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12.11
順利天主教中學羅銘楷
重拾跆拳道 律己自強
「Turn the pain into power」(將痛苦轉化為力量)是順利天主教中學中六生羅銘楷形容自己在跆拳道上的心聲,他說:「只要把所有認為辛苦與困難的事情轉化為力量, 定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羅銘楷現年18歲,5歲開始學跆拳道,現時是香港跆拳道協會青訓隊成員,十多年來學習跆拳道的經驗,教他學會專注、堅毅與不放棄的精神。的確,一切得來絕不容易。
銘楷年幼時性格好動活躍,他更形容自己是個「多手多腳」的孩子,「家人帶我到公園玩, 見到小朋友時,會上前推他們,覺得這樣很有趣,明知這是頑皮的行為,卻難以控制自己。」
直到升至幼稚園高班,老師察覺他的行為有異,經診斷證實是ADHD,患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家人在老師建議下安排他幼稚園高班開始學習跆拳道,希望從中改善行為問題,最初教練示範踢腿動作,他一看便愛上,後來接受跆拳道「搏擊」項目的訓練,學會步法後嘗試進攻,也對搏擊愈來愈感興趣。
從跆拳道學會忍耐與自律
銘楷認為搏擊自由度高,變化多,為達到目標,他專注於練習跆拳道的另一項目「品勢」,希望能獲得綠帶後晉升搏擊考試,他逐漸發現學習品勢令自己學習忍耐與自律,當中須具備樣式的準確度及氣勢,要著重手、拳、腕、肘等上肢動作,而不是單靠蠻力,只顧向前進攻。
銘楷小三考獲綠帶,小六考獲品段(少年黑帶),中二因學業成績欠佳,因而有兩年暫停跆拳道訓練, 直至中三時, 他在Instagram見到兒時一起學習跆拳道的朋友已先後加入港隊的少訓或青訓行列,「他們在跆拳道的成就,令我也想在跆拳道有好成績,便主動向母親提出希望重學跆拳道。」
他在中四再次接觸跆拳道,技術明顯落後,為盡快回復體能與技術,只好勤加操練,每週四天進行訓練,每次三小時,疫情嚴峻時運動場館關閉,他則與教練到觀塘海濱花園,帶備了頭盔、拳套等基本裝備,在街頭練習;週日他在街頭跑步大約八公里以鍛鍊氣量。
銘楷終於在去年,獲香港跆拳道協會選拔為男子青訓隊成員,「我明白自己比別人落後,更要努力練習,並要時常提醒自己要盡力做好,即使落選也是給予自己一個經驗。」
他在校內活躍於不同的運動,他是學校足球隊及手球隊的中堅份子,現時更是足球隊隊長。他剛於本年8月參與閃鏘跆拳道錦標賽的男子58至63公斤級的賽事,奪得季軍, 他說透過運動發現自己的強弱項,「我善於主動進攻,但是只顧進攻忽略防守也成為我的弱項。」他不時提醒自己,要攻守得宜, 防守訓練也能提升他的專注力。
銘楷期望他日可以代表香港出賽。學校亦以他在體育卓越表現的能力,推薦他申請「多元卓越獎學金」,校長李婉萍指出,欣賞銘楷對運動的熱情與投入,她指出銘楷對運動的熱愛與堅持,以其才能及努力可以成為學生的榜樣,正好反映他實踐出該校推動的核心價值之一——克盡己責。
現時銘楷正努力準備中學文憑試,也在所屬跆拳道協會擔任教練,教導五至十歲兒童的跆拳道技術,希望藉著自身的經驗,向兒童傳遞紀律及尊重他人的精神。(高)


醫社同心
2022.12.04
我的孩子有問題嗎?
有位家長問我:他有兩個孩子,大兒子確診過度活躍症,正接受治療,家長很害怕小兒子也有過度活躍症,每當老師向她投訴,例如:孩子在班房坐不定,經常離開座位,她便會心驚肉跳,甚至晚上睡不好。她問應該帶孩子看醫生嗎?以確定是否患上此症。
由於現今社會,疾病非常多元化,在未得到專業判斷之前,我們會怪孩子無心向學,例如讀寫障礙,我們以為孩子上課不留心或者懶惰,當判斷過後,家長又會找解決的方法,最辛苦的變成家長。因此,在判斷孩子是否患上此病之前,家長應小心留意孩子的情況,免得孩子在未判斷之前,家長已經病倒了。
家長第一個要找的,就是孩子的老師, 家長要問清楚孩子在班房裡的表現,因為老師是第一線接觸孩子的,如果孩子有問題, 老師應該是第一個覺察到的,加上學校有支援隊,當中包括精神科醫生。如果孩子確診,支援隊會有建議給老師及家長,家長可以跟隨建議去做。
很多家長會非常擔心,尤其已發現第一個孩子有過度活躍症,其弟弟得到此病的機會很高,所以這家長非常緊張, 當老師向她投訴孩子時,她便想起第一個孩子的情況,恐怕事情會重新再來一次,我在此無心為這家長說安慰的話,但老師未有為孩子作進一步的轉介,又未有專業的評估,家長可以暫時放心,不要過分擔心,在家不妨教導孩子專心上課,不要隨意離開座位,看看成效如何,又或者把你的擔心和老師分享一下,聽一下另一位專業的意見。
關心孩子是重要的,但過分關心, 胡思亂想對家長和孩子都沒有好處,有問題找老師和社工談談吧。
重點:
1. 家長可能對孩子的問題非常敏感,很容易聯想起一些病症來。
2. 不如找老師談談,看看是否有甚麼問題。
3. 在未經專業評估前,家長不要胡亂猜想。


醫社同心
2022.10.16
特殊教育需要
每年學校新學年開始後不久,都會收到很多電話和電郵查詢,就是有關學校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大部分的這些查詢,都是來自小學生的家長,也有些是來自學校社工或教師,他們都會詢問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之有關事情,懷疑他們背後有些未被診斷的情況,在沒有處理下影響學習,希望讓他們接受評估,深入了解學習障礙背後的原因, 讓他們能夠適時接受介入及治療,另外診斷也為家長和學校提供詳細資料,讓學校能夠好好處理學生的學習問題,為學生預早制定個人化的教育計劃,為他們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課程上的調適,使他們能夠獲得合適的資源,減少問題為學習帶來的困難和挫折。
常見特殊教育需要( S p e c i a l Educational Needs, SEN)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發展障礙,例子包括智力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等。除了發展障礙之外,假如學生患有精神病或情緒病,導致影響學習的能力和表現,也可被視為有特殊教育需要。以上的發展障礙問題和精神心理問題,有不同程度之分,情況較輕微的,可能仍然能夠應付基本的學習需要,但假如情況嚴重,或有多重障礙,學生的學習能力便會大受影響。
經過評估和診斷後,學生需要接受相關的治療。有些家長猶豫是否讓學生見醫生和接受評估,因為他們可能以為得到診斷等於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有時候,家長又害怕學生得到診斷後可能會被其他同學標籤、歧視或排擠,所以寧願用其他方式處理目前學習的問題,例如不斷安排補習,以補足成績上的問題。假如學生的問題明顯或嚴重,他們需要來自學校一定程度的調適,才能全面地處理問題,希望家長不會對安排學生進行評估有太多憂慮。有些發展障礙和精神心理問題,愈早診斷和介入會較理想,假如延誤了診斷和治療,可能對學生有更差的後果。
重點:
1. 常見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發展障礙,例子包括智力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等。
2. 除了發展障礙之外,假如學生患有精神病或情緒病,導致影響學習的能力和表現, 也可被視為有特殊教育需要。
3. 假如學生的問題明顯或嚴重,他們需要來自學校一定程度的調適,才能全面地處理問題,希望家長不會對安排學生進行評估有太多憂慮。


醫社同心
2022.04.22
復課的心理準備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關係,香港學生需要面對由實體課轉到網上課,之後又放了一個提早的暑假,生活出現了重大的變化。現在疫情放緩了,暑假也放完了,學生需要面對復課的安排,也需要從網上課回復至面對面的實體課堂學習,表面上似乎只不過回復昔日的模式,但是,實際上學生們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轉變可能帶來壓力,不是每位學生都能適應這種轉變,如何減少學生因適應問題而出現心理壓力和障礙,這是學校和家長們需要深入了解和注意的問題, 然後作出一些妥善的準備,讓學生們能夠順利地適應這種疫情緩和後的轉變。假如有關復課的準備做得不妥善,可能導致有些學生不願意上學或學習表現退步。
過去兩年,不少師生都認為透過網上課的學習效率不如實體課的,有些學生感到難以專心,隨著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減少,學生的學習變成個人的事情,不免令學生因此發悶,長期留在家中, 缺乏社交和體育活動,令學生們建立了另一種生活模式。這種在家學習的模式較為狹窄,可令學生變得懶惰,行動力減低,體重也因此增加,影響個人形象。隨後的提前暑假,難有暑期活動,亦令學生進入一個休息或停滯狀態。要求學生從這個狀態完全復課,可能構成壓力,對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如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譜系障礙、讀寫障礙的學生來說,壓力可能更大。
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可以考慮在復課的初期,作出一些調節,例如調整教學的速度、減少功課量、容許學生有多些時間完成功課等,也可主動了解學生在適應和學習上的困難,討論解決的方法。另外,學生因為持續的社交距離限制,可能會減少了課外活動或體育活動,老師可向學生提供多一點建議,如何繼續在家中進行有限的運動。學生重新進入學校,可能對團體生活感到壓力, 尤其是容易感到焦慮的學生,老師可多加留意學生的精神狀態,鼓勵進行減壓的方法, 有需要時向專業人士求助。
重點:
1. 假如有關復課的準備做得不妥善,可能導致學生不願意上學或學習表現退步。
2. 在家學習的模式較為狹窄,可令學生變得懶惰,行動力減低,體重也因此增加,影響個人形象。
3. 學校可以考慮在復課的初期,作出一些調節,例如調整教學的速度、減少功課量、容許學生有多些時間完成功課等, 也可主動了解學生在適應和學習上的困難,討論解決的方法。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