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a-20130929
icon42
書包.背包
2013.09.29
重返 校園
重返久違了的校園,大家會否有點不太習慣的感覺呢?畢竟沒能再像暑假時般隨心所欲,自己安排節目和參加活動,又不能即興與三五知己聊個通宵達旦,然後第二天日上三竿才懶洋洋的起床。不論大家是否度過了一個充實的暑假,好好的裝備自己, 迎戰新學期,九月二日這開學的日子,也始終來到了。 姑且不說同學們對開學的看法, 先介紹少許背景。由於在學校要修讀兩年制的國際中學會考證書課程(IGCSE),我們早在中三就按選科分班。我是一名理商生,對理科尤感興趣。而在暑假期間,發生一件頗有趣的事,卻使我對學習再次有了另一番的體會。在暑假末生日的我,碰巧同日要回校補課,令原本到主題樂園慶生的計劃泡湯。補課從早上到下午三時半才結束,其實已佔去大半天。正懊惱之際,忽然靈機一觸,想到科學館走一趟。 以前,唸小學時到科學館,我們都是要做報告,或隨學校參觀。自發性踏進科學館,還真是第一次呢。鍾情於生物學的我,到關於生命科學的展館,看得津津有味。有時候,還不禁讚歎生命的奧妙。就好像人體裡面的器官,是設計得那麼精細、那麼巧妙, 能夠完全切合其用途。讀了三年科學, 看到展品的感受,跟小學時迥然不同。小學時是抱著玩樂的心態,覺得科學是很神奇的事物;現在知道其構造和原理後,不得不佩服科學家的智慧以及承認自己的渺小。知識的力量,真的不容小覷! 儘管事後,旁人還是覺得我在生日這一天到科學館參觀,乃匪夷所思之事。然而,我個人認為此行獲益良多。話說回來,此事跟開學到底有何關連呢?其實,這正帶出我對開學的想法。暑假期間,我們會去旅遊,或到很多不同地方見識,了解不少新鮮的事物。透過這一次又一次拓展眼界的機會,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所知道的是那麼少,而需要學習的還數之不盡。這,才會推動我們去學習,亦是我們到學校上課的目的所在。   的確,面對排山倒海的功課和測驗,也許不好受,但這就是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面對新學期、新挑戰,你又準備好沒有? 
kjy04a-20130922
icon54
花生老師
2013.09.22
從塑料瓶開始
每年開學之初,我總喜歡跟學生談談在暑假發生二三事。 今年暑假,我到了日本旅遊,旅遊期間,收到朋友傳來的信息,她告訴我一件關於女兒堯堯的事:朋友買了一瓶塑料包裝的果汁,她讀小二的女兒說這種包裝不環保,生產公司應該改善。其後,堯媽媽喝完了果汁,打算隨手扔進垃圾箱,堯堯卻堅持要把果汁瓶放到回收箱裡,於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找,可是始終找不到回收箱。結果,她一路拿著瓶子,從尖沙咀走到港島的家,直至找到屋苑的回收箱才棄掉。堯堯這份「執著」感動了堯媽媽, 禁不住要跟我這位老朋友分享;當時身在日本的我,正好見識過日本人的回收箱。  相比香港,日本的回收箱分類更仔細,將回收的垃圾分成可燃燒的、不可燃燒的、塑料瓶、玻璃瓶、鋁罐等。我拍了一張照片給堯堯,讓她看看其他地方的回收箱的樣子,更藉此支持她當日「愛地球」的行動;如果我是堯堯的老師,我會感到很欣慰。 回港之後,我偶爾聽到電台節目主持人分享在日本欣賞演唱會的所見所聞。當演唱會結束,歌迷自覺地把塑料瓶、塑料包裝紙和瓶蓋分別放進不同的收集箱裡。原來,日本的小朋友自小接受垃圾分類的教育,其中一項是回收塑料瓶的時候,要先把包裝紙撕下來,再分別放進不同的回收箱。因為塑料瓶會切成小膠粒,故此包裝紙和瓶蓋要分開處理;只要預先多做一點工夫,就能減省更多人力物力。為了方便人們撕開包裝紙,包裝紙上會有兩條打了小孔的虛線。不知香港的塑料瓶有這樣的設計嗎?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到了超級市場調查一下,結果呢?留待讀者自行找找看吧。   我把這些事告訴學生,讓他們認識一位身體力行的小朋友——堯堯,還有日本人處理垃圾的合作態度。我還告訴學生,最近我改變以往的習慣,把塑料瓶丟進回收箱之前,先撕去包裝紙。如果,同學在新學年能多走一步,改掉一個破壞環境的習慣, 我會感到更欣慰。
kjy13a-20130623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6.23
悠長暑假,自主閱讀,最佳時機
   人們長久以來都認為放暑假是理所當然之舉。 但是,漫長暑假是否真的有益身心和有利學習?美國若翰霍普金斯大學(J o h n H o p k i n s U n i v e r s i ty)社會學教授亞歷山大(Ka r l Alexander)在波爾的摩(Baltimore)公立小學系統中,選取650名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追蹤他們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接受數學和閱讀「加州成就測驗」(California Achievement Test)成績。 在研究中,亞歷山大教授加上一個有趣變項:  學生不但在每一學年結束前接受測試,也在暑假結束之後,即九月開學時,再考一次,藉此比較學生在六月和九月的成績,以了解學生在暑假的學習,會否影響學生的成績差距。 調查結果發人深省,值得摘要解說。 以下是三組學生暑假後的考試成績:    社會經濟背景 第一學年後 第二學年後 第三學年後 第四學年後 總計 窮學生 -3.67  -1.70  2.74  2.89  0.26  小康學生 -3.11  4.18  3.68  2.34  7.09  富學生 15.38  9.22  14.51  13.38  52.49   
kjy04b-20130609
icon50png
童年@香港
2013.06.09
補習班
公開考試從來都不放過任何人,沉甸甸的落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當年遠居大澳的我也不例外,要升中嗎?必須經歷升中試的洗禮。然而,同學中有不少漁民子弟,遇上捕魚期,他們得隨父輩出海打魚,學業進度自然落後。就算是「街上人」,也少有考取官立或津貼中學的學位。我上六年級的那一年,新任校長很在意學生的公開試成績,要求所有畢業班同學每晚回校補習,希望惡補幾月,能爭取較佳成績,為校爭光!  呂老師原來教下午班,在袁老師離任後,成為我班的英文老師。呂老師上課, 從來都掛著一張冷冰冰的臉孔,開學不久,便要求我和三位男同學在午飯後回校惡補英文。那一年,呂老師還要兼教下午班,但上課前,總為我們預備好各式練習,並要我們按時完成。偶然,他會在課間突擊,查看我們有沒有偷懶作弊。下課後,他跟我們核對答案,做對了,從來不誇半句;做錯了,尤其是屢犯,便直瞪著我們,要求我們解釋!那時候的我,總覺得做錯就做錯唄!有甚麼原因?能解釋甚麼?於是,我把視線飛出窗外,一言不發,等他奈不住了,就讓我回家。 惡補不止於此,每天上午課間小休的「特訓」,最教人苦惱,我得站在呂老師的辦公桌前,背誦那些永遠捉摸不到的不規律動詞和前置詞,像go went gone和on foot, by bus,還有每日一段!一天兩「補」,再加課間背誦,人快要撐不住了。有一回,不知那來的勁,竟敢冒險犯難,冷冷地站在呂老師的辦公桌前,一派看你奈何的樣子,等候他的火山爆發。然而,呂老師看了看我,說:「回去好好溫習,明天再來。」聲音雖然冷淡,但無半點責怪,我帶著不惑與遲疑,走出教員室的大門。   「兩補一特訓」竟也見效。夏天,我獲派一所津貼中學,跟大哥同校,從此離開大澳。與呂老師重逢,是二○○五年首次參與的周年同學會上,我輕輕走近他, 帶著怯懦、低聲說:「老師好!」他緩緩地抬頭看我,在老去的臉上,瞬間綻放了美麗的花朵。這時候,我心裡明白,當年那小伙子臉上的冰冷,都是裝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