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30319new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3.17
瑪利諾中學柔道隊員巢浩銘
精力善用 自他共榮
柔道的基本精神「精力善用、自他共榮」,即藉著柔道鍛鍊出來的能力,應具備智慧地善用力量,在比賽中,不只勝與負,而是與對手一起共同進步與互助,使自己與他人也獲益。這份精神也是就讀於瑪利諾中學中二學生巢浩銘時常提醒自己的處事態度。   柔道訓練重拾自信心   小學時,巢浩銘經常感到自己技不如人,學業及能力也比其他同學遜色,小學階段甚少結識朋友,更難有交心的朋友,直至升上中學後,他仍然在學習上質疑自己的能力。自從接受柔道訓練,他說逐步培養鬥志與毅力, 在柔道隊結識了一群同樣熱愛柔道的同學,更成為好友。   「最初學習柔道要學習基本功『護身倒法』,當被對方摔倒或自己倒下時也要懂得保護自己。」他說最初練習柔道摔技時,尤其雙手拍蓆,迅間會感到痛楚,「學習接受痛楚,習慣了便能忍受,為求進步自然會不斷練習。」   巢浩銘於本年1月參與陣內柔道邀請賽,奪得男子初級組(-70公斤組別)冠軍,該校於是次賽事中共派出20名學生參賽,連他在內共有14人在比賽上贏得獎牌。   巢浩銘在上述比賽約以1分30秒的時間勝出,他形容當時以「背負投」(S e o i Nage)的招式,把對手投摔在面前,裁判即時宣判巢浩銘取得「一本」(Ippon)全勝的決定性勝利。他表示,在對手一直向前推進之際,他借用對方進攻的力量,在電光火石之間捉緊對方破綻,取得對方的重心移動,憑著速度與力量,以後轉身使用「背負投」作出攻擊,把對手摔倒,當刻全場歡呼,「當聽到我得到『一本』勝出,也難以相信。」   師徒關係傳承下一代   瑪利諾中學的柔道隊自2006年開始成立,由自幼已學習柔道至今的體育科教師陳愷慈發起,「我希望把自己最喜愛的運動與學生分享,我相信學生藉著參與柔道必然有所成長。」   陳愷慈身兼柔道教練,該校的柔道隊由她兒時已跟從的柔道教練彭國林師傅,以及首批在該校學習柔道的舊生一起帶領,師徒關係一代傳一代,首批柔道畢業生羅永健, 曾有五年時間獲選柔道香港隊成員,現在他不時到母校陪伴學生訓練。他說,喜見仍有學生投入柔道運動,他也希望分享自身經驗,從訓練中多鼓勵柔道隊成員,願意嘗試,不怕失敗的精神,對於個人成長也有幫助。   陳愷慈老師說,多年來在學校推廣柔道時,也會向同學分享自己參與柔道帶來的改變。她回想自己中一學習柔道前,個性內向與害羞,柔道訓練可強身健體,而該運動以自我防衛為主,不屬於攻擊的技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危險時,可以柔道作自我保護,「從中鍛鍊出不放棄的精神,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無形中提升自信心。」   巢浩銘也認同柔道鍛鍊出自我肯定的能力,而每次與對手互相切磋柔道的過程,不論是摔倒對方或是被對手摔倒落蓆,也是學習的時機,「成功摔倒對手固然好,即使自己倒下,若遇上好的對手,對方會主動說出如何找出破綻,令我多了解自己的弱點。」這份互勉與自強不息的精神,讓他學習從挫敗中重新振作,養成堅持與不放棄的生活態度。(高)  
kjy07_20230312Lnew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3.12
聖母書院曾悅澄
揮出信心與專注
每一次進行劍擊比賽,聖母書院的中三學生曾悅澄皆在賽前先唸一遍《聖母經》,「若我未能唸完,代表我當刻非常緊張,會提醒自己需要放鬆,專心一致,直至成功唸完經文為止。」由小學起悅澄已在聖母小學就讀,儘管她不是教友,但自幼在學校的宗教培育她養成祈禱習慣,讓她學會面對挑戰時,將一切交託給天主。   現年14歲的曾悅澄現時是香港劍擊總會少年組代表隊成員,她剛出席3月初在烏茲別克舉行的亞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亞青),在女子少年組佩劍團體賽上,為香港贏得銅牌。而她早於本年1月參與分齡劍擊錦標賽,在U17及U20女子佩劍組別分別奪得亞軍及季軍,這次比賽成績令她由少年組排名第四位升至第三位,因而獲選出席本年的世界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世青),「原本我只有亞青賽的參賽資格,一月的賽果使我有機會出席世青賽,此機會十分難得。」   曾悅澄的劍擊運動日程排得密麻麻:完成亞青賽後,隨即赴法國巴黎及比利時接受訓練,參與三月中在法國舉行的世界青年劍擊賽,稍事回港後,4月將出發往保加利亞出席由國際劍擊聯盟舉行的世青賽。   變得勇敢和開朗   悅澄自幼學習不同的運動:劍擊、游水、跳水、花式跳繩、田徑等,她的母親希望女兒藉著運動保持良好的體魄,直到準備升小一時,母親要求她選擇一種活動持續學習,她選擇了劍擊,「劍擊需要戴上面罩,我當時認為蒙上面罩便沒人見到自己,便選擇了。」   她形容自己的個性被動,做事不夠果斷,藉著劍擊訓練打破自己所有弱點,更訓練出勇敢與開朗的個性。每次練習劍擊或參賽,她說最難是教練要求她在每個得分也要叫喊出來,「小時候教練迫我一定要大聲叫出來,我當時不明白,只覺得很難做到。」教練認為藉著叫喊,提升自信心,「每一下贏得分數,叫喊是對自己的肯定,也向裁判示意自己得分。」   成為劍擊運動員已有9年,小學階段以學習花劍為主,到小六時轉打佩劍。她形容花劍劍式仔細與準繩, 佩劍則強調速度與力度,她有接近七年打花劍的基礎, 基本功更紮實,步法及手上動作更活,更易掌握練習佩劍的技巧。   感激家人支持與鼓勵   2021年10月,曾悅澄獲香港劍擊總會推薦成為「香港體育學院獎學金計劃」的潛質獎學金運動員,自此劍擊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現時她逢星期一、二、四、五放學後,以及週末早上到香港體育學院接受每次3.5小時的訓練,並於星期三及星期日到劍會受訓。她形容每天朝7晚8的生活,日間上學,黃昏至晚上參與劍擊訓練,生活有如「返兩份工」,訓練雖然艱辛,「但是我找到目標,也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有成果,故此我不會輕易放棄。」   能夠花上大量的時間苦練劍擊,她說家人的支持成就她努力朝向目標奮鬥的最強後盾,「放學後外祖父會駕車載我前往體院訓練,讓我在車上休息,母親下班後到體院等候我一起回家⋯⋯」每當舉行比賽,其母也身兼她的支持者及攝影師,記錄她比賽的過程作賽後檢討。   悅澄讀書成績優異,儘管學習時間比同學少得多, 反而令她更加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在港期間,她每週日到劍會練習前,會請教劍會的師兄教她數學。母親對她的信任,也鼓勵她相信自己能兼顧劍擊訓練與學業,「現在將有數個月時間離開香港比賽及習訓,母親認為我有能力追趕學習進度,我也會盡力做好。」   對於將來在劍擊的發展,她認為要把握現在做好本分,除了在各項賽事上有穩定表現,也期望他日可入選成人組別的亞洲及世界賽事,把握每個學習階段,「此階段我有能力做好,便要盡力做好, 不要讓自己後悔。」(高)  
kjy07_20230305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小學
2023.03.05
瑪利曼小學黎熹兒
運動與水墨畫 動靜皆宜
「感謝天主賜予自己擁有毅力與活力的禮物,讓我有勇氣參與運動攀登,並具備專注與耐性繪畫水墨畫。」本身是教友的瑪利曼小學二年級學生黎熹兒自四歲開始學習攀登訓練及水墨畫,她常銘記學校強調天主賜予每人才能,應珍惜及加以善用,她欣喜地表示享受學習過程,並從中展現自己的品格強項。   「我的品格強項是Zest(活力)。」擁有一身古銅膚色的黎熹兒每天上學時,身上佩戴寫上Zest的襟章,她說:「代表我是一個好動與靈活的人。」   瑪利曼小學定於2022 學年設立「Year of Responsibility」(責任)作為全校年度主題的重點。熹兒由升上小學一年級時,透過父母填寫一份有關認識孩子品格強項的問卷,因而發掘熹兒擁有「活力」(Zest)的品格強項。   學習攀登三年,累積了三次比賽經驗,其中於本年1月參與由信望愛歷奇匡導中心舉辦的攀岩項目上更贏得冠軍。每次她認為自己能完成一項值得嘉許的事情,她會簽發由學校提供的「支票」, 「過去三次比賽,我也簽發具備『毅力』的『支票』,每張支票也會有代幣讓我兌換願望。」   原來該校為鼓勵學生多發掘及肯定自己的能力,不論是家長或學生均可按學生的品格強項填寫「支票」,票上列明學生透過參與活動或在生活中展現的品格強項,家長及班主任須在票上簽署以茲證明。熹兒會儲起由支票兌換的代幣,願望是, 「我希望能與Ms. Lo(勞家明校長)砌Lego。」   敢於嘗試 不怕挑戰 現時7歲半的黎熹兒形容攀石運動「有點難,但我並不害怕。」她最初學習運動攀登,看到石牆上色彩斑斕的石頭覺得吸引,在教練的指導下,一步步攀上石牆最高處。每次攀石她會攀上10至20米高的石牆,她說不感到害怕。由4歲接受攀登訓練, 在人工的攀石牆攀石,她也到戶外攀爬天然岩壁,過去她到過石澳大頭洲、歌連臣角黑角頭岩壁等地。兩者相比,她認為天然岩壁難度更高,更具挑戰,「只要具備難度,便覺得很好玩!」   黎熹兒的母親黎陳浩華表示,在女兒學習運動攀登的初期,她也一起參與,黎太說:「親身參與,才能經歷女兒攀岩時遇到的情況。」   除運動外,黎熹兒也有靜態的一面,她由幼稚園時期,已參與學校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的藝術展,由四歲半開始學習水墨畫至今,剛於去年11月,她跟隨水墨畫導師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參與展覽,展出她的「美麗的孔雀」水墨畫作品。父母在畫展的分享冊中寫道,沒想到活潑好動的熹兒在學習水墨畫技巧與構圖對比的過程中,培養耐性與專注度。   熹兒形容,一幅孔雀作品大約需要花上四堂,合共八小時才完成,她說:「繪畫孔雀是屬於八歲的程度,我當時剛七歲,也想作此挑戰。」繪畫時需要專注,如畫上黑色的眼睛、羽毛的線條等,繪畫過程時也有機會出錯,她便與導師一起想方法補救,「在錯的位置上加上白色小花彌補。」   不論是攀石或是繪畫,熹兒皆喜歡向難度挑戰,黎太欣賞女兒擁有毅力的精神,「女兒願意接受挑戰,只要難度愈高,趣味愈大。」黎太表示,攀石展現女兒好動與勇氣,配合繪畫同時培育出靈活思考、專注與解難的一面。對於熹兒而言,她說想為自己加一張繪畫水墨畫的「支票」,熹兒笑著說: 「從繪畫展現出毅力,因為我學習水墨畫多時,一直也沒有放棄。」(高)  
kjy07_20230226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2.24
天主教新民書院張寅坤
決不放棄 向著理想邁進
「不要放棄自己,即使遇有問題也不要放棄,盡力找方法解決。」這是就讀天主教新民書院的張寅坤從曲棍球運動中領悟出來的,他認為只要定下目標,自然會努力解決面前的所有挑戰。   現為中三學生的張寅坤,小學開始接觸曲棍球,自此便喜歡上這項運動。「小學二年級時,我在學校報名參加曲棍球興趣班,當我手持球棍,很快已掌握扭波(盤球)技巧,覺得這項運動很有趣,於是主動向體育老師申請繼續參與。」加入曲棍球隊一年多,他便代表學校到上海參與全國錦標賽,首次比賽已為球隊贏得第四名。   升中後他曾一度放下曲棍球運動,「升中後有段時間只想玩樂、打機,慢慢便退下球會,但玩久了感到沒有人生目標。」後來教練及隊員鼓勵他返回球會,重拾曲棍球後,他愈來愈有學習動力。   張寅坤去年獲選為香港曲棍球青年軍,剛於本年1 月初,代表香港前往阿曼參與青年亞洲盃,去年底亦前往新加坡進行賽前測試賽。兩次往海外參賽累積的經驗,令他愈來愈了解自己的水平,「其他國家的運動員在盤球、射球等基本動作技巧也十分穩定,身體質素及體能也較佳,參賽的經驗使我在提升自己的球技很有幫助。」他說,自己的夢想是成為香港隊曲棍球代表,在運動上繼續發展。   曲棍球以對賽形式進行,每隊最多11人作賽,守門員須佩戴頭盔、護腿和護腳的護具,其他隊員手持曲棍球球棍,也會佩戴護腿板、護踝以及護齒等裝備。此項運動著重球員的比賽經驗,故此他每星期在港隊及球會進行三次訓練,每次培訓均設比賽。疫情前教練安排隊員於長假期到中國內地參與交流賽,其餘時間則參與青年軍聯賽及球會舉辦的賽事,「曲棍球重視團隊精神, 藉著比賽保持與隊友的默契。」   與張寅坤同樣就讀同一小學及中學的中五學生廖頌華,一同獲選香港曲棍球青年軍,在曲棍球場他倆是好拍檔,張寅坤屬前鋒位置,廖頌華擔任中場,二人在場上早已建立默契,廖頌華表示,只要見到寅坤在禁區跑出,便知道要儘快傳球給他。   香港的曲棍球運動,張寅坤說球員普遍以印巴裔人士佔大多數,港隊青年軍的教練同樣來自印巴裔,寅坤說最初難以明白教練要求,便主動請隊友幫忙翻譯,「練習時記下教練所提及的單詞,再向隊友查詢當中意思,多培訓自然明白教練的要求。」   善用天主的塔冷通 該校校長吳華彪希望每位學生也能發掘自己的塔冷通,「寅坤自小學埋下曲棍球運動的種子,憑著努力及訓練做出好成績,他的例子,正好把天主賦予的塔冷通善用出來。」   自2018學年起,該校參與教育局的「躍動校園活力人生」計劃(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提議參與上述計劃的體育科及課外活動組主任黎可基認為,所有孩子也是可貴、可教及可培育發展的,他看到寅坤愈來愈投入曲棍球運動後,學習路上更有目標和方向。吳校長認為,從寅坤積極運動的表現,彰顯出「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他深信只要學生具備潛能,老師也會鼓勵及肯定他的能力。   參與曲棍球運動讓張寅坤學習時變得更主動,他說,自小學起已不時聽到教練鼓勵運動員「不要放棄自己」的話,現在此話也成為他的座右銘,並時常提醒自己要達成香港隊曲棍球代表為目標,現在他定期回到小學母校,陪伴學弟及學妹練習曲棍球,「運動帶給我責任感與紀律,球技提升後使我更有動力學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