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9.18
聖貞德中學越野跑選手
黎天朗:心態決定境界
「跑山可以欣賞風景,挺適合我開朗的個性。」聖貞德中學中四生黎天朗,他自中一加入越野隊,運動中他領悟到任何事情也要抱持「不要放棄」的態度,這個座右銘,在這半年來對於他來說別具意義:疫情期間多個賽事取消,至疫情稍緩賽事恢復,他卻先後經歷傷患停賽,及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等挑戰,即使在長跑路上困難重重,他仍抱著不放棄精神盡力作好裝備。
黎天朗自言小學時個子肥胖,升上聖貞德中學後最初以玩樂心態參與長跑,中一首次出賽學界越野比賽時,已在男子第三組(D3)賽事取得第四名,教練遂引薦他加入越野隊, 「後來發現長跑幫助我瘦身,在持續接受正規訓練下,改善了跑姿及訓練技巧,長跑能力也有提升,也愈來愈愛上長跑運動。」
儘管疫情期間甚少比賽機會,然而每次參賽,天朗的成績也有明顯進步。其中他於去年底參與飛達秋季田徑錦標賽800米男子2007 至2008年出生組別的賽事上奪冠,更刷新大會紀錄。
校方有見他具備長跑能力,也希望吸引更多學生熱愛長跑,於是自本年初開始,恢復已暫停近10年的晨跑訓練,天朗每週一與隊員一起跟隨教練到學校附近的金督馳馬徑或寶雲道跑山,每次訓練約兩小時,跑八至九公里,除了週三休息外,其餘日子也分別到運動場參與間歇跑、節奏跑、輕鬆跑及長距離跑步的訓練,即使暑假期間也無間斷練習。
規律訓練保持水準
對於一名越野跑選手,他說耐力很重要,他解釋一星期訓練六天,各具功能:
星期一:晨跑八至九公里
星期二:間歇跑(Interval Run)或節奏跑(Tempo Run)
星期三:休息
星期四:長距離跑10公里以上
星期五:輕鬆跑(Easy Run)30分鐘
星期六:速度練習如間歇跑
星期日:節奏跑
天朗表示每次進行間歇跑,會快衝400米再停下休息,重複八至十次, 節奏跑則維持同一速度,跑五至十公里不等。兩者分別訓練速度、耐力以及衝刺的能力。他指出,進行間歇跑使心跳加速,增強心肺功能;節奏跑能夠保持跑步的速度與節奏,建構抗乳酸能力, 預防運動後的肌肉酸痛。
逆境自強 積極面對
作為運動員希望藉比賽充分展示自己的實力,天朗也不例外,凡有長跑的賽事也會參與,然而好事多磨。他在8月初因跑步過量導致右腳患上足底筋膜炎,需要放棄當時的比賽,全面休息兩星期。當腳患康復並恢復練習後不久,9月初他確診新冠病毒病, 當時他已積極備戰10月2日舉行的屈臣氏周年大賽,務求在男子16歲組別3000米賽事以最佳狀態示人,因病被迫再度暫停訓練,隔離期間他有見自己訓練不足,曾想過放棄比賽。然而教練鼓勵他:「未到最後一刻也不可以放棄。」
天朗認為,跑步的心態很重要, 因為「心態決定境界」,面對眾多難以預計的狀況,他選擇積極面對,隔離期間他持續進行體能訓練,完成隔離後即恢復長跑訓練,天朗十分期待這場比賽,「這是在疫情期間難得的比賽,我會用盡全力應付。」
疫情下許多人缺乏動力練習, 「一旦減少練習, 容易被對手超越。」他感謝教練常鼓勵自己不要放棄,「教練招仔也是聖貞德中學舊生,招仔常說跑步不能一時三刻成事,需要累積能力,持久練習。」這驅使他養成永不放棄的精神,盡力做好自己。(高)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5.15
德望學校 羽毛球運動員 陸思穎
銘記外婆勉勵 永不放棄
三年前,羽毛球運動員陸思穎在中銀香港全港青少年羽毛球錦標賽上,奪得13至14歲組別女子單打冠軍,她說這比賽是她最難忘和感觸的一次。在思穎晉級八強當天,正是外婆的喪禮,當時她選擇留港比賽,而未有前赴廣州出席葬禮,她想到若然外婆仍在生,「她會對我說: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機會,特別在賽事中不可以中途放棄。所以,我選擇繼續比賽。」
現於德望學校就讀中五的陸思穎,小學一年級開始參與羽毛球運動,當年加入學校羽球隊,只為跟隨小四的哥哥一起參與,後來思穎繼續接受羽毛球訓練,反而哥哥未有繼續。在她童年時,同樣是運動員的外婆不時鼓勵她, 要成為一位傑出的羽毛球運動員,每當在訓練或賽場上面對困難時,外婆定會對她說:「思思,俾心機,別放棄!」令她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盡力而為,不要錯失任何機會。
良好心理質素 專注打好每一場比賽
陸思穎自幼打羽毛球時,教練已見到她的力量大,小學時已能在後場打出高遠球,她在球場上靈活變通,速度亦較他人快,加上自中一已參與長跑及越野跑訓練耐力、鍛鍊體能與維持跑速,以應付在賽場上敏捷地作出反應。
作為羽毛球員要具備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度、身體的協調、靈敏與敏捷度等的要素,思穎也一一兼備,她卻認為每次進行比賽時,氣勢與自信心更為重要, 「即使在『打逆境波』之時,教練提醒我要保持自信與氣勢,要集中精神,認真對待每一球。」尤其當分數與對手拉遠,只要專注打好每一球,把失誤拉到最低,仍然有機會挽回比賽的局面。
思穎說就讀德望學校五年,十分珍視隊友間的友誼,體驗團隊精神的重要,尤其在比賽中得到隊友的支持,常令她在賽場上懷著鬥志為學校爭取勝利。她說,曾試過在賽前進食了不潔的食物,比賽時感到不適,「當天肚痛難當,隊友不斷為我打氣,又送上暖水,隊友對我的關懷,給我信念定要打完這場比賽,不可以放棄。結果我成功晉級。」
在疫情中受訓,賽事經常被迫暫停,思穎對上一次參賽,是在去年年底參與全港羽毛球錦標賽,在中級組贏得女子單打亞軍,原本可以代表香港到海外作賽,礙於疫情而取消, 她坦言對此感到可惜,但是她未有因此疏於訓練,反而經常翻看自己訓練時的影片, 不斷重複訓練動作,定期參與網上訓練, 進行體能鍛鍊、揮拍、練習步法等,她也定時練跑,經常由黃埔的海旁來回跑至尖沙咀,當球場開放時,便相約羽毛球教練切磋球技。
獎牌送給天上的外婆
無比的意志力成為了思穎致勝的關鍵,她指出,每次練習長跑時,要戴著口罩跑完16次200米,再慢跑30分鐘, 有試過在精英賽前約一至兩個月,她相約隊友長跑,當跑到最後400米感到非常疲累,她便與隊友一邊跑步,一邊想著自己在賽事中打至平手時,堅持與否成為致勝關鍵,「我們便是憑著這信念一起跑下去,彼此的鼓勵教我凡事不要放棄。」
回想三年前帶著外婆離世的傷痛作賽,她說外婆教導自己要懷著意志努力做到最好,「外婆患病時,堅強面對疾病,她無比的意志力給我動力,做好本份。」直到現在,她仍常銘記外婆的勉勵「俾心機,別放棄!」專注每一場比賽,在賽場上取得最好的成績,獻給外婆。(高)


中學文章
2021.10.01
喜樂中學 文章 2021.10.03
我的中學生活
回想起剛到中學的時候,彷彿就好像是上個星期的事。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瞬間高中生涯將要結束了,回想起以前做過的事,老師教導過我們的每一句八字真言,我才發覺原來我正在一步一步地向成長邁進。
個人性格/興趣
我的性格是比較溫和有禮,比較慢熱,亦少去主動接觸人, 但是當你與我混熟後,我亦可以和你十分投入的談天說地,變得健談。我曾經參加過不少課外活動,因為我比較熱愛運動和樂於助人,所以我就參加了長跑會和義工服務隊,這些活動都可以豐富我的人生經驗,令我學習到更多道理和豐富個人經驗。
活動/經歷
之前都提及過在我的中學生涯中,我參加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活動,而令我感到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活動:一個就是越野跑比賽,另一個則是露宿者探訪活動。我在越野跑比賽的前夕,早已為這場比賽作準備,雖然我早知道自己並不擅長越野跑,但是我仍然報了這個比賽,所以我每天上學及回家都必須要跑上高樓, 為參賽作準備。而到了比賽那天,賽果果然在我意料之中,雖然我未能奪得名次,但是我在比賽之中,還是勉強完成了使命,所以我已心滿意足。
另一個活動是露宿者探訪活動,在當天我們分成幾個小隊, 在油麻地、旺角和太子之間穿梭,探訪露宿者的家。那時我才真正意識到做一個露宿者是真的不容易,他們每天吃不飽、睡不好,只能住在骯髒又狹窄的地方。
活動/經歷對成長的影響
經過以上兩項活動的經歷後,我領略到很多道理。首先在越野跑比賽中,我先前已經知道我自己並不擅長跑山,但是我想要挑戰自己的極限,並要突破自己,雖然我在比賽之中曾經一度想過放棄,但是我心想如果這時才放棄,之前努力過的全部就真的是白費了,所以我忍著肌肉的疼痛,終於跑完八公里的山路。我從中學會了只要堅毅不屈,再難的事也能克服。
至於在探訪活動中,當我親身走進露宿者之家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多麼的幸福!露宿者不僅吃不飽,就連病了看醫生的錢也負擔不起,生活環境也十分惡劣。當我探訪完後,我想把這個社會議題告訴給大家,希望政府可以關注一下這個問題, 令街友可以得到一個溫暖的家。
劉漢軒 新民書院 6C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中學專題
2021.01.22
走上山林徑 大自然裡教自然 聖貞德中學
貓頭鷹、蜥蜴、野豬會進入校園?從學校行5-10多分鐘便可以上山?聖貞德中學坐落群山之中,學校左邊樓梯的小徑, 是不少行山客的必經之路,在這環境下,大自然便成了學校最佳的天然教材,學生也當上社區生態的保護者。
「我們到達柏架山山頂後,向下俯視, 群山彷佛被一層薄紗包圍,柔和飄逸,有如置身於仙境。瞬間,我們都陶醉在這山之間。」這是第一屆進行專題研習的學生陳瑩的活動見聞。
就讀中三的陳瑩,對那次實地考察仍然印象深刻。「雖然山頭就在學校附近,但以往我從未行上這山。」那次往金督馳馬徑的考察,為她來說是新鮮的體會。
金督馳馬徑的研習
專題研習涉及多個科目,包括中、英、數、科學、體育、歷史及地理科。專題研習會由老師介紹山上的不同動植物,學生也可邊行邊透過手機搜尋相關資料。
學生四至五人一組,分別觀察及記錄沿途見聞,陳瑩便是負責記錄的,要畫下特別模樣的樹葉,「原來香港有這麼多種類的植物。」以往在陳瑩眼中,沒有太大分別的植物,在考察過程中,也漸漸能夠分辨它們不同之處。他們在路上會看到廣東刺柊、大頭茶 、杉木等植物。
這次考察令陳瑩學會在日常中,多欣賞身邊的自然環境,有時也會相約朋友行山。
學校於2018學年起,以隔鄰的金督馳馬徑為研習專題。學生會由山徑前往「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認識館內的香港生態資訊。老師亦會帶領全級中一學生,沿金督馳馬徑步行3小時,實地考察港島東區能遇見的動植物, 讓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
專題研習中,語文科要求學生透過文字,記錄山上的見聞;數學科則教導學生, 如何量度樹葉和其他山中標記(呈不規則形狀)的面積。
此外,校內運動堂每年有兩次跑山訓練,亦安排中一至中四參加越野跑比賽。
清潔小隊服務山頭
聖貞德中學亦設有環保學會,期望在校園生活中讓學生愛惜大自然。會長周雍便會與副會長喬科斯相約行山,周雍在山上不時看見垃圾,「我很痛心也無奈,因為垃圾破壞了大自然。港島溪流中的香港瘰螈,及淡水魚類、蟹類都需要在乾淨的水中才能生存。」喬科斯某次行山時,曾見零食飄浮溪水面,「零食有很多油脂,會影響水中生態」,他隨即便執起垃圾。為此,環保學會成立了「大自然清潔小隊」,從學校四周的山頭開始,帶上垃圾袋、鉗子,收拾山上的垃圾。
當由學校走上金督馳馬徑,喬科斯說:「不用走到山頂,半路回看,便能看見學校三面都被林木包圍,另一面是馬路。」這環境有助學生親近大自然。
環保學會為了加深同學認識大自然,本學年推動多個環保項目,包括在校內的蘭苑種植捕蠅草、仙人掌等植物,配以各種植物的品種、習性介紹,吸引同學認識。
以太陽能板教再生能源
學校著力教導學生保護環境,於去年12月舉行65周年校慶活動的開幕儀式,除了象徵「校慶網上開放日」的開始外,也標誌著多項校園工程的完成。當中最能體現環保的,就是在天台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裝置。
科學科老師蔡永康說,太陽能板可以融入初中「環保」及「再生能源」等課題,學校稍後亦會製作太陽能車。校園操場的電視,則實時記錄了太陽能板的發電量,又會介紹太陽能發電的原理。
提到此再生能源設施,副校長馮德全說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學校位於山上而附近沒有民居,所以不用擔心太陽能板反射陽光影響民居。(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