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430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4.30
潔心林炳炎中學
社區關懷日 傳揚喜樂信息
(本報專題)「為珍惜我們寶貴的生命,我們承諾會勤運動,多鍛鍊,做個喜樂健康的青少年。」在潔心林炳炎中學於4月初舉行的「2023社區關懷日」上,逾200人宣讀健康承諾,為後疫情下學童,提升身心靈健康。   該校舞蹈學會的學生,跟隨跳舞導師在台上,帶領參加者跳起健康操,校長劉瑤紅博士指出,女生以喜樂的心情帶領眾人盡情跳舞,傳遞正向思維的信息。   該校由2016學年慶祝創校45周年開始,於每年四月舉辦社區關懷日,首年學生走遍全港參與愛德服務,往後每年設有主題,藉著服務傳揚主愛。本年的社區關懷日,以「大手牽小手—— 樂在潔心.健康.操」為主題,來自黃大仙區內共11間小學及幼稚園的師生、家長等參與,近200名中、小、幼學童進行集體操,倡議學童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及健康生活。劉校長說,五年前推出社區關懷日,便是希望學生回饋社會,傳揚喜樂。   攤位活動 推廣身心靈健康   本年度社區關懷日除了讓該校一眾師生參與外,也邀請來自黃大仙區的坊眾前來,校園設有多個由不同的社會組織及學生團隊設立的攤位活動,宣揚正向價值。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於活動當日提供多項健康篩查服務,例如讓小朋友把腳放在儀器上,再由義工為孩子檢查是否有扁平足問題,提升公眾對健康的關注;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推廣健康、諮詢輔導及教育活動外,亦由護士駐場作健康風險評估, 以及提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壓) 的篩查服務;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邀請來賓一起參與投擲圓球遊戲,藉此釋放壓力,也向外分享面對及處理負面情緒的情況等。   另外,該校體育學會設置智能運動遊戲攤位;家長教師會設有親子DIY手工攤位;氣球創藝學會設置氣球創藝攤位等, 藉著活動與眾同樂。中三學生周倖而看到有小學生在攤位中結伴製作匙扣,希望留下美好的回憶;家長與孩子一起做手作時,建立愉快的親子時光,帶出天主教信仰著重家庭價值。   關愛社區 栽種植物   「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 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創二7) 在創世紀中,記載天主創造的奇妙。的確,世上每一個事物也賦予生命的意義, 該校的校園社區大使學習了水耕種植的技術,在社區關懷日的攤位上展示出多款水耕蔬菜:羅勒、九層塔、白菜及沙律菜等蔬菜。   在該校擔任校園社區大使的中四級學生劉芷欣與黃嘉嘉選修生物科,她倆本學年初參與由社區中心舉辦的關愛社區栽種計劃,由本地綠色創科公司教授水耕種植技巧,活動中她們向坊眾講解水耕種植不同的元素和營養、在港進行水耕種植的好處等。   黃嘉嘉指出,種植展示出大地的生命力,尤其近年疫情下時常待在家中,難免感到生活沉悶,無形中減低學習動力,在參與水耕種植,她需要把水耕種植機帶回家中以便照顧及觀察植物的生長,「見到植物每天在長大,心情也會好起來,驅使我更會用心照料植物。」   另外,六位氣球創藝學會的同學,在氣球創藝攤位製作了近180個不同的氣球造型:小狗、兔子、長劍、花朵等,造型可愛生動的氣球吸引遊人前來。中三學生駱巧妍及中二學生陳浿愷與其他成員耐心教導小孩扭氣球,她倆均表示,當看到小朋友收到氣球後展露笑容,也使她們心情愉快。   藉著活動,學生也認同把歡樂向外傳揚,中五學生陳祉因是該校的總領袖生,她在活動中與另外40 多名同學擔任健康大使,帶領約50位來自六所小學的學生代表「活力大使」,指導近100名幼稚園學生進行健康操,帶出活動「大手牽小手」的精神,她說:「小朋友很可愛,全程投入活動,同時也對中學校園生活很感興趣,看到他們的投入,使我更要用心帶領小朋友完成健康操。」   舞蹈學會副主席中四學生何希婷表示,疫情下少有跳舞的機會,她早前收到健康操的片段,便每天抽15分鐘進行自我練習,直到當日的活動中,她站在台上跳健康操時,讓她感受到校園的活力。   該校的三年發展計劃,以適性揚才—— 喜樂、豐盛、賦能(Enjoy,Enrich, Empower)為發展方向,本學年先以「喜樂」為題,校長劉瑤紅博士期望,學生在服務與學習帶出喜樂信息。她表示,疫情後社會更需要關注身心靈健康的需要, 「邀請大眾一起參與活動,支援及聯繫社區, 引入不同的社會資源給予公眾認識。」她相信學生也有能力,藉著服侍他人,一起關懷弱小。(高)  
kjy12_20230423_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04.23
喜樂中學 - 動態
玫瑰崗中學體驗學習週   (本報訊)玫瑰崗中學早前舉辦「體驗學習週」,旨在培養學生有更全面的發展。為了將學習融入生活,學生們在一週內參加了各種活動和工作坊,以提昇他們的學習效率,並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由於這數年大部分學習都局限在課堂內,全校師生都興奮地迎接了這一週。   對於初中生,該校為他們準備一系列活動,以加強他們的社交技能。中一學生參加了個人成長營,旨在培養他們的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精神。中二學生參與了為期三天的「STEM歷奇之旅」工作坊,大多數學生同意工作坊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科學及STEM的興趣。至於中三學生,他們參加了一個以冒險活動和協作任務為特色的領袖訓練營,隊友們共同克服各項任務的挑戰,從中領會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的重要。   中四學生參加了以「探索人生大步走」為主題的活動,體驗不同工作的特色。與此同時,中五的學生到不同地方探索歷史文化。活動內容包括參觀志蓮淨苑和南蓮園池,加深同學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部分學生參加了藝術課程,通過參觀工作坊和博物館,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和歷史知識。為了讓學生探索和了解中國建築藝術,部分學生參觀了龍躍頭文物徑和圍村。最有趣的體驗之一是參觀擁有悠久歷史的醬油廠,了解醬油的製作過程。     通過學生和老師的積極參與及回饋,體驗學習週得以圓滿結束。我們深信體驗學習能夠為學生締造無限的學習機會。(教)   天主教伍華中學•傳教士凌君慧分享會   (本報訊)天主教伍華中學倫宗科早前邀請教友傳教士凌君慧到校分享。   凌君慧大學畢業後,曾於廣告界工作15年,後來她得到天主的召叫,決定放棄高薪厚職,前往參與扶貧及傳教工作。   她遠赴印度過簡樸生活,在聖德蘭修女成立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服侍一些肢體殘障和智障的女孩,她初時不懂得照顧女孩,無從入手,但因著天主的指引,學懂謙卑地服侍弱勢社群。後來,她更前往非洲埃塞俄比亞及南蘇丹服務,將天主的愛廣傳開去。   凌君慧在外傳教已超過十年,雖然暫時回港,但仍努力為南蘇丹的學校籌款,幫助貧苦學生。   是次分享會令同學深深感受到天主的大愛,身為學生的,應該藉此反省怎樣以天主的愛去感染和感動每個人。凌君慧以刻苦、堅毅及包容的態度去愛別人,令身邊人感受到天主的恩寵。(教)   保祿六世書院中六畢業感恩祭   (本報訊)保祿六世書院早前舉行中六級同學畢業感恩祭暨祈禱室祝聖禮,邀請葛達二聖堂主任司鐸馬崇義神父主禮。   在畢業感恩祭中,馬神父以若望福音第十五章,耶穌對門徒所說的話勉勵畢業同學,要彼此相愛和珍惜過去六年的中學生活,也要在往後的日子善用所學的知識貢獻社會。   禮儀中,馬崇義神父以天主之名降福她們。接著由兩名畢業生代表致辭,畢業生真摯地分享了六年中學生活中,感到難忘的回憶,以及在學校團體生活點滴,彌足可貴。   其後馬神父在校監、校長、修會修女及嘉賓等陪同下,前往新祈禱室進行祝聖禮,禮堂同學亦以歌聲來感謝主的恩賜。(教)   荔景天主教中學•舉辦探訪長者日   (本報訊)荔景天主教中學早前與香港都會扶輪社、家長教師會、聯同長者安居協會葵青區關愛長者大使計劃及南葵涌社會服務處舉辦探訪長者日,活動當日由老師及義工與300多位同學為區內長者送上米、餅乾及麪條等日用品,讓他們感受到愛與關懷的同時,義工亦能從中培養出愛人如己的精神,以身體力行去實踐愛德。   天主教同學會幹事邀請義工與受訪長者一同合照,並於活動後製作心意卡,配上聖經金句「願上主祝福你,保護你;願上主的慈顏光照你,仁慈待你。願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戶六24-26),再於往後探訪時送贈予長者。其中一位曾受訪的長者,出示以往曾收到的心意卡及合照,並感謝該校師生每年的探訪。   該校宗教事務主任顧嘉儀老師透露,「本年度的探訪長者日主題是『荔天傳情45載,攜青敬老榮主愛』,學生藉著是次活動表達對長者的敬意,更令學生感激長者們曾致力為香港社會發展所付出的努力,並一同見證該校在區內教育服務45周年。」   扶輪少年服務團團長楊涴婷同學表示,探訪長者日是該校的傳統活動,從活動中帶出,「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教)  
kjy10_20230416_f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3.04.16
喜樂幼小 - 動態
天主教柏德學校•德育故事演講比賽   (本報訊)天主教柏德學校早前舉行「德育故事演講比賽」,是次主題是「關愛」及「同理心」兩個價值觀的教育元素,希望活動能提升學生正向思維,強化校本價值觀教育。   一至四年級學生以話劇或故事演講的形式演繹, 師生都非常喜歡各班的演出,因為參與演出的學生積極投入,台下觀眾的反應熱烈,活動效果非常好。   學生透過欣賞不同班別同學的演出,能明白到「關愛」及「同理心」的重要性,相信他們日後都會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做一個有同理心和會關愛別人的人。(喜)   景林天主教小學•聖雅各伯堂朝聖之旅   (本報訊)復活節來臨前,景林天主教小學於3月27日帶領一、二年級學生到聖雅各伯堂朝聖,加深他們對復活基督的認識。學校非常感謝馬偉良神父的安排,讓學生能有一次親近復活基督的機會。   學生乘坐旅遊車到達聖堂時,馬神父和服務的教友已在聖堂的大門熱切地歡迎。當學生進入聖堂,看見祭台上巨大的復活耶穌畫像都讚嘆不已。馬神父帶領師生祈禱後,教友接待員便為學生簡單介紹聖堂的布置和歷史,並透過復活耶穌的畫像帶出耶穌復活的意義。   最後,學生各自寫上對主的禱告,把禱文掛在聖母像下,期待聖母為他們代禱。學生除了以文字表達對天父的感謝外,也透過繪畫,畫出了生活中的基督、與耶穌一起成長、一同遊戲的畫面,充分表現出孩子的天真與對主的愛。(少)   寶血會思源學校•宗教周   (本報訊)寶血會思源學校於3月20日至25日在學校舉辦「宗教周」,展開了一連串的活動。   活動包括「卵石徑苦路」,學生在卵石徑上跟隨基督展開「苦路默想之旅」;「iPad宗教遊蹤」學生拿著平板電腦,到學校四周進行遊蹤活動;「福音氣球」Uncle John教學生扭福音氣球,有茨冠、蜜蜂、魚兒等,以帶出耶穌受難、天主創世等訊息;「水墨傳主愛」活動中,教師梁敏兒教同學繪畫玉簪花,此為大聖若瑟的標記;「尋找信、望、愛」中,學生透過閱讀網上資料,回答有關四旬期的問題;還有攤位遊戲、點唱活動和老師分享聖經故事。   此外,公教教師、家長和同學於3月25日前往花園道聖若瑟堂朝聖。導賞團為他們講解聖堂的歷史、建築風格、內部的聖像等。之後,參加者參與感恩祭,為宗教周畫上完美的句號。 這個宗教周讓同學更接近和認識天主, 感受天主的臨在,活在天主的愛內,獲享喜樂與平安。(樂)   青山天主教小學•畢業活動   (本報訊)青山天主教小學在3月20日和22日為六年級學生舉行畢業活動。在3月20日早上,師生前往海洋公園,體驗了不同的機動遊戲,學生投入在歡樂的氣氛當中,經歷一個具挑戰和刺激的早上。午膳過後,他們還參觀了各種水族館,看到海底世界的奇妙生物,還有巨大的鯊魚和魔鬼魚。他們近距離觀察各種海洋生物,感覺就像置身於海底世界一樣。   在3月22日,他們前往西貢青協日營進行攀石及歷奇活動。同學們經過簡單的安全培訓後,分成小組進行攀石挑戰。學生在活動中,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最後在教練的指導下,成功攀上了高高的岩壁,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另外,他們進行了歷奇團體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挑戰和任務,增進團隊合作和集體凝聚力。(年)  
kjy16_20230416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4.16
明愛莊月明中學
推廣詠春文化 以柔制剛
(本報專題)「詠春」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明愛莊月明中學校長彭耀鈞博士師承葉問宗師的長子葉準師傅,認為詠春正好回應明愛全新的「3L」服務宗旨: 領導( Lead ) 、學習( Learn ) 、關愛(Love),「首先要了解學習功夫的原意,為自己定下可以學習的程度;學習時要有方法,了解每個動作的要求及考慮;學習功夫同時也學會容忍與包容,懷著關愛傳承中華文化。」   明愛莊月明中學本學年參與田家炳基金會資助、香港樹仁大學主辦的「香港非遺與葉問詠春:詠春師傅到校計劃」,該校是首間體驗人工智能訓練系統的學校之一,由詠春師傅到校傳授詠春「小念頭」,學生學習詠春基本拳法後,再配合人工智能的訓練系統加以練習,有效使出整套「小念頭」的詠春拳法。   柔中帶剛的功夫   彭耀鈞校長本身也是該計劃的顧問,他形容詠春功夫柔中帶剛、進退有度,期望把詠春帶入學界。其中該校參與詠春師傅到校計劃、參觀詠春拳館等,讓學生了解葉問詠春的發展歷程及基本原理及武德;詠春師傅在學界教授基本詠春拳法,其中該校學生剛於2月底到詠春體育會參觀及體驗,學生更親身與葉問宗師長孫、葉問宗師長子葉準授男葉港超師傅交流,及認識詠春體育會內的陳設,學生亦嘗試在木人樁前學習黏手訓練等。   三名中二學生盧兆祖、梁榮興及何梓楠有份參與上述計劃,他們均表示,在詠春體育會看到木人樁、未開封的八斬刀、六點半棍、牌匾刻有歷代詠春宗師多位師傅的名字、更有一尊葉問宗師雕像,有如置身於功夫電影之中,何梓楠說,曾看過葉問師傅的電影,認為詠春功夫十分有型,跟隨師傅學習後,更明白藉此自衛,保護自己。   梁榮興五歲時隨家人在佛山生活,曾學習詠春一年,事隔多年,現在再有機會學習,他說珍惜學習機會。他表示,拜訪詠春體育會時,看到牆上的牌匾, 列出師祖祖訓等訓示,令他更深刻地體會詠春文化歷史悠久,「中國文化應傳承下去,因為詠春正好代表著一種精神及生活態度。」他解釋,由詠春師傅介紹的動作,需要時間練習,不能急於求成,從中訓練他的耐性,更會集中精神,「只會專注做好拳式,不多作其他思考,學習漸久令我學會專注。」   人工智能 傳承詠春文化   要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葉問詠春發揚光大,代代相傳,除了葉問後人努力向外推廣,透過人工智能(AI)訓練系統推廣詠春,當傳統武術與科技並行,更能具備趣味性,吸引學生學習,廣泛地向學生傳遞詠春的文化與知識。   明愛莊月明中學校內設置人工智能系統,學生可以在螢幕及鏡頭前,跟隨在影像中的葉問宗師長孫、葉港超師傅做出詠春基本功「小念頭」套拳。每完成一個動作,智能系統會即時顯示模仿動作的準確度,完成後作出評分,即使教練並不在場,學生也能體驗詠春拳的樂趣。   何梓楠認為把中國傳統功夫結合人工智能感到很有趣,以科技幫助下判斷每個動作是否標準,若姿勢不正確會作出提示,有助提升練習。盧兆祖說,參與學習詠春後,師傅提醒學生要多練習,自然提升信心,為了學好詠春,他會趁假期時到香港仔海濱長廊練跑。   把詠春設立恆常課程   負責詠春項目的老師吳家雯表示,現時參與詠春體驗與基本拳式訓練的學生,師傅會從中推薦約20位學生,日後到拳館進行為期半年共約10堂的訓練,從中發掘具備潛質的學生繼續接受培訓。   彭耀鈞校長指出,正計劃於下學年在初中體育課堂上,提供詠春課程,「若果全校學生能在中學期間,有機會接觸詠春,成為學校獨有的特色。」他認為學生持續練習詠春,有助平定心身,正好回應聖經中, 「你們的得救是在於歸依和安靜,你們的力量是在於寧靜和信賴。」(依三十15),他表示,詠春首要站得穩,「先有平靜安穩的身軀,才能出拳,這是最基本的條件。」中國功夫詠春拳是一套「以柔制剛」的功夫,以小勝大,透過黐手訓練加強手部感覺的靈活度,鍛鍊出敏捷防守與進攻能力,幫助學生身心的成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