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31001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10.01
明愛聖若瑟中學
空手道、跆拳道運動員黃文靜 永不言敗
「當我和世界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這是台灣樂團五月天歌曲〈倔強〉中的一句歌詞,亦是鼓勵學生黃文靜在空手道與跆拳道路上堅持下去的一句,「因為我學業成績不是很好,其他地方也不是很出眾。所以如果堅持訓練, 能讓我的世界變得不一樣,那我就要一直堅持下去。」   黃文靜是明愛聖若瑟中學中五學生,自小成長於內地,練習田徑,擅長中長跑。她表示,在跑步中培養到耐力及體能,對她在空手道及跆拳道的發展有所幫助。   在內地讀小學時,文靜有一次在田徑訓練途中,見到空手道及跆拳道的練習,被跆拳道吸引。她當時得悉校隊人數不足,又受到與跆拳道題材相關的偶像劇影響,便自薦加入校隊。她接受了兩天訓練後,便要上場比賽,最終當然落敗,但這激發了她學習跆拳道的決心。   堅持不懈進行訓練 比賽落敗後,她趁著暑假觀看網上影片自學跆拳道,後來知道學校附近有一所學習跆拳道的機構,便向父母訛稱可以免費試學一個月, 其實是自己省下零用錢以繳交首期學費,正式開始學習跆拳道。   文靜後來向父母坦白道出事件,並憑著對跆拳道的熱誠,感動父母讓她繼續學習。她認為空手道及跆拳道教會她永不言敗的精神,「不論多少次被對方打倒,我都不會放棄。」她身邊有很多參賽者從五、六歲開始學習跆拳道,而她從十多歲才開始學習, 促使她更加堅持練習,誓要追回錯失的時間。當時,她逢星期六需要前往不同地方,跟隨數個教練學習,與不同學員試打,以期累積更多經驗。她每年皆參加比賽,終於在第三年,贏得深圳寶安區小學組的冠軍。   中學時期學習空手道 文靜從內地來到香港讀書,發覺明愛聖若瑟中學為學生提供空手道活動,她自中四便開始學習空手道,「我因為學過跆拳道,所以身體底子較好,較容易學習空手道。」   她現時已考獲跆拳道黑帶二段及空手道黃帶二級,並在「2023 年粵港澳跆拳道聯賽(深圳站)青少年女子組58公斤組別」、「2023硬式空手道邀請賽女子成人團體組組手」獲得冠軍, 及在「2023硬式空手道邀請賽女子成人61公斤或以下無差別組組手」得到季軍。   除了參加比賽,黃文靜也會帶領道館的師弟妹出賽,坐在旁邊觀賽之餘,同時勉勵他們不要擔心, 只要專注打出平日的水準便行。   無懼困難 繼續前行 在練習及比賽時,文靜試過多次受傷,臉、腰、腿都曾經受傷,最嚴重的一次是在練習空翻時,差點跌斷腳。她又提到一次練習時,被對手打傷,嘴巴差點便要縫針,手也腫起來,導致兩個星期都不能寫作業。她說,父母很擔心自己,亦曾勸說她放棄這運動,但運動的魅力吸引她繼續前行。   她笑說:「朋友都認為在我身邊很有安全感。」她現時逢星期六及日練習跆拳道,星期二及三訓練空手道,其他時間則練習田徑,每天均過得很充實。她感謝家人、學校、教練及朋友一直的支持,期望能學習更多新動作,在空手道方面也能考獲跟跆拳道一樣的段數,朝著成為運動員或教練的目標進發。(吳)  
kjy07_20230924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9.24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活木球選手葉梓添 體力腦力心力兼備
被稱為平民版高爾夫球的活木球,上世紀九十年代才由台灣傳入香港,活木球的名稱是根據英文Woodbal l的讀音而來,今年4月才正式更名為木球(下稱活木球)。活木球運動屬新興和冷門項目,最初只在大專界流行,中學鮮有接觸,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是香港第二間引入活木球運動的中學,於該校就讀中六的葉梓添,更是該校培育的首批活木球青年運動員,現時是香港木球總會(前稱香港活木球協會)青年代表隊成員。   葉梓添原為羽毛球運動員,2020年疫情期間,羽毛球校隊的訓練被迫暫停,體育科老師茹敏緻為讓學生能繼續參與體育活動,便向學校提議引入能在空曠地方進行,並可保持社交距離的活木球運動。梓添應邀加入球隊,沒想到機緣巧合,竟讓他充分發揮潛能,攀上香港活木球50分制青年排名第二,在剛過去的暑假首次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賽,取得驕人成績。   「我中三開始接觸活木球,玩了兩三天便被它吸引,尤其是揮桿將木球打進球門的一剎那,木球擊中球門中間倒掛的『紅酒杯』時,那清脆的響聲,著實帶給我很大滿足感。」梓添的優秀運動細胞,令他在短時間內,已掌握活木球的基本技巧,並領略到活木球的樂趣。   概括來說,活木球只有中桿、長桿和攻門三個技巧,看似簡單,但其實「易學難精」,且很具挑戰性。「每次揮桿、擊球前都要先觀察、分析、計算,然後調整、檢討,精神需高度集中,而且每場比賽動輒三、四小時,對體能的要求也非常高。比賽過程中如做錯一個決定,足以影響整體成績,所以要學懂控制情緒,幾年下來,現時我的抗壓力已非常高。這是活木球吸引之處,也是我堅持下來的原因。」   活木球可在沙地或草地上進行,場地不同,打法可以變化很大。「每個場地都有其獨特之處,地勢、坡度、軟硬、草的長短、甚至濕度,都影響揮桿時的力量和出球方向。每揮一桿,都在跟對手鬥智鬥力,除了技術,戰術和心態更為重要,是致勝關鍵。勝出比賽的快感讓我忘記訓練時的艱辛,也讓我樂於與家人分享活木球的種種,關係改善不少。與隊友的合作和跟對手的交流,除增加自信外,也讓我更懂體諒和讚賞別人。」梓添娓娓道來他的改變。   茹老師對梓添的期望不限於運動:「如果梓添能把打活木球時的思考方式、分析能力和堅毅精神應用到學業,甚至將來的工作上,相信成就必倍於人。」   梓添來年便要應付文憑試,期望能在運動和學業之間取得平衡:「我花了三年時間,晉身香港活木球青年排名第二,當中經過不少困難和磨練,這些訓練讓我學會堅持、不放棄,和不怕失敗。我期望能升讀大學,修讀自己喜歡的護理系,同時在大專學界接受專業訓練,冀望能成為香港第一。」(賴)
kjy07_20230917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9.17
明愛馬鞍山中學盧泳心
健球運動員 合作・尊重・包容
健球是一項有三隊選手同場作賽的球類運動,每隊派出四名隊員作賽,擁有發球權的隊伍需要由三名隊友單膝跪下托起球,再讓擊球者進行攻擊。攻擊方在發球前需要呼叫「Omnikin」及呼叫防守方的衣服顏色,如果防守方未能成功接球,其餘兩隊便可得分。明愛馬鞍山中學中二學生盧泳心在芸芸運動中,最喜歡健球,「這運動講求與隊員之間的團體合作,好玩!」   盧泳心認為健球著重與隊友之間的合作與默契,在每次比賽前,他們也會商討策略,為每位隊員安排最適合的位置, 「我叫口號較好,所以我負責呼叫口號,另一位成員擊球較好,能使對方難以接球,我們便安排他擊球。」在商量及編配隊員在比賽中的崗位時,他們學懂欣賞別人的長處。   該校的健球校隊於上學年成立,盧泳心與隊友的默契也在每次訓練及比賽中建立。她表示最初合作時,曾因為隊友在比賽中站位不對,使防守不足導致失分而吵架。但是在持續每星期的訓練後,他們愈來愈合作無間,在過程中也會尊重及包容隊友的不同想法。   從新興運動中 取得成功感   為了給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發展潛能的機會,明愛馬鞍山中學近年引入多款新興運動,例如學校舉行「全民共融運動會」,讓學生接觸不同新興運動,如布袋球、雪合戰及健球等。體育科科主任黎思韻指出,傳統運動有時講求技巧、體能要求亦相對較高,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輕易掌握。但是,新興運動所要求的技巧和體能較低;對場地及裝備的要求也不大,較易安排學生參與,學生也可以從運動中獲得自信及成就感。   「我喜歡做運動,每星期都一定會運動,做運動有趣又健康。」熱中於參與不同運動的盧泳心曾參加羽毛球、閃避球、閃避盤及籃球等項目,她表示,被健球「又大又輕」的特點所吸引,所以初次接觸健球後, 便加入校隊。   她每逢周一放學後皆要參與訓練,亦多次代表學校參與不同比賽。其中她與隊友在上學年參加的「香港健球校際錦標賽2022- 2023」取得亞軍。比賽前,由於她與隊友久未作比賽,在第一場比賽表現失準而輸掉,但他們之後把握休息時間,調整心態,互相鼓勵,反省第一場比賽未做得好的地方,又在場邊觀賞其他學校的表現。他們漸漸平復心情,最終在第二場比賽獲勝,贏得錦標賽的亞軍。她指出在這運動中,學習到當面對困難與挑戰時,仍要努力堅持,才能成功。   踏入新學年,盧泳心期待有更多新成員加入健球校隊, 期望他們體會到健球運動的樂趣。矢志成為運動員或運動教練的泳心將會更加努力,朝著健球比賽的冠軍進發,他日希望回到母校,給學弟學妹傳授健球心得, 回報教師及學校一直的關愛及照顧。(吳)
kjy07_20230625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6.25
天主教南華中學 黎紫謙
冀從單車運動找到快樂
參與場地單車運動約有四年、就讀於天主教南華中學的中四學生黎紫謙表示,享受參與場地單車的速度,全神貫注地在賽道上飛馳,他說:「我希望從單車運動中找到快樂。」   黎紫謙在6月11日舉行的第66屆體育節場地單車賽暨單車機同樂日,於男子學校組(甲組)250米個人計時賽上,以16秒573勇奪冠軍,也在男子學校組捕捉賽贏得第二名。   面對每場比賽,紫謙皆是懷著平常心應戰,由於他沒有跟隨車隊練習,難以掌握其他場地單車運動員的實力。事實上,紫謙由2019年才開始接觸場地單車,當時他剛升讀中一,在父親鼓勵下報名參加「香港單車總會」暨康文署舉辦的場地單車訓練班,通過考核後取得香港單車館單車賽道使用證,定期在單車館的單車賽道內練習。   場地單車運動講求速度與耐力,首屆世界場地單車錦標賽於1895年舉行,在賽場上使用的場地單車,沒有配備剎車裝置,借助反向蹬腳踏板幫助降低速度,也不設飛輪及變速器,只安裝一個固定的齒輪,與一般的單車結構截然不同。他認為場地單車在一個鑊形的單車場內訓練很有趣,過程中考驗他的速度、爆發力和耐力。當參與捕捉賽時, 便需具備技術與策略,好能有充足的耐力應對賽事,也是他認為場地單車是一項甚具挑戰的運動。   每天,黎紫謙會進行半小時單車機訓練,平均每星期到附近單車徑踏單車約40分鐘,進行全程約22公里的路程,以及定時租用單車訓練場地練習。過去四年,他參與過多場公路或場地單車賽事,隨著他參賽的次數增加,名次也一路攀升,由最初排行二十多名,到本年1月底,他在香港單車總會主辦的全港場地單車賽第二回合,參與一公里個人計時賽學校組奪得冠軍。面對成績愈來愈進步,他表示,也會提醒自己別為了追求名次而比賽,應享受每項賽事能給予自己進步的地方。   他剛在2月中參與全港場地單車賽第三回合時,於首場賽事應付250米計時賽,因外借場地單車出現問題,導致在賽事中排名最尾,「當時我的心情跌至低谷,但我尚有一場捕捉賽的賽事,冷靜下來後決定換另一部車,專心應戰,後來在捕捉賽得到第三名。」他形容這次失敗的經驗,使他領悟到,不要因著一次挫折而氣餒,「每個比賽也要專心參與,盡力去完成,不要計較獎牌,雖然曾經落後,能夠在低谷之中在另一賽事得獎,也是一個愉快的回憶。」   父親希望兒子學習自強   紫謙回想自己由三歲首次學習單車,四歲時已能夠拆下單車上的輔助輪踏單車, 「父親說我的平衡不俗,學單車很快便上手。」他年幼時經常跟隨父親到單車徑練習。他在小學六年級第一次參與單車公路賽,往後父親經常鼓勵他參與不同的單車比賽,希望兒子懂得從比賽感悟人生,「因為比賽總有輸贏,若比賽失敗,便要學習在低谷中學習站起來。」   直到中一接觸場地單車後,紫謙認為這項講求速度與耐力的運動,正好培養自己專注與堅毅的能力。而父親也不時以行動支持兒子,在比賽中為他拍下比賽的每個時刻, 讓他感受到家庭及生命的價值,「因著家人的支持,在練習或比賽也會珍惜每個時刻, 我最希望的, 便是從單車運動中找到快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