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中學文章
2023.02.24
喜樂中學-文章
珍惜擁有的
由細到大,老師、爸媽都教導我,令我學懂很多道理,懂得對他人感恩;懂得尊敬老師;懂得孝順父母等,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學會了珍惜。
回想以前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他們過的日子很苦,有的人窮得沒飯吃,一日三餐吃不飽,能吃上一頓白米飯就算是幸福了;有的孩子因家裡太窮而被迫輟學,連學費都交不起;有的人為了掙錢養家,生病都要繼續工作……記得外祖母以前跟我說,在她小時候,一日只吃兩餐,很少吃到白米飯。一年到尾,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一頓肉。在她八、九歲時,就會自己洗衣服和照顧弟妹。雖然日子過得很是辛苦,但是和鄰居的關係卻很好, 大家會互相幫忙。現在的香港人,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環境,不愁吃不愁穿,卻不會珍惜所擁有的幸福。媽媽總和我說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可以用的東西就不用換,不需要的東西就不要買。
記得有一次搬屋,爸爸要我們三兄弟將不再把玩的玩具,整理好後送給慈善機構,或轉送給有需要的小朋友。媽媽和我們一起揀選,我們就蹲在客廳一直揀,過了好久才揀選完,我們都感到腰酸背痛,站都站不起來了。出乎意料之外,我們最後揀選了三箱玩具出來,有玩具車、玩具槍、模型機械人等,有些甚至只玩過一、兩次。媽媽對我們說:「你們經常要求祖父、祖母送玩具給你們,新買的玩具玩過一、兩次便放在一旁,完全不會珍惜。他們雖然同我們一起生活,但是他們已退休,沒有收入,他們的積蓄都是靠年輕時努力工作,儲蓄下來的 !現在他們自己都要省吃儉用,你們感到慚愧嗎?」
我們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我們以後都不會要求祖父、祖母送玩具給我們了。我們知道爸爸賺錢不容易,以後我們會學懂珍惜。」媽媽說:「孩子們,耶穌曾說:『凡我所疼愛的人,我要譴責他, 管教他;所以你應當發奮熱心,痛悔改過!』(默三19)」從那以後,我們就成了一個懂得珍惜的人。
王建皓 香港鄧鏡波書院 3C


心讀繪本
2023.01.15
過年時的想念
農曆新年快到了,這可算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過年的時候,你會做甚麼?和甚麼人一起度過?心中有想念誰嗎?今次介紹的繪本有點特別,像是散文,又像是一封信,載著爸爸對遠方女兒濃濃的思念。
農曆新年的時候,作者很想念女兒。他的女兒現在正身處法國,努力學習並翻譯法國文學,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爸爸心裡渴望女兒回家過年,增添熱鬧氣氛,但他知道女兒沒有打算回來。他心想一定是因為路途太遙遠,所以她才打消了念頭。他也曾經乘坐飛機到法國探望女兒,十多個小時的飛機旅程,使他倍感吃力。除了路途遙遠,他還想,女兒一定是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安穩地在他方生活,不用再往父母身邊跑,真正獨立起來了。雖然爸爸為女兒想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但到了新年時節,他還是很想念女兒。他總是想像女兒在吃些甚麼,也許是烤了一隻雞和一些馬鈴薯,甚至包了一點餃子,但那樣他也覺得太簡單了。他希望女兒能吃上滿滿的一桌、有著中國新年氣息和歡樂的菜餚,像是蛋餃、春卷和砂鍋。在砂鍋熱騰騰的蒸氣中,他又特別想念女兒。他記得探訪女兒的時候, 女兒會自己做一點法國菜和意大利麪, 而且喜歡乳酪和意大利薄餅,她已經適應了彼邦的新生活。爸爸還陪伴過女兒到訪她就讀的大學,心裡感到特別自豪,感覺女兒真的成長了。可是,爸爸又不禁想起女兒幼時的片段,從一歲的可愛小嬰孩,到四、五歲拿著大兔子燈籠的幼兒,到七、八歲捧著大熊玩偶的小孩子,到十八歲往寺廟許願祈求考試成功的不安少女…… 但是現在女兒已經長大了,坐在雨果大街的公寓窗口, 想著要翻譯些甚麼故事。思前想後,爸爸還是很掛念女兒,他最怕的是在年三十的晚上,吃年夜飯的時候,收到女兒的來電,這時候他總忍不住想哭起來。他知道女兒想念在家過年的日子, 掛念著滿滿的一桌菜餚。爸爸的祝願是希望女兒過年時,也為自己做一桌好菜,熱騰騰地吃起來。
共讀指引
這繪本跟常見的繪本有點不同, 沒有緊密的文圖互配、相輔相成,反而比較像一篇散文,配上了圖畫,或是可以看作是一封作者給女兒的信。故事也沒有常見的起承轉合,像是爸爸的碎碎唸,既有現在思念的哀愁,又有回憶中女兒幼時片段的甜蜜;既擔心遠方女兒的生活狀況,又為女兒能在彼邦安身自立而自豪。這些都是父母獨有的矛盾心思吧。家長跟孩子共讀的時候,也可以分享他們兒時的趣事和自己的期許。故事中的爸爸,非常關心女兒能否吃上一頓豐富,且熱騰騰的菜餚,這也反映了某些年長的父母,羞於對孩子說出愛意,只藉著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來表達關懷。人生無常,想念對方的時候就說出來,讓大家也感受到彼此的愛意,那不是更好嗎?
《過年》
作者 : 梅子涵
繪者 : 冷沁
出版社 : 中華教育
I S B N : 9789888676088


中學文章
2021.05.07
喜樂中學 文章 2021.05.09
童年回憶 讓我明白親情的真諦
「咚……咚……咚……」外面的敲門聲劃破了寧靜。「起床了,今天我們要去超市買東西。」我睜開眼睛,意識還有點朦朧。打開門,姐姐帶著妹妹站在門口, 妹妹說道:「今天要去買東西,還不快點梳洗!」我的意識才慢慢清醒,想起來了!今天是奶奶的生日。
買完東西回家時,看到我家門口停泊了大伯的車,大伯和大伯母帶著表弟來了!他們在縣城很少回來,這次是因為和奶奶慶生而來吧。
午飯是姑姑、姑父、大伯和大伯母一起做的, 他們做出一桌盛宴。在飯桌上, 我們逐個向奶奶祝賀。我坐在奶奶身旁,忽然看見她雙手已佈滿皺紋,我突然發現奶奶已經老了。
自我三年級開始就是奶奶帶我,那時候我每天放學回來,她都會為我準備晚餐。那時候奶奶還年輕,不像現在滿臉歲月的印記,背脊也被時光壓倒,如今她已很少去廚房料理了。
我們家雖然食指浩繁,但只有過節或慶生才可聚首一堂。各人身在外地,各有各忙,有時過年時有家也歸不得。而今日過後,姑姑和大伯母一家就要離開了。我清楚知道,今後只有我們姐妹陪著爺爺、奶奶。奶奶年老,我們不能像從前胡鬧了。我們不知道奶奶還有多少日子,亦不能預知她在這段日子裡會否出意外, 對於以前那些不爭氣的日子無法彌補,只得追悔,能做的只有好好的盡孝,讓她安享接下來的日子。
午飯過後,一直到晚飯時,奶奶都待在家裡,不像從前那樣串門,就連晚飯,也只吃了數口。看到這樣的奶奶,我後悔不已,怎麼沒有在之前的日子好好孝順她,而只顧拿著手機打電玩,過著飯來張口的日子?手,應該是牽著奶奶;口,應是用來問候、關心奶奶。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奶奶雖屆耳順之年, 但我醒悟未晚,還有不少時間盡孝,侍奉這位從小照顧我的摯親。時間過得真快, 我們一轉眼就長大成人了,而大人亦一不小心就老了,我們千萬不要等到生命中重要的人逝去才追悔啊。
張煜 天主教南華中學 4C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醫社同心
2021.03.19
孩子的服從性很高, 甚至依賴父母作決定, 可以怎樣處理呢?
在剛剛舉辦完的家長團拜中,大家不期然談到自己的孩子,有一位家長說他正為太聽話的孩子擔心,他說這孩子實在太聽話了,可以說是沒主見,你問他甚麼,小至吃甚麼,大至買自己穿的,他總是交由父母作主。其他家長卻羨慕不已,因他們正為孩子的反叛性格而煩惱。
在我們社工而言,孩子的性格是後天塑造的,沒有是天生的性格,否則便沒法予以改造。如果說孩子沒有主見,一切事情由父母作主,那我會問家長:你可曾讓孩子自己作主?有一次,我在茶樓看見一個孩子在點點心,他點完後交媽媽過目,媽媽說這太肥,那太甜,這又太熱氣,竟把孩子點的否決了大部份,試想孩子那有興趣再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孩子覺得,最後的決定權是落在父母手上,而他知道,他的選擇,最終可以全被父母否決,他點的可能是白費,所以不如不選,交由父母作主。
在家長一方,往往出於關心,而限制孩子的選擇,像上面的媽媽,為要孩子吃得健康,便限制孩子不可吃某一種食物,這原本無可厚非,但若家長容許孩子自己去選,而事先又沒有說清楚不要點煎炸點心,家長應接受孩子的選擇,不應予以阻止。而家長可以在孩子選擇前設下條件,在有限制下自由去選。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一樣,自由選擇不是任由個人喜好來選,而是在規矩底下去選,家長應留意這一點。
對於現在沒有主見的孩子,家長應學習放開手,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事,例如過年添衣、飲茶點食物等;對於這類孩子,不要一時間交太多的東西給他作主,這會令他更難作選擇,家長要按部就班,由一些小事情開始,在評估過孩子的能力後,慢慢地給予更多和更大的空間去選擇和決定。
本期重點
1. 孩子的性格可以由後天去改善,家長宜加努力。
2. 家長往往出於關心孩子,而否決孩子的選擇,這會令孩子不去選擇
3. 家長可以預先設下條件,才讓孩子自己去選。
4. 對於沒有主見的孩子,可以按部就班,由小到大,訓練他自己去作決定。
徐邦雄
不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教聽話,遵守家裡的規則,不會作出反叛的行為。因此,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父母便為孩子安排很多他們認為正確和應該進行的活動和事情,最後孩子習慣了這樣的模式,有部份孩子願意服從,繼續生活在父母預設的框架下。聽父母的話好像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孩子可能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做很多事前都會聽聽父母的意見和指示,假如父母沒有給予明確的指示和方向,孩子可能感到不安和緊張,感到徬徨失惜,沒有信心自己有能力去處理事情。
假如父母留意到孩子過度依賴,便需要考慮調節或改變教養和管教方式。父母應該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需要調節自己的想法,對孩子要抱有信心,讓其獨立處理很多事情,自己則從旁指導,在孩子有需要時可提供適度的支援。假如孩子成功做到某件事情,父母便應作出鼓勵和讚賞,以增強孩子獨自處理事情的自信心,也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其他人認同。過分溺愛孩子,或過度約束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沒有好處,因此在管教上,父母需要取得平衡和恰到好處。
另一方面,孩子過分倚賴父母作決定,其中一個原因是安全感不足,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給予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每次父母離開孩子的時候,都應該給予簡單易明的解釋,讓孩子不會因父母偷偷地溜走已感到不安。孩子與父母分離,可會構成不安和焦慮感,父母應該慢慢讓孩子適應這種分離的情況,讓孩子漸漸適應。每位孩子在成長中有可能需要依賴父母,父母應該慢慢協助孩子過度這個階段,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責任。
本期重點
1. 假如父母留意到孩子過度依賴,便需要考慮調節或改變教養和管教方式。
2. 父母應該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3. 過分溺愛孩子,或過度約束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沒有好處。
4. 父母應該慢慢讓孩子適應分離的情況,讓孩子漸漸適應。
黃宗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