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512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2.05
教區幼稚園親子同樂日 盡顯活力與主愛
(本報專題)秋高氣爽,最宜進行戶外活動。由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主辦的「第十七屆親子同樂日」(下稱「同樂日」)於十一月十四日假蒲崗村道學校村內舉行,當天邀請香港明愛總裁閻德龍神父(小圖)主禮,十七間教區幼稚園的師生家長齊來響應, 全日累計的出席人數逾七千人,小朋友們均盡興而歸。 今年大會以「活力家庭.活出主愛」為題, 設有多項親子遊戲供一家大小遊玩。開幕禮中, 當小朋友一聽到《我勁優秀》的千人操音樂響起,便立刻動起來,在香港精英運動員的帶領下,跳得起勁忘形,就讀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高班的馬康耀便是其一。「全日我最喜歡這個環節。」康耀說。這天他們一家受訪憶述,他還興奮得即席跳了一個只得十秒鐘的濃縮版。各教區幼稚園早於開學之初已在校內練習此舞,康耀返家後更會教爸媽跳,而爸媽則樂於與這位「小老師」開心起舞。「我們把這個當作是與他一起玩的遊戲。」馬爸爸(馬昇權)說,投其所好是一個與孩子溝通、傾談的極佳切入點。 注入感恩正能量 同樣令康耀興奮的,還有他與爸媽一起在同樂日當天帶祈禱。「我要多謝校長和老師給我們機會。」康耀突然的自發感恩,令爸媽、陳紫雯校長和朱婉珊老師既意外又欣慰。眼前的他活潑、有禮,令人很感受到家庭的互愛與活力。同樂日當天,閻神父指出家庭是一份禮物,父母相親相愛是家庭的基石。馬氏伉儷對此深有體會。他們一家在2 0 1 3 年領洗。慕道前後,家庭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考驗,夫婦倆甚感迷惘。馬太(宋憶娟) 還記得2011年底,尚未信主的他們路經聖瑪加利大堂門外,看到排隊等候除夕感恩祭開始的人潮,忽受感動而跟著參與。彌撒中,週遭熱心、虔敬的氣氛令他們很想認識天主。馬太說,尤其今年初她母親由病重至復康的經歷,令她更感到主的眷顧。「我們真的要凡事感恩。」她說現在每當她可以提早下班,便會帶康耀參加黃昏的平日彌撒, 讓康耀多親近主。事實上,康耀也很喜歡去。雖然只得五歲,但他對整個彌撒的流程倒背如流,這可是爸媽在家庭信仰培育方面的成果。 馬氏伉儷刻意讓主愛成為家庭的活力之源, 使他們更願意在日常生活中,多溝通和互相體諒。「若果大人不開心,孩子很快也會跟著不開心。」馬太說,他們尚在學習細心、耐心地聆聽孩子和配偶的需要與感受。馬先生則指,現在很多父母普遍都面對累得沒太多精力與孩子玩的挑戰,「幸好我們大都準時下班,一家人飯後還可聊天或玩一會才睡。其實除了體力,家庭也要保持靈性上的活力、注入多點正能量,信仰在這方面便很幫到我們。」 重視相處與身教   怎樣令家庭充滿活力和愛是普世家庭的挑戰,尤其現今不少父母工時長或需輪班,要擠出時間聚天倫殊不容易,就像在東涌天主教幼稚園唸高班的鄭灝軒,當天媽媽(陳麗麗)便特意請假陪他參加同樂日。她很重視與兒子相處的時光,即使有時放工稍晚,也會抽空在臨睡前與兒子聊天。她與丈夫的假期不同,但每個月他們會盡量多安排家庭日去不同地方玩,有時還與祖母同行,「身教很重要,我們怎樣對待父母,孩子是會有樣學樣的。」她相信潛移默化。他們一家雖非教友,但有感若孩子可在天主教學校內成長,其氛圍必有助他日後能培育出好品德。(敏) 
kjy13b_20151206s
女兒,媽媽愛你
2015.12.05
「慢」的藝術
女兒中學生涯的第一個大測驗後,學校安排見家長。班主任老師欣賞女兒認真的學習態度、開朗合群的性格;唯一令她關注的,是女兒的「慢熱」個性。  開學之初,老師曾擔心她是否過於內向, 事事顯得欠缺主動,每每眉頭輕鎖,不苟言笑。及後才察覺到她是一個「慢熱」的人。漸漸的,她每天都笑容可掬,跟同學相處,樂也融融;只是,做事依然是慢條斯理的。老師提醒我說:「要培養她做事爽快一點,尤其是寫字要快,因為將來要應付的公開試,要求考生敏捷作分析,迅速的書寫。呀!但不要讓認真的態度給妥協了。」老師關愛學生,為學生著想之情,溢於言表。我向老師表示感激的同時,卻不自覺的天真起來,對老師說:「但『慢』也是一種情操,是藝術。」老師只能帶點無奈地回應:「也是的。」 慢,是女兒每天得花雙倍的時間,掙扎用上兩、三個小時去完成功課的原因。掙扎,不是因為不願意做,而是為堅持要把每一份功課都認真地、悠然地做好。「我邊寫邊在思考啊!請容許我享受慢慢雕琢自己思想的樂趣… …」。其實,這也是她放鬆心情的方法。只是功課和測驗接踵而來,思考的時間卻有限,於是女兒唯有「偷」時間;能「偷」的,就只有睡眠的時間,但「偷」多了,「被偷者」偶爾會發難,早上發起不合作運動,給我「三煎四炒」才依依不捨地離床。 「要清早起床,實在是千萬個不願意的,但回到學校,看見老師和同學, 便會很高興。我也不明所以!」   其實是老師的關愛,讓女兒和她的同學在充滿人情味的環境裡,建立起友誼和歸屬感。學校更秉承教會「家庭年」的精神,安排有老師分享的活動;她聽後,常常回家把分享的內容娓娓道來。我心存感激。在這個過分偏重學業成績的教育制度下,公教學校能爭取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在教授知識之同時, 也栽培學生的身、心、靈的成長,確實是難能可貴啊!還可以要求學校讓學生「慢」下來, 領會「慢」的那份情操,欣賞「慢」的藝術嗎? 
kjy12b_20151206s
笑眼看世界
2015.12.05
我們為何要讀書?
筆者的家,四邊牆壁放置著一列列與天花板高度看齊的書架,書架上都放滿了書。有位小朋友到我家來看了,伸伸舌頭,問:「你在學校唸書時還未讀夠?離開學校這麼久還在讀,不悶嗎?」我說:「哪會悶?若發悶,怎會唸下去?」「哪你在唸書時,除了在學校一定要唸的書,還讀其他書嗎?」「當然讀。課本是學校規定不能不讀的書,但如果你心中問號多多,不自己另外找書看,怎麼會找到答案?」「做功課和考試要答的問題夠多了,你還嫌不夠?還要自己找問題?」「不是我找問題,而是問題來找我。也許我碰到的麻煩事,令人頭大的事太多;也許是我太好奇, 許多事都不知是對是錯⋯⋯但除非你滿足於人云亦云,或像駝鳥般看到疑惑便把頭埋在沙裡裝做看不見,否則,你怎麼可能不求甚解?若沒有人給你滿意的答案,你怎能不從書裡找答案?」 真的。如果你懂得挑,一本本的書便活著一群最有學問的人,在你面前辯論起來;讀多了,即使你找不到最滿意的答案,起碼令你知道,到目前為止,人類當中最聰明的人有過甚麼看法。雖然未必是終極結論,起碼讓你知道,若你繼續去尋找,該循甚麼途徑。你起碼不會像時下許多無知的人那樣,不過是重覆了千百年前人們早已唾棄的想法,還以為自家有甚麼驚世發明。 我對那位小朋友說:「人怎麼可能沒有問題要解答?沒有問題的人生是最悲哀的人生。人活著,最重要的是有腦袋能思考呀。」   但,他聽得進去嗎? 
kjy13a_20151129s
獅子遊
2015.11.28
我遇上好老師
從前,我不喜歡中國語文科。 記得開始中學生涯後,上課最大的挑戰是學習文言文。老師開始授課,我似如臨大敵:老師逐字逐句的解釋,我則不停地抄錄,怕一不留神,錯過了老師的講解,這樣我便會跌入迷霧中,不知方向。自己的慧根有限,我感受不到老師怎樣將文章的美,演繹出來。每次下課,我只覺像剛參與一場自由搏擊,很累!  升上中六,我遇上我的恩師,他教我中國文學科。 老師教學十分嚴謹。在他教導下, 我們不敢鬆懈,每天沒有備課,不敢走進課室,因為他排山倒海的提問,環環緊扣,你只要沒有細心預備,稍一不慎,立即兵敗如山倒;當我們以為自己的答案完美,老師可以立時引導我們,讓我們怎樣去看得更遠更廣。 為了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老師在學期初,要求我們每天寫一篇文章。他事先張揚,不會天天檢查我們的寫作本子,但一定要我們寫。那時,一班大男孩叫苦連天,抱怨老師瘋狂,要迫害我們。一個月過去了,老師要我們交賬,結果,大部分同學只有四、五篇習作,而我這個膽小鬼,也只得十二篇狗屁不通的文字。 記得那一個下午,老師曉以大義,「你們一篇也不寫,沒有問題。但連嘗試也沒有,就放棄,像樣嗎?如果連要求自己上進的能力也沒有,將來可以怎樣?」老師有資深的教學經驗,育人無數,高徒多得不計其數。我們一班不肖的學生在他面前,令他很難為。他那沙啞的嗓門,變得更低沉。那一刻,我很難過。 自此以後,我決心努力操練, 不是為了滿足老師指定的寫作數量,而是我要看看自己可以有多少提升,有甚麼可以改進。 日子久了,我竟然喜歡了寫作!  猶記得恩師在開學日那天,沒有像其他教公開試班的老師般,跟我們檢視兩年的課程要學的有甚麼, 課程是怎樣。他的一句話,我至今難忘:「我教導你們,不是為你們準備考公開試,而是希望通過學習,喜歡中文這一科。」   那一刻,我曾經狐疑,今天,我可以說:恩師,你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