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9120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11.29
「浮遊之樂」藝術節 利用海洋塑膠垃圾創作
(本報專題)美麗的海洋佈滿塑膠垃圾、鯨魚屍體胃部被發現有逾五公斤的塑膠廢棄物⋯⋯看到這些新聞時,你有甚麼感受呢?使用塑膠製品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但你有否想過這一時三刻的方便,會為環境、或同住在地球上的動物,帶來多大的破壞及影響?  根據環境保護署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廢塑膠在二○一七年仍然是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第三大成份,每日有二千一百二十四公噸,佔了都市固體廢物中的兩成。若要從源頭減少塑膠垃圾,實有賴各人改變生活習慣,除了自備購物袋外,自備餐具、餐盒、杯子和不鏽鋼飲管等,代替即棄的外賣用品,也能減少製造廢物。 為了讓公眾更親近大自然,思考個人與水之間的關係,藝術團體「誇啦啦藝術集匯」剛於十一月初,一連兩個週末在大嶼山的沙螺灣村,舉行第二屆大型戶外藝術節「浮遊之樂」,以「水」為主題在海邊演出互動體驗劇場、展出裝置藝術、舉辦故事及手工藝工作坊等,與參加者探討水的主題和「浮游」的意義。雖然展覽經已結束,但當中的環保信息值得繼續細味。  英國藝術家 作品反思極端天氣 藝術節中,其中一件高達七米、由藤和棄置膠樽等製成的海龍王裝置藝術《龍王》豎立在沙灘上。創作這個作品的藝術家,是來自英國的兩姊弟Sue Hill和Pete Hill;他們去年亦為第一屆的大型戶外藝術節,在沙螺灣製作地標雕塑作品《千里眼》。 本年,這兩位藝術家徒手使用藤和棄置膠樽,製作這海龍王裝置藝術。Sue透過大會網站指出,在與村民討論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決定創作主題時,曾構思過使用「十兄弟」、「孫悟空」和「美人魚」等,但後來當他們知道有關龍王的傳說後,紛紛認為海龍王象徵「權力、力量、運氣」,而最終嘗試製作代表面對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塑膠污染的廿一世紀海龍王。 Pete是跨界別視覺藝術家及極地科學家,他指出在沙螺灣逗留期間,看到海面上飄浮著許多膠樽、零食包裝等塑膠廢物,所以最終決定加入海面上撿到的塑膠,來製作這藝術品。 細小塑膠微珠 構成海洋污染威脅 沙螺灣三面環山,每到秋冬,北風便會把大量沙石隨海浪帶到沙螺灣,而傳說這裡一帶盛產海螺而得此命名。 第二件裝置藝術「海的控塑」便於村內的一條小溪展出,該小溪的上流放著一塊大膠片,然後隨著溪流展示出塑膠的分裂。這個裝置的藝術家及設計師李樹勳指出,這跟人平常看到在小溪的塑膠產品一樣,在上流時大多完好無缺,但隨著水流至下流時便會逐漸分成微小的碎片,散落在不同角落。 李樹勳並指出,雖然海洋裡的微塑膠小得幾乎看不到,但它們卻是會影響著新生魚類的發育,甚至是影響著整個生態的發展。因此,他便藉這個藝術品,呈現出放大一百、一千倍的微塑膠,讓參加者反思塑膠與大自然。 事實上,海水除了滿佈膠樽、膠袋等塑膠垃圾,去年香港大學一個關於地球科學的研究便顯示,香港超過六成的海水樣本,都含有塑膠微珠;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微膠塑珠是來自磨砂膏和牙膏等個人護理或美容產品。研究指因為塑膠微粒十分細小,在污水處理過後,仍然會有大量流入海洋,而去年在香港沿岸每平方公里的海域便找到約三十八萬粒微珠,反映海洋遭受污染。 藉展品感受與水關係 反思水資源浪費問題 除了以上兩個展品,藝術節上亦有一個外表如水滴般的《水濂洞》。這作品以竹為製作材料,由本地裝置藝術家及建築師陳建國和譚偉霖共同創作,以美學方式呈現不同國家的用水量,讓參加者感受人與水的關係,反思水如何以有限的生命為人類奉獻,及水資源浪費的問題。 「誇啦啦藝術集匯」是一個雙語學習劇場及非牟利藝術組織, 致力於培育年輕人,而是次大型戶外藝術節為小朋友舉行工作坊, 如「小船工房」,讓參加者以木造螺旋槳及橡皮圈製作及發動小船;亦有「精靈藍藍大冒險」尋寶之旅,讓參加者與家人一同在村內探索,利用自然環境為遊戲增添樂趣。(吳) 
kjy01_201901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1.11
聖羅撒學校 跨科學習 帶領高小學生 認識中國傳統
(本報專題)當學生身處於二千多年歷史的建築群中,猶如置身古代去體驗前人的生活。聖羅撒學校逾一百位小六學生於剛過去的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五日到西安考察,作跨科學習,認識當地文化與歷史,並參與領袖訓練活動,返港後在校園舉辦展覽,並當小領袖分享見聞。 在這次西安之旅中,學生前往兵馬俑複製工廠、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華清池、秦皇陵、西安博物館、小雁塔、大雁塔廣場、鐘鼓樓廣場等地方,他們返港後整理所學,分為中文組、英文組、數學組以及視覺藝術組別,以展覽帶出西安旅遊景點與文化色彩,並於十二月中開放給學生及家長參觀。 製作三百多件兵馬俑 學校內重現歷史場景 在這次展覽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全級學生共同製作近三百二十個兵馬俑,並由視覺藝術組合製兵馬俑坑於校內展出,務求讓參觀者如同置身於兵馬俑博物館之中,讓同學欣賞文物的壯觀面貌。 視藝組學生黃靖茹表示,為求迫真,兵馬俑坑後排設置復修區, 展示於運送回港期間遭破損的兵俑,「有如仿製在兵馬俑博物館中所見的面貌」。 該組另一學生陳希琳於展覽期間向來賓介紹馬俑製作過程:先以鐵線造成馬形肢架,再用報紙球包裹塑造成肌肉,以膠紙穩固馬的軀幹,再用黏土及泥塑工具造成四肢與五官部位;兵俑則於西安的兵馬俑複製工場製作,以泥土及兵模製成。希琳說,每位同學均製作兩兵一馬,共三百多隻兵馬俑梅花間竹排列。 學習成為小領袖 親歷其境認識歷史 該校舉辦的西安之旅展覽中,中文組以展板記錄五天的行程, 並以平板電腦展示網誌,向來賓分享學生見聞。中文組的陳貝翹同學形容,西安的遊歷令她感嘆於文化遺產的偉大,「尤其是看到秦陵兵馬俑的世界八大奇觀,同學目睹也嘆為觀止」。她表示親身到西安認識二千年前秦國的歷史與文物,加深認識中國歷史,「親身體驗好比單單看書本,印象更深刻」。 英文組的吳芊慧與同學製作英文版的西安旅遊小冊子,把景點介紹翻譯成英語,於展覽期間教導同學讀音。芊慧表示在網上搜尋資料時須加以查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向老師請教,「現場景緻壯觀,令我想再了解多一點」。她說,當走進華清池,認識唐代唐玄宗和楊貴妃使用過的溫泉遺跡時,場面令她難忘。 數學組的學生陳立鍶與另外二十多位同學介紹西安的氣候變化,立鍶說:「西安氣候很冷,日間只有三度,晚間跌至負七度。」另一組員陳卓嘉同學運用數學科的列表與複合棒形圖,對照香港氣候,顯示西安冬季的寒冷氣溫。 該校課外活動主任曾少萍老師指出,周年計劃以「培養學生領袖素質」為學習方向,故此整個旅程也著重領袖培訓,要求學生展示經驗。而西安的地理環境能幫助學生加深認識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她指高小學生以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共通能力,配合跨學科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室認識歷史文化,「學生需要多嘗試和表達, 才能應用所學」。 兵馬俑 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發現於一九七四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陵內陪葬的三個兵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總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坑內放置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七千餘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資料取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小五級學習粵劇藝術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另一方面,聖羅撒學校小五級的跨科學習透過認識粵劇的中國傳統戲曲,融入中文科、音樂科、視覺藝術科等課程。學生認識粵劇的歷史;創作劇本;學習唱、做、念、打的基本表演方式;製作粵劇髮飾;創作白欖等。 該校參與「傳承『動』起來:香港小學中華文化課程設計與推廣」,獲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協助該校教師策劃活動,四班共一百一十三位小五生於一月二十六日校慶日演出《穆桂英》、《竇娥冤》、《孫悟空借扇》及《花木蘭》。 負責老師吳美賢副校長表示,粵劇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能藉此認識整個粵劇製作過程,喚起學習興趣,同時傳承這中國的文化藝術。她又說,學生學習以沙的、鑼、鼓等作為配樂,並學習白欖創作,能加強藝術與音樂培育。 有份飾演穆桂英的學生張曉暄介紹花旦必用的頭飾「片子石」以及製作技巧,「共有七塊放左前額的頭髮上,用上金線抽出棉線,再插入鐵線造出花奔圖案」。她喜歡簡約花卉,在學習製作片子石時她揀選荷花,代表純潔。白欖創作方面,她說須配合三字句、五字句及七字句,並要求押韻,她會在網上搜尋相關句子作參考靈感,創作時配合故事內容,難度高但學習過程甚為有趣。 負責《竇娥冤》劇本寫作及旁白的鄧凱蕎說,同學的演出令她很滿意,創作過程甚有滿足感。凱蕎說,校方安排學生到油麻地戲院看粵劇,令她對粵劇有新的看法,「過去認為粵劇只適合長者觀賞,不適合兒童,不過花旦化妝後很漂亮,吸引我去繼續認識」。(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全港共有四百八十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的二十個項目,已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十個本地項目。(資料取自:康文署) 
kjy01_2016121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12.10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 圖騰藝術展
(本報專題)將軍澳天主教小學每年都會舉辦視覺藝術展,今年的主題是「圖騰」,意指民族、族群和當地人表達的特色,故此是次主題能讓各班學生展示他們的特性。視藝科周君瑜老師表示,現今人們普遍把圖騰當作紀念品;因此利用圖騰作主題,能讓學生學會欣賞其顏色、含義等,重新用藝術角度認識圖騰。 就讀五年級的麥嘉兒展示的圖騰作品,是五、六年級學生共同製作的,約五米高,是這次展覽中最高的製成品。「感到真的很自豪,我們先參考圖片再製作,沒想到會這樣高。」因為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始思考未來方向,所以跟老師商量後,決定用夢想職業作主題。同學們在作品四周畫上不同的夢想職業, 用木板固定,並用膠紙黏合。由於是天主教學校,作品頂部是一隻代表聖神的白鴿,再配合環保概念,以汽水罐作翅膀,使作品更具意義。製成後,嘉兒感到很滿意,因為做出來的效果非常棒。 六年級生劉文靜和洪丞鑌表示,製作過程十分好玩,「因為可以自由發揮, 又可以試用熱溶膠、釘槍等工具, 平時只會用到釘書機。」文靜說。丞鑌補充,鷹的翅膀經常掉下來,用普通白膠漿不夠穩固,因此要用到熱溶膠等工具。他們班所製作的圖騰,展現出學生六個年級的特性,最底層的是小花小草,代表一年級的脆弱性;二年級是代表單純的綿羊等等。這個圖騰最特別的地方,是紙碟上寫上各人的姓氏,象徵著全班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在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分工合作, 因為如果只有一個人製作,便很難製作出整個圖騰。文靜還說:「完成作品後要匯報,還可訓練我們的口才。」雖然過程好玩,但他們也面對一些困難,例如升降機裝不到這麼大的圖騰,他們便要合力把作品從六樓搬到一樓禮堂。嘉兒也表示,班中二十七位學生一起搬動圖騰,是最困難的事情;但是「一齊創作,一齊辛苦」,整個過程帶給她很多回憶。在面對逆境時,當想到那些畫面,便能克服困難。 教導嘉兒班級的周君瑜老師( 小圖右)表示,平時學生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因為自己畫的圖畫不美麗便會感到失望。這次展覽讓學生明白,只要集合眾人的創作和參與,就會出現美麗的製成品,學生從中也獲得成功感。另一教授視藝科的勞逸韶老師(小圖左)也提到,成果美麗與否並不重要,最重要是過程中學會欣賞別人,與人合作,最後學生能做到「不分你我,是我們班的作品」。老師還會跟學生一起嘗試不同的顏料、材料,例如周老師教導學生用原支顏料, 直接塗在木板上,使質感更厚、更原始, 老師和學生都能從中一起成長和學習。(妤) 
kjy11b_20160515_fade
藝文知趣
2016.05.14
黃色 向日葵
大家對於荷蘭藝術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畫作《向日葵》,未知是否會感到陌生,還是曾在美術館看過,或是在商店售賣的購物袋或文具部上,見過其複印本。 對於視覺藝術沒有多大興趣的讀者,且讓我告訴大家,《向日葵》是一幅油畫,畫有一個瓶子及數株黃色向日葵。從題材來看,或許大家會疑問這畫作何以廣受歡迎,並一度成為拍賣會上成交紀錄最高的畫作。 對於我來說,年輕時候已經很喜歡這作品。我喜歡《向日葵》,不單是為了那數株形態生動的花朵,也是為了畫家選用的黃色 —— 那不是一般的檸檬黃色,是明亮、飽滿的黃色,是看罷讓人感到溫暖、愉快和滿有希望的黃色。 據說,因為梵谷十分喜愛法國南部的陽光,於是在那裡租住了一所黃色房子;他把牆壁塗上黃色,並畫了共六幅向日葵,準備拼在牆上,造成教堂玻璃窗的效果。這是1888年的事情。 說到這裡,我得向大家坦白:這些對《向日葵》的認識,甚而對其喜愛,皆來自書本和畫冊圖片。直至某一天⋯⋯ 那天,我在美術館欣賞《向日葵》的真跡!我得告訴大家,那感覺是攝人的,就如小說家愛用的那句話:像雷電閃過一般。從畫布上塗有豐厚的黃色,以及那充滿躍動與力量的筆觸,我彷彿看見梵谷在作畫,並沉醉於他繪畫時的澎湃感情。這樣說來,好像難以令人信服,怎麽超過一百年時間,只是憑藉畫布上的色彩與顏料,就能跟畫家溝通?事情真的就是這樣奇妙!再者,感動的情緒久久繫繞不散,印象盤踞在腦子裡。或許,就是梵谷的獨特個性,讓他的畫作充滿熱情,擁有與別不同的魅力。 可是,大家未必喜歡梵谷的繪畫風格,還是喜歡較含蓄細膩的作品⋯⋯ 那不要緊!藝術作品的創作方法各具特色,風格殊異,只要大家能於課餘或閒暇時間,到香港各大小博物館或美術館走走,靜心欣賞策展人為大家用心安排的展覽,再嘗試了解藝術品的內涵,或會從中發現許多令大家感動的作品。不要呆坐在沙發了! 希望大家能在藝術館,渡過許多愉快而記憶難忘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