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90127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01.25
上樑不正下樑歪?
我極嚴厲地限制孩子用手機,但孩子對我說:為何你時常機不離手,卻禁止我使用呢?我應如何處理這提問呢?  孩子的學習過程,最初是從身邊最親近的人處模仿而來;因此,我在這專欄不厭其煩地重覆著:孩子是家長的鏡,完全地反映著家長的行為。因此,家長在孩子面前的行為就要非常小心,免得孩子學了些不良的行為。我也曾列舉過一些例子, 如講粗口和抽煙,都很容易污染我們的孩子, 今天,用手機竟也包括在內。 其實,現今的人用手機,其實是何等的普遍,但若仔細的留意一下,很多人都不是以手機作通話之用,連成年人,若有空閒的一分鐘,便會檢查通訊軟件,如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及Twitter等。於是孩子便覺得, 為何爸爸整天機不離手,而卻禁止我用呢?身為家長的,應撫心自問:我真的有這個需要,經常檢視這些通訊軟件? 如果真的沒有這個需要,家長就要戒除這習慣,如果真的有這需要,可能是工作上的需要,那就得向孩子解釋,那是上班的一部份,但也要自我克制一下,只隔一段時間才檢查一下,不要一坐下便只顧檢查手機,忽略了其他人的存在。 更不可用一些強權的說話來答覆孩子:因為我是大人,所以可以機不離手。因為孩子對這些話不會信服,同時也破壞親子關係,所以在答覆孩子時也要小心,不要隨便回應了事,孩子很著意你的答案,尤其對孩子有切身利益的事,如果家長覺得有困難回答的時候,不妨反問他們:你覺得爸爸這樣做有甚麼問題?家長就要聽聽他們的心聲。 最後,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問題,家長可以向孩子說這行為真的有問題,可以向孩子保證家長也會學習少用手機,以回應孩子的話。這樣,家長同時教導了孩子,面對不當行為應有的態度。 徐邦雄 父母經常禁止孩子使用手機,但向孩子說這事情時,自己卻時時刻刻在孩子面前運用手機上網,這樣令孩子覺得父母專制和不講道理。這時候,孩子可能跟父母爭辯為甚麼彼此的權利不同,父母可用手機但孩子不可,父母可能不知道怎樣向孩子解釋此事,同時他們又沒有樹立良好榜樣,這樣的家庭教育便會欠缺說服力,也會增加親子間的矛盾和衝突,也可能令親子溝通的機會逐漸減少及出現重大障礙。遇到以上問題,最關鍵的事情,就是父母有沒有在這行為上以身作則。 每位孩子都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在入學前,他們會模仿身邊的照顧者,如父母和家傭的行為。上學後,孩子除了在課堂和書本中學習外, 也有更多機會從身邊人身上學習。孩子除了學習到好的行為外,也會同時學到一些不良行為。因此,父母在家庭的角色最重要,除了以言語教導外,身教也是同樣重要。在教導孩子某些正確行為時,父母需要先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好某行為,需要達致言行一致,孩子不但聽父母的教導,也會同時觀察父母的一舉一動,因此父母的言行上,不應出現偏差。 有一個家庭,父母都要上班,於是聘請了一位外籍傭人, 負責家務和照顧就讀小學的孩子。母親對傭人的要求十分高, 因為不滿意傭人的工作表現,所以常常在家中或公眾場所高聲斥罵傭人,因此孩子經常目睹這種緊張的場面。後來,有一次家傭不小心將桌上的飲品傾倒,家長還未來得及反應時,孩子已大聲責罵家傭,甚至對家傭用了一些尖酸刻薄的說話和粗言穢語,活像他母親平時斥罵家傭時的態度和方法,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父母見到這樣的情況,感到大為驚訝,因為學校老師不會教導粗言穢語,其實孩子的行為是由父母長時間感染而造成的。因此,父母的身教在家庭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黃宗顯        
kjy07_20161030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6.10.29
知之不如樂之
天主教倫理神學有一個名詞,叫作「罪的氛圍」:指我們活在一個有罪的環境,因此免不了犯罪。人的意志固然重要,但環境恆常存在,影響力往往更大。 因此,今天不少專家都呼籲父母, 讓子女獨立一點,多做家務,學習自理。為我自己的經驗是:環境決定一切。 兒子兩歲,女兒剛出生時,我家曾聘菲傭。約三年後,就沒有再聘請了,成為無工人的環境。二者相比,深深感受到有人可指使,與自力更生的微妙分別。 我家菲傭離開以後,日常家務主要是我和太太負責,瑣事繁多,已經相當吃力。有一趟,兒子飲水時,一不小心,滿杯清水灑在地上。太太一看到, 氣得要命,連忙拿來地拖,把水漬抹掉。兒子站在一旁,誠惶誠恐。在過去,做錯事的恐懼,主要是害怕父母的責難,但是在沒有工人的日子,這種害怕又多添幾分內疚,因為自己闖的禍, 要父母收拾,不再是家裡有一個專人, 專門解決自己的問題了。因此,孩子對自己做事,會上心一點。 如果說上例是負面,也有正面的結果。沒有菲傭後,媽媽要親自下廚,而媽媽有時會邀請孩子幫忙,孩子會覺得很有趣。這有趣,既是新鮮事物的吸引,也是做助手的成功感。因此,孩子一不怕熱,二不怕危險,對於洗菜切瓜,顯得很有興趣。媽媽煮飯,孩子幫忙,一同用膳,寓生活技巧、親子溝通、團體協作於一身,是家有傭工者, 難以達到的教養境界。 因此,家境較差要親力親為的孩子,這未必不是福份。因各種原因不得不請傭工的家庭,也不妨多抓住機會, 讓子女「擔起頭家」;其實這不是粗活,反而是更好的學習。要小朋友吃得苦,有毅力,與其花大錢上什麼歷奇、軍訓,倒不如先解僱了菲傭。只是,這麼一來,誰要吃最大的苦呢?這就是人生的矛盾,以及客觀的困難了。 
kjy02_201604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23
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 親子共享書包圖書館
春雨綿綿,窩在溫暖的家裡閱讀是一件賞心樂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5年將四月二十三日定為「世界圖書及版權日」,以推動閱讀、宣揚關注書本創作和版權意識等。閱讀樂趣和好處多,親子共讀更有助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有利孩子的成長。  (本報專題)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於2014年引入一個為期三年的「書包圖書館」計劃,至今已舉辦四次「書包圖書館的計劃暨家長工作坊」(下稱「工作坊」),最近兩次工作坊亦剛於本年初完成,以推廣親子共讀。 促進親子互動 二年級生黃靄蕎和一年級生黃光柏的爸爸黃進傑,有份參加其中一次工作坊。黃太(蘇思敏)從前是幼稚園老師,懂得怎樣與兩個孩子共讀, 丈夫卻不太懂,於是報名參加了, 成為班上少數的爸爸學員。黃進傑說:「工作坊教導我們一些親子共讀的技巧,這些技巧很實用,我有很大的得著。」工作坊中,他需要回家實習,結果造就了一次一家人難忘的經歷。黃太說:「為隆重其事,我在當晚飯前向孩子宣布,飯後將有好節目—由爸爸講《爸爸的紅雨傘》(小圖), 孩子『嚇』得連忙說不!我跟孩子說,爸爸這樣努力去學習,我們要給他多一點鼓勵。後來,當他開始講時,因為緊張,滿頭大汗、手忙腳亂⋯⋯」無論如何,黃爸爸總算為建立與孩子共讀這個良好習慣掀開序幕,往後隨著他的不斷嘗試,講故事的技巧愈見進步,連他自己也享受閱讀的樂趣。「以前,如果孩子看不完或只停留在某一頁討論,我會覺得很浪費;現在,我知道陪伴他們慢慢細味書本的內容,引發他們的興趣,帶動他們去思考,並讓他們享受閱讀的過程,更為重要。為此,我不斷想辦法引導和鼓勵他們。」黃進傑說。 訪問當天,一直有在校內擔任故事媽媽的家長義工趙太(羅琳琳)亦前來,分享親子共讀的樂趣。趙太的丈夫與黃進傑一起參加同一次工作坊。趙太提及就讀三年級的女兒芯賢時,說:「芯賢和曾在這裡就讀、現已升中的哥哥,也很喜歡我跟他們講故事。有時我們會拿著一本書,或進行角色扮演,或輪流一人念一段,合作把整個故事說出來,樂趣無窮。」 趙太同意共讀是有助親子溝通和互動的好方法。儘管孩子的功課日益繁重,但他們都盡量抽空去共讀。黃太說:「我們現在會利用早餐後與上學前之間的十多分鐘去共讀。爸爸有時可能因公夜歸,但早上這段時間則一家人也會齊集,正好用來共讀。」黃氏姐弟十分喜愛閱讀,這天訪問時,大人們在學校的圖書館裡聊天,他倆就安靜地在旁看書,看完一本又一本。「我們是公教家庭,家裡藏書除了《聖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麼種類的書都有。孩子可透過書本,認識世界和名人生平。有時,我們遇到疑難,譬如怎樣教導孩子有禮貌,也會嘗試從書本尋找指引。我們還習慣帶一本書外出,打發日常生活中的等候時間。」黃太說兩姐弟還因為共讀,感情很要好。趙太和黃氏夫婦都指: 自親子共讀以來,自感與孩子親近多了。 善用社區資源 「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多點認字,而是藉此打開話匣子, 讓親子之間以閱讀書本為媒,共同享受一段具質素的親子時間。」將「書包圖書館」計劃引入該校的圖書館主任朱肇羽老師說。五、六年前,朱老師已運用學校資源推廣閱讀,讓全校幾百名學生受惠;兩年多前則運用社區資源,邀請非牟利機構「書伴我行」與他們攜手推動親子共讀,得到馮立榮校長的支持。「書伴我行」送來了一個書櫃, 櫃裡有六十多個書包,每個書包內有三、四本優質中、英文繪本,並派出義工訓練老師如何使用,當時朱老師和馮楚穎老師也有份受訓。他倆連同黃海欣老師一起在校內帶領家長工作坊,讓家長懂得在學生借閱並把書帶回家後,怎樣進行親子共讀。三位老師喜見家長們看到共讀的重要性,並願意回家嘗試。   香港出版學會剛發表了「香港全民閱讀調查」,並呼籲市民「帶一本書上街」。該會以電話訪問了近一千八百人,當中近七成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有閱讀印刷書籍的習慣(不包括漫畫和教科書),近兩成人表示每週閱讀多於七小時,近六成人則每週閱讀一至三小時。黃氏家庭經常攜書外出的習慣,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親子共讀的好方法。(敏)    書包圖書館 書包圖書館項目由總部設於美國的書伴我行(香港)基金會所推動,提倡及帶領親子共讀。此項目為企業╱工作間及社會服務中心提供一個容易安裝及管理的外借圖書館,家長及小孩可藉此更容易地接觸到一系列高質素的精裝兒童書籍和光碟,以提高閱讀技巧和語言能力。 http://www.bringmeabook.org.hk/what-we-do/圖書館項目/書包圖書館項目/?lang=zh-hant  
kjy01_201511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28
2015-2016學年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 親子共讀座談會
(本報專題)閱讀有甚麼好處?怎樣吸引孩子愛上閱讀?彭培剛法政牧師提出十個鼓勵孩子愛上閱讀的方法;以書本作媒介,親子共享閱讀樂趣的方法確有很多不同的變化。彭牧師亦指出不同的調查同時反映香港在親子閱讀方面的情況,尚須各方面作更大的努力,首要是家長肯定和重視閱讀與良好的親子關係,兩者有密不可分的價值。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下稱「閱讀計劃」)於本月七日舉行親子共讀座談會。座談會開始前舉行本學年閱讀計劃啟動禮, 由(圖左一至五)主辦機構宗教教育中心主任彭培剛法政牧師、贊助機構東亞銀行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唐漢城、協辦機構代表天主教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廖慕賢及學校事務顧問蘇蘊珩、本報編輯陳幗慈、(圖左六至七)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副主席鄒小岳律師、聖公宗(香港)幼兒教育議會校長會主席黃冬娣校長共同主持,百多名有興趣親子閱讀的家長參加。 家校社會手牽手 啟動禮前,由唐漢城代表東亞銀行慈善基金致歡迎辭,並簡介東亞銀行慈善基金為申領綜援及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提供參加閱讀計劃的受資助名額,過去兩年獲學校及社會的認同,參加者反應非常熱烈。本學年開始,受資助的名額進一步增加,學生範圍由小學延伸至幼稚園。他感謝宗教教育中心及協辦機構的努力、教育界的關注,更欣賞宗教教育中心為參加計劃的家長提供支援及培訓。 隨後,由彭牧師分享近年親子閱讀的狀況。他引述該中心於2013- 14年進行的「親子閱讀問卷調查」(受訪對象為已參加閱讀計劃的家庭),該調查發現受訪的家庭尚未將閱讀列入首六項親子閒暇的活動。調查項目亦包括家中購置課外書籍的數量、父親及母親實際參與親子共讀的時間、次數、習慣等。彭牧師亦引述本港另一項以香港、日本、台灣三地的兒童為對象的閱讀及寫作習慣調查,指出該調查顯示香港的兒童在閱讀量和參與公開寫作活動所佔的百份比,均遠低於日本及台灣。他鼓勵在場家長由日常的家庭生活開始,透過閱讀,與子女探索書本的內容,培養子女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藉閱讀鞏固親子關係,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 滿室書香心連心 親子共讀座談會上,其中一位分享嘉賓為油蔴地天主教小學的學生家長金葉惠琴(見小圖)。 金太分享得著時,坦言參加閱讀計劃後才發現過往對選書的看法很片面,「原來一本好書的價值不是文字多寡,書本裡精緻的圖畫同時在傳達訊息;文字和圖畫都有感染力和令人感動的力量。」幼女去年參加閱讀計劃後,金太亦參加了宗教教育中心主辦的故事爸媽培訓工作坊。「女兒透過書本,進入故事,認識從沒接觸過的人物和世界。日常生活中,她會引用書本的內容、故事情節來思考自己的處境。」圖畫書《消失的魔法》和《Gu j i G u ji》都屬於閱讀計劃去年初小的選書,金太完成培訓工作坊後,曾接受邀請到學校跟其他的小朋友講故事。「那是非常難忘的經驗,很緊張,又興奮。小朋友喜歡聽故事,我給他們講這兩本書,他們的回應給我很積極的訊息。」   回顧首年參加閱讀計劃的經驗,金太以「感動」來形容她和女兒在圖畫書裡的發現,「這些書尤其啟發同理心。現在,女兒會以諒解和包容的態度看待別人,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座談會結束前,宗教教育中心副主任林秋月介紹選取合適童書的方法和途徑。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自2010學年由聖公會宗教教育中心創辦。本學年有107 所小學及幼稚園參加,其中31所為天主教學校(約700位學生接受資助)。除受資助名額,另設一般學生名額,供全港小學及幼稚園學生參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