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23.03.12
青山天主教小學
靈性及品德培育
(本報專題)你有心事或學業煩惱時會與誰分享呢?青山天主教小學一年級學生馬藹澄便會與「校園媽媽」訴說在校園及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校園媽媽會利用導修課時間,與同學進行各種活動,加深同學對學校的認識,幫助小一學生適應全新的校園生活,藹澄亦因此結交了數位好朋友。
青山天主教小學著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和道德觀,所以提供不同靈性及品德培育活動,其中的「校園爸媽」計劃,編配教師擔任校園爸爸或媽媽,由教師把良好的素質帶給學生,使他們學懂愛自己、他人及天主,讓學校成為學生的第二個家 。
藹澄表示,校園媽媽會與她和同學進行各種活動,例如加深彼此認識的集體遊戲、學習團體合作的桌上遊戲、小手工等,學生每天回到校園,仿如回到一個大家庭般溫馨愉快。藹澄指出,校園媽媽會帶很多遊戲與他們遊玩,增進了她與同學間的友誼,部分與藹澄分配至同一位校園媽媽的同學,更成為了藹澄的好朋友。
副校長麥惠娟表示,校園爸媽陪著學生經歷第一次考試,第一次在學校午膳,當學生遇上困難時會幫助他們。此外,在早前的農曆新年,學生更向校園爸媽拜年,從他們手中接過朱古力金幣利是,「從一升上小學,學生便能感覺學校是一個大家庭,感到老師的關愛。」
作為其中一位校園爸爸,副校長葉永恒表示,在活動中,他與校園子女變得更加熟稔; 而藉著老師的關愛,培養學生的品德元素,讓他們學習到如何關愛鄰人。
為將來訂定目標 學習忍耐和等待
除了上述的「校園爸媽」計劃,學校的靈性及品德培育組亦舉行一系列活動,關注學生的品德培育。其中在為期三天的「六年級生涯規劃體驗日」中,學生預演未來十年的人生,體驗升中面試派位、中學和大專課程,經歷自己或同伴的畢業典禮,並參與求職體驗活動。
六年級學生林煒珈認為,活動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找到自己擅長的項目,「我比較細心,對醫學也有興趣,希望將來可以成為護士或醫生。」她也為自己的將來定下目標,在求學路上,繼續努力,裝備自己。
學校近年開始推廣靜觀, 並把靜觀學習加入四年級的多元智能課。「閉上眼睛,雙腳踏地,慢慢呼吸三分鐘。」四年級學生陳柔酉表示,在課堂中進行靜觀練習,使她心情變得輕鬆,所以回家後,也會與父母、妹妹一起進行。
柔酉稱,在考試前也會感到緊張,所以在考試的前一天晚上和當天早上,都會進行靜觀練習,幫助自己準備心靈,在考試中更投入。
李駿嵐主任指出,在靜觀活動中,學生學習到忍耐和等待,在與人相處時能平靜心靈,覺察自己的感受,從而懂得與人磨合,學懂改善關係。
培養五大素質
青山天主教小學於1972年創校,去年慶祝創校50 周年。學校一直配合社會的轉變,培育學生全人發展,發展潛能,建立良好的品德。梁雅媛主任提到, 近年學校除了新設STEM Room,也整合常識科課程,加入STEM學習元素;並會進行跨學科STEM活動,提升學生的科技與創新能力。
學校除了推展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外,同時培養學生五大素質,包括:關愛善良(Caring)、主動積極(Proactive)、自信創新(Confident),忍耐等待(Patient)及真誠可信(Sincere)。為了加深同學對「CPCPS」的認識,學校也設計了一系列相應的吉祥物。
「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品德的培育同樣重要。」校長王玉嫻表示,學校秉承天主教教育的五大核心價值及學生五大素質,令學生在身心靈培育上得到適當的發展。學校亦將品德價值觀滲透在不同活動中,使學生在發展潛能時,也能愉快地學習及成長。(吳)


中學動態
2023.03.05
喜樂中學-動態
潔心林炳炎中學•50周年校慶聚餐
(本報訊)承蒙天主的保守,潔心林炳炎中學在獅子山下屹立了半個世紀,傳揚天主福音,教育莘莘學子,為社會栽培了無數人才,造福社群。為慶祝潔心林炳炎中學50歲生日,該校舊生為母校舉辦50周年校慶聚餐。
晚會期間,該校校監潘雅惠修女致歡迎辭後,校長劉瑤紅博士分享學校近況和發展,推動學生學會學習、發揮潛能、健康成長;帶領學生與時並進,發展所長。
接著,天主教香港教區秘書長李亮神父領禱和祝福;而潘修女、劉校長陪同李亮神父、譚永明神父、李志源神父、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陳順清及其他嘉賓一起祝酒和切蛋糕,舉杯祝福潔心林炳炎中學生日快樂。
聚餐期間舉辦「最佳服飾獎」,以「金紅開心夜」的穿著主題,每席代表上台行貓步拉票,最後由劉校長選出三甲。另一節目為「金禧同慶」,校長和四位「VIP老師」與各席校友互動答問,揭開該校很多有趣的歷史。
潔心林炳炎中學將承傳天主的旨意,繼續作育英才,讓學校成為滿有恩典和關愛的生命花園。(教)
聖母玫瑰書院•天主教教師日
(本報訊)聖母玫瑰書院宗教教育組早前舉行天主教教師日,一同前往荃灣聖母領報堂朝聖及進行靈修活動。
活動當天,先由聖母領報堂的教友擔任導賞員,介紹聖堂設計及各幅聖畫、聖像的來歷和意義,及帶領參觀聖堂各種設施。此外,導賞員也以教友身份作信仰分享,鼓勵眾人在教育工作上履行福傳的使命。
其後,眾人於聖體小堂進行團體及個人靈修部分,並使用2022年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師日有關聖保祿宗徒教導弟茂德追求的「六種德行」作為祈禱、靈修及反思的素材。與天主交談後,各人按照過程中的所思所想,結合近期的生活與工作輪流分享,最後一同以祈禱交託給天主。
「聖母領報」就是聖母接受天主召叫的時刻,願意成為耶穌母親。由眾人領洗那刻開始,也就是接受了司祭、先知及君王三項職務。不論在工作上的崗位是否直接與福傳有關,都要記起天主的召叫,以耶穌的行實作為學生的榜樣。(教)
梁式芝書院•舉行聖灰禮儀
(本報訊)梁式芝書院於2月22日舉行聖灰禮儀,該校校監溫國光神父於聖灰瞻禮日的午膳時間,在校內小聖堂內舉行禮儀,為師生施放聖灰。
參禮者除教友師生外,亦有非教友的師生一同參與。當中更有非教友的參禮者表示,可以如其他教友一樣領受聖灰,感到難忘。
溫神父在講道中,提醒參禮者領受聖灰的標記 ,是一份對信仰的見證。在四旬期內更要在生活中實踐勇氣、善良、誠實。
溫神父施放聖灰時再以「你要回頭改過,信從福音!」訓勉參禮者要明認自己的罪過,指出人在生活中容易遇到誘惑,因而犯罪,只有悔改,天主把人們從罪中解放出來,才能獲得自由。
禮儀完結後,學校為每位參禮者預備了麪包作午餐,鼓勵各人以守齋反省自己的生活,善度四旬期,以迎接基督的復活。(教)
聖若瑟英文中學•畢業同學祈禱禮
(本報訊)聖若瑟英文中學早前在禮堂舉行畢業同學祈禱禮,以示對本屆畢業同學的祝福及勉勵。
祈禱禮邀請麥英健神父主禮,禮儀中,麥神父分享了林家謙的歌曲《邊一個發明了encore》,訓勉同學要珍惜身邊好友,與及要珍惜當下。兩位中六學生代表亦從中分享校園生活點滴,感謝學校對他們六年的培育,內容親切而有趣。
席上,中六學生在祭台前獻上燭光,以及中一學生向中六畢業同學獻唱《告別校園時》。最後,由潘永强校長予以同學祝福,為整個禮儀畫上完美的句號。(教)


中學專題
2023.03.05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正向教育日 助學生抗逆解難
(本報專題)「我相信天主創造人也是珍貴,儘管每人也有缺陷或不完美的地方⋯⋯但不要緊,正因著不完美,更教我們要鍛鍊個人能力。」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甘陳富文校長在一次生活教育課中分享「我的正向人生」時,以自身患有弱視的經歷勉勵學生抱著不放棄的精神,因為「機會永遠是留給繼續嘗試的人」。
「我在小時候遇到意外導致弱視,視力未能發展,我是一位視障人士,患有弱視……左眼只餘下兩成視力,右眼也不多於五成視力。」陳校長透過片段向學生分享自身經歷時帶出正向的人生觀,她時常記起母親鼓勵她:別只著眼自己視力問題便選擇放棄,應妥善掌管自己的生活,盡力找方法解決困難,「我相信自己要比其他人勤力,更練習到過目不忘的能力,非常專心學習,並抱著不放棄的精神。」
該校自2021學年推行三年學校發展計劃,以全校參與模式「持續推動價值教育, 培育學生正向人生觀」作為首要關注事項,培養學生抗逆及反思能力,掌握情緒管理並學習以正面態度解決困難。
負責學生生活的顏青霞副校長指出, 校方引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 沙利文博士( Dr Martin Seligman)提出的PERMA幸福理論作為推動價值教育的基礎: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情投入 (Engagement)、正向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感(Achievement)。生活及價值教育小組由上學年起,為中一至中六同學在班主任帶領的生活課中認識價值教育,及認識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真理、生命、愛德、家庭和義德;本學年集中認識「正向人生」的正向教育。剛於1月18日,向全校舉辦「正向教育日」,學生走遍校園每個角落,體驗與正向價值相關的遊戲與活動。
全面體驗正向人生
在活動開始時,學生代表在台上以手語帶領全校師生跳唱校歌,顏副校長認為, 校歌最能代表學校對學生的期望,有分於台上跳唱校歌的中四學生李偉文也對校歌內容有所感悟,「校歌中的一句『共為人類締殊光』,教我要做好本分,努力為社會帶來貢獻。」他希望藉著校園生活,學習更多助人的價值。
正向教育日為各級設置主題,中一級舉辦「擁抱失敗日營」,要求學生接受不同挑戰:限時砌出最高的積木,或是掀桌布、拋水樽等遊戲,從挑戰遊戲中不斷嘗試,學習正向的成長思維。
中二至中六各級共同完成6米乘3米合共72幅以正向價值為題的巨型數字畫。首次與同學合力拼砌大型壁畫的中三學生李鎧彤表示,與同學一起繪畫時互相討論畫成後的圖像是怎樣,她說製作過程中互相分工,即使繪畫時出錯,也一起找出解決方案。
該校為推動正向教育,持守正面價值觀,在正向教育日推出選擇劇場「同守無欺」,劇中圍繞校園欺凌,帶出拒絕欺凌,學習互相尊重,推動防止校園欺凌教育。中三學生周意晴認為,劇中內容使她印象深刻,她憶述年幼時曾受欺凌感到難過,但此劇場提醒她反思人與人之間需要和平相處,不能因一己私利而作出傷害他人的行為。
PERMA幸福理論
當天校園圍繞著五項PERMA幸福感元素設置拍攝區域,邀請學生重新認識及肯定自己的能力。
平日由操場步上校舍的樓梯,天花上升起多個彩色繽紛的氣球,每個氣球掛有一張彩虹卡,只要抬頭一望,便見到多個由同學寫上一件自己快樂的事情:「和朋友一起時」、「假日與母親一起繪畫」、「今天上學沒有遲到」、「成功約會朋友打羽毛球」等;在球場的羽毛球網架,貼上學生寫上自己的天賦才能及閃亮點,這些也從學生第一身角度帶出正向關係以及全心投入的正向價值元素。顏副校長認為,當學生閱覽其他同學的看法,也是一個學習歷程,「其實快樂也可以互相學習。」
早在正向教育日舉行前,學校已舉行不同的價值教育活動,希望學生從生活中認識及探索自己的價值觀。
中二學生郭婥然記起母親為她準備的生日會令她最開心,「母親預先準備生日布置,也悄悄地邀請我的朋友到家中,當我回家時朋友也向我送上生日驚喜。」現在再回想,她說母親為自己製造的驚喜很難忘,也為母親對女兒表達的愛表示感恩;中二學生陳兆君在生活課寫上「一件令你流淚的事」時,憶起小學曾經歷長輩離世的悲痛,在喪禮上泣不成聲,「現在回想,我更明白珍惜眼前人。」生活及價值教育小組組長蕭婉雯老師稱,希望學生多從生活中了解自己,從發掘自己或回顧往事中,懂得感恩,建立正向思維。
欣賞自己的天賦與價值
只要學生認同自己是最佳朋友、最細心、最正面、最幽默風趣、最勇敢等,學生也可以手持寫有以上榮譽的獎盃,站在領獎台上拍照留念,藉此肯定個人成就感。顏副校長認為,一般外界介定的成功,只局限於學術或體藝的能力,學生應多角度思考, 「每人也可以有不同方面的成就,學生應多欣賞自己,學習正向思維。」
該校計劃於2023學年設立校本價值教育框架,並參與天主教教育事務處的「天主教學校宗教教育支援同行計劃」,繼續在全校推動價值教育,結合校訓「謙愛勤誠」、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以及教育局近年推動的價值觀教育: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同理心和勤勞。「以上元素已導向學生正向的人生。」蕭婉雯老師表示,期望學生在六年的中學教育,塑造成為一位「崇真人」。(高)


小學動態
2023.02.19
喜樂幼小-動態
彩雲聖若瑟小學•遊戲日
(本報訊)彩雲聖若瑟小學早前舉行「一、二年級遊戲日」。學生共進行五個項目,包括「穿穿插插」、「分分秒秒」、「兜兜轉轉」、「收收藏藏」、「八八掛掛」。各個項目包括跑、跳、擲等活動元素,藉此讓學生發揮不同的運動能力。比賽時,每班學生都積極為同學打氣,氣氛熱鬧。
除了學生的比賽,當日還有「親子競技」。比賽中,父母與子女都盡顯他們的默契。學校期望藉此幫助親子的溝通,從而增進親子間的了解。
此外,該校也舉行全校旅行日,一至三年級學生前往大嶼山迪欣湖;四至六年級學生前往大埔海濱公園。學生在目的地進行分組活動,有的在玩集體遊戲,有的在草地上野餐,有的在草地上追逐,玩得不亦樂乎,增進彼此友誼。(少)
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II 區)•聯校公教生活動
(本報訊)福德學校、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聖博德學校、天主教博智小學、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華德學校、天主教聖華學校、慈雲山天主教小學、天主教伍華小學及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合共150多位師生、校長早前到善導之母堂及天主教伍華中學,進行聯校公教生活動,主題為「學習聖母的芳表」。
當天善導之母堂主任司鐸陳德雄神父介紹聖堂的主保——善導之母,並邀請學生向這位天上的慈母學習, 聆聽和關愛身邊的人。陳神父接著主持祈禱會,學生以聖詠讚頌上主。小學三區主席盧淑儀校長代表致送紀念卡給陳神父及伍華中學校長李宛儀,以表感謝。
此外,伍華中學師生為參加者預備豐富的活動,包括問答遊戲比賽、宗教攤位遊戲等;參加者也參與不同的小組工作坊。最後,福德學校校長衞智立邀請領隊教師完成活動問卷,回應皆十分正面。(喜)
天主教柏德學校•宗教活動
(本報訊)天主教柏德學校早前舉行親子朝聖日,讓親子一起認識天主教信仰。當天有60多名家長及師生一起前往柴灣海星堂,導賞員細心講解堂區歷史及海星聖母像的意義。校長唐國敏透過誦讀聖言及福音分享,帶領參加者一起默想耶穌誕生的奧蹟;老師亦安排了趣味問答遊戲,讓他們認識耶穌誕生的故事。
此外,該校亦舉辦宗教日,學生一起唱聖詠、進行聖像圖畫及以耶穌為主題的填色活動,並透過觀看宗教電影,認識校本年度價值主題——「關愛」及「同理心」的信息。學生更可一邊下宗教棋,一邊認識耶穌的救恩事蹟。當天,全體師生更一起巡遊全校課室,互祝平安,感受天主賜予的喜樂。(樂)
聖安當小學•主保瞻禮感恩祭
(本報訊)聖安當小學偕同辦學團體中華無原罪聖母女修會修女,在1月17日舉行感恩祭,慶祝學校主保聖安當瞻禮。
感恩祭由聖雅各伯堂主任司鐸馬偉良神父主禮。馬神父與學生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村落發生飢荒,村民不願意與人分享食物,紛紛把食物藏在家中。有一天,有位神父探訪村莊,鼓勵他們分享食物,共同解決飢荒問題。馬神父提醒學生分享會讓人感到快樂,自私會使人失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人分享。
師生在感恩祭中,祈求主保聖人聖安當的代禱,讓學校得以持續發展。彌撒禮成後,馬神父頒發獎品給在校際比賽中獲殊榮的學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