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909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9.20
視障人士電子模式學習 幫助視障學生融入校園
(本報專題)九月是莘莘學子回校上課的日子,能看見教師站在黑板前,拿著粉筆寫劃著一字一句,對一般學生平常不過。但對於視障的學生, 你曾否想過他們怎樣在課室裡學習呢?  為協助視力障礙、肢體殘障等閱讀障礙學生學習,香港失明人協進會開展了「賽馬會無障易學計劃」,幫助他們使用電子模式學習,以消除與一般學生的學習差異。在八月廿七日的成效發布會上, 協進會會長莊陳有便表示視障人士可透過資訊科技,擴闊學習領域;而讀屏軟件亦可以為視障人士以聲音報讀手機和電腦屏幕的內容,幫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 讀屏軟件與點字書 讓失明者進入書本世界 嚴重低視力、於閩僑中學就讀中六的楊恩華,於中三時開始使用電子模式學習。他對本報說,使用讀屏軟件學習,較以往以手指觸摸點字書上不同符號來學習方便。點字書是失明人士使用的文字,讓他們透過觸摸紙上的凸點去閱讀。 「每個人的觸感不一樣,我觸感的速度則較慢。」恩華一分鐘可透過觸摸,閱讀二十多個字; 而有些失明人士則最快可以閱讀一百五十至二百字。因此,在平板電腦上配合讀屏軟件「NVDA」(Nonvisual Desktop Access)讀出文字,能提升他的閱讀速度。 恩華在本年開學,便把購買的教科書,交給香港失明人協進會使用認字軟件掃描,「中文字較易出錯,便需由人手校對」,他補充說,全失明人士未能看到圖片,所以機構亦會替圖片附加描述。 一集哈利波特 點字版變七卷 現就讀喇沙書院中三級的鄭旨軒說,使用讀屏軟件代替點字書,亦減輕了書包的重量。電子書都十分厚重,而且一本傳統印刷書本需分為多冊的點字書,他舉例說,在心光的圖書館中,「一整個書架放滿分成許多冊的牛津字典;第一集的哈利波特需轉譯為七卷點字版本。」 邊聽電子書 邊聽教師講課 鄭旨軒為中度視障人士,他每天都帶著一部平板電腦及手提電腦上學。在課堂上,旨軒會帶著一隻耳筒,聆聽電子書的聲音,另一隻耳朵聆聽著教師的講課,並放大平板電腦上的文字,「其他人是由眼睛跟著看書本上的字, 而我們是由手指跟著平板電腦上的文字掃」。 旨軒補充說,他們在電子課本上只需輸入關鍵字,便能在書本中尋找到需要的資料;並在文件上標註筆記及改動。而當他遇到不懂的文字時,能夠即時在電子課本上標記那個字,然後聆聽電子發音,在課餘時也能自學。 恩華說,以往「我們難以準時交功課給教師」,因為在未有電子課本的日子,若教師不懂得點字,學生在打字機打下答案後,需先交由機構把點字答案轉為印刷版,才交給教師批改。然後,教師再把批改後的功課交由機構轉為點字版本,才能成功交回學生手中;考試亦然。但恩華說,他現時能直接在電腦上寫功課,並電郵給教師,更直接方便。 團體培訓教師家長  幫助青少年克服困難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高級項目主任周家邦說,此計劃亦會向閱讀殘障人士、學生及其家長和教師,提供培訓及支援,教導他們使用讀屏軟件;及提升和研發相關的輔助工具。例如,該會便為上述NVDA讀屏軟件,開發附加軟件和加入新功能,製作適合香港用家的報讀中文的語音引擎。 周家邦指出,香港較少適合視障人士的無障礙電子書,「許多電子書是給人『看』的,NVDA無法讀出這些電子書的內容」,因此,該計劃為閱讀障礙人士製作無障礙的電子及觸覺教材,「除了教科書外,有些失明人士會帶一些課外讀物來轉換為電子書籍」。
kjy06_20190106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01.04
上課不專心的孩子
我的女兒今年十歲,是五年級的學生。她上課不留心,教師說了十句,她只聽得五句, 但她卻以為全聽懂了。還有,她極愛看圖書,可以書不離手,做功課及溫習時,都去了看圖書; 她考試時總是犯上不小心的錯, 明明已經溫習,最後總是不小心失了分,成績因而不好,父母應如何協助她呢?   個案中的家長,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看似是單一的問題,其實,仔細看清楚,問題有三:孩子上課不夠專心,教師說了十句,她聽進五句,就以為全聽懂了;第二點是孩子愛看圖書,比課本更有興趣;最後是孩子考試時,總是犯不小心的錯誤,使成績不理想。 首先,讓我先看孩子不專心的問題,原來,孩子學習新東西,是靠她的感官,意思是有些孩子一講就明,因為他的聽覺特別靈敏,我猜上面的孩子不是聽的一族;有些孩子過目不忘, 教導他們要做給他看,即看的一族;還有些孩子是感覺一族,要他們做一次,親身經歷一次,才可牢記心中,所以教數學的教師, 先講解一次,再做一些例題,最後就要孩子做堂課和家課,兼顧各種需要的學生。因此,孩子聽學的能力不及看學,家長就要在家補給孩子的不足,切不可責怪孩子不用心上課,只聽一半便算, 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的長處在那裡,方可給予合適的協助。 其次,孩子好課外書多過課本,那就要怪課本商,為何把課本編得那麼沉悶?大部份的學生都不喜歡看課本;其實,家長在選擇課外讀物時,不妨先參考課本的內容,找一些配合課本的參考書,使孩子在閱讀課外書時,亦兼顧到課本的內容。有一次,我和書店的東主談起孩子的讀物,很不幸,原來最暢銷的書本是補充練習,希望家長下次逛書店,不要專注在補充練習,而關注多點輔助課本,且具趣味的書本。 最後,孩子答問題時不小心,是因為沒有覆卷的習慣,答完便算數,有時可能是答卷也不夠時間;但是,家長應教導孩子覆卷的重要性,使孩子在答完問題時,養成覆卷的習慣,那樣就可減少不小心的錯處。 希望以上的方法,可協助家長教導他們的孩子。 徐邦雄 小五的學生上課不專心,在課堂中只能局部接收到老師的教導和講解,即使有充分的溫習,考試時仍經常犯上不小心的錯誤,這種情況令父母十分擔心。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父母會嘗試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協助孩子的學習,例如為孩子安排功課輔導班, 或請補習老師替孩子私人補習,希望運用不同的方式,令孩子的成績進步。但有些時候,這種方法未能奏效,學生仍然不專心,依然出現不少錯誤的地方,老師和家長便會感到擔憂和摸不著頭腦,一方面希望幫助孩子,但另一方面卻看不到成效。 假如在教學上提供了協助後,最初的問題仍然存在,便需要考慮究竟孩子有沒有患上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 A t t e n t i o 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這是一種發展障礙,一般來說在小學階段便會出現,有時是老師首先發現的,因為老師有多年教學經驗,跟其他同學互相比較下,發現孩子的專注力明顯不足,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比較顯著,令成績未如理想,老師便會建議家長帶孩子看精神科醫生,進行詳細的發展評估,以評定究竟孩子是否患上這種障礙,確認診斷後,便可進行針對性的醫學治療,以及為學校提供方向性的意見和引導。 有些家長聽到老師建議看精神科醫生,可能表現得十分抗拒,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沒有精神病,看醫生會構成標籤效應, 他們又會擔心得到診斷後,便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而藥物可能構成副作用,所以有些家長拒絕帶孩子見醫生和進行詳細評估。事實上,家長可能從未經證實的途徑,對精神科診斷和治療出現不少誤解和迷思,家長亦需要了解及早評估和治療的重要性,因為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一般的自信心較低,自我形象較差,在社交關係上經常被排斥,及早的治療,可避免這些心理上的影響阻礙孩子長遠的發展。  黃宗顯  
10a-20130623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06.23
談《射鵰英雄傳》的詩詞
   金庸的小說,幾十年來,家傳戶誦,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閱讀。近十年, 《射鵰英雄傳》被節錄為中學語文課的範文,在預科班更指定為課外讀物。相信同學們一看「四張機」四字,口裡就會唸唸有詞,忍不住把其餘的部分背出來。 初讀金庸的小說是小學畢業那年的暑假,對其中的詩詞大多一知半解,以為「四張機」是四張織布機。後來讀到宋詞才知道,「四張機」作者是宋代一位無名氏。金庸真聰明,借用為小說中某人物的作品。 無名氏的作品名叫〈九張機〉,這詞由九個片段組成。第一片段由「一張機」三個字起句;第二片段由「二張機」起句,如此類推。「四張機」是其中第四片段。這詞寫一位織女,一邊織布,一邊思念她的情郎。以下嘗試逐句分析。 「四張機」的張字,這裡作動詞用,指第四次張開織布機,第四次織布。 「鴛鴦織就欲雙飛」,這一次織了一對鴛鴦。鴛鴦織好了,自然想像牠們怎樣比翼雙飛,怎樣過甜蜜幸福的生活。固然,這也是織女日有所思的反映。 「可憐未老頭先白」,上一句是溫馨、甜美的,這一句氣氛截然不同,有悲從中來的感覺。織女忽然發現自己的頭髮已經開始花白了,雖然年紀還輕。為甚麼有這樣的感觸呢?記得《楚辭》中的〈山鬼〉,描述多情的山鬼,約了情郎在山頂相會,苦候多時,情郎卻不至,於是發出「歲既晏兮孰華予」的感歎。她以為情人不來,可能因為嫌她年紀大了,「色衰愛弛」,「不許人間見白頭」。或許,織女也有同樣的疑慮。 「春波碧草, 曉寒深處, 相對浴紅衣」,這幾句,織女把上一句的思慮拋開, 繼續沉醉於比翼雙飛的想像。她想像:在一個春天寒冷的早晨,飛到一處遠離人踪,草綠、水清的地方,在那個獨有的小天地,雙雙嬉水耍樂。這也是織女對愛情的憧憬。「相對浴紅衣」出自杜牧的詩:「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鴛鴦的羽毛, 色彩斑斕,紅衣指鴛鴦的羽毛。   詞中的主角是一位織女,與小說中人物的身份不符,這是金庸忽略了的地方。
kjy10b-20121209
icon22
綠滿窗前
2012.12.09
談默書
   中學時,學校很注重默書,文言文不用說也要背默, 語體文則必定要讀默或默生字詞語。因為經常默書,使我熟習課文,掌握字詞,得益很大。 記得除了平時要默書之外,每學期三次考試中,也要考默書。語文試卷的第一題,就是默書,主要抽默曾經默過的文言文。例如,默寫〈岳飛之少年時代〉,由「岳飛字鵬舉」起,至「盡得同術」止。或默寫白居易〈燕詩〉全首,等等。當時的老師認為,平時默過,很快就會忘記;重新溫習,再默一次,則可以記憶很久,甚至終身不忘。 我非常同意老師的看法。不錯,溫習再溫習,讀完再讀,可以歷久不忘。不難發現,很多人離校多年,還能背誦〈將進酒〉、〈陋室銘〉等詩文,相信必然是經過多次溫習的結果。 二十年前,我經常到學校探訪,偶然也發現學校有考默書的。但由於那時語文教學的側重點有所改變,有人認為語文教學是培養語文能力,語文試卷應考核語文能力, 不應考記憶。大勢所趨,默書的考核也漸漸絕跡。我覺得很可惜。現在強調學校校本,真希望學校能把默書列入語文考卷裡。 知道很多學生以背書為苦事。因此,我在中學任教時,在背默之前,我會叫學生先在課堂裡齊聲朗讀課文, 每天讀一兩次。以我觀察,讀得十數次後,學生大都能背得七八成,只要默書前一晚,在家稍加溫習,就可應付裕如。由於不是集中於一天,而是分開多日來誦讀,相信學生不但應付了當前的默書,也會記得長久。 背默、讀默外,我還加一項「課外讀默」。我用報章、雜誌作默書材料,藉此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讀物時,也留意一些陌生字詞,同時也可讓我得知學生真正的程度。 十一月二十六日《明報》有一篇調查各校首屆文憑試成績的特稿,標題頗駭人,「中文成名校生升大死穴」, 報道頗多英中學生在今次的文憑試,中文科成績未達3 級,喪失入大學的資格。而中英文成績俱佳,入大校率最高的是鄧顯中學。該校校長劉志遠指出,雖然政府取消中文科的範文,但該校堅持要有範文,並加入大量文言篇章,要學生背書、默書。劉校長的做法,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