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30604new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6.04
教區學校聯會(小學組)
第八屆數學比賽
(本報專題)來自55間教區小學的400多位數學小精英,於5月20日齊聚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參與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組)第八屆數學比賽。學生取得試卷後,便奮筆疾書, 拆解一個個數學難題,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在比賽開始前,參賽學生亦答應教區學校聯會小學組主席黃綺霞校長在致辭中的邀請,成為數學種子,把對數學的興趣及學習心得,帶回學校與同學分享,讓其他同學都能愛上數學科。   主禮嘉賓香港教育大學數學及資訊科技學系助理教授張僑平博士、黃綺霞校長、數學比賽籌委會主席陳善科校長,及大會顧問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潘盛楷校長等出席是次比賽的開幕禮。   在開幕禮上,先由陳善科校長領禱,之後, 黃綺霞校長致辭時指出,是次比賽提供平台,讓不同學校的學生切磋及分享數學心得,「希望學生透過比賽能發揮所長,並能夠透過解難,去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之美。」   代表香港參與數學競賽   當天,四位參與上年度比賽的學生亦出席開幕禮。他們去年參加教區學校聯會籌備的數學比賽後,被挑選到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接受尖子培訓,經過重重選拔後,與另外四位學生組成教區隊伍,代表香港參加IMC國際小學數學競賽2022。   其中,聖方濟各英文小學舊生許岶羽去年被揀選參賽,感到榮幸。他表示自己喜愛數學,所以本學年升中學後,亦繼續參加校內數學活動。荔枝角天主教小學舊生陳樂謙則指出,團體賽較個人賽困難,但在過程中能與隊友一起討論,所以在解答題目及計算出答案時,得到更大的喜悅。   天主教伍華小學舊生王柏喻及聖方濟愛德小學舊生蕭綽橋,期望接下來參加更多數學比賽,拿更多獎項為學校爭光。   比賽當天,參賽者分為低級組及高級組,散布在不同課室同時進行比賽;教師則在禮堂參與由張僑平教授主持的分享會,主題是「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 在數學科如何進行差異化教學」。比賽後,部分參賽同學與本報分享學習數學及參與比賽的經歷。(吳)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   五年級 關文諾: 我在二年級開始參加奧數課,喜歡挑戰自己。即使是同一條數學題目也有不同的解法,能訓練思維,所以我喜歡數學。   五年級 鄺睿: 我希望藉著比賽,了解更多自己的不足,再努力去進步。數學要學得好,平時便要努力做卷,熟練不同數學題形。   聖博德學校   五年級 黃鈞琳: 我是學校數隊成員,在課堂上,老師會教授奧數知識, 也與我們溫習歷年試題,準備這次比賽。數學是一門有關思考的課題,思考有助大腦的發展。   五年級 馮進鏗: 我也是學校數隊成員,開心可以代表學校參賽,每次破解數學題目時,都會有成就感,所以喜歡數學。     華德學校   五年級 王穎兒: 為了這次的比賽,我也有操練歷年試題,希望有好的表現。數學很有趣,一條題目也可以有不同方法找到答案,所以在計算到答案時會有成功感。   四年級 李嘉慧: 我在學校參與數學精英班, 老師有時也會揀選我參與校外比賽。數學講求精準度, 要精益求精,所以我很喜歡。     福德學校   五年級 林詩皓: 我喜歡數學,因為它很有趣和有挑戰性。我在學校也有參與數學尖子班,為這次比賽做好準備。   五年級 李浩賢: 我在一年級開始參與奧數班,成功解決難題時會感到舒暢,所以喜歡數學。近年在疫情下少有比賽的機會,所以今次與不同學校的學生比賽,也有些緊張。     初級組團體成績: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冠軍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 亞軍 樂華天主教小學 - 季軍   高級組團體成績: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 冠軍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亞軍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 季軍    
kjy11a_20230319_f
400 400 堂校一家
堂校一家
2023.03.17
聯繫荃葵青天主教小學及中學
延續沉浸天主教教育氛圍
為延續天主教會對教育的貢獻,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 生命、愛德、家庭、義德及真理傳授予年青人,為他們日後立身處世作預備。荃葵青天主教小學及中學特意舉辦到校體驗日,以認識區內及毗鄰的天主教中學。   是次體驗活動,由葛達二聖堂暨中小學校監黃景聲執事發起,聯同9間中學及12間小學校長組成團隊共同協作,逾900名小學師生到訪各間中學,並進行體驗活動。這次體驗日亦是伍國寶神父多年來一直希望進行的,冀望能加強中小學的聯繫,及增加學生對天主教中學的認識。   參加活動的中學包括石籬天主教中學、荔景天主教中學、保祿六世書院、明愛聖若瑟中學、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荃灣聖芳濟中學、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天主教郭得勝中學、屯門天主教中學;小學則包括祖堯天主教小學、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石籬天主教小學、梨木樹天主教小學、慈幼葉漢小學、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天佑小學、荃灣天主教小學、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深井天主教小學及柴灣角天主教小學。   各間小學因應學生在學業能力、個人興趣及成長的需要,安排到不同的天主教中學參與活動。中學安排了校園遊覽、課堂體驗、講座或工作坊給小學生參與,並安排學兄學姊作為學校大使,為小學生介紹學校。此外,中學亦因應校本特色,與小學教師作交流,並安排校園導賞,讓他們了解各校的特色課程及學習支援,強化中小轉銜的需要及了解收生標準。   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特色課堂例如劍擊、人工智能昆蟲課、陶藝創作、烹飪、語文課堂體驗、英語音樂劇、科學實驗課等都大受歡迎。回饋問卷中,師生對活動均持正面回應,也希望來年能繼續舉辦活動。   天主教學校矢志延續天主教會對教育的貢獻,盼望學童能從幼稚園,至小學、中學階段都能在天主教教育的氛圍裡,發展完備的人格,成就基督的愛,回饋社會,貢獻國家。
kjy16_20221030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0.30
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
五餅二魚・集腋成裘給基層送暖
(本報專題)聖經裡記載了耶穌「增餅奇蹟」:耶穌把兒童手中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祝福以後,分送給約5,000人果腹,他們吃飽以後,收集剩下的碎塊共裝滿了12筐。(參若六8-13)這個奇蹟帶出耶穌是生命之糧。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過去三個學年均以「五餅二魚・無限溫暖」為主題,動員數百名學生,向社區的貧苦者送上物資,給予他們祝福和關愛。   2020年疫情爆發,令不同階層的生活大受影響,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潘盛楷校長有見疫情尤其影響社會上最邊緣的一群,遂發動師生力量,成功向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提供的緊急援助,申請得20多萬港元,成立了「五餅二魚,無限溫暖」領袖訓練計劃,由學生領袖、學生義工以及教師動員近200人,進行宣傳、聯絡社區機構及基層市民、採購物資、計劃生產線、製作防疫物資福袋等,令1,500個家庭受惠。   身體力行服務坊眾 與學校一街之隔的兼善里貧窮戶眾多,中六學生兼天主教徒李沛恆說在該校就讀多年,從未試過入內了解他們的生活。當他進入兼善里的唐樓,看到走廊照明昏暗,每樓層的電錶箱電線縱橫交錯,也滿佈塵埃,天井水管也出現漏水、居住環境狹窄等問題,「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下生活並不容易,可是我派發福袋時,看到他們展露笑容,令我感動。」   五餅二魚的奇蹟令李沛恆反思自己擔當輔祭的身分,「我能否學習那位奉獻所有食物的男孩,懷著犧牲精神,為他人需要作出回應。」   看到臉上展露笑容 綻放光芒 「你好,我是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的學生,有一個『五餅二魚』義工計劃, 送上福袋,希望集合學生的力量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已連續三年參與這計劃的中六學生兼教友張桁叡說,每次挨戶探訪,向受助者遞上防疫福袋時,他也會講出以上說話,受惠者真摰的笑容使他感動,他更表示,對方臉上流露喜悅與光芒令他印象難忘。   今年張桁叡到他所屬的堂區聖老楞佐堂派發物資,他在堂區報告中宣讀學校派贈福袋的消息,彌撒後派發福袋,更有教友長者帶同孫兒連聲向他道謝,「該堂區不泛長者教友, 生活過得並不容易,派發過程中我體會一些以為微不足道的東西,對其他人而言可以是非常珍貴。」他認為「五餅二魚」代表著奉獻,也提醒他作為天主教徒,也要走出來服務他人向外分享。   另一中六學生陳爾力表示,服務前也認識「五餅二魚」的增餅奇蹟,卻難以想像如何透過服務帶出這奇蹟。在服務過程中,他逐漸明白, 「原來在派發有限的物資時,背後能為坊眾送上無限的溫暖。希望活動可以把溫暖、愛及主耶穌愛人如己的教導傳遞下去。」   宗教教育統籌主任馮翔宇指出,疫情中學生學會體察基層的需要,在去年服務時送贈的物資有一定重量,平均每個福袋重達三至四公斤, 有學生參與服務察覺福袋過重,隨即聯絡同學,把原本由長者前往聖堂取福袋的安排,改為由學生親自送遞。她指出,學生懂得從中汲取經驗,並作出適切調整,也是在參與服務時學習的成果。   有份參與活動的長天全人教育基金,基金發起人兼主席方西河是該校舊生,他說活動結集舊生力量,提供不同的資源及網絡,希望活動可以傳承每一代的長天學生,與師弟一起參與社會服務別具意義。   今年的「五餅二魚・無限溫暖」的活動有近百名學生參與,當中30人事前接受領袖培育訓練,有份參與培訓的中四學生林宥希從訓練中認識24 項品格強項,從而發掘自己在批判思考及分析力強等能力,因而負責管理物資的職務,協助同學製作生產線,以最快時間包裝數百個福袋,他說活動有助他加強與團隊合作與溝通的能力,當遇上出錯時,他感激同學也會主動支援,令活動暢順舉行。   五餅兩魚福袋 該校每年準備的福袋內的物資,按當時需要而定,第一年疫情初期,口罩成為福袋中最重要的物資;第二年得到恩人捐獻大量糧油食品,每袋福袋也有兩公斤白米;本年也有米、罐頭、麪粉、乾糧等物資,特別之處是福袋內必備「五個餅和兩條魚」,潘盛楷校長希望人人也記得「五餅二魚」的聖經故事,在生活裡集合每人微小的力量,送上無限溫暖。他指出「五餅二魚・無限溫暖」已成為該校的核心價值,培養學生自發回應社區需要, 讓生活於困難中的一群,仍感到他人的關懷,學生也學習在逆境中自強,並懂得安慰別人, 帶出校訓「自強不息」的精神。(高)  
kjy07_20220403_s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4.01
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百米飛人周朗逸 珍惜跑步每一刻
身高只有1.7米的短跑運動員周朗逸,每次在比賽場上準備起跑時,面對著身旁總是比他高半個至一個頭的運動員,他並無壓力,因他有著良好的跑姿及爆發力令他往往取得佳績。在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的六年學習生涯中,初中的短跑排名榜尾,至現今在校內排行第一,他感謝學校給予良好的培訓,憑著努力與永不放棄的信念,最終發掘了他的跑步潛能。 去年11月,周朗逸在學校舉辦的田徑運動體驗日上,在短跑100米賽事以最佳時間11 秒09分打破學校33年來的紀錄,也在200米賽事中以22秒8打破學校41年來紀錄,他從沒想到自己有如此佳績,在賽前謹記著校長潘盛佳的鼓勵:要全神貫注專注在比賽上,將自己所學到的發揮出來。朗逸說:「既然難得可以比賽,我一定會好好把握,比賽時以只為打破自己紀錄的心態作跑,這次一連打破兩項紀錄是我沒想到的。」 「我很喜歡跑步,沒有想過因為自己跑得慢或者腳傷而放棄。」周朗逸由中一加入田徑隊,第一年便以正選身份代表學校參與學界比賽,可是卻在200米幾乎「包尾」。中二時被列入後備,「當時很不開心,教練曾形容我是有史以來最弱的田徑隊成員,每次比賽看著公布賽果的顯示屏,只要由尾數上,便很快會見到我的名字。」 中三時,周朗逸的大腿經常拉傷,莫說是跑步,連日常步行也感到痛楚,原來這個傷患自中一已出現,只是他不以為意,直至腳踭、腳腕均感到疼痛至無法跑步他才正視問題。後來教練發現他的跑姿錯誤而導致傷患,自此他開始從改善跑姿著手,「每次跑步時拍下短片,在片段中教練會逐項調整我的跑姿,才發現過去我跑步時腳步的後踢幅度太大,令我經常拉傷大髀前肌。」 即使傷患問題一直持續困擾他近四個月,他也從沒想過放棄,「我很喜愛田徑, 受傷後反而提醒我更加要著重心態的調整, 要時常保持正面態度。」腳痛時他多集中進行腹部訓練,讓雙腿休息,以保持狀態。田徑教練吳志偉老師一直幫助他改善跑姿,逐步令他回復狀態,後來他的傷患痊愈後,短跑速度亦有明顯的提升。 直到中四那年,他自行報名參與校外的短跑比賽,更在短跑200米及100米分別贏得冠軍及亞軍。他當時在100米比賽上以11秒92 完成,相比他中三時的12秒99成績快了1秒以上。長天教師兼田徑隊教練吳志偉說,一般短跑運動員能夠快0.2至0.3秒的速度差距,已是相差兩個等級,而朗逸更在一年間快了1 秒,這對運動員來說是一個大躍進,「他對跑步的專注,努力克服傷患的精神,全靠他不放棄的態度,努力追求進步才有顯著的成績。」 周朗逸中四開始投放更多時間去訓練,他一星期有四天在上學前提前一小時回校晨跑,午飯時間花半小時到健身室進行力量訓練鍛鍊體能,直到近兩年新冠疫情,沒有機會上學,運動場也關閉, 他平日會到街上練跑,至中五他獲選為田徑隊隊長,便與隊員各自在家中練習跑步, 「疫情下在家上堂後時間仍然充裕,每天約有15至30分鐘練習,也會請同學一起練習時拍短片,再一起切磋,有時我也會打電話或者透過短訊了解他們的訓練進度。」 他留意到這段時間暫停跑步的同學,反而專注在基礎的動作練習,每當校園適合開放時,他定會回校練跑,當他以為停跑多時難有進步,反而持續在家中的手腳訓練令他與隊友有所成長,「在疫情下更用心打好基本功。」 近月面對第五波嚴峻的疫情,原定本學年舉辦的教區中學聯校運動會及學界比賽等也告取消,這令朗逸在最後一年的中學生涯中感到遺憾。他說,疫情下更要提醒自己珍惜每一次跑步的機會,「每次跑步也是我成長的過程,我很享受每次與隊友練跑的時刻,也使大家一起成長。」成為隊長的經驗影響他立志要成為體育老師,期望將來能回饋母校, 以自身經歷去鼓勵師弟在運動上創下好成績。(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