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創作天地
2016.12.17
創作天地:文章 2016.12.18
我的小傳
十一年前三月十九日的早上,一陣慘叫聲打破了眾人的美夢。原來在瑪麗醫院有一個小寶寶出生了,那個就是我。
我家裡有爸爸,媽媽和我。他們十分疼愛我,好像把我當作天使一樣。我從小活潑開朗,也是家中的「開心果」。每次做功課時,也不能專心致志,導致學業成績一落千丈,令媽媽非常憂心。我最討厭看英文書,因為大部份英文書都用了很多複雜的英文生字。我一點也看不明白這些故事的內容,所以我對英文書毫不感興趣。不過,我上課時常常主動回答問題,經常獲得老師讚賞,所以我活潑開朗的性格,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的。
我的興趣是花式跳繩,每週末我都會練習。這項運動除了能讓我強身健體,還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有一次,我學跳繩時,教練提到下個月將有比賽,他提議我參加,但我沒大信心,所以就拒絕了;但教練卻鼓勵我,結果我亦嘗試一下。經過一番努力的練習, 我還是在比賽中過度緊張,而表現失準。最初我認為能拿取獎牌或獎杯,是不可能的事,但我卻取得銀牌。經過這件事,我提升了自信心,之後無論參加任何賽事,我也不會感到忐忑不安,而是笑逐顏開的迎接挑戰。
現在,我是一個六年級生,卻從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孩,變成一個沉默寡言的青年⋯⋯
謝鈞渝 聖嘉勒小學 六G
校園秋色
秋天來了!秋天來了!樹葉落下來了,花朵枯萎了,天氣乾燥了。
當你仰望長空,一朵朵雪白的雲兒,像一隻隻白海豚在天空中,快樂地玩耍。
迎風而來的秋風,輕輕地撫摸著我們溫暖的臉蛋,讓我們感到涼快。秋風也像一個害羞的女孩,一下飛到牆角,一下飛到我們的身旁,像是和我們玩耍。
走近一看,可以看到一棵又筆直又高大的石栗樹。石栗樹的樹葉從樹上飄了下來,像一隻隻翩翩起舞的蝴蝶。我走近大樹,撿起一片樹葉。樹葉的葉片很薄,摸起來有軟軟的感覺。
校園的秋天真是太獨特了!
黃婧雯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五A
牡丹花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種喜愛的花,尤其是女孩子,那種花就像代表了那女孩的性格,將來想成為怎樣的人,別人如何看她。而我最喜歡的花,就是牡丹花。
牡丹花是一種落葉小灌木。它可以用種子來繁殖下一代。它的花瓣有很多,層層疊疊在一起,像穿上一條雍容華貴的晚裝,漂亮極了。到了初夏,它盛放著白色、紅色和紫色的花,令人目不暇給。它比水仙花優美,比君子蘭高貴,更比玫瑰堅強,所以人們都稱它為「花中之王」。
牡丹花很高貴,但是花期卻非常短。有一次,我買了一盆百花齊放的牡丹花,我每天都用心地照顧它,但它過了一兩個星期就枯萎了。但是牡丹花又很團結。有一次,姑姑說:「當一朵牡丹花死了後,又會長出兩多朵牡丹花。」
牡丹花以它們團結的力量,才繁殖了這麼多子孫。我們也應一起團結在一起,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戚雅妍 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 六B
不一樣的夢
記得那是暑假裡的一天,媽媽帶我回家鄉四川,我和表哥玩了一整天,晚上表哥還迫我看恐怖電影。
看完電影後,我就躺在床上睡著了,我夢到一片漆黑的森林, 甚麼也看不見。當我準備離開時,突然看見了一隻沒有眼睛的怪物,那隻怪物虎視眈眈地看著我,而且張開血盆大口,好像要把我吃掉一樣。我不停地跑呀跑,可是我的腳像陀螺一樣,原地打轉, 怎麼也跑不掉。
叮叮叮,叮叮叮⋯⋯我被急促的鬧鐘聲吵醒了,我睜開惺忪的眼睛,手腳發涼,滿頭大汗。
這一場噩夢讓我感到非常害怕,我以後再也不敢看恐怖電影了。
張子揚 華富邨寶血小學 四信
不速之客
昨天,當我們聚精會神地上中文課的時候,有隻「不速之客」飛進了課室,原來「不速之客」是一隻圓形的飛蟑螂。
牠一飛進課室,首先看到蟑螂的大明大叫了一聲,其他同學看到了飛蟑螂後,都嚇得四散逃奔,場面變得十分混亂。那頑皮的蟑螂,不停來來回回地飛到同學的身上,把我們嚇得驚惶失措。
蔡主任為了讓我們冷靜下來,她說:「這隻蟑螂應該是我們第三十四位同學吧!」聽完蔡主任的安慰後,同學們不但沒有冷靜下來,還在恐慌中亂避呢!
蔡主任看到這情景後,實在忍無可忍,就勇敢地把蟑螂幹掉了。最後,我們平靜下來,繼續上中文課了。
劉珈麟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四E
手足情,微末心
我校是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學校一直秉承著方濟會精神──人人平等,手足友愛,不論是誰都是平等的。我校一直都以這種精神培育我們──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學生。
去年十二月份的聖誕聯歡會,我班負責包裝「愛心罐頭」送給長者。我們要在罐頭上,貼上寫有祝福語的紙卡。本來我認為這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可真做起來卻十分困難。因為我們想送給他們的祝福有太多,所以寫起來需要的時間很長。
我們用了大約一小時來寫祝福語的紙卡,結果老師說要加上圖畫,我們便急忙地畫上代表聖誕節的圖案。為何我們那麼急忙?因為這會縮短我們的聯歡時間。雖然我們想趕快完成愛心罐頭,但是我們想祝福長者的心永不改變。其實我們做愛心罐頭的原因,是令孤獨的長者明白,這世界上還有人疼他們;最後我們把所有紙卡貼在罐頭上,完成了!我把愛心罐頭交給老師,好讓他們送給長者。
我校一直教導我們要抱著「手足情,微末心」的精神去幫助別人,不管對方是富有的、貧窮的、友善的、不善的都去幫助,這才是聖文德的精神。
周嘉藍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六DS
最健康的課餘活動── 做運動
香港人工作繁忙,生活節奏緊張,往往忽略了做運動,究竟運動有甚麼好處呢?
在健康方面,運動可提升身體免疫力,減少患病的機會。例如游泳、跳繩等帶氧運動,既可促進血液循環,又可增強心肺功能;在運動中,呼吸會加快,肺部得到鍛鍊,肺活量也隨之增加。這樣,心肺功能便會更強健。
在結交朋友方面,運動可以讓我們學習與隊員們相處,特別是團體活動,如打籃球、踢足球等。我們可以通過訓練,鍛鍊彼此間的默契和合作精神。此外,我們還可學習與人溝通的技巧,增進彼此的友誼,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心理方面,我們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和讀書壓力,適量的運動,可令壓力得以紓緩。例如跑步、耍太極等,均使我們暫時忘記煩憂, 從而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總的來說,運動不但有益身心,而且還令我們精神充沛。況且,衛生署研究結果也顯示,運動能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令我們感到開心。同學們,你們想活得愉快些嗎?那就緊記多做運動啊!
張美玥 樂華天主教小學 六A


小學專題
2016.01.16
華富邨寶血小學 守本份做個盡責好學生
(本報專題)讀書求學問,也求做人處世之道。每個人生來就有多重的身份與責任,即使只是一個小學生,在校內和在家中都各有不同的角色。透過師長和父母的教導,以身作則,小朋友可學懂負責,善用天主賜予的塔冷通(才能)。
在華富邨寶血小學的早會上,職工連太(陳玉嬌)拿著日常慣用的掃帚和簸箕上台與學生分享「如何做好我的責任」。連太已在該校服務二十年,最近某天她如常在操場打掃,有個小一生突然走前跟她說:「嬸嬸,辛苦你了!」翌日,又說:「嬸嬸,多謝你!」簡單而窩心的讚賞是連太多年來每天緊守崗位的回報。作為工友,除了清潔校園,連太還幫忙在校務處打點和處理所有交費事宜等,每件事她都盡力去做。
師長以身作則
這天,連太再分享道, 某年路過洗手間,赫然發現廁所板上有便跡,原來是一個來港不久的小一生弄污了。連太本來有點生氣,但也按捺著性子,以不鹹不淡的普通話提醒那新生要保持衛生,又教他如何清潔,這個學生亦很聽話,他照著辦了。事後老師問起,連太當著師生面前嘉許這個學生負責任的行為。後來連太又見廁所板被弄污了,但這次那學生主動提出會自行洗乾淨;終於他真的學懂了,再沒有發生第三次同樣事件。連太從中明白到每個人都可以負責,只要給予機會嘗試便可;而學生一旦做到了,則要給予肯定, 使好行為繼續。很多學生也將連太的教導和幫忙銘記於心,她經常都在街上碰到學生跟她打招呼。
連太平實和生活化的分享,讓學生們反思自己的身份和責任。其中就讀五年級的吳立謙原來也曾受過連太的特別照顧。當年唸小一的立謙, 放完聖誕節假回校因掛念在鄉間的婆婆而哭泣, 連太安慰了他,並送上唸珠,祝福他。現在立謙長大了,並學懂照顧其他人。他現在是風紀、數學科科長、廚餘長(幫忙管理午膳廚餘), 在家則常幫忙掃地和摺疊衣服等。立謙自言喜歡數學,自小一開始,每年學期初他都舉手做數學科科長,協助老師追收功課,試過有同學不肯交功課簿,要請老師出馬,他並沒有因此而被嚇倒。聽了學校一系列有關責任(包括連太在內)的分享,立謙以他的母親為例,寫了一篇文章讚揚母親。立謙在聖誕前夕的跨班匯報時指出:「我也要學習媽媽。我要做個好學生,做好本份,將來報答媽媽」。他媽媽時常幫助新同事,也讓他學習到要幫助週遭有需要的人。
孩子信任自重
盡責、助人也是就讀六年級的何慧芯那篇跨班匯報文章的主題,她在文中讚揚一位熱心助人的同學, 從中她學到「要盡力地完成,不要放棄」的態度。慧芯是風紀、班長、中文科科長,她樂意在校內盡力協助老師維持秩序和服務其他同學;在家她則是個女兒和姐姐,由小學三年級開始,她經常主動洗碗、煮食等,以及最近幫媽媽帶初生的妹妹,好讓媽媽有更多的時間休息。「最初站出來服務其他同學時有點害怕,但老師對我說要有信心,才會做得好。」慧芯說, 她還為能幫輕媽媽而感到開心。
別以為只有高年級的學生才可以盡責,么兒在該校就讀小二的羅太(黃玉華)仍很記得兒子上完學校的「自我管理活動」工作坊回來,很雀躍地說他已學懂綁鞋帶的興奮之情,「他還主動說要幫手做飯,我們一起去買菜,他主動說要幫忙拿菜。從前叫他摺疊衣服,他急忙地胡亂摺疊,現在從學校學懂了怎樣做,反而做得慢了、仔細了。」羅太笑著說,目睹兒子的自理能力有進步,她甚感欣慰,「父母不要太過保護小朋友,多給他們機會去嘗試,使他們可從滿足感中建立自信,有助成長。」
該校校長黃德才表示,以提高自理能力和個人責任感作為今年主題學習月的主題,是基於在過往評估中,學生在自發自理方面的情況稍遜, 因此去年十一至十二月期間,校內各科配合主題編訂和統整課程,讓全校學生學習「守本份、盡責任」。課程統籌主任鍾苑茵老師指出校方還邀請了師生、工友、身為母親或警察的家長等在早會上談責任。另外,小一、小二生參加了該校與香港青年協會合辦的自理活動工作坊,教導學生執拾書包、掛外套和用掃帚等;小三至小六生則參加更新先鋒講座,了解犯罪的後果;最後活動以各級學生撰寫相關文章作跨班匯報作結。德育及公民教育主任盧寶臨老師補充,少子化及社會富庶使孩子趨向自我中心,但現今的世代愈來愈重視公民教育,孩子也要學懂負個人責任。(敏)


小學專題
2012.03.03
同創綠社區 平等共用設空間
(本報專訪)一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六上午,華富邨寶血小學和海怡寶血小學的數十位學生,懷著緊張的心情,聚集在赤柱。他們此行的目的並不是遊玩,而是參與「校園同創綠社區」計劃,學習空間規劃設計,一嘗設計社區的滋味。活動後,來自華富邨寶血小學的四位六年級學生,與本報讀者分享這次實地考察的寶貴經驗。
走進社區 關懷傷健
提起在赤柱考察的經驗,四位學生(見下圖,左起)李伊楠、盧慧芯、郭穎恆和趙敬賢熱烈討論,難掩興奮之情。穎恆翻開手上的活動手冊,告訴本報記者當日的活動內容:「我們分組到訪赤柱社區裡不同的地方考察,包括海濱長廊、美利樓一帶、赤柱市政大樓、巴士站、道路交匯處和赤柱正灘。海濱長廊一處,我在組員陪伴下,用眼罩遮蓋著雙眼走路,感受視障人士遇到的困難。我們發現那兒公共廁所門前部份的設計,為視障人士造成不便。」伊楠回味當日旅程,說:「我經常到訪赤柱,卻從沒有注意這個社區的綠化及無障礙設計,如社區裡的引路徑和輪椅斜道。我尤其喜歡市政大樓的天台花園,既環保又舒適呢。」
該校二十一位高年級學生分成小組,在建築師設計事務所的員工帶領下,透過互動的遊戲方式,認識赤柱社區,觀察社區需要和空間設計的關係。該校負責老師陳麗潔主任指出:學生除了接觸建築師設計事務所的員工外,他們更有機會與「再生勇士」傾談,了解傷健人士在日常生活上的需要,學習以社區使用者為本的規劃設計。敬賢點頭回應:「那天,我真的感到很快樂!那些大哥哥很用心為我們介紹建築的概念,『再生勇士』也樂意跟我們分享。」
發揮創意 共建社區
當日下午時段,參加的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工作坊,以赤柱正灘為設計主題,模擬規劃設計為兒童、傷健人士和社區居民,提供公平共享的綠化公共空間。四位受訪學生為本報記者介紹各組的模型設計,他們花盡心思,並分別獲得「最佳綠色設計」、「最具生命氣息」和「人人最LIKE」獎項。穎恆婉惜地說:「原來沙灘並沒有為體障人士而設的設施,他們不能隨意到沙灘玩樂,真可惜!」慧芯說:「對啊!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不同的設計,讓體障人士也可以享用沙灘,我組便設計了一座大橋,從沙灘上一直伸展至海中心,這樣,他們便可以在橋上享受海風,聆聽海浪聲了!」
是次半天的實地考察,的確刺激了小學生們的思維,他們在生活中學以致用。慧芯說:「我留意到在自己的社區裡,為視障人士使用社區設施的指引並不足夠,應加建更多的引路徑。此外,修平行人道的路面,以免傷健人士絆倒。」穎恆又說:「加闊行人道也是必需的,這樣,輪椅人士和行人便可一同安全地使用行人道了。」(蕾)
++++++++++++++++++++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進入或使用公共空間。小朋友,你知道公共空間在哪裡嗎?
廣義來說,城市公共空間意指城市內各建築物之間、公眾可以任意到達的所有外部環境空間的總合,這種空間關係依照不同的規模和層次聯繫在一起。從都市狹窄的街道和市集,至社區花園、廣場、球場等,都屬城市公共空間的範疇。公共空間可分為開放空間和專用空間,開放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公園等;專用公共空間如運動場等。(資料來源:「校園同創綠社區」活動手冊)
「校園同創綠社區」由本地社會企業Community Builders「社建師集」策劃、一所國際建築師設計事務所贊助。計劃自去年十一月至本年二月舉行,以公共綠化空間為主題,讓小學五、六年級學生了解及學習社區空間綠化創作、以社區使用者為本的規劃設計。共有十三間小學參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