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220626_fade
400 400 心晴信箱
心晴信箱
2022.06.26
使用手機也會成癮?
問: 為甚麼爸爸媽媽要限制我使用手機呢?明明在網路上有很多有趣的事物、能夠學習很多知識!   答: 是的,網絡和手機也好像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用作學習、尋找資料、看影片、玩電子遊戲……都十分有趣吸引。但是,就如我們飲食要節制、休息也該定時;使用電子產品,也該好好分配時間,才是善用科技。而且,電子產品對於青少年和孩子身體和精神健康的影響,更不容忽視!   當我們的眼睛過度觀看屏幕,藍光會影響視力和專注力。然而,情況還比我們想像中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公佈把「網路電玩成癮(Gaming Disorder)」列入精神疾病的一種,證明電玩產品成癮問題開始陸續出現,影響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   事實上,當我們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當中豐富的影片、圖片、電子遊戲的刺激效果,會影響腦部的中樞神經, 大大提高神經傳導體—— 多巴胺濃度。隨著時間加長、電子產品對腦袋的影響日益增多。嚴重的話,用家甚至會覺得不想停止、不能自拔、失去自制能力, 產生成癮情況,在心理上還會帶來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為12歲以下兒童來說,理想的屏幕時間,應每天不多於40分鐘;青少年則不應超過1.5小時。因此,父母和學校都會提議大家好好管理使用電子產品時間。這樣或許會讓大家覺得失落,沉悶,但是,這是為著大家的健康好處。   適時放下手機,多跟朋友和家人相處,閒談。當感到沉悶時,如果以運動、閱讀、桌遊、藝術活動等等方式去調劑身心,大腦的放鬆效果更為顯著。   在此,筆者也鼓勵家長們以身作則,在陪伴孩子和家人時,多放下手機、全心全意地給予臨在和聆聽。節制,也是一項對身心靈大有益處的美德啊!  
kjy13b_20220529_fade
400 400 心晴信箱
心晴信箱
2022.05.29
好朋友要移民
問: 如果聽到有朋友要移民外國,我該怎樣做和他們餞行道別呢?   答: 當聽到認識多年的朋友、同學要移民,有點不捨得是正常不過的。有不少人甚至會疑惑到底我們又該做些甚麼和他們好好道別。如果細心留意,「餞行」的餞字從食字部,在我們的文化中大多會和朋友們吃一頓飯,好好聚舊,說笑談天,讓他們有個美好回憶。我們也可以特意為朋友下廚,或悉心準備一份禮物,送上祝福。趁有空檔時間,邀請朋友一起重遊舊地,甚或可以提議以同一姿勢及企位拍一些「當年今日」的照片, 長大後可以懷緬一番。另一方面,我們亦可嘗試細心了解朋友移民前的各項準備, 按自己的能力作幫忙,例如可問問他們有沒有舊物需要處理, 可以協助轉贈一些有需要的人;又或者主動關心朋友的感受,只要他們樂意分享,我們也可以作一個好好的聆聽者,支持他們面對未來的新挑戰。除此之外,其實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下朋友將來居住的國家,有甚麼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 如有機會可以和他們交流,讓彼此知道安居的地方,以便將來作聯繫。更重要的是, 我們亦可以和朋友來個約定,怎樣好好保持聯絡,互相分享生活,期待他日有機會再次共聚,一起旅行遊歷,製造更多的共同經歷。即使這刻各人身處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只要真心替對方著想,彼此鼓勵和支持大家, 必定友誼永固。  
kjy04b_20190519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19.05.17
以同理心解憂(下)
我作為輔導心理學家,工作主要是利用談話治療方式幫人治療「心病」;但是,輔導心理學不僅「治病」,我也不稱呼來找我的人為「病人」,因為我的工作除了處理人們即時情緒困擾,更重要是幫人「預防勝於治療」, 找到自己的強項和優勢,保持心理健康。 我每天也走訪不同的地方,接觸不同年齡、背景的人;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講座或工作坊等服務。 我會談論的話題也很廣泛呢!可能關於性格、情緒、學業、工作、人際關係、生涯規劃等等。有時遇到一些不擅表達自己感受的人來求助,我會利用一些書籍、玩具、圖卡、甚至一些自創的工具,令輔導過程充滿趣味,雙方慢慢建立信任,找到「打開心窗」的鑰匙。 曾經面見過一位悶悶不樂的中學生,他一開始便對我說:「你不用勸我想正面點、開心點,我的痛苦,沒有人明白!」我沒有半句爭論或批評,反而默存在心,一直無條件地聆聽、回應他的感受,盡我所能運用同理心(Empathy),也就是設想自己代入他的處境,建立共鳴。經過一段時間輔導,他竟然對我說:「雖然很難找到同自己一樣經歷的人, 但有人聆聽和明白,真的很治愈!多謝你!」原來,心理輔導的重點不只是說話,反而是聆聽,沒有批判的聆聽!  所以說,我的工作絕不是胡亂叫人「想開些」、「正面點」;反而是透過聆聽、觀察、探討各人的情感和性格特質 ;讓人可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欣賞自己的強項,回顧自己的正面經歷,從而建立自信。當遇到挑戰和困難時,也能夠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問題,以跨過障礙。 輔導心理學強調: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其實只是一瞬間的挫折,沒有甚麼是解決不了的呢!(全文完) 
kjy04b_20190512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19.05.10
以同理心解憂(上)
我是一位輔導心理學家(Counselling Psychologist)。大家聽到「心理學家」這個職業,會想起甚麼呢?有些人會說:「你會讀心術嗎?」「你是不是專門幫人做心理測驗?」⋯⋯  其實,心理學家的工作一點也不神秘,我們絕不會單憑人們的三言兩語, 便妄下判斷 ,也不會胡亂評論一個人的想法和感受。反而,我們必須透過科學實證、以及利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來「拆解人心」。 也有人問:「那麼,你是心理醫生嗎?」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心理醫生」這種職業呢!也許只是電影、電視劇約定俗成編出來的名稱,現實有的兩個專業分別是:「精神科專科醫生」和「心理學家」。 一般來說,精神科專科醫生主要會利用處方藥物為人治理精神或情緒病患;而我作為心理學家,則會透過心理輔導(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即談話治療(Talking Therapy)的方式, 幫助人們作抒發,從而找出困擾他們的問題根源、再一起尋找方法疏理,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的「心藥」,其實就是一份無條件的共鳴與鼓勵——「同理心」(Empathy)是也。 而且,來找我幫助的人,不一定是「病人」呢!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遇上不同程度的困擾,也許是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或是人際關係、工作和學習需要改善等等。當人們能夠將問題和情況表達出來,其實已經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的專業擅於利用不同的方法引導人們表達情感,並適時提供專業指引和解說;讓人們能夠從多角度去看事情, 學懂情緒管理,將負面思想減到最低。 在輔導過程中,我最期待聽到的是對方的一聲「呀吓!」因為這代表他們的明白和覺醒,領悟生命的意義和可能,使心靈得以治愈。(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