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b_20121007
icon19
青苗天地
2012.10.05
2012,何懼之有
瞥見棕色紋理桌面上的那一份所謂的暑假大計,淺灰色的墨水原來已經過期,當初信誓旦旦地承諾,恐怕還是要灰飛煙滅…… 後悔了嗎?桌面另一邊的淺藍色座檯月曆卻提醒我,新學年即將展開了。 升上中五,班主任在第一天的第一句話就說:「同學要有心理準備,今年將會是你們最難熬的一年。中五的艱辛比中六更甚。」當時,我問自己,怕了嗎?沒有。因為一個人只有經歷過千錘百煉,方能成就他日的光輝;況且,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熬過去的,而我又何懼之有? 反而,我開始為自己做準備,應付文憑試這隻「怪獸」。為不同學生而言,每人視為最重要的東西都有差別。為我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調整心態,恢復鬥志」。 這是開學首要而且必要處理的事情。於是,坐在課室裡的我,趁著班主任處理繁忙班務之時,悄悄跳進自己的世界,構思一年的計劃,預測要面對的困境:放學都要補課、一星期每天都測驗、考試來不及溫習……這些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我能夠做的,除了勇敢去面對,應該沒有更好的方法了。 想著想著,腦海忽然浮現剛才聽過的歌詞…… 「Bless the people here within, let them pure and free from sin…」這是我在每年開學禮聽過最感動最單純的一句歌詞,因為禮堂裡面的每一位師生都在虔誠向天父祈求平安,希望天父的大愛降臨於師生身上,讓大家能夠平安快樂地渡過新的一年。 既然有天父的庇佑,我們又何懼之有?
kjy12_20120624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6.23
我思.我寫
兩年的時間轉眼過去。這段時間裡,在《喜樂少年》與大家分享音樂趣事、報導、流行音樂、電影音樂與音樂創作的資訊,有點像撰寫教學資料或活動報告。因為讀者群大部份是中、小學生,執筆時便很自然地經常用年青人的角度,閱讀自己的文字,避免出現難以明白的音樂術語,與含糊不清的論點。
 這些年,我誠心感謝編輯積極的協助。在文字創作上,有些詞語、句法,都要麻煩她來糾正。還有工作單位共事的老師們,他們是一群可愛的讀者。他們除了跟我分享每次細味文章後的感受,中文老師更與我熱烈討論,談談寫作,表達白話中文時更言簡意精。坦白說,我感受到幸福。大家都很愛護及支持我。我自己也感覺到用中文書寫時,已較往日流暢,更能具體表達自己心中所思。這種進步,製造了空間,並給予我膽量去嘗試不同題材,由音樂創作到古今樂曲介紹。這樣,更能照顧不同讀者群的音樂背景及口味吧。 
離別,生命裡下一個樂章的前奏 
閱讀上期李嘉齡小姐(「音樂真善美」專欄)的文章時,內容提及離別,並回顧過往兩年的寫作。這時,我腦海裡浮現了海頓的《離別交響曲》——作曲家與當時效力的宮廷樂手離別,海頓譜了此曲以茲紀念。那怕只是一個暫別,音樂家都是多愁善感的。每一次的深刻經歷,都能引發一個創作意念。雖然離別時傷感,同時,我們的生命亦將展開新的旅程。暑假過後,同學們會長高、升班、上中學等。與其停留在過去的回憶,為何不善用暑假,做一些很想嘗試而在學期中又沒有時間去忙的事情?也可以展望將來,多點期盼,想像開學後時怎麼樣子。噢!大家是否突然注滿了動力呢? 
重聚,對未來充滿期盼的憧憬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不能預料的。如二十世紀的俄國作曲家,他們不會預料到當君主專制政權被推翻後,新上場的社會主義政府會大肆插手藝術創作?並對藝術品進行審批?諸多干預的政策,無疑驅使大量藝術人材流亡海外,部份客居他鄉的音樂家並沒有因此氣餒。如拉克曼尼諾夫(Rachmaninov)及蒲可哥菲耶夫(Prokofiev),他們在海外期間,創作了大量經世作品。在沒有政權的限制下,藝術作品風格大放異彩!所以,如果懂得如何面對逆境,隨後的道路就能容易走下去。 
筆者最近也經歷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失去了一位自己真誠對待的知己好友。傷心之餘也需要反思,並學會如何面對。我發覺播放一些莫扎特的交響樂唱片,可以紓緩心裡的痛楚。這些傷口終會有一天結疤。細聽莫扎特音樂中的簡潔旋律,輕快的節奏,就能想像一扇光輝之門在面前徐徐打開,令人再次對未來充滿希望!新學年的專欄,我會跟大家繼續分享音樂及我的音樂經歷。形式方面,讓我在這裡製造一些期待吧!  
kjy12-20120624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6.24
我思.我寫
  兩年的時間轉眼過去。這段時間裡,在《喜樂少年》與大家分享音樂趣事、報導、流行音樂、電影音樂與音樂創作的資訊,有點像撰寫教學資料或活動報告。因為讀者群大部份是中、小學生,執筆時便很自然地經常用年青人的角度,閱讀自己的文字,避免出現難以明白的音樂術語,與含糊不清的論點。 這些年,我誠心感謝編輯積極的協助。在文字創作上,有些詞語、句法,都要麻煩她來糾正。還有工作單位共事的老師們,他們是一群可愛的讀者。他們除了跟我分享每次細味文章後的感受,中文老師更與我熱烈討論,談談寫作,表達白話中文時更言簡意精。坦白說,我感受到幸福。大家都很愛護及支持我。我自己也感覺到用中文書寫時,已較往日流暢,更能具體表達自己心中所思。這種進步,製造了空間,並給予我膽量去嘗試不同題材,由音樂創作到古今樂曲介紹。這樣,更能照顧不同讀者群的音樂背景及口味吧。 離別,生命裡下一個樂章的前奏 閱讀上期李嘉齡小姐(「音樂真善美」專欄)的文章時,內容提及離別,並回顧過往兩年的寫作。這時,我腦海裡浮現了海頓的《離別交響曲》——作曲家與當時效力的宮廷樂手離別,海頓譜了此曲以茲紀念。那怕只是一個暫別,音樂家都是多愁善感的。每一次的深刻經歷,都能引發一個創作意念。雖然離別時傷感,同時,我們的生命亦將展開新的旅程。暑假過後,同學們會長高、升班、上中學等。與其停留在過去的回憶,為何不善用暑假,做一些很想嘗試而在學期中又沒有時間去忙的事情?也可以展望將來,多點期盼,想像開學後時怎麼樣子。噢!大家是否突然注滿了動力呢? 重聚,對未來充滿期盼的憧憬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不能預料的。如二十世紀的俄國作曲家,他們不會預料到當君主專制政權被推翻後,新上場的社會主義政府會大肆插手藝術創作?並對藝術品進行審批?諸多干預的政策,無疑驅使大量藝術人材流亡海外,部份客居他鄉的音樂家並沒有因此氣餒。如拉克曼尼諾夫(Rachmaninov)及蒲可哥菲耶夫(Prokofiev),他們在海外期間,創作了大量經世作品。在沒有政權的限制下,藝術作品風格大放異彩!所以,如果懂得如何面對逆境,隨後的道路就能容易走下去。 筆者最近也經歷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失去了一位自己真誠對待的知己好友。傷心之餘也需要反思,並學會如何面對。我發覺播放一些莫扎特的交響樂唱片,可以紓緩心裡的痛楚。這些傷口終會有一天結疤。細聽莫扎特音樂中的簡潔旋律,輕快的節奏,就能想像一扇光輝之門在面前徐徐打開,令人再次對未來充滿希望!新學年的專欄,我會跟大家繼續分享音樂及我的音樂經歷。形式方面,讓我在這裡製造一些期待吧!    
kjy01_201205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0
教育先驅 惠澤柴灣 天主教明德學校 恩情60載
  (本報專訪)小學階段往往是人生中最令人懷念的日子,兒童從幼稚園踏入小學,正式展開學習的新階段:與同學間建立真摯的友誼,接受老師們循循善誘的教導,感受校園生活的樂趣,兒童從中培養良好的品德,逐漸建立人生的方向。本報記者走訪天主教明德學校,與數位分別畢業於1960年代、1980年代、千禧年代的校友及本屆畢業學生見面,一同穿越時空,懷緬小學生活點滴。   愛人如己 薪火相傳  天主教明德學校是柴灣區歷史最悠久的小學,本年慶祝創校六十年。該校原名為瑪利諾小學,由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會士(已故)文顯榮神父(Father Stephen B. Edmonds, M.M., 1911-2005)於1952年創辦。翌年,學校易名為瑪利諾(明德)小學校。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75年接手管理該校,校名改為香港柴灣明德小學,直至2006年該校師生遷入校舍原址隔鄰的新校舍,學校易名為天主教明德學校至今。採訪當天,該校丁德貞校長帶領記者登上校舍最高的樓層,俯望鄰近的舊校舍(現為法國國際學校校址)。舊校舍是一座以花崗石建成的平房,風格與別不同,校園內到處是翠綠嫣紅的花草,難怪校友們對舊校舍情有獨鍾。 該校自去年五月已積極籌備慶祝學校鑽禧的活動,而校慶活動的高潮為於今年五月十八日舉行「明德60鑽禧:感恩祈禱暨第五十七屆畢業典禮」,並邀請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持祈禱聚會,該校舊生會則於晚上舉行「明德60鑽禧聚餐」,歷屆校友、榮休師長、在校師生聚首一堂。丁校長說:「本學年,我們將校慶活動與學校課程和學習活動融合,如中、英文科組為高年級學生舉辦的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將刊登於鑽禧特刊內。2006年師生告別舊校舍,我們在新校舍的禮堂外,矗立『明德之光』(右圖背景),以樹象徵延續本校精神。」 現就讀該校六年級的阮崇暐和周彤有份參與校慶話劇,並在感恩祈禱暨第五十七屆畢業典禮中演出,二人深感榮幸和興奮。校慶話劇結合音樂、舞蹈和多媒體的元素,崇暐擔當劇中的主角,帶領觀眾回顧學校過去的人和事。該劇當中一幕,崇暐碰到一群現已畢業的學兄學姊,從與在他們的對話中,感受到學校悉心培育莘莘學子,讓學生在成長路上發揮個人潛能。在劇中,周彤飾演本屆畢業生代表:「參與演出的本屆畢業生並不多,我有幸被老師挑選成為一份子,十分難得。而且,當日更是我們本屆畢業生的大日子呢!」崇暐表示雖然心情興奮,但想起即將離開母校,難免有不捨的感受。   春風化雨 啟廸童心 校友老師沈珮珊偕三位畢業於2003年的校友陳鈺冰、王家寶和許嘉雯接受訪問,沈老師曾教導這三位女孩子,她們現今已經長大成人,在不同的大學裡讀書,進入人生另一個學習階段。是次相聚,大家談起往昔的校園生活,快樂無比。三位同窗好友,自小學畢業後,各散東西,但這份純真的友誼把三人緊緊聯繫起來,她們每月總會相約見面數次。鈺冰懷念母校校園:「每天上學,我們踏入(舊)校舍,經過拱門,走在小徑上,小徑旁栽種植物和樹木。夏天時,到處蟬鳴聲;秋天時,地上布滿松果。」 三位女孩子與其他同屆畢業生一起參與是次校慶話劇,嘉雯說:「去年十二月,我們回母校參觀開放日,獲老師邀請參與校慶話劇。時光飛逝,我還記起曾參與母校50周年校慶的舞蹈演出,轉眼間,母校已踏入60個年頭了!」家寶補充說:「我在綵排時,遇見曾教導我們的小學老師,回想起與老師相處的片段,師長們關懷備至,至今仍感到十分溫馨。」 沈老師於80年代畢業於該校,1995年重返母校任教,現在她更是舊生會的幹事:「我和弟妹均曾在本校讀書,我對母校的感情深厚,這也是我選擇在這兒教書的原因。當年,校內宗教氣氛濃厚,我最喜歡上宗教課,聆聽聖經故事。舊校舍內設瑪利諾女修會的宿舍,我們經常在校內遇見修女們。」沈老師指出學校另一特色是在六年小學生活中,每位學生需三年在上午時段上課,三年在下午時段上課,老師亦每年跟從學生調配上課時間,此學制沿用至學校轉為全日制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