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611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11
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
看得見的歷史 承傳中國文化
(本報專題)高主教書院在校內建設「中外文物館」,成為本港首間擁有實體文物作為學習教材的中學,文物館化身成為「歷史書房」,帶領同學跨越古代時空,讓文物真實地呈現中國歷史。楊世德校長指出,中外文物館擁有實體文物作為教材,學生透過活學中國歷史,負起承傳中國文化的使命。   去年12月,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舉行祝福暨開幕典禮,也同時標誌著該校於本學年創校65周年。楊校長指出,中外文物館由2018年起籌建,館內的陳列早於2019年完成,因疫情延遲開幕。他指出,文物可作為中國歷史科的教材之一,期望透過中外文物館,為跨科組的中華文化獎勵計劃提供活動場所,促進學校間學與教的經驗交流,藉此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推動各地的中外文化交流。   楊校長希望,學生親身看到文物認識中華文化,當中涉及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 「這些思想與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相連繫, 也涉及愛與義德等價值觀。」   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佔地約500 平方尺,館藏包括合共51件文物及35 枚古錢,由新石器時代西元前4800年至清朝西元1911年,全部展品均由該校舊生李宗鴻院士捐贈及暫借,他希望文物能啟發更多學生喜愛中國歷史。   捐贈者李宗鴻院士是中國藝術品收藏家,2008年晉身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並於2009年獲國際中國哲學會青年學者論文獎。他自幼已熱愛文物,八歲時以60港元在古董店舖買下他第一個收藏品—— 元代龍泉窯青釉的茶葉罐,「當時店主見我年紀尚小,便半賣半送,以60港元的價錢賣給我,由此鼓勵我一直收藏文物至今。」   李宗鴻目前收藏逾1,000件文物,他現在協助母校成立中外文物館,認為學生藉著觸摸文物,能啟發思考,從而進一步研習及認識中國歷史。他亦期望藉此作跨科學習,「藉著文物看到古代經濟史,與經濟科扣連;如何燒造瓷器,便是涉及化學科的課題等。」   從文物探索中國發展   在中外文物館歷史最悠久的,是來自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彩陶網紋雙耳罐」,該文物用上黃河流域附近的泥土燒造成罐,以不同顏色的礦物質上色,繪畫成渦旋紋、水波紋、菱形紋、平行帶紋和棋盤格紋。經燒製後彩料不易脫落,藉文物反映當時對科技的貢獻;有展示來自東漢公元25 至220年的廣東窯系紅陶屋,此物與李鄭屋漢墓出土的陶屋相近;亦分別有來自春秋及戰國時代的青銅戈及青銅箭,展示兵器技術;不同年代的碗、盤、渣斗、小俑,以及錢幣等,均能反映不同朝代的生活與歷史。   目前共有10位學生擔任中外文物館導賞員,當中五位擔任導賞員的中四學生符茜喻、李諾瑤、郭子瑤、張栢翹及鍾慧瞳均認為,能夠親睹文物,讓他們更渴望進一步認識歷史。   李諾瑤說,初中認識中史時聽到不同朝代發生的事情,每一個朝代及君主的政策及背景歷史,學校亦安排學生參與不同中國歷史的活動,到博物館參觀等,使她愈發對歷史感到興趣;符茜喻最初以為中史多依賴背誦,內容沉悶,「但是接觸過後會發現當中有因果關係。」她表示從中逐漸引發她的獨立思考。   熱愛閱讀的郭子瑤認為,每一件文物也有它的故事,導賞時會以說故事的形式演繹,吸引人進一步了解;張栢翹認為到博物館參觀,有助引發他的興趣,探究古人的生活模式,促進自主學習。   該校畢業生陳詠琛現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二年級,2021年更榮獲香港青年史學家獎,她亦有份參與策劃印製《中外文物館》小冊子,她熱愛中國歷史,也影響同學留意到考古的興趣,張栢翹希望日後從事在中華文化或文物研究的發展;郭子瑤則希望將來能從事考古或文物修復的工作,藉以加深探索未被發現的歷史。   使文物成為歷史的導遊   李宗鴻近年曾協助教育局修訂初中中國歷史及歷史課程,他認為研究器物有助學生廣泛認識中國歷史的多元化,引起學生學習中史的興趣。   當參觀者走入展館,會看到不少教科書所載的內容,例如中一提及春秋時期的兼併戰爭,於春秋時代用作武器的青銅戈及青銅箭,「武器雖小,但殺傷力大,尤其青銅箭在戰國時期,一箭可以致命。」學生鍾慧瞳也認為,文物有助仔細地認清歷史,館內設置的時間線作參考,對比文物的朝代與年份,了解當時在經濟、政治的影響,帶出文物背後的故事。鍾慧瞳從師兄捐贈的文物中,讓她發現到,「原來文物可以提供深入的研究價值,歷史有句話『信而有徵』,讀歷史外,也要以文物來考究歷史的真偽,所以學習歷史時,文物是很重要。」   李宗鴻在《中外文物館》的小冊子寫道:「冀讓文物充當各師生的導遊,漫遊於古代社會的不同角落。」楊世德校長期望來訪者透過中外文物館,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 該校已聯繫高主教書院( 小學部),以及中西區的小學等,邀請他們前來參觀;另外,中外文物館已計劃於7月開放予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的教友參觀,分享館藏。(高)  
kjy16_2023060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04
參與海外無人機公開賽
張振興伉儷書院 體驗學習 實踐發明
(本報專題)張振興伉儷書院兩名中四學生李文碩及梁偉恒,早前代表香港到美國參與無人機公開賽中,憑著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平穩的駕駛技術勇奪兩大獎項,為香港及學校爭光。   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Nebraska Omaha)舉行無人機公開賽的最後一輪賽事,在美國時間下午時段進行, 香港時間相比美國快13小時,該校舊生及師生各自在家中收看由學校臉書的直播賽事, 靜靜地守候著李文碩及梁偉恒代表香港出賽。翌日,賽果出爐,兩人最終以總成績358分(滿分390分),在無人機公開賽Create Robotics World Championship的Create Drones賽事上勇奪Tournament Champion,同時在撰寫編程日誌、面試、參賽機件與賽事的設計配合度,成為全場唯一贏得Engineer Award的獎項的隊伍。   李文碩及梁偉恒與另一隊友於去年12月中參加香港青少年機械人學會舉辦「美國無人機公開資格賽(香港賽區)」奪得團隊冠軍,於本年3月25日至4月1日代表香港,到美國參加無人機公開賽。   赴美出賽前接近兩個月,他倆在校內進行飛行無人機訓練及組裝陸地無人機,差不多每天下課後也會走到禮堂練習,在場內放置柱架模擬比賽,當他們以為一切準備就緒,惟當親身作賽時,與平日練習有很大分別,「首天賽事名次已不斷落後,心情十分焦急,情緒難以平伏。」李文碩回想比賽歷程時說,在15隊參賽隊伍中,他們在首日排名第10位,當他們與隨隊老師賽後返回酒店休息時,眼眶已溢滿了淚水,頓時哭了起來,文碩為平伏心情外出一會,他後來得知二人一直悄悄地從後陪伴他令他感動,「當我返回房間時心情已平伏,便一起檢討賽事,到翌日表現逐步恢復。」   梁偉恒說,「這次比賽改善我在隨機應變的能力,正式比賽時許多狀況需要臨場發揮, 也按當時需要即時改良無人機的操作。」他也坦言,透過參與大型的國際性賽事,正是鍛鍊自己的情緒與適應心態的能力,「最初十分緊張,手也抖震,差點連無人機也無法操控。」   直到4月1日最後一輪賽事當天,李文碩及梁偉恒在美國專心應戰外,陪伴他們赴美比賽的舊生兼教學助理陳皓男在現場拍攝, 讓張振興伉儷書院舊生會的臉書專頁作直播,校友及師生們在港即時觀看賽事,一起為他們打氣。   舊生集腋成裘 支持師弟赴美作賽   李文碩和梁偉恒均表示, 是次勝出,除了他們互相鼓勵,在港師生及校友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李文碩表示,自從舊生會得悉他們在無人機比賽香港區選拔賽勝出,獲得美國參賽的資格後,一眾舊生會成員隨即為兩人赴美出賽著手籌款,短短一個月已籌得逾61,000港元善款,贊助他們的旅費。該校舊生會臉書專頁中,代表兩位同學感謝校友的支持:「感謝各位師兄師姐、振興人的慷慨解囊,我們承傳了張振興伉儷的芳表,好讓年青人可以透過知識看看世界,增潤自己。」   梁偉恒也感謝學校各持分者的支持,他更感激家人一直鼓勵自己參賽,「好使我愈來愈對編程感興趣,透過不同的比賽有助我發揮所長。」   事實上, 該校在過去八年來致力推動STEM 教育, 自2015 學年開始已鼓勵對STEM感興趣的學生參與相關工作坊及比賽,舉辦STEM考察團,教授編寫程式、組裝無人機等的創客課程;於2018學年為中一及中二級新設「設計思維與科技科」,在學校全面推動STREA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宗教(Religious)、工程(Engineering)、人文教育(Arts), 以及數學(Mathematics)。   設計思維與科技科科主任傅金添老師認為,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需要走出校園擴闊視野,不同形式的STREAM教育自初中開始,恆常課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該校在過去兩學年,中一級學生參與社企「歷耆者」的長者體驗活動,中二學生羅朝旭上學年在體驗活動中,曾飾演行動不便的長者,穿上裝有鉛塊的衣物,及使用會使人駝背的肩帶,模擬長者的生活狀況,該次體驗令他多關心長者;另一中二學生鄧詩琳也認為,在設計思維與科技科的學習,為長者設計口罩扣,紓緩長期戴口罩耳背痛的情況。她對於能夠製作出便利長者的用品,感到很有意義。   「學生透過體驗學習,引發同理心,更容易投入創作科技產品。」傅老師指出,學生過去學習在升降機的無觸按鈕技術、可放置於輪椅的機械臂協助搬運重物或幫忙開關門戶等, 也有同學近期設計智能求救平安鐘家居拖鞋(智能拖鞋),也是善用STREAM教育的成果,「為學生提供學習科技教育的機會,最終希望他們將來能貢獻社會。」   從體驗學習到實踐發明   梁偉恒同學有份參與智能拖鞋創作,他希望繼續藉著發揮對編程的興趣,關心長者的需要;中四學生吳文曄指出,初中的體驗式學習,引發他對科技創作產生興趣;中二學生黃子建及中一學生黃武嬌也先後代表學校參與不同的STEM比賽,在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賽事給人帶來成就感。   該校於本學年新設「福若瑟社會服務團」,學生於學年內參與不同的社會服務, 隨後在課程學以致用,發揮出同感心及同理心,設計相對應與科技、生活、宗教有關的產品。   張振興伉儷書院的辦學團體喇沙會,一向為貧困及有需要的兒童辦教育,副校長何泰安指出,校方教導學生認識學校主保聖若翰喇沙的精神——為有需要的人作出貢獻與服務,配合現今科技教育的發展,加入宗教元素,推動STREAM教育,使學生感同身受,為有需要的人構思及設計發明。(高)  
kjy01_2023052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5.25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聖母月為生命喝采
(本報專題)「大家知道這個長度只有6厘米的胎兒(模型),是受孕了多久的小生命呢?」葛達二聖堂堂家組劉凱琪醫生於5月5日應邀到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為該校主持聖母月培育講座, 高舉胎兒模型發問,學生踴躍舉手回答——雖然學生未必猜中,那是三個月大的胎兒,但他們皆深信:生命從受孕一刻已經形成,小朋友要回應聖母媽媽的邀請,關愛所有生命。   因應近年本地學生上視像課時或缺乏了老師的指導,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近年推動「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策略,讓學生挑選學習課題,同時引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探究性學習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該校學生於5月5日的講座上聽過劉醫生分享維護生命主保「瓜達盧佩聖母」在墨西哥顯現的事跡後,將新知識與宗教科及德育所學融匯貫通。   「天主與聖母媽媽最喜歡純潔的小朋友。」劉凱琪醫生表示,墨西哥原住民聖狄雅哥(Juan Diego)雖然只是一位年長農夫,但心靈純潔,才被聖母媽媽委託,向主教轉達聖母的信息,她勉勵學生保持謙虛與純潔,效法聖狄雅哥完成聖母媽媽給予愛的任務。   關心普世受苦生命   瓜達盧佩聖母的餘蔭,一度令南美洲恢復和平,劉醫生於席間詢問學生,刻下有哪些國家正處於戰事之中,學生紛紛提及烏克蘭與蘇丹等國,展現他們對世間疾苦的關注;當被問到可以怎樣幫助那些受苦的人時,有學生答道:「我會為他們祈禱。」這份宗教情操與同理心,贏得全場掌聲。   學生郭正軒學會更積極去尊重生命,希望主動關心鄰居,讓他們感受到天主的愛。另一學生張伊琳希望讓受苦的人感受到聖母媽媽的關懷,而看見別人滿足,她亦感受到喜樂。正軒與伊琳不約而同地堅信,這份關懷別人的動力,是來自聖母媽媽,他們享受與其他同學於聖母月內,在校內聖母山前為生命祈禱的時光。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於5月上旬,從葛達二聖堂借來一座瓜達盧佩聖母神龕,這面有一本教科書大小的神龕安放在該校宗教室,龕上印有聖母像與禱文,幫助學生從維護生命的角度祈禱。該座神龕早前已轉送到其他公教學校作巡迴祈禱。   當天另一位講者「爾臨媽媽」分享她照顧現年三歲、患上唐氏綜合症的兒子爾臨的經歷。爾臨這名字取自舊版天主經「爾國臨格」,意思為「(願)祢的國來臨」。爾臨媽媽明白到,自己要承行主旨,接受生命這份由天主所賜的禮物。   以母親的心推動宗教教育   「我於講座前擔心,學生不懂得跟爾臨相處,這煩惱最後一掃而空:爾臨爬高爬低時,學生擔心他跌倒,便上前攙扶, 又如朋友般相待。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正在開苗,是學生給我的一大禮物。」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蕭茵校長(小圖)席間看見孩子的窩心舉動流下驚喜的眼淚,因為她想起自己於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下懷孕的忐忑心情,「這經歷驅使我更積極將生命幅度置於學校教育之內⋯⋯老師透過小故事及生活片段,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教導他們珍惜生命。」該校以度身訂造方式製作英文科繪本,滲入天主教教育的五個核心價值。   該校於聖母月期間,亦在不同學科善用有關母親的繪本,幫助學生體會聖母以至媽媽對子女的愛;除了校長及老師於早會全校誦唸聖母經,基督小先鋒則協助帶領祈禱活動。   此外,生命教育亦滲入德育、學科以及校園生活之中。「我們鼓勵學生愛惜媽媽,就如愛惜聖母一樣。」低年級學生於聖母月製作玫瑰花手工,送給聖母媽媽,高年級學生於母親節前夕向已為人母的教職員致送玫瑰花及心意卡。   家校合作鼓舞青少年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的家長愛心爆棚,與學校合作推動生命教育。該校家長教師會主席高志超感激養父母給予他無條件的愛,「令我更用心分享父母的愛,也明白到家長一定要盡更大的努力,維持家庭的愛。」曾擔任職業足球員、現為教練的他,與學校老師合作,為學生提供足球活動, 讓校隊以外的學生亦能夠「跟操」,不拒絕任何學生。   「我們尊重每個生命,讓孩子發揮強項,而非只讓他們滿足別人的期望。」蕭茵校長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因為她深信,「小朋友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為自己選擇將來的路。」(鄧)  
kjy01_20230521 new 2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5.21
天主教博智小學
感.創.做 推動自主學習
(本報專題)天主教博智小學低年級學生在「LBD(Learning by Doing——『感.創.做』)」課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活動。其中,二年級學生余樂怡對聯課活動「我和植物有個約會」有最深刻的感受,「活動中,老師帶我們吃、喝及欣賞不同植物。」   在這個活動中,樂怡表示,老師準備了龍眼茶、花茶等供同學自由飲用,又在桌子上放著含羞草,「一摸上葉子,它便即刻合上,我感到十分好奇。」這活動引起樂怡對植物的興趣,主動上網及查閱書本知識。   天主教博智小學上學年開始參與「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專業團隊會定時到校,與教師團隊共同備課、觀課、反思,建立以學生為本的「LBD」常識科課程, 校長陳碧琪說:「希望小朋友愉快學習,能從活動中, 學習到知識,並同時栽培出優秀的教師團隊。」   學校現時除了為一至二年級學生安排LBD課堂,也在三至六年級的下午課堂時段,為學生設計校本LBD課堂,由老師挑選合適的常識科課題,與學生一起實踐學習,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參與及合作學習的能力。陳校長說:「在課程中,我們見到小朋友願意主動學習,亦會在過程中關心身邊人。」   認識自己、家人、社區   課程主任蔡子文以一年級的課程為例解釋,活動以脈絡形式進行,先讓學生認識自己,再認識學校及社區。為了讓新加入校園的小一生彼此認識, 學校為學生安排遊戲,讓他們了解同學的喜好、家庭狀況;教師更帶學生在校園內「尋寶」,認識校園環境及設施。學校也為學生準備工作紙,讓學生先猜想家人的喜好、夢想,然後回家再訪問家人, 看看自己對家人的了解。   蔡主任提到,活動大多以小組形式進行,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她最欣賞當小朋友於活動中出現意見分歧時,會尊重彼此的看法,透過協商討論去解決糾紛。   二年級學生梁賜樂在LBD課堂中,曾與同學合作運用水瓶蓋、毛毛條製作玩具船,「我們要自己上網找資料,看看怎樣製作玩具船,又要看看如何令它在陸地上『浮』起來。」最終,賜樂與同學運用磁石,使玩具船不在水中,也能浮起來。   賜樂指出,在製作過程中, 他與組員也有分工合作。因為他平日最愛拼樂高積木,所以他在活動中,負責拼砌及黏貼玩具船。他說,每位同學都有不同的長處,所以當按照各人長處分工,便能更快及容易成功。   四年級學生曾紫忻也曾在課堂中,進行濾水測試活動, 「在水瓶內放進小沙粒及棉花,然後把水倒進去,如果流出來的水是清澈,便代表實驗成功。」紫忻與同學在過程中,也不停嘗試,「太少沙粒及棉花便不能成功過濾,太多又可能會弄髒水。」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讓學生愛上閱讀 養成自主學習   天主教博智學校近年除了推行「LBD」課程外,亦致力推廣閱讀。學校為學生安排圖書堂「R課」及早讀課,鼓勵學生多閱讀。紫忻最喜歡閱讀推理小說,除了因為內容緊張刺激外,故事中有時也會教導科學原理,能培養她推理及邏輯思維。   本學年增設的「R 課」,在課堂內每星期分別以中文、英文、數學及圖書課循環模式,結合科本課程及圖書課知識,由科任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與科目相關的圖書,運用學校提供的網上平台資源,鼓勵學生在課後也能自學,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配合世界閱讀日,學校亦於每年4月舉行閱讀日,為學生安排不同活動,期望讓學生更愛閱讀。在本年的閱讀日中,學校除了安排話劇活動,更與學生創作圖書及安排書展等。   該校剛舉行59周年校慶感恩祭,校董李貴生讚賞博智學生及老師活出校訓「克明峻德」精神,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在學校朝著60周年邁向的時候,陳校長期望藉著鼓勵學生閱讀,讓他們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並透過LBD課程,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及對學習的興趣,校監李烱輝希望全體師生繼續承傳學校愛主愛人及校風淳樸的優良傳統,邁向新里程。(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