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212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2.12
德蘭中學推動STREAM教育
培育創意思維與藝術美
(本報專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科技演變則改善人的生活質素,德蘭中學校長葉妙顏認為, 透過STREAM教育,培育女生創意思維與藝術美感,更能改變社會,為有需要的人作出貢獻,從而學習德蘭中學主保聖女小德蘭的芳表: 「信靠上主、純樸平實、明辨是非、捨己為人、永不氣餒,並勉力實踐『慎思明辨』的校訓。」   葉校長指出,校方鼓勵學生在各方面把STREAM教育包括:科學(Science)、科技( Technology ) 、宗教╱閱讀( Religions╱Reading ) 、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在校園每個角落展現出來。例如校內的手繪樓梯畫、每樓層電梯門面的畫作、學校牆身壁畫等,也結合藝術創作與電子繪圖(簡稱電繪)的數位插圖技術。本學年,該校宗教室延伸的長廊,以電繪設計了多幅宗教壁畫,展現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所有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及部分家長也參與名為「恩臨天地」的繪畫創作。葉校長認為,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更能從作品意念中認識宗教信息,壁畫均繪上玫瑰花,顯示該校主保聖女小德蘭的美德。   自幼稚園已喜愛繪畫的中五學生吳泳緻,現於該校選修視覺藝術科及宗教與倫理科,她說,在老師鼓勵下參與不同創作,如設計樓梯畫、宣傳學校的橫額等,本學年她嘗試以視藝與音樂設計電梯門,她以電繪創作插圖, 編程編寫樂曲, Micro : bit 製作感應器, 展示S T R E A M 元素。當進入電梯內,Micro:bit 通過感應器收到指令自動播放樂曲,「平日老師和工友工作忙碌,當他們在電梯內聽到音樂,可以暫時放鬆心情。」   吳泳緻表示,希望藉著發明回饋學校職員對學生的付出,「學校於本學年的德行主題是『家庭』,為表達校方對所有同學的關愛而製作這設計。」她表示校方為學生提供不同創作機會,提升她繪畫的技巧與創意力,也能把設計品融入生活。本年是該校創校45周年,她負責設計校慶標誌,修讀化學科的高中學生在課堂中研發及調製薰衣草香味的酒精搓手液,於校慶活動中送給來賓。   設計與發明改善生活 該校已連續兩學年,在學與教博覽向教育工作者分享推動STREAM教育的成果,上學年分享為中一至中三提供的STREAM課程「STREAM for GIRLS」分享設計思維的教學經驗;本學年結合音樂科、宗教科、學校社工等組別合作,設計全校普及性的心靈藝術課程。   該校部分學生亦於去年12 月的學與教博覽展示STEAM作品。其中有份參展的「AI腦友Jinn」的中三學生,其作品於去年在Samsung Solve for Tomorrow 2021 學界科技比賽獲得中學組冠軍,同學們以AI人工智能技術設計一個守護長者身心健康的陪伴型人工智能機械人「AI Jinn」,特別陪伴及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人士,透過Al訓練提供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訓練,參與學生之一的何璧言介紹她們的發明時表示,設計「數字故事卡」提升長者認知能力訓練,增強專注、邏輯思維、記憶等能力;人工智能家居裝置「AI Jinn」機械人可作為辨認對象身份的功能,也可以幫助長者記憶家人容貌的訓練,協助長者鍛鍊短期記憶及認知。   「AI腦友Jinn」組員侯彥廷的外婆患有輕微的認知障礙症, 面對健忘問題令家人擔心外婆在家的安全,因而構想發明「AI Jinn」機械人;另一學生鍾樂然稱,香港面對人口老化,長者人口增加,透過科技能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也藉著發明守護長者身心健康的機械人,提醒大眾關注長者健康。學生均表示,藉此體會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從中幫助長者,帶出家庭與愛德的天主教價值。   善用科技,從而幫助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便是該校希望學生活所學, 理科及STEM統籌主任蕭煒炘表示,學生藉著參賽,過程中使用如3D打印、鐳射切割機、編程等儀器及電腦程式設計, 從發明惠及他人的生活,探索天主教核心價值。   修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的兩名中五學生蔡樂怡及姚采兒,去年11月與同學參與Project e Cube,自製逾250 多款以奶油膠設計的飾品:鏡盒、髮夾、手鏈等,在明愛賣物會中義賣, 並於校內的STEM週銷售。   學習營銷  經驗STREAM學習 學生蔡樂怡形容,由零開始直到產品成形,過程中需要作出不同試驗,例如奶油膠要在和暖的環境中製作才能擠出不同形狀;定價與包裝,也要考慮成本及產品的普及度。「能夠應用所學,如行銷理論及創意思維理論也能實踐出來,提升我在自主學習及對學科的興趣。」   姚采兒同學認為,大量製作產品並不容易,同學要在課餘時間製作,「每個款式也是獨一無二,儘管製作時間長,花上心機與耐性, 當想到物品用作義賣便感到有價值。」   任教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科主任梁淑茵認為,藉著活動讓學生體驗整個營銷環境,有助學生更了解STREAM 學習的體驗。   蕭煒炘主任解釋,活動以Project e Cube命名,即是工程設計過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以及學習體驗(Experiential learning)。學生透過設計思維的流程,引導學生期望營銷的產品, 「學生定立銷售對象再進行資料搜集,試驗產品並作出修正,運用科技元素,最後落實產品設計、包裝及發售。」整個過程正是經驗STREAM的學習。(高)
kjy01_20230205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2.05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
探索學生長處 發光發亮
(本報專題)長沙灣天主教小學(前白田天主教小學)位於長沙灣東京街的新校舍於2021年9月啟用後,更大的校園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發展「體藝校園」、「環保校園」及「書香校園」三大願景。   新校舍為配合體藝校園,設有兩個籃球場、視藝室、音樂室、戲劇室等,其中一個特別的設計便是籃球場上的圓環天橋「Circle We」,象徵聖母伸手環抱,給師生愛與關懷。天橋連接能容納超過500人的禮堂,時刻提醒教師發掘學生的長處,讓他們在舞台上發光發亮。   該校早前舉辦「體藝日」,為學生安排一系列運動、藝術及音樂活動,內容包括電子音樂活動、新興運動、管樂音樂會等,配合推展體藝校園。   「我喜歡這間新校舍,因為有更多空間做體育活動。」熱愛運動的五年級學生梁芊提說。體藝日的活動分布在籃球場、課室、禮堂等各處進行,梁芊提特別喜愛的活動—— 新興運動「雪合戰」便在籃球場進行。芊提需要躲避對手的豆袋攻擊,搶走旗幟,「就像我學習的劍道一樣,要想辦法攻擊對方,很有挑戰性。」   四年級學生陳浩霖也對雪合戰有很深刻的體會,他表示與隊友根據專長分工合作,參與田徑運動的他跑步快,便自薦搶奪對方的旗幟。他動作靈敏地躲避對手的攻擊及障礙,與隊友取得勝利, 「我喜歡體藝日,因為能與同學合作,參與不同活動。」   欣賞管樂團演出 為校慶發揮創意 學校在體藝日當天,邀請了管樂團到禮堂表演,副校長李慧玲表示,在活動前教師已預先向學生介紹音樂會資料及欣賞的禮儀,期望學生能投入活動中。而活動後亦有評賞活動,邀請學生分享感受,提升鑑賞能力。三年級學生關穎怡對於在音樂會中聽到管樂版本的卡通片主題曲而感到驚喜,與平常有不一樣的感覺,「現場欣賞使我與音樂更接近, 很好聽。」   在視藝活動方面,六年級學生温倚潼及伍文康享受與同學一起布置班房的感覺,感受到合作與共融。   為慶祝創校50年暨遷校1周年,陳齊欣老師指出,學校近來亦舉辦不同體藝活動,包括校慶徽號親子設計比賽、繪馬創作比賽等,讓學生及家長一起為校慶盛事,發揮創意。   環保校園 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關注 踏入這所校舍,從門口到樓層都能見到不同的綠色植物,學校又安裝了太陽能發電系統及具智能環保設計特式的課室,凸顯環保校園的特色。   陳啟邦主任表示,學校透過不同的活動,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關注,了解不同環保議題,包括參觀廚餘回收中心,教他們珍惜食物;也讓學生在校園種植了檸檬、薄荷葉、班蘭葉等植物,學生親自照料及收成後,「把收成與家人分享,或做義工服務時,分享給院舍的老人家,用他們親手栽種的成果,回饋社會。」   書香校園 融匯各科知識 學校的圖書館外有一片草地,除了呼應環保校園外,學生也會拿著圖書館的圖書,坐在草地或椅子上,邊曬太陽,邊沉浸於書海中,展現書香校園的特色。   圖書館主任潘燕愉老師說,圖書館藏有20,000多本書,涵蓋正向教育、STEAM等主題, 吸引小朋友到圖書館借閱,主動尋求知識,「學生喜歡拿著書本到草地上閱讀,享受氛圍。」   此外,圖書課也與各科目合作,融匯各科知識,訓練學生創意思維的能力及共通能力,例如配合中文科教學生撰寫文章撮要,「訓練學生對資訊搜尋及組織的能力, 從閱讀中學會自己發掘不同的資訊。」   李亞妮主任補充,學校除了設有恆常的閱讀課及早讀課時間,提升學生自學及閱讀的興趣;「大哥哥大姐姐伴讀計劃」也培育高年級學生說故事的技巧,然後再由他們帶領低年級學生閱讀,一起培養閱讀習慣。   生涯規劃 發掘塔冷通 「最簡單的生涯規劃,就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找到欣賞自己的地方。他們只要找到長處,將來便能根據長處,考慮升學、就業路向。」校長謝至美說。   她提到搬遷至新校舍後,繼續發展「體藝校園」、「環保校園」及「書香校園」,期望學生在學業成績以外,可以有更多機會發展所長,重拾信心,學會欣賞自己及別人。因此,學校亦善用校園空間,讓學生體驗更多活動, 在不同領域探索自己,發掘塔冷通,為自己訂立目標和理想。(吳)  
kjy14_20230115 f
400400視藝
中學視藝廊
2023.01.15
喜樂中學 - 中學視藝廊
kjy16_20230108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1.06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海洋拾荒圓環保使命
(本報專題)「我第一次潛進海底清理垃圾前,只知道海洋污染情況嚴峻,沒料到在海底兜了幾圈,發現海床盡是人為製造的垃圾,包括遊船河人士所棄置的酒瓶。垃圾沉得很深,要由潛水員撿拾,才能夠清理得完。」聖母無玷聖心書院學生余凱文參與了校內的「海洋拾荒──海洋保育計劃」後, 希望為人類大家庭的兄弟補償,更努力地為減少污染而改變生活習慣。   凱文與另外四位同學修讀專業潛水訓練課程並通過考核,成為國際認可的開效水域潛水員,繼而進修「打擊海洋垃圾課程」, 先後八次到西貢一帶海域清理海底垃圾,包括電子廢料及玻璃瓶。他們記錄海底垃圾的數據,並加入到全球數據庫中,協助國際組織制訂固體垃圾管理政策。   他們回到學校後,與同學分享海底的驚險之旅,從而推動校內的環境教育活動;又與同學到西貢一帶海灘清理垃圾,鼓勵低年級學生利用廢物,創作以環保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八次潛水的難度不斷提升,讓學生為更遠大的目標服務……保護環境不會是一帆風順,但我們相信天主會幫助我們克服困難。」五位學生每次出海潛水前,校監鍾妙嫦修女與師生皆為他們的平安祈禱,並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出海清理垃圾,抑或創作教育展品,皆為履行大地管家的責任。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的辦學團體聖母痛苦方濟傳教女修會, 分享方濟大家庭珍惜萬物的愛心,該修會的鍾妙嫦修女與教師齊心在校內推動宗教教育,透過早會演講、回收廢紙及利用廢棄木材製作校園家具等行動,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愛心。校長莫潔如盼望學生從中感染方濟精神,珍惜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助關係,也要關懷弱小。   為受困魚兒解開「鬼網」 近年海洋生物面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嚴重威脅,魚類經常被俗稱為「鬼網」的廢棄漁網纏繞,只能夠痛苦地等待死亡。參與海洋拾荒計劃的學生余凱文穿上漆黑的保溫潛水衣,戴上厚重的保護手套,背負沉重的氧氣樽,潛進至少十多米深的水底,清理鬼網及其他垃圾。   凱文為香港海洋被污染而痛心,也為魚兒的歡迎感到安慰,「潛水是個美妙的過程,某次我看見一大群小魚圍繞著我轉圈, 而腳底盡是珊瑚的漂亮的美景。」海底的美麗打動了凱文的憐憫之心, 讓他咬緊牙關完成任務,盡力執拾垃圾, 「海床那可怕的壞破景像,提醒我要更用心養成環保習慣,以往我只是少用即棄用品, 現在會主動跟朋友分享海底的經驗,鼓勵大家多從源頭減廢。」每位參與潛水的學生揀選了一項專門的海底研究題目,凱文選擇研究珊瑚,也主動上網學習相關知識。   另一參與計劃的學生梁愷童坦言,爸媽原先非常擔心她的安全,不批准她潛水, 「我再三請求他們讓我參與環保工作,終於得到他們認同。」愷童與同學裝備了保命技巧,包括學習水底手語,以便在寂靜的環境中溝通,例如氧氣不夠時,潛水員要向夥伴搥胸,幸好他們一路平安,從未發出緊急訊號,「最驚險的一次是我專心為海刺拍照時,被暗流推至遠處, 膝蓋也被海刺刺進皮膚內, 最後毋需拔刺,由它在身體內自然分解……我欣賞到香港最大片的珊瑚,為這份美麗感到『悲哀』:原來是由白化或變螢光色所致。」   創作環保藝術作品 凱文與愷童等高年級學生將海底裡的所見聞所聞帶到學校,低年級學生以相關題材創作視覺藝術品,表達他們對環保的反思。中二學生王淑儀與組員以顏料及塑膠製成了一座由海洋包圍的小島,海洋雖然充滿生命力,但小島其中一方受廢料所污染,帶出環保工作刻不容緩,鼓勵作為天主子女的世人,應珍惜地球資源。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重視環境教育,讓宗教科、科學科、地理科及生物科等在環保教育上相輔相承,淑儀透過相關科目認識污染問題如何影響生態系統,以及拖網對海床的傷害。   中一學生黃欣翹透過藝術創作表達樹木對環境的重要, 希望鼓勵到校參觀視藝作品及展板的訪客珍惜樹木。   環境教育組負責老師劉耀琮愛好潛水, 他在「香港教師夢想基金」資助下,將嗜好變成教學計劃,「這活動的重點不在於學習潛水,而是鼓勵學生保護環境,並讓他們了解到,每個人皆可以成為『小小科學家』, 探索科學知識並培育對環境的責任感。」   五位參與海洋保育計劃的潛水小健將計劃於本年春季再次到海中清理垃圾。余凱文對下一次的海底之旅充滿期待:「看見海洋少了垃圾,令我感到快樂又滿足。」(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