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30625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6.25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發展學生潛能 展現光芒
(本報專題)高主教書院小學部每年都會舉辦「學藝表演暨頒獎禮」,讓學生展示天主賜予他們的塔冷通。該校本學年除了安排體育、音樂、朗誦等傳統比賽外,更特別舉行魔方、英文打字、攝影等特色比賽。學生除了在典禮中為來賓表演,學校亦在操場展示學生優秀的書法、美術及攝影作品。每位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展現璀璨光芒。   六年級學生關敬達約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並在三年級加入學校弦樂團。參與弦樂團後,敬達有更多表演及比賽的機會, 當中,他也有參與校內的學藝表演活動,於同學及家長面前演出。「學校提供很多不同的樂器班,即使沒有學習過樂器的學生,都可以參加。」敬達感謝學校提供不同機會,讓他與同學發展才能。   另一位弦樂團團員、六年級的何君佑學習中提琴多年,也曾參與學校的畢業典禮、開放日等表演活動,以深化學習。   弦樂團中有拉奏低音大提琴、小提琴及大提琴等樂器的團員,所以,君佑提到在合奏時,需要了解不同樂器的樂譜,與團員互相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   參與活動 發掘興趣   籃球隊隊長高希樂亦感謝學校給予學生發展興趣的機會。他提到小時候接觸籃球時,已經對此運動深感興趣,後來知道學校有籃球隊,便在二年級加入,他說:「我喜歡團體運動。」   另一名籃球隊隊員黃子騰也是在學校參加籃球活動後,才喜歡上這項運動,及後更成功加入籃球隊。學生陳逸哲則是在爸爸的薰陶下,喜歡上打籃球,「我會與爸爸一起打籃球,也會一起看籃球比賽。」他除了參加校內籃球隊,也參與校外的球會訓練,加強在籃球運動上的技巧和表現。   重視學生全人發展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的學生個個身懷絕技,有賴學校重視學生的全人教育。校長林銀燕說:「學校除了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外,也希望為學生提供不同平台及機會,發掘及發展他們的才能,讓學生都能發光發亮。」   林校長提到,學校本學年新增魔方比賽、攝影活動等,希望配合世代的轉變,提供更多渠道及機會,給予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及自我肯定的機會。   招敏儀主任補充,學校提供不同的課外活動,包括語文、音樂、藝術、宗教、體育活動、制服團隊等;並在星期五的上課時間表中設有多元智能課,以發掘學生才能為目標。   發揮天賦 建構價值觀   學校幫助學生發掘才能,排球隊兩位成員黃培均及陳宥銘便在體育課中,展現出排球的天份,獲邀加入學校排球隊。黃培均因為身材高挑,在隊中主要負責攔網。此外,他提及在體育課中,也有機會發揮天賦,為同學示範打排球的技巧。   隊長陳宥銘說:「我接觸了排球之後,很喜歡這項運動, 想每日都有機會練習。」作為隊長,陳宥銘在訓練中也培養了責任感及關愛同學,他不但會鼓勵隊員,一起進步;也會在隊友受傷時,主動安慰及問候他們。   參與學校田徑隊的董匡正提到,在比賽中有時也會遇到困難,但當他看見在看台上的同學及教師為運動員打氣時,他就會振作起來,持守「堅毅力行」的校訓精神,克服挑戰。   另一位田徑隊成員李津毅擅長短跑,他提到跑步是一項不斷挑戰自我的運動,現正朝著以七秒多的時間內完成60米賽事的目標進發。   期望學生具備「6C」能力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中學部及幼稚園部於本年一同慶祝65周年校慶。林校長提到在發展學生天賦的同時,學校亦一直保持與中學部及幼稚園部的聯繫,例如在運動會、科學實驗日活動中,也會邀請兩校學生參與,加深三校學生的聯繫,達致「一條龍精神」。   藉著一系列培養學生天賦的活動,林校長表示,學校期望學生在畢業時具備「6C」能力,分別是「好奇心(Curiosity)」、「創意( Creativity)」、「協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以及「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吳)  
kjy01_20230611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6.11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推廣中華文化
(本報專題)沿著樓梯走上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四樓樓層,你便會看到一幅描繪中國不同朝代特色事件或人物的壁畫,包括秦朝的兵馬俑、萬里長城; 漢朝發明了造紙技術的蔡倫;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等。繼續沿著壁畫走到走廊盡頭,便是學校新建的「翰文軒」: 一 個充滿不同中國文化藝術的房間,校長胡艷芬說:「希望小朋友一踏入四樓,便知道這是中國文化的學習園地。」   這幅壁畫由該校視藝尖子小組學生繪畫而成,其中一位成員、六年級學生黃偉茹說,他們共花上三個星期六為壁畫填色,「這次活動增加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   偉茹負責繪畫國寶熊貓的部分,在過程中,除了加深她對國寶的認識外, 她最印象深刻的是由其他同學繪畫的兵馬俑。偉茹在五年級的中文課中曾學習過兵馬俑,但這次聽到老師在繪畫前的介紹,又在翰文軒見到相關的擺設後, 便對它有更深入的認識。   「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所以由牠開始,帶著學生從壁畫中經歷不同朝代。」副校長陳藹欣解釋,在壁畫的最開端繪畫熊貓的原因時說。她指出壁畫中,畫有杜甫、李白、岳飛等人物,這也配合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內容。   陳副校長補充,稍後將會邀請學生拍攝影片介紹壁畫的內容,並在壁畫中加入QR code,讓學生欣賞畫作時,能同時觀看影片,深入了解歷史及文化。   翰文軒營造氣氛  幫助學生投入學習   同在四樓的「翰文軒」放置著文房四寶、風箏、臉譜、皮影戲等,營造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氛。謝美鳳主任說,這些擺設也配合課程內容,例如五年級學生學習兵馬俑內容時,教師便可以運用兵馬俑擺設,加深學生認識。此外,展品旁也設有QR code,學生在小息時可以用平板電腦及耳筒,聆聽教師的聲音導航,及閱讀教師準備的簡報內容,認識其中的歷史及典故。   謝主任稱,現時中文尖子組也會在翰文軒上課,將來也計劃移師部分中文課至翰文軒進行,「希望這氣氛能令學生更加投入學習。」   多元智能課  中華文化活動   該校近年推廣中華文化,除了完善硬件設施,也為學生提供不少課內及課外活動,例如中華文化日小息時的背誦古詩活動,及在多元智能課中的剪紙、皮影戲、港瓷及粵劇活動等。   學生黃偉茹除了參與以上的壁畫活動外,她亦在多元智能課中製作了港瓷,「我們在瓷碗上畫上一些藍色線條。」她表示,教師除了介紹港瓷的歷史外,亦提到這傳統手藝日漸式微,「這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手工藝文化,所以很值得認識及保存。」   五年級學生黃琛暘則在多元智能課中進行了粵劇活動,其中曾與同學用不織布等製作粵劇服飾,「老師帶我們出去看粵劇,我有留意他們衣服上的特點,再加入在作品中。」她在活動中學習到粵劇文化外,也學習到共同承擔的價值,「我們分組製作戲服,每人都有不同的工作需要承擔,才能製作出更好的作品。」   「我喜歡粵劇,因為這是傳統文化,戲服也很美。」另一位五年級學生葉晞桐說。學生製作戲服後,有機會在舞台上與同學演出《帝女花》。晞桐認為這機會十分難得, 因為在活動中也學習到不同的唱腔,加深對這傳統文化的了解。   新設校史室  展出學校珍貴片段   本年是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創校60周年,學校最近也新設了校史室,展出學校珍貴的歷史照片及展品。此外,校長胡艷芬提到,校史室更展出學校近年校本課程的資料,顯示出課程的發展。   胡校長表示,透過中華文化的項目,學生學習到不同的價值觀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而活動都是扣連不同科目進行,例如壁畫活動便貫穿中文科、視藝科、資訊科技科等, 「讓小朋友的學習可以更加完整。」(吳)  
kjy07_20230604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6.04
瑪利諾中學 林琪欣 林栢欣
姊弟倆並肩抵壘 互相勉勵
在瑪利諾中學就讀中四的林琪欣,及與她同校的弟弟、就讀中二的林栢欣,皆是香港壘球代表隊成員,二人並肩學習壘球,一起練習、進步、成長。他們均表示,在運動中找到自信與滿足感,也會為求進步彼此勉勵。   兩姊弟在參與壘球以前,早已於小學一起打棒球, 姊姊琪欣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參加,栢欣則由二年級開始,琪欣表示,最初是母親在補習社見到棒球興趣班的宣傳單張,被棒球運動服的造型吸引,於是鼓勵姊弟倆參與,兩人也逐漸被運動的合作與團隊精神吸引,栢欣表示,兒時也曾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總會被父親批評未能持之以恆學習,「唯獨是棒球和壘球,我們堅持到現在。」   轉投壘球 延續運動的樂趣   冠狀病毒疫情下,對年輕人造成很大的影響,琪欣和栢欣也不例外:學校停課、學習轉為網課、棒球訓練更全面暫停,琪欣有見及此,便開始在網上找其他運動參與, 找到壘球運動,「壘球和棒球的形式相似,於是便嘗試報名參加。」栢欣放學後也跟著姊姊到壘球場,觀看其訓練,當栢欣趁著場地無人訓練時也拿起壘球拋球,「我覺得挺好玩,於是也跟隨姊姊一起參與。」   他們參與壘球後,由於已有棒球的經驗,學習壘球很快便上手,他們形容兩者的模式相近, 也是在鑽石型的場地對壘,壘球場相比棒球場細;壘球所用的球比棒球大,球棒則較小而輕等,兩者也是兩支隊伍交替進攻與防守作賽。栢欣形容在壘球運動,他每次成功擊球也得到成功感,他擅長於外野位置,他總是在外野範圍盡全力跑,以期成功防守。   林琪欣現時是U15女子壘球代表隊,林栢欣則是U19 和U15男子壘球代表隊成員,二人也是學校田徑隊成員, 琪欣參與擲項,栢欣熱愛短跑,他們認為,因著參與棒球及壘球後,提升上下肢的肌肉力量,栢欣說:「田徑訓練我腳的爆發力,令在短時間跑得更快。」至於琪欣長期透過棒球及壘球的鍛鍊,增強了上肢力量,更獲體育老師發掘,邀請她加入田徑隊,專注於擲項訓練。兩姊弟剛在中學校際田徑比賽D3第一組賽事上,為學校贏得四面獎牌:琪欣在女子乙組鐵餅奪得亞軍,栢欣在男子丙組短跑200米、400米,以及4乘100米接力勇奪三面金牌。   二人並肩訓練 彼此勉勵   琪欣和栢欣感到能夠在壘球上一起學習實在難得, 他們回家後,不時互相切磋球技與策略,栢欣認為藉著交流,有助提升技術與思考外,也能增進姊弟情;琪欣喜見得到弟弟的陪伴,使她在發展壘球運動不感孤單,她希望繼續透過港隊的操練,使自己在壘球有所成就。   瑪利諾中學過去57年由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修會)辦學,來自美國的傳教士神父早年已把運動帶入學校,營造運動的氛圍,歷年來該校鼓勵學生參與運動,校長賴永春認為,欣賞琪欣與栢欣對壘球的熱愛,「能夠在運動找到樂趣,發展潛能。更從中發掘田徑上的才能,一展所長。」賴校長深信,運動有助青年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積極人生。(高)  
kjy13a_20230521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5.21
孩子學樂器
眾所周知,音樂可以陶冶性情,是一種良好和健康的嗜好。音樂也是一種跨越年齡、語言和地域的東西,任何地方和不同背景的人,都有機會接觸音樂和參與其中。音樂是學校課程中的一個項目,也是其中一種課外活動,因此受到不少家長的關注。從前,學習音樂並不常見,有些家庭甚至視之為奢侈嗜好,但是近年來,學習音樂愈趨普遍, 很多家長都會安排孩子學習樂器,成為學生們在學習以外需要兼顧的另一種技能。有些家長說安排孩子學習鋼琴是不足夠的,需要學習多一種樂器,才能滿足學業的需求。   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樂器變成了一種責任,跟建立興趣和嗜好很不同。興趣是讓孩子開心、愉悅的事情。但是,當學習樂器成為了一種責任時,而家長對孩子學習音樂的成績抱有一定期望時,孩子可能會感到壓力,可能將學習樂器視為像學校課程的科目一樣,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需要定期表現一些進步。要確認學習音樂的成績,家長便希望孩子考級,在一些家長的眼中,愈早考到八級便代表成績愈理想,甚至乎需要考到演奏級,家長亦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在台上表演樂器的機會,因為這些經驗和成績都讓孩子的履歷加分,也提升了孩子的競爭力。   當家長鼓勵孩子學習樂器時,應該留意孩子的興趣。不少孩子在催促下學習樂器, 可能一開始便感到很大壓力,對其產生負面印象。雖然能夠在考級中得到成績,但當考完所有級別後,孩子有機會認為任務已經完成,之後不再練習,也不再感到有需要接觸樂器,其實這是十分可惜的。在安排孩子學習樂器時,家長不應太過以成績目標為本, 應該了解孩子的興趣,嘗試讓孩子接觸不同跟音樂有關的東西,讓其選擇自己較喜歡的樂器,希望在過程中能夠對音樂培養興趣, 在不需家長催促下都能自動自覺地練習,久而久之,孩子便能對音樂產生長期的興趣, 不再是一種責任,也不再是作為學生的一種要求,這樣便能從學習樂器中得到更多。   重點: 1. 當學習樂器成為了一種責任時,而家長對孩子學習音樂的成績抱有一定期望時, 孩子可能會感到壓力。 2. 當家長鼓勵孩子學習樂器時,應該留意孩子對這有沒有產生真正的興趣。 3. 在安排孩子學習樂器時,家長不應太過以成績目標為本,應該了解孩子的興趣,嘗試讓孩子接觸不同跟音樂有關的東西,讓其選擇自己較喜歡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