精神科醫生協助。 徐邦雄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個性,有的做任何事時很有信心, 有的卻十分膽怯,缺乏勇氣和自信。有信心的孩子,傾向容易嘗試很多新事物,願意接受不同的挑戰,最後能夠學習到的事情會更多。假如孩子欠缺自信,便會不敢接觸和學習新事情, 因為害怕能力不及,擔心出現錯誤,不想失敗,不願接受挑戰,於是大大限制了個人發展,減少很多學習的機會。因此,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應該只著重結果和成績,反而應該先了解孩子的個性,較注重留意孩子的個人心理發展,其中包括孩子的自信心。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應該從小時候開始。很多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擔心孩子做事出錯,於是採取較保護孩子的方法,一切事情跟著父母的規則去做,不應偏離既定程序。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在一套父母訂下的規則下生活,有問題時都會依賴家人協助,為免錯誤和失敗,不願做困難的事情,也不願做一些創新的嘗試,以至孩子一直在安全網下生活,沒有任何生活上的困難和衝擊。假如一旦遇到困難或前所未見的事情時,孩子便會缺乏信心,最後便會選擇退縮。要處理這事情, 父母不應採取溫室的模式教養孩子,應該讓孩子自行處理能力所及的事情,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這樣能夠增加他們處理事情的自信心。 另一種增強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就是父母應該適當應用讚賞和獎勵,來強化孩子的成績和成就。有些家長在面對著孩子獲得好成績時,認為這是孩子的份內事,沒有給予孩子任何正面的評價和讚賞,這樣對孩子建立自信心難有幫助。反之,假如父母因孩子進行了正確事情而加以獎勵,便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感到得到認同,讓他們將來在作同樣類似事情時,便更加充滿信心。 假如孩子長期自信心較低,父母應該協助孩子接觸多些新事物,建立多些興趣,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強項,從而肯定自己的能力。 黃宗顯
kjy06_20191215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12.13
腦退化症是甚麼一回事?
一位家長對我說:「家中的祖父證實患上腦退化症,由於祖父和我同住,我不知應如何照顧他。」腦退化症應稱為認知障礙症,是一種腦退化的症狀,原因是腦記憶細胞不斷死亡,以至一些事情隨著腦細胞的死亡而忘記,至於認知障礙症的病因和醫學處理,就要由同文黃宗顯醫生解答了。 認知障礙症不是一下子完全忘記一切的事,如果發現得早和得到合適的藥物治療,可減慢腦細胞的死亡,因此,遵照醫生指示,依時吃藥最為重要。如果患者需要照顧小朋友或者打理家務,就應有人陪同一起處理,不要由患者獨自處理,以免做出危險的事,例如忘記關掉爐火;初期患者和常人無異,只是短期記憶變差,例如剛做過的事和說過的話記不起來,但過去的,或者久遠的事卻記得很清楚,所以患者特別喜歡和人談往事。 對於一些中期患者,忘記的事愈來愈多,有時出了街,忘記了回家的路,因此,他們出街就必須有人陪同,免得迷路不能回家。家中亦要有特別裝置,協助其日常生活。例如大的時鐘,提醒他在特定時間做特定的事,大的日曆提醒他今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在白板寫上他今天要做的事等,把家人的電話和他的住址寫在卡片上,放在他的銀包裡,在他迷路時可以得到協助。  目前人的壽命延長,但身體器官的功能,卻未因人的性命增長而耐用些,因此,各類的退化病症在未來的日子裡將會增加。所以,我們現在應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 令身體能耐用些,試想,長壽但百病纏身,畢竟不是一件好事。  徐邦雄 腦退化症這個名詞,並不是一個十分適當的名稱,因為腦退化的情況有很多原因,例如阿茲海默症、柏金遜症、小腦退化症等,這名稱並不指向某一特定腦部疾病。曾經有人提議將腦退化症取代從前老人癡呆症的名稱, 以減少大眾對老人癡呆症的負面觀感或歧視,但後來醫學界認為腦退化症並不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名稱,因此最後老人癡呆症被另一名稱取代,稱為認知障礙症。近年,愈來愈多人開始應用認知障礙症的名稱,來形容這種身體狀況。 認知障礙症、癡呆症或失智症的英文名稱是Dementia或Neurocognitive Disorder,其實有很多不同病因, 其中較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或血管性認知障礙症(Vascular Dementia)。阿茲海默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的病態狀態,跟一般老年人記性轉差有不同,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腦部會出現不正常的病態組織,這情況較常發生於六十五歲以後,也可發生於六十五歲之前。疾病可隨著時間逐漸轉差,退化速度因人而異,有些患者的退化速度很快,有些則很慢。 認知障礙症患者在病發初期,會發現記性不好,主要影響短期記憶,這一刻說過的事情,下一刻便可能忘記了,但仍然會記起很久以前的事情。除了記憶外,其他大腦功能也可能受影響,例如專注力、判斷力、空間感、閱讀和理解能力、說話和表達能力等。隨著病情轉差,患者可會失去時間、地點和人物記憶,漸漸連長期記憶都可能受損,也可出現定向障礙, 例如離家外出後卻迷路不懂回家,嚴重時會出現身體機能衰退,走路不穩,甚至可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最終可能導致死亡。另外,認知障礙症患者可能出現情緒不穩或其他行為問題。假如懷疑身邊人出現這種情況,便應盡早尋求專業人士評估和治療。 黃宗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