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23.04.27
聖博德學校 藉新興運動——躲避盤
訓練團隊精神
(本報專題)小息鐘聲響起,20位聖博德學校躲避盤校隊隊員聚集在室內操場,進行一場精彩且刺激的躲避盤比賽。穿著學校運動服的十位同學為一隊,其餘穿著校隊隊衣的同學為另一隊。哨子聲一響,運動員立刻向對手投擲躲避盤,被擊中及無法接盤的內場選手,需前往自己所屬的外場繼續比賽。3分30秒後,哨子聲再響起, 上半場比賽結束,內場人數以較多者為勝方。運動員再度準備,續戰下半場。
完成七分鐘的比賽後,學生汗如雨下,但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問及其中五位學生喜愛躲避盤的原因時,他們紛紛回答:「新奇」、「刺激」、「擊中對手時,十分有滿足感。」
力量、敏捷度、團隊精神
躲避盤屬新興運動的一種,是閃避球的軟飛盤版本。這項運動講求運動員的力量、敏捷度、團隊精神等,校隊隊長、六年級學生廖浩翔說:「躲避盤可以與同學一起玩,亦有不同的戰術。這項運動未到最後一刻,都不知結果,即使場上只剩一、兩個人, 仍然有機會反敗為勝,所以很適合有戰術的隊員。」
其中,浩翔提到在一場比賽中,場上只剩下一位三年級的隊員,場外隊友立刻大叫暗號,提醒比賽的策略並作聲援。最後該隊員成功閃避對手的攻擊,並從對方攻勢中搶盤,最後反敗為勝,十分刺激。四年級學生林肇熙補充,因應不同的情況,隊員都要有不同的應戰策略,當中在一次形勢領先的比賽,隊員便使用預先訂定的組合傳盤戰術,保持己方的優勢。
躲避盤是由尼龍、泡棉製造而成,五年級學生吳子翹說:「被擊中也不痛,不會受傷,十分安全。」此外,子翹因為患有白化症,不適合長期曝曬在陽光之下,所以很多運動都不適合參與;相反,躲避盤比賽大多數於室內進行,所以子翹亦喜愛參與這項運動。
代表香港出賽
聖博德學校於去年6月接受一間中學邀請,參與「扶輪盃—— 躲避盤小學邀請賽」後,體育科主任黃偉健有見學生的體育天份,便向校長建議,召集學生組隊參賽。
之後,在比賽前的三星期裡,教師和學生把握小息及放學後努力練習,最終在比賽中,奪得碟賽的亞軍。這次成功的經歷驅使學校之後舉行選拔活動,從100位報名的學生中,選出30位加入校隊。
四年級學生鄒睿謙分享校隊訓練時表示,每星期訓練兩天,在兩小時的訓練中,教師會跟他們模擬比賽過程,訓練學生在快攻、接搶的能力。學生除了在放學後,有時也會在小息中加練,熱中於這項運動。
該校躲避盤隊今年在「扶輪盃」中獲得全場總冠軍,及在「全港錦標賽」中奪得碟賽冠軍。而在「扶輪盃」賽事後,五位學生被香港隊教練邀請,參與香港隊遴選訓練, 其中三位學生:廖浩翔、林肇熙及五年級的關子軒,更被選中代表香港,到澳門參與「大灣區躲避盤交流賽(澳門站)」。
「我十分榮幸能代表香港出賽。」關子軒表示,在躲避盤活動中,他學習到永不放棄的精神,並指出除了躲避盤訓練外,他亦有參與籃球、足球、田徑訓練,雖然訓練辛苦,但也會繼續努力練習。
舉行邀請賽 互相觀摩及切磋
「躲避盤很有趣,除了要有力量出盤外,還要閃避。有時低年級學生在閃避方面更加出色。」黃偉健主任表示,這也是大部分新興運動的優點—— 不同體型、性別、年齡的學生,都能在活動找到適合的崗位。
該校在本年4月11日,舉行了「聖博德盃躲避盤小學邀請賽」,邀請了多間學校學生參賽,促進學校之間的交流,並讓學生汲取比賽經驗,互相觀摩及切磋,為全港錦標賽作好準備。黃偉健主任提到在其他比賽中,每隊只可登記14位隊員,當中10位為正選,4位後備。但在「聖博德盃躲避盤小學邀請賽」中,每隊可登記20位隊員,目的是讓更多學生有比賽的機會。
「躲避盤不只講求力量,亦考驗學生的觀察力、敏銳度、專注力。雖然每場比賽時間不長,但正正是幾秒間,便可能會反敗為勝。」校長張作芳認為躲避盤運動, 能訓練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該校近年積極豐富體育科課程, 包括早前在課程中引入欖球活動,本學年在高年級的體育課中,更增添躲避盤活動。張作芳校長提到,校園環境不大,而躲避盤、欖球等運動的活動場地彈性較大,使場地限制少,「就像剛剛舉行的邀請賽,只要在學校籃球場上貼上合規格的邊線,便可以作為正式的比賽場地。」此外,學校最近也購入了圓網球, 讓學生嘗試更多新興運動的樂趣。(吳)


中學專題
2023.03.24
元朗天主教中學
飛盤運動 培養公平競技精神
(本報專題)一項沒有裁判,融合了美式足球、曲棍球、足球、籃球等得分的團隊運動「終極飛盤」( Ultimate Frisbee),是元朗天主教中學過去10年來發展的運動之一,歷年培訓了逾70名學生參與,當中更有學生成為香港隊,現仍也在該校擔任飛盤教練,薪火相傳,向學生傳承公平競賽與團結的飛盤精神。
元朗天主教中學飛盤校隊於2013年成立,當年成為全港首支華人學界飛盤校隊。現時飛盤校隊共有19名隊員,教練及助教也由舊生擔任,黃見儀校長指出,由舊生兼港隊運動員向學生教授飛盤技巧,成為學生模範,「舊生與學生同行, 這份陪伴也能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沒有裁判 彰顯體育精神
飛盤爭奪賽(Ultimate Frisbee)又名為「終極飛盤」,兩隊對賽時設進攻及防守,隊員透過跑動和傳接飛盤把飛盤傳送至得分區(End zone)才能取得分數。
進攻的一方手持飛盤時,運動員的重心腳不能移動,持飛盤時間也不可超過10秒, 否則犯規便要攻守交換;至於防守的一方, 防守期間不能觸碰對手攔截飛盤,要阻止對手傳盤,可以趁著對手傳出飛盤在空中飛翔時在空中截盤或拍落飛盤,或是對手進攻時漏接、飛盤落在地上、傳盤出界、出界接盤等攻守互換。
何家健老師於1 0年前把飛盤運動引入,他表示,飛盤比賽不設裁判,靠著雙方自律地持守公平進行競技,從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及良好的體育精神與態度,「不論是對方或自己犯規,也需要兩隊自行討論裁決,當自己犯錯,便要主動承認錯失,從錯誤中作出改善,學生從中學習溝通,避免再犯。」
何Sir帶領飛盤校隊已10年,見證著學生從飛盤運動中成長。現時飛盤校隊教練、香港飛盤代表隊成員陳樂瑤是該校舊生,亦是首屆參與飛盤校隊的一員,她表示,本身喜歡打排球,後來見到同學玩飛盤的技巧感到很有趣,於是在中四下學期開始參加。她對於這項運動愈來愈投入,中六畢業後更獲選為香港飛盤隊成員一直至今,現在也投身與運動相關的行業,同時在不同的學校擔任飛盤教練以作推廣。
飛盤運動鼓勵學習
疫情前,該校的飛盤比賽成績不俗,於2019學年在第一屆全港中學飛盤聯賽第一站(高級組)奪得碟賽冠軍;飛盤校隊也曾到天主教的小學進行飛盤活動推廣,何Sir 表示,從中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自我價值,並提升學校形象。
飛盤運動在一般華語學校並不普及,參加者多來自國際學校,黃見儀校長觀察到,引入西方運動同時訓練學生的英文會話自信心,她說:「學生在賽場上面對大部分也是以英語為母語的運動員,無形推動學生主動說英文的能力。」
本年一月底舉行的全港學界飛盤比賽2023(冬季賽),正好讓隊伍展現團結與自信。教練陳樂瑤形容,該校首場對壘的隊伍,正是學界實力最強的一所國際學校,原以為會大比數落後,結果即使最終落敗,也只是相差一分,該校在整個賽事獲得第五名,她表示,對團隊而言別有意義。
運動促進友誼
中三學生趙博誠於比賽期間,曾與對手爭持是否成功得分時情緒顯得波動,幸得隊員一直大聲提點他冷靜行事,最終也能完滿解決,「飛盤比賽不設裁判的規則,讓我更明白誠信與公平的重要。」
「PP,Mission!PP,Mission!PP, Mission!」隊伍圍圈手持飛盤,在隊長帶領下一連三聲喊叫口號,兩個「P」分別是指Perfect(完美)及Professional(專業), 鼓勵隊員在賽事中持守的使命。飛盤隊隊長、中五級學生劉昊霖由中一開始參與飛盤隊, 當見到隊員成功防守, 他便會高呼「Nice D(defence)」;即使失去進攻權, 也會即時鼓勵隊友「good try」。他認為從失誤中學習也是爭勝的先決條件,「只要謹記錯失避免再犯,相信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賽後兩隊會圍成一個圈進行Spirit Circle 環節,兩隊成員梅花間竹的排列圍成圓圈, 先由隊長代表校方表達意見,隨後各人互相交流,劉昊霖說:「當中分享對賽事的感受,值得欣賞、學習與改進的地方。」交流過程中結織新朋友,促進社交能力。
訪問當天,學校課後正是聯課活動日, 在多項活動中設有飛盤訓練,兩名舊生兼助教陳家熙和葉耀宗早在學生下課前已回校準備,他們表示喜歡與學生成為同行者,每次訓練時一起切磋飛盤技術,葉耀宗表示,藉著飛盤提升自己的表達技巧,「讓同學易於明白飛盤運動並不困難,從中吸引更多同學參與。」
中二學生丘春天本學年加入飛盤隊,他說隊伍的團結與互助,令他愈來愈投入校園生活,他最初以為高中學生對低年級學生很冷漠,「但是在飛盤隊感到有如家人,隊友樂意幫助我提升飛盤技巧,耐心及有耐性向我教授姿勢與傳接飛盤的技巧。」
黃見儀校長看到飛盤運動要求的公平與公正,彰顯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講求的「真理」,展現校訓「地鹽世光」,「相信所有學生也有才能,飛盤也是其中方式,讓學生盡展所長,展現活力的人生的積極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