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3.12
聖母書院曾悅澄
揮出信心與專注
每一次進行劍擊比賽,聖母書院的中三學生曾悅澄皆在賽前先唸一遍《聖母經》,「若我未能唸完,代表我當刻非常緊張,會提醒自己需要放鬆,專心一致,直至成功唸完經文為止。」由小學起悅澄已在聖母小學就讀,儘管她不是教友,但自幼在學校的宗教培育她養成祈禱習慣,讓她學會面對挑戰時,將一切交託給天主。
現年14歲的曾悅澄現時是香港劍擊總會少年組代表隊成員,她剛出席3月初在烏茲別克舉行的亞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亞青),在女子少年組佩劍團體賽上,為香港贏得銅牌。而她早於本年1月參與分齡劍擊錦標賽,在U17及U20女子佩劍組別分別奪得亞軍及季軍,這次比賽成績令她由少年組排名第四位升至第三位,因而獲選出席本年的世界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世青),「原本我只有亞青賽的參賽資格,一月的賽果使我有機會出席世青賽,此機會十分難得。」
曾悅澄的劍擊運動日程排得密麻麻:完成亞青賽後,隨即赴法國巴黎及比利時接受訓練,參與三月中在法國舉行的世界青年劍擊賽,稍事回港後,4月將出發往保加利亞出席由國際劍擊聯盟舉行的世青賽。
變得勇敢和開朗
悅澄自幼學習不同的運動:劍擊、游水、跳水、花式跳繩、田徑等,她的母親希望女兒藉著運動保持良好的體魄,直到準備升小一時,母親要求她選擇一種活動持續學習,她選擇了劍擊,「劍擊需要戴上面罩,我當時認為蒙上面罩便沒人見到自己,便選擇了。」
她形容自己的個性被動,做事不夠果斷,藉著劍擊訓練打破自己所有弱點,更訓練出勇敢與開朗的個性。每次練習劍擊或參賽,她說最難是教練要求她在每個得分也要叫喊出來,「小時候教練迫我一定要大聲叫出來,我當時不明白,只覺得很難做到。」教練認為藉著叫喊,提升自信心,「每一下贏得分數,叫喊是對自己的肯定,也向裁判示意自己得分。」
成為劍擊運動員已有9年,小學階段以學習花劍為主,到小六時轉打佩劍。她形容花劍劍式仔細與準繩, 佩劍則強調速度與力度,她有接近七年打花劍的基礎, 基本功更紮實,步法及手上動作更活,更易掌握練習佩劍的技巧。
感激家人支持與鼓勵
2021年10月,曾悅澄獲香港劍擊總會推薦成為「香港體育學院獎學金計劃」的潛質獎學金運動員,自此劍擊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現時她逢星期一、二、四、五放學後,以及週末早上到香港體育學院接受每次3.5小時的訓練,並於星期三及星期日到劍會受訓。她形容每天朝7晚8的生活,日間上學,黃昏至晚上參與劍擊訓練,生活有如「返兩份工」,訓練雖然艱辛,「但是我找到目標,也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有成果,故此我不會輕易放棄。」
能夠花上大量的時間苦練劍擊,她說家人的支持成就她努力朝向目標奮鬥的最強後盾,「放學後外祖父會駕車載我前往體院訓練,讓我在車上休息,母親下班後到體院等候我一起回家⋯⋯」每當舉行比賽,其母也身兼她的支持者及攝影師,記錄她比賽的過程作賽後檢討。
悅澄讀書成績優異,儘管學習時間比同學少得多, 反而令她更加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在港期間,她每週日到劍會練習前,會請教劍會的師兄教她數學。母親對她的信任,也鼓勵她相信自己能兼顧劍擊訓練與學業,「現在將有數個月時間離開香港比賽及習訓,母親認為我有能力追趕學習進度,我也會盡力做好。」
對於將來在劍擊的發展,她認為要把握現在做好本分,除了在各項賽事上有穩定表現,也期望他日可入選成人組別的亞洲及世界賽事,把握每個學習階段,「此階段我有能力做好,便要盡力做好, 不要讓自己後悔。」(高)


中學專題
2023.03.12
余振強紀念中學 推動五人足球運動
培養自信與潛能
(本報專題)近年在香港愈來愈多中小學推動五人足球,余振強紀念中學於七年前著力發展五人足球,透過足球運動培養學生建立足球技術與戰術,應變及決策能力。近年,該校更有學生成為了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男子17歲以下代表隊成員,繼續發揮所長,也推動更多朋輩對足球產生熱愛。
現役香港足球運動員黃威就是余振強紀念中學的舊生,而該校的體育科教師鄒嘉華現為香港男子五人足球代表隊隊長及助教,亦是香港男子五人足球13歲以下球隊的教練。鄒嘉華(鄒Sir)自2015學年任教該校後,便在校內引入五人足球運動,「余振強(紀念中學)的足球水平不俗,唯過去多以個別校友擁有高水準的足球技術,我希望透過五人足球帶入常規足球訓練,並鼓勵球隊成員多參賽,以提升學生在足球上的整體水平。」
根據國際足協的五人場國際賽標準,一個標準的五人足球場,面積為長38至42米、闊20至25米, 一般在學校只要有籃球場,已可以培訓學生學習五人足球。
過去數年在鄒Sir培訓下,好些學生在畢業後, 繼續足球方面的發展,舊生陳樂謙也是香港男子五人足球代表隊成員。
盼望回饋母校傳承足球
該校中六學生彭傑泓及呂溢朗均是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17歲以下代表隊成員),訪問當天正是中六學生最後一天上學,學校的足球隊隊員也留校與他倆拍照及簽名留念,他倆均表示,刻下正努力應付中學文憑試,考試完結後便會重返母校與隊員一起繼續踢足球,自中二開始便擔任學校足球隊隊長的呂溢朗說,足球團結同學的鬥心與上進心,剛在去年7月,足球隊在2021-22年度賽馬會五人足球盃(學校組)贏得季軍。
彭傑泓三年前入選五人足球代表隊成員,他說中一加入足球隊才接觸五人足球,他形容五人足球的運動節奏快,一隊只有五個人,人數少、場地比傳統足球場細得多,卻有更多合作空間,「由於只有五人,每人也按需要上前補位,與隊友合作機會高。」
隊長呂溢朗去年8月成為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U17成員,然而,他成為港隊代表之路並不容易: 他先後在兩次選拔中落選,但未有放棄,反而繼續向鄒Sir了解自己的弱項,加緊練習,直至一次參與五人足球比賽時,得到現時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的教練賞識,獲邀到港隊跟操,大約兩個月後正式入選港隊,「教練看到我在比賽上具備控場能力,也留意我時常提點及輔助隊友,因團結隊伍而讓我有此機會,感到難得。」
學習堅毅 對抗逆境
鄒Sir表示,該校的中一體育課設有足球課程,以發掘對足球感興趣的學生,鼓勵他們加入球隊,「自小參與,鍛練足球技術外,也可以在團隊中建立自信心,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
余振強紀念中學校長楊學海指出,足球運動可以訓練學生紀律,從中學習堅忍、拼搏、紀律、毅力、鬥志等精神,「練好足球基本功,也要放下自我,與隊員合作;球隊需要有信任、溝通與責任。」他喜見在球場上見到學生的成長,藉著鼓勵學生參賽中更有得益,「勝負不重要,勝出固然使人欣喜,若面對落敗,更是學習面對逆景與挑戰的時候。」
去年11月,余振強紀念中學足球隊在香港學界第二組男子組B組賽事中,於小組分組賽出局。彭傑泓表示,當時因正選隊友負傷未能出賽等不利因素,令球隊整體水平下降, 最終提早出局。呂溢朗稱,在首場分組賽落敗時,隊員已知道出線機會渺茫,過半數隊員也難掩失落,他認為自己身為隊長需要團結士氣,「即使自己也感到失望,但我要鼓勵隊友盡力完成餘下比賽。」開賽前,他帶領隊友高喊口號,「簡單一個擊拳、拍手已足夠。」
這次是呂溢朗和彭傑泓在中學生涯中最後一次的學界比賽,縱然表現欠佳,但這經歷讓他們學習面對失敗,「我不會放棄,中學畢業後我會返回足球隊與師弟一起練習球技。」
在學生眼中,鄒嘉華既是該校的老師、教練、港隊成員及隊長,鄒Sir表示,大學畢業後便加入港隊,至今已12年,他經常以自身經歷勉勵學生,以生命影響生命。楊學海校長也認同,老師有如學生的代父母,把自信是最好的給予學生,他深信陪伴學生,使他們在成長中建立信心,「憑著鬥志與毅力,即使辛苦也願意努力練習,自然也會認真讀書。」(高)


悅學愈樂
2023.03.12
相信自己 努力闖關
偉傑(化名)年青時在一次訓練中受傷,導致下肢癱瘓,需要用輪椅代步。但這沒有阻礙他參與運動,令我更詫異的是他參與的項目一點都不簡單─「展能三項鐵人」。他只能運用肩膊及雙臂完成游泳、手搖單車及推輪椅。縱然他每星期的訓練量超過100公里,但高強度的訓練令他舊患的疼痛感消失,久而久之,更解除了對止痛藥的依賴。
他的創舉可謂多不勝數。他曾由黑龍江省漠河出發,完成3,000公里單車旅程;亦曾夥拍另一位展能賽艇運動員, 花了七個半小時,只以雙臂進行45公里環繞香港島一周的海岸賽艇比賽。兩人成為香港第一隊純由殘疾人士組成的環島賽參賽隊伍。他們的堅毅,令世界賽艇聯會考慮在將來的海岸艇世界錦標賽增設展能組賽事。
賽艇運動是背向推進的全身運動, 運動員以手握槳,運用腿、背、核心肌肉等, 再推手、壓身、後摺腳,作拉槳和回槳動作。這對於正常運動員已是極不容易,更何況是偉傑呢?他參與展能賽艇的PR1項目,乃是軀幹只有輕微或沒有活動能力者參與的項目,須配合較闊及重的艇身、固定座椅的裝置,再以綁帶固定運動員胸口、髖關節及膝蓋,並在槳架加上協助平衡的浮體,再進行訓練,箇中的艱難實在不言而喻!
各位青少年,斐理伯書4章13節提到:「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偉傑的努力告訴我們,只要信賴上主,加上自身努力不放棄,必可跨越一切困難。


小學動態
2023.03.05
喜樂幼小-動態
祖堯天主教小學•跨科組環保活動
(本報訊)祖堯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融合宗教、常識、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跨科組環保活動。首先,老師在宗教課堂內引入環保主保聖方濟亞西西, 並教導學生認識天主的創造,培養學生實踐保護環境的習慣,愛護大自然,學習和效法聖人的德行。
在常識科中,老師教授學生如何減少廢物,讓學生建立環保的生活習慣,例如:不包裝禮物,關注環保教育及善用天然資源,在生活中實踐減廢節能, 「讓生活更環保」的健康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德育及公民教育組更鼓勵學生在午膳、戶外學習日、聖誕聯歡會中實行自備餐具,減少使用即棄餐具和浪費食物,藉此建立「減少廚餘及製造廢物」的概念。
學生於活動中積極投入,並樂意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在心靈上與大自然一起讚美主,達到心靈環保, 和諧共存。(喜)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運動會
(本報訊)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於2月8日在大埔運動場,舉行第29屆運動會。當天邀請了恩主教書院校長賀妙珍主持鳴槍禮,槍聲一響,比賽正式開始。
當天共有21組徑項和18組田項賽事,其中男甲跳遠、女甲擲壘球、男戊及女戊60米更打破歷年的紀錄。
當日賽事非常緊湊,其中社際4x100米接力賽最為緊張,當運動員衝過終點時,台上的啦啦隊吶喊助威, 把比賽的氣氛推至高潮。全日賽事完畢後,本年度社際大獎由孝社奪得,亞軍由禮社奪得,季軍由義社奪得; 而啦啦隊比賽由信社勇奪冠軍。
閉幕禮上,校長劉敏怡在致謝辭時感謝工作人員, 為運動會作出貢獻。劉校長也提醒學生要懂得感恩,並鼓勵他們不論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應該有運動員的精神,敢於挑戰自己,發揮校訓「愛」的精神,將來能夠服務社會。(樂)
慈幼學校•會祖鮑思高瞻禮祈禱會
(本報訊)慈幼學校早前舉行會祖鮑思高瞻禮祈禱會, 主題是「在社會中喜樂地善盡本份!」,由校監林仲偉神父主持。
林神父指出,鮑思高神父在九歲奇夢時會用拳頭打其他小朋友,聖母教導他不以拳頭解決。鮑思高的好朋友高木祿溫和良善被人欺負和取笑,鮑思高用手拿起同學橫掃,老師知道後問他是否用大力去懾服同學,天主給他大力不是用來打人而是幫助人。
當天祈禱會的主題是「在社會中喜樂地善盡本份!」曾有學生問神父可否不重罰另外一位同學,由於他是單親,易發脾氣和欺負人,為那個同學求情是和他做朋友,令到他有所改變。在社會是需要互相包容,懂得製造一個歡樂的環境,多些讚賞別人。鮑思高神父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成為溫和良善的人, 多些讚賞別人,為別人求情是希望他有所改變,讓各人在社會中喜樂地善盡本份。(少)
聖若瑟英文小學•聖灰禮儀
(本報訊)聖若瑟英文小學全體公教師生及校監、校長於2月22日齊集九龍灣聖若瑟堂參與聖灰禮儀,由聖若瑟堂助理主任司鐸陳國星神父主禮。
聖灰禮開始時,以《仁愛救世天主》作為進堂詠, 透過誦唱,讓師生重拾四旬期的意義。陳神父講道時談到小時候遺失書包的經歷,勉勵同學在學習上要克己, 為自己的行為作好的改變,藉此拉近與天主的關係。
陳神父又提醒同學在四旬期要悔改、多祈禱及多做愛德的行為。講道後,同學和老師依次到祭台前領受聖灰,陳神父在各人額上劃上十字標記,提醒大家要悔改及信從福音。禮儀完結前,同學們以一曲《愛是不保留》作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