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3.12
聖母書院曾悅澄
揮出信心與專注
每一次進行劍擊比賽,聖母書院的中三學生曾悅澄皆在賽前先唸一遍《聖母經》,「若我未能唸完,代表我當刻非常緊張,會提醒自己需要放鬆,專心一致,直至成功唸完經文為止。」由小學起悅澄已在聖母小學就讀,儘管她不是教友,但自幼在學校的宗教培育她養成祈禱習慣,讓她學會面對挑戰時,將一切交託給天主。
現年14歲的曾悅澄現時是香港劍擊總會少年組代表隊成員,她剛出席3月初在烏茲別克舉行的亞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亞青),在女子少年組佩劍團體賽上,為香港贏得銅牌。而她早於本年1月參與分齡劍擊錦標賽,在U17及U20女子佩劍組別分別奪得亞軍及季軍,這次比賽成績令她由少年組排名第四位升至第三位,因而獲選出席本年的世界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世青),「原本我只有亞青賽的參賽資格,一月的賽果使我有機會出席世青賽,此機會十分難得。」
曾悅澄的劍擊運動日程排得密麻麻:完成亞青賽後,隨即赴法國巴黎及比利時接受訓練,參與三月中在法國舉行的世界青年劍擊賽,稍事回港後,4月將出發往保加利亞出席由國際劍擊聯盟舉行的世青賽。
變得勇敢和開朗
悅澄自幼學習不同的運動:劍擊、游水、跳水、花式跳繩、田徑等,她的母親希望女兒藉著運動保持良好的體魄,直到準備升小一時,母親要求她選擇一種活動持續學習,她選擇了劍擊,「劍擊需要戴上面罩,我當時認為蒙上面罩便沒人見到自己,便選擇了。」
她形容自己的個性被動,做事不夠果斷,藉著劍擊訓練打破自己所有弱點,更訓練出勇敢與開朗的個性。每次練習劍擊或參賽,她說最難是教練要求她在每個得分也要叫喊出來,「小時候教練迫我一定要大聲叫出來,我當時不明白,只覺得很難做到。」教練認為藉著叫喊,提升自信心,「每一下贏得分數,叫喊是對自己的肯定,也向裁判示意自己得分。」
成為劍擊運動員已有9年,小學階段以學習花劍為主,到小六時轉打佩劍。她形容花劍劍式仔細與準繩, 佩劍則強調速度與力度,她有接近七年打花劍的基礎, 基本功更紮實,步法及手上動作更活,更易掌握練習佩劍的技巧。
感激家人支持與鼓勵
2021年10月,曾悅澄獲香港劍擊總會推薦成為「香港體育學院獎學金計劃」的潛質獎學金運動員,自此劍擊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現時她逢星期一、二、四、五放學後,以及週末早上到香港體育學院接受每次3.5小時的訓練,並於星期三及星期日到劍會受訓。她形容每天朝7晚8的生活,日間上學,黃昏至晚上參與劍擊訓練,生活有如「返兩份工」,訓練雖然艱辛,「但是我找到目標,也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有成果,故此我不會輕易放棄。」
能夠花上大量的時間苦練劍擊,她說家人的支持成就她努力朝向目標奮鬥的最強後盾,「放學後外祖父會駕車載我前往體院訓練,讓我在車上休息,母親下班後到體院等候我一起回家⋯⋯」每當舉行比賽,其母也身兼她的支持者及攝影師,記錄她比賽的過程作賽後檢討。
悅澄讀書成績優異,儘管學習時間比同學少得多, 反而令她更加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在港期間,她每週日到劍會練習前,會請教劍會的師兄教她數學。母親對她的信任,也鼓勵她相信自己能兼顧劍擊訓練與學業,「現在將有數個月時間離開香港比賽及習訓,母親認為我有能力追趕學習進度,我也會盡力做好。」
對於將來在劍擊的發展,她認為要把握現在做好本分,除了在各項賽事上有穩定表現,也期望他日可入選成人組別的亞洲及世界賽事,把握每個學習階段,「此階段我有能力做好,便要盡力做好, 不要讓自己後悔。」(高)


小學動態
2023.01.15
喜樂幼小 - 小學動態
青山天主教小學 • 金禧校慶感恩祭
(本報訊)青山天主教小學早前在贖世主堂,舉行金禧校慶感恩祭(圖),由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主祭,多位神父共祭。
當天的福音講述葡萄園家主僱工人的故事,周主教勉勵眾人要像葡萄園的家主般特別照顧弱小的人,並要活出福音中的誡命:「對人履行承諾」。周主教指出若學生能履行對人的承諾,社會才能順利運作,並勉勵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在「誠信」方面的模範。感恩祭後,各位神父頒發青天金禧標語創作獎、標誌設計比賽獎,以及教職員長期服務獎。
周主教於彌撒結束前,以毛蟲過河的故事鼓勵學生要像毛蟲般破繭而出,展翅高飛,奔向未來。(喜)
仁德天主教小學 • 頌主報佳音
(本報訊)仁德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聖誕聯歡會, 當天早上由校監成啟明神父主持聖誕禮儀,學生聆聽了主耶穌出生的福音,並從成神父的道理中,明白天主因為愛而把自己的獨生子賜給世界,人應以行動來傳揚主愛。接著,學生一起參與聖誕大抽獎及課室聯歡。
聖誕聯歡會後,學校舉辦了報佳音活動「童聲頌愛報佳音」(圖),50多位學生和教師連同校長一起乘坐開蓬巴士出發,先在屯門碼頭區遊走,向屯門的街坊送上祝福。之後,學生到西九文化區一起詠唱聖詠,向路人送上祝福,隨後更分組向路人送上學校的聖誕咭及教區印製的福傳咭,希望把主耶穌降生成人的喜訊帶給更多的人。(少)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 • 聖誕祈禱禮
(本報訊)秀茂坪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聖誕祈禱禮,與學生歡度並感恩聖誕節的到來。
校監馬德良神父帶領全體師生祈禱,並進行致候禮及降福。家長、老師及學生代表於祈禱禮中,分別為教會、社會、天主教學校、家庭等祈禱,傳遞基督的愛。馬神父提醒學生要常懷感恩的心對待身邊人,假期時亦要繼續學習,充實自己。校長葉春燕勸勉學生要勤勞做事,享受假期的同時也要謹記耶穌降生才是聖誕節最重要的訊息。
完成祈禱禮儀後,家教會為學生準備了聖誕大抽獎(圖),豐富的禮物讓同學歡度一個主愛滿盈的聖誕節,願同學亦能把這份愛傳揚開去。(年)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 • 校慶感恩祈禱禮
(本報訊)黃大仙天主教小學於11月30日舉行「黃天60周年校慶感恩祈禱禮」(圖),由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主禮,校監陳德雄神父、堂區神父、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前任校監、校董和中小幼校長、校友、校長舒敬、全體教師、各級學生代表及嘉賓參與。
講道中,周主教以「孩子與校長的對話」,分享孩子心中的天堂與地獄的分別,充份表現人間生活的景況。學校教育充滿愛與希望,彼此建立天堂的氛圍,各人要配合上主的使命,愛主愛人愛社群。學校是陪伴師生、家長、校友各人成長的地方,大家互相勉勵,包容體諒,洋溢著愛。
當天,陳神父陪同周主教頒發教職員長期服務獎並致送紀念品。舒敬校長致謝辭後,參加者欣賞「黃天和你走過的日子」短片、學生演繹花式跳繩、Hip Hop舞蹈及歌詠團唱出《獅子山下》及《讓愛傳出去》,場面溫馨感人。(樂)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10.30
德雅中學 跳繩運動員陳寶兒
一切發自愛
德雅中學本學年慶祝創校60周年, 以「愛德」作為學年主題,並引用慈幼家庭主保聖方濟沙雷氏(St. Francis de Sales)的思想「一切發自愛,非出於勉強」作學習方向,鼓勵眾人在生活中愛主愛人,承行天主的旨意去生活。該校中五學生陳寶兒表示,此話對她別具意義,「我小學時是跳繩運動員,升中後沒有再繼續,直到中三時得到教練的邀請,讓我有機會重拾花式跳繩,這才發現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即使鍛鍊過程不容易,但既然是我的選擇,便不會放棄。」
陳寶兒早在小學一年級學習花式跳繩,並加入校隊,小四時跟隨教練參與香港專業花式跳繩學校訓練,直到升中後,她認為要走出跳繩的世界,尋找其他更有趣的事物,她加入了排球學會及參與其他活動,希望可以擴闊眼界, 「可是每當我在體育新聞中,見到有花式跳繩運動員在國際賽上取得佳績時, 我會更渴望返回花式跳繩運動。」
兩年前寶兒的教練黃冠傑正招募運動員,邀請她參與,她沒多加考慮便立即答允。
寶兒於2021年參與全港分齡跳繩比賽,獲得團體賽的總亞軍,當中更在二人花式跳繩比賽上奪冠。
學校支持全人發展
寶兒表示,由於花式跳繩不設政府資助,平日訓練、個人裝備及比賽的報名費用也需自費,然而學校為學生設有精英獎助學金,幫助她繼續在跳繩運動上的發展。
該校體育科主任兼寶兒的班主任陳寶芝看到寶兒在重拾跳繩運動後,整個人也有明顯進步,「看到她在運動及學業訂定目標,現在她就讀精英班別, 跳繩運動需要付出許多時間練習,但她願意放下娛樂,平衡學習與運動。」
她現在平均每週兩晚到運動場練習,每次三小時,也要經常鍛煉體能。寶兒表示,重拾花式跳繩練習,讓她再次經歷數之不盡的「在失敗中學習」。
堅持下去便有希望
跳繩分為速度和花式兩個項目,速度是單車步跳繩,以快捷取勝,而花式跳繩是在跳躍與繩子之間做出不同的跳繩動作。花式跳繩正是寶兒最喜愛的項目,然而,每次學習一套花式套路,需要反覆練習才能使肌肉及身體產生記憶,更時常會被繩絆住,這正是她所說的「在失敗中學習」, 是一項講求專注與身體協調的運動。
她很享受花式跳繩的樂趣,她表示, 與隊員一起練習、一起成長,過程充滿歡樂,「我視花式跳繩如打機過關,我仍未『爆機』,仍然有許多關口未闖。」
疫情下,好些賽事轉為網上舉行, 寶兒在本年參與的亞洲跳繩錦標賽,以及香港代表隊選拔賽均在網上參賽,她事前與隊友一起錄製跳繩片段代替現場比賽, 「要每個動作也以零失誤完成,真的很難,稍一不專注便會出錯。」
陳寶兒剛在本年9月底成為花式跳繩香港代表隊成員,屬於19歲以上女子組的團體組別,她希望明年也能取得港隊代表的資格,期望可於2023年出戰在美國舉行的世界賽。(高)


小學專題
2022.05.29
景林天主教小學
提供多元活動 助學生發展潛能
(本報專題)如果你今個週末沒有安排節目,不妨到石澳逛逛!石澳被喻為香港最美的小漁村,除了有沙灘,最近還多了一個打卡點,就是「穿上」景林天主教小學四年級學生龍家信藝術設計的戶外電箱。
家信早前參加了港燈舉辦的「減碳New Mission」戶外電箱設計創作比賽,從逾480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選為小學組的季軍。他的作品最終在石澳大風坳的電箱中展出,美化環境的同時,也在社區推廣低碳環保的信息。
「這個作品以環保為主題,畫中有環保風車,也有由太陽能發電的高樓大廈;四周有很多花草樹木,可以令空氣更加清新。」家信介紹他的創作時說,他運用在常識科學習到的環保知識,透過作品向大眾傳遞環保信息。
參加比賽 發展潛能
在剛過去的特別假期,家信與父母及弟弟一起到石澳觀賞作品,看到畫作能被公眾欣賞,「這感覺特別不同,很開心。」
家信經老師邀請參加比賽,他感激學校提供很多機會,讓他發展潛能。例如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藝術展,在禮堂展出全校學生的作品,當中也邀請低年級學生與家長一起創作,視藝科主任何嘉瑩老師說:「希望把藝術推廣至家庭層面,讓爸爸媽媽也參與。」
家信感恩學校的栽培,因此,本年被老師選為校園藝術大使後,他肩負起職責,「多參加視藝活動,也要努力讓同學知道視藝有多好玩!」
音樂、視藝、體育 成就最有價值的自己
「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獨特的,各人有自己的專長、興趣及能力。」校長何詠懿說。因此,為培養學生的潛能,學體藝活動組余顯宜老師及唐仲恆老師指出,學校每星期皆有「周三課外活動時間」,為學生提供管弦樂團、漫畫班、英文辯論、排球隊等不同活動,學生可按興趣,報讀不同課程,余老師說: 「即使家境貧困的學生,也有機會參與課外活動。」
本學年,學校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培育他們對音樂、藝術及體育的興趣和潛能, 在低年級推行「MVP」計劃。
「MVP」分別代表「Music」、「Visual Arts」及「Physical Education」,一、二年級學生在音樂、視覺藝術及體育中揀選了有興趣的範疇後,便會參與學校安排的項目。何校長說:「MVP 也代表Most Valuable Player,希望計劃能幫助學生成就最有價值的自己」。
引起學生興趣 引導他們發展潛能
在「MVP」計劃中,音樂科為學生安排敲擊樂、小提琴及歌詠團的活動。音樂科主任古兆恆老師解釋,小提琴比較受家長歡迎;敲擊樂則能訓練學生的節奏,有助他們將來學習其他樂器。「音樂不一定是學習樂器。」另一位音樂科主任鄧穎妍老師補充,小朋友喜歡唱歌,而歌詠團活動除了能提升學生唱歌的技巧,也對他們說話能力有幫助。
視藝科主任蔡思慧老師指出,MVP中視覺藝術提供創意繪畫、輕黏土、塑膠彩繪畫、小手工、藝術家欣賞及創作,讓初小的同學接觸到不同媒介的藝術,「學生可以先發掘自己對哪一方面的藝術有興趣,到高年級可以選擇相關的活動」。
在體育方面,體育科科主任李樂恩老師介紹學校為學生提供籃球、花式跳繩、旋風球、射擊、地壺球。另一位體育科科主任吳紹紘老師補充說,活動中包括一些新興的活動,例如旋風球、地壺球,期望能引起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景林天主教小學為學生提供不同活動,發展潛能,學生的反應如何?三位五年級學生皆指出,他們參與了不同範疇的課外活動,讓自己得到全面發展。當中,學生陳玥寧參與田徑運動,經常隨校出戰60米、100米的跑步賽事;李可晴參加藝術體操和古箏等活動,感恩學校給予許多演出的機會,挑戰自我;洪紫熙除了參加藝術體操、躲避盤等體育活動,還學習小提琴,「我在節日中,也會彈奏給父母聽,與他們分享我的學習成果。」三位學生在分享學習成果時,充滿自信,可見計劃幫助他們,成就更美好的自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