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2012050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06
聲影情意交流融會 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 中小學分享初階段成果
 (本報專訪)全港獲選參加「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下文稱為試驗計劃)的中、小學及特殊學校,超過六十間。本學年至今,試驗計劃已在各學校推行了達八個月,本報記者走訪兩間有份參與是次試驗計劃的天主教小學和中學 —— 嘉諾撒培德學校及荔景天主教中學,校長、家長和師生,一同分享電子學習的經驗和感受。   培德學校 友校合作 提升學習興趣 嘉諾撒培德學校聯同三間天主教小學(天水圍天主教小學、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和白田天主教小學)參與是次試驗計劃,計劃名為「匯通英情教育」(Blending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 Schools with Situational Activities),在計劃中的首年,學習對象為小一學生;三年後,試驗計劃將推展至小學三年級。   早於2011年2月,四校英文科老師已積極進行協作會議,一同規劃課程內容及制定合作計劃和會議日程。四校跟香港城市大學多媒體及互聯網技術創新應用中心(AIMTech Centre)緊密合作。該中心在資訊科技範疇上作出支援,為學生提供一個互動學習模式的學習平台。採訪當日,該校兩位負責試驗計劃的英文科老師陳沛珊和陳仲兒配備手提電腦,即場簡介試驗計劃的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公教老師陳仲兒指出:本年課程共分八個單元,四校老師在編寫課程內容時,滲入宗教倫理的元素,配合學校宗教課。陳沛珊老師亦是宗教科老師,她舉例說明:「每個單元共有兩篇主要課文(Main Text),學生透過動畫、歌曲、朗讀課文、討論和遊戲,學習英文。當中一個單元為例,教導學生認識世界,我們在課文完結時,也會帶出天主創造天地的信息。」   本學年開學前,該校為一年級學生的家長安排講座簡介試驗計劃。兩位家長張張思梅和鄭黎惠如表示:女兒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升了不少。鄭太說:「最初,我協助女兒在家中使用電腦溫習及完成英文科功課,如輸入學生密碼等。現在,女兒已可自行使用電腦溫習了。她在我指定的時間內使用,一般不會超過半小時。我認為在電子學習和傳統學習的模式之間,應取得平衡。」張太與女兒一同溫習,意想不到電子學習為她們帶來不少樂趣:「女兒喜歡與我一起進行課程中的電子遊戲,學習英文。電腦的英語發音能輔助我教導女兒英文生字的拼音。」   除了使用課室裡的電子白板外,在特定的英文課堂中,一年級學生分成小組,四人一組,一同使用手提電腦上課。陳沛珊老師說:「我們安排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組成小組,她們在課堂上互相幫助。」每月,四校老師進行協作會議,除了設計和發展課程和相關教材外,也分享教學經驗。由於四校位於不同的區域,學生的背景和學習程度也不一樣,各校亦相應地調整練習內容。四校老師現正籌備二年級的課程內容和教材,陳沛珊老師自言從設計和發展課程和教材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陳仲兒老師愉快地說:「雖然工作量增加了,但我從其他老師身上,學習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經驗,獲益良多。」    該校余佩琴校長表示三年多前,校方已積極推行電子學習,她期望是次試驗計劃有助學校繼續發展電子學習的領域,老師亦能從中學習掌握應用這種教學模式:「計劃中,電子學習平台能幫助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老師可以因應學生的能力,分派深淺程度不同的功課。此外,這個教學系統能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老師可藉此監督、了解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表現。」   2011/12學年至2013/14學年,教育局為提升學生透過使用電子媒體學習的能力,撥款推行「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Pilot Scheme on e-learning in Schools)。試驗計劃以學習為重點,為期三個學年,以便全面涵蓋一個學習階段。藉此計劃探討如何在不同學校推行電子學習以照顧學生學習差異,及學生應如何實行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試驗學校成為研究及發展中心、試驗平台及改革推動者,使電子學習在學校得以持續進行。  
kjy01_2012032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25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慶金禧 愛的足印 善牧良師 身教啟廸童心
  同學們,誰創辦了你所就讀的學校?何時創辦?在重溫學校歷史片段的同時,你能體會創校的師長們,為培育兒童及青少年而默默耕耘的心思嗎?   (本報專訪)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在慶祝創校五十周年之際,全體師生最近踏上一條尋根之旅,從現時位於大埔富亨邨校址,步行至位於大埔墟運頭街的舊校舍,即聖母無玷之心堂。1960年代初,當時擔任聖母無玷之心堂主任司鐸、已故的宗座外方傳教會桑得嵐神父(Rev. Narciso Santinon, PIME, 1916-95)有感於區內漁民子弟的需要,利用聖堂有限的地方和資源,開辦聖母聖心小學(私立小學)。創辦之初,由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梁志修修女,擔任首位校長。   飲水思源 珍惜前人心血 1962年9月,開學天,十七位一年級學生首先加入聖母聖心小學的大家庭;這學年的下學期,七位二年級學生入讀該校。學校隨後每年加開一個班級,直至六年級,並於1969年獲政府資助;及後,因區內學位需求增多,學校利用聖堂部份地方作為課室,上下午校共開辦八班,學生多達三百多人。該校於1991年遷往富亨邨現址,新校舍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容納更多學生上課。 去年底,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慶祝建堂50周年,該校林貴蓮校長忽有靈感,構思是次「尋根之旅」活動:「中國人說飲水思源,藉慶祝學校50周年,我希望讓學生認識學校的歷史和創校的源頭。原來,天主教在大埔區的發展已經150年了,這與本校的發展有莫大關係,願本校師生明白傳教士和神父們艱辛的傳教工作,及他們為本區的貢獻。」當日早上,六百多位師生和教職員浩浩蕩蕩地出發,高年級與初小年級的學生手牽手,步行到聖堂,學生分班參觀昔日的校舍,重溫學校發展的歷史。 對於該校四位校友老師來說,這趟尋根之旅別具意義,他們感觸良多。其中兩位校友老師歐慧儀主任及胞弟歐家文主任,分別於1985及1989年畢業於該校,他們的父母當時更是該校的校務員。這個公教家庭與學校,結下不解的情緣。活動當日,歐慧儀主任帶領學生參觀舊校舍:「從前的校舍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由兩個課室、教員室、校長室和校監室組成,上層是聖堂。在上課的日子,聖堂的後部份以流動壁報板分隔,改成課室。那時,同學們都很自律,不會在課室裡叫囂,因為大家都明白聖堂是莊嚴的地方。」一幅在小六畢業茶會中拍攝的照片,令她難忘:「我們沒有禮堂,只在面積細小的課室裡,舉行茶會。我們與桑神父一起分享美味的蛋糕,大家已心滿意足。」    
kjy02_201203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18
真理與愛的力量 祈禱宗會 禱聲傳千里 2
祈禱與服務 培育信仰成長 

當日聯校彌撒後,聖保祿學校祈禱宗會會員、中七學生區詠詩接受本報訪問。笑容可掬的詠詩在嬰兒時領洗成為教友,她在中學階段始認識祈禱宗會:「我在上一個學年出任校內祈禱宗會會長。我十分渴望成為輔祭,每個學年初,剛入讀本校的公教學生可選擇加入不同的善會,為學校服務。本校祈禱宗會培育公教學生擔任輔祭職務,在彌撒中協助神父,這也是我最初加入的原因呢。」詠詩除了達成這個心願外,她渴望透過祈禱宗會,與天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使每天的生活變得更豐富。 
該校祈禱宗會現有六十多位會員,詠詩喜見會員人數每年遞增,團體內朝氣勃勃(見圖1,本年新加入的會員)。她認為負責老師的鼓勵和帶領,幫助團體健康成長:「每個星期二的午飯時間聚會,幹事與會員一起吃午飯,互相分享信仰和生活點滴。學校每逢週五舉行彌撒,全體學生參與。我們培育剛加入的會員成為輔祭和領經員,讓她們在週五彌撒中協助神父舉行禮儀(見圖3);此外,較隆重的彌撒如開學彌撒、聖保祿瞻禮彌撒等(見圖2),我們亦會從中協助。」在校園內外,該校會員進行愛德服務,如四旬期內推行飢饉午餐,今年的飢饉午餐特別為東非災民籌款。會員也曾為聖保祿女子宿舍的長者舍友安排活動等。
 每天,祈禱宗會會員奉獻個人的思、言、行為、憂苦和喜樂給天主,也特別為教宗意向祈禱。祈禱的美好經驗為詠詩帶來驚喜的得著,她說:「透過祈禱,我感到與教宗的距離拉近了!教宗雖身在遙遠的梵蒂岡,在他指定的意向中,曾為中國的教友祈禱,我感受到他對中國教會的關心。我每天也特別在祈禱中,記掛著中國的主內弟兄姊妹。」(仨)
kjy01_2012030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04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賢師言傳身教 溫暖人間
  校園的鐘聲劃破了寧靜的早晨,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校舍內,一百二十多位學生整齊排列參加早會,以祈禱展開學習的一天,邁向成長路上新的一頁。   (本報專題)時光倒流四十四年前,在石排灣邨山坡上,已故的李宏基主教及覃文華神父創辦了石排灣聖伯多祿學校(即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前身),為社區內的學童服務。當時,上、下午校分別開辦十九班和十七班,翌年,全校共有四十八班,學生達二千多人。   良師職志:扶助幼苗成長 踏上不同樓層的梯級,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副校長王國強偕本報記者,參觀校舍每一個角落。今年,已在該校執教鞭二十八年的王副校長,細說學校的變遷:「從石排灣邨校舍至鴨脷洲邨校舍,學校為負起教育使命,幾經風浪。」細數當中的轉變,歷史可見證石排灣聖伯多祿學校,默默伴隨社區二十九個年頭。校方獲悉政府當局於1997年清拆石排灣邨,同時接獲當時的教育署(現今的教育局)通知,學校將隨著屋邨清拆而停辦,全體師生即時向有關當局爭取新校舍,最終與教育署達成協議,遷往鴨脷洲邨繼續辦學,學校易名為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時代改變,學校隨著社區的發展,為學生作出相應的支援。課程主任林淑儀在該校任教十五年,她說:「除了照顧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外,本校大部份的家長均需要上班,父母對子女的支援較少,學生在放學後獨自流連,我們特別關注這些同學。」老師們對學生無微不至的愛,對剛於本學年上任的黃玉嬋校長來說,尤為感動。該校現僅有十二位老師,在黃校長的心目中,這兒的老師很愛學校:「每一位老師對校內一百二十多位同學均瞭如指掌,老師們愛孩子心切,對他們成長的每一步都相當重視,如大部份六年級生的家庭沒有資源參與校外的升中模擬面試,全體老師於是為學生舉行模擬面試,與家長商量選擇學校的事宜。」   家長心聲:感激老師愛護 學校與家長關係密切,共同肩負培育幼苗的重任,盡在這次訪談中可見。該校三位家長(見相片,後排左四至六)張蔡麗娟、張張嘉露和歐陽景偉特別騰出時間,到校接受本報訪問。談到師長們全心施教,為了學生和家長的好處不辭勞苦。三位家長均願藉此機會,感謝學校各位師長。  張蔡麗娟的兒子張靖嵐就讀該校三年級,她分享感受時一度落淚:「我為靖嵐能入讀此校感高興,我曾十分擔心兒子的學習情況,老師不但包容我的兒子,更耐心教導他,他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改善了不少,我也被老師的愛心所感染。當我感到束手無策時,老師支持和關心我們的家庭。」 五年級生張芷柔的母親張張嘉露指出,經常可以從微小的事情上看到老師們的愛心:「芷柔的兩個姊姊都畢業於此校,我對學校的感情深厚。老師們循循善誘,發掘芷柔的潛能,鼓勵她參加課外活動,從而提升自信心。家長們需要工作賺取生活,老師們主動聯絡家長,讓我們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這樣的支援減輕了我們不少的壓力。」 歐陽景偉的兒子歐陽家樂,自四年級時入讀該校,在受訪老師的口中,家樂是一位經常笑臉迎人的男孩子。歐陽景偉感激學校讓兒子在愉快的環境裡成長:「我尤其欣賞學校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有教無類。我看到家樂的改變,他以往的學業成績平平,自信心不足,但自從入讀此校,他得到老師的鼓勵和栽培,今年更參加了朗誦比賽,獲得優良的成績,重拾自信!」 (下接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