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_20151213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5.12.12
青苗天地〔2015.12.13〕:文章
兄弟情 張家樂 聖言中學 二戊 有種情比親情深,有個人比情人好,這就是兄弟情誼,這個人是兄弟。 我有一個哥哥,他是一個中六學生,與我就讀同一間中學。儘管他要面對文憑試,每天瘋狂地溫習,我們的兄弟情不但沒有疏離,反而更加融洽。每天,我們都有說有笑,一起返學和放學。 記得有一次,我跟他說自己的心事,他就鼓勵我和安慰我。當我被人責罵時,他會問我被罵的原因。如果是我錯了,他會解釋給我知道;但如果我是對的,他會幫我解決難題。還有,我有秘密時,也會向他傾訴。我覺得世界上, 我和他是最好的兄弟。有時,當我有功課不明白的時候,他也會抽空來教我。他就像一位專業的老師耐心地教我,直至我明白為止。 在我成長當中,兄弟情對我來說是最重要和很難得的,這可能是一生難能可貴的機會,他不論遇到困難或喜樂的時候,都為我分享及分擔,度過每日的時光。在我有難時,哥哥不計前嫌,毫不猶豫地對我伸出援手。總之,兄弟無法代替,兄弟情無法說明。所以我一定會好好珍惜他、善待他。 無用之用 鄭詠恩 聖安當女書院 五D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在世俗人的目光來看,一樣東西有用與無用,多以實用的功利標準去衡量,有實際用途的物件才有保留的價值。莊子所提倡的「無用之用」,就是與世俗標準不同,不標榜物件對其他人的用處,而是彰顯物件本身的大用,所以稱為「無用之用」。 在我們身邊,有一樣物件看似無用,但其實有很多用處, 這就是「樹」。《莊子》有這樣的一篇故事 ——《無用之樗》內容講述惠子和莊子因一棵樹而產生爭辯,惠子說他有一棵大樹,但樹的小枝彎彎曲曲,不能合乎規距,連木匠都不會看它一眼。莊子反駁他:「這棵大樹並不是沒有用處,只是你不懂得運用它。」莊子指出所謂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用」才不為人所用,而這種「無用」對於樹本身正是「大用」,因為這樹看似沒用,自然不會有人來砍伐它,但它卻因此不受侵害,能夠頤養天年。莊子又謂惠子,何不考慮把樹種在曠野, 讓遊人舒適的在樹下休息,這不就是這棵樹的大用嗎?  在現實生活中,樹其實有很多用處。第一,樹能減少土地侵蝕,在調整氣候上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二,樹可以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大量的碳儲存在組織內,又可以清潔空氣,把汽車等所釋出的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轉變成新鮮的空氣, 因為當葉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提供氧氣,淨化空氣;第三, 樹可以提供遮陰及保護,木材可以用來加熱及烹調,果子可以用來作為食物,根可以緊緊的抓住土壤,下大雨時才不會造成山泥傾瀉,可見樹的每個部份也有奇妙的用途;第四,樹木還可綠化環境,對眼睛的保養有很好的功效,當我們看書、看電腦以致雙眼疲倦,多看綠色可以放鬆眼睛,從而紓減壓力。   總括而言,不要看小我們身邊微不足道的東西,萬事萬物總有它的作為,所謂「無用」就是「大用」。 探訪老人家 馮雋皓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一D  小學六年級時,學校有探訪老人院活動。首先,我們和長者們玩遊戲「估估看」。我們準備一些圖畫給他們猜東西的名稱,例如:圖片上有一個蘋果, 誰猜對就有獎品,令長者笑逐顏開,大家都玩得很開心。 然後,合唱團的同學唱了詩歌,十分動聽。公公婆婆都熱烈地拍掌,令我們十分滿足。隨即就是送禮的環節,公公婆婆收禮物時都十分開心,令我們萬分滿足。一份小小的禮物,就能滿足長者,真是很值得。最後,我們和長者們握手和聊天,然後離開老人院了。想起長者們臉上滿足的笑容,大家都依依不捨。 這是一次難得的體驗,一個互動和互相支持的活動。我們和長者們聊天溝通時,我為他們帶來關懷和喜悅。體能上,我為他們做到的比較多,但和他們聊天時,他們也為我帶來知識和經驗。     經過這次探訪後,我領悟到一些人生道理:一句關心的問候對某些人來說,比他們收到禮物還來得實際和感動。期望我能夠再有機會,參與類似的活動。希望我將來有能力照顧我的父母,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培育之義。    
kjy10_20140316
icon19
青苗天地
2014.03.16
2014.03.16 : 文章
  樹 苗 陳楚明 聖言中學 二A  兩天前,在大陸生活的爺爺因中風而去世了。得到這個消息時,我默默地低著頭,不讓自己眼中的淚水湧出來。小時候,我和爺爺的感情非常好,幾乎是形影不離。但自從我搬到香港居住後,就很少聯絡了。每次爺爺打電話過來時, 我只是冷淡的回應幾句。我好後悔,我為甚麼沒有理會過爺爺?為甚麼我沒有關心過爺爺?  哪怕只是和他聊一會也好啊,但現在,我又能為他做甚麼⋯⋯  爺爺溫柔的笑容⋯⋯  爺爺慈祥的目光⋯⋯  爺爺那乾皺皺但溫暖的手⋯⋯  這些,已經再也不能擁有了。小時候,有一天,我以為爸媽不要我,所以讓我待在爺爺的家,就大吵起來。其實,當時爸媽只是外出工作,才讓爺爺來照顧我。可是,讓一個小孩待在一個從沒見過的人家裡, 我又怎會不害怕呢?記得當時爺爺看到我這樣,就走了過來, 遞了一顆種子給我,說:「你父母只是去工作而已,不用害怕。來,這是幸福種子,把它埋下,有一天它就會長出幸福樹來。」我半信半疑,接過種子,然後在爺爺的指導下,埋下了種子。每一天澆完水後, 我就會問站在我旁邊,溫柔地笑著的爺爺:「爺爺,幸福樹甚麼時候會長出來?」這時,爺爺就會一邊笑一邊回答:「呵呵,快了快了!」就這樣,爺孫的感情也變得好了起來。當我要離開爺爺的家, 要去香港生活時,爺爺那傷心的目光是多麼令人心痛,但我卻全然不知。 我站在一棵樹面前,這就是小時候,爺爺和我埋下的種子。其實,這並不是甚麼幸福樹,只是一棵普通的樹,我卻找不到這棵樹的品種。或者,它就是幸福樹吧。   我已經從奶奶口中得知,爺爺是在為這棵樹澆水時突然中風的,而爺爺每一天都會為這棵樹澆水,風雨不改。我真的很後悔,後悔這些年來沒有關心過爺爺;現在,我就只能繼續照顧這棵樹了。   鋼筆情緣——致我最敬重的陳老師   綰心 德貞女子中學 三望 記得七歲那年,我懷著害怕而緊張的心情, 被爺爺帶進了小學的校門。迎面走來的是我的兩位班主任,她們帶著微笑與我打招呼。那時的我膽小怕生人,便不自知地拉著爺爺的衣襟,躲在他身後。爺爺拉著我攥緊的小拳頭,把我的手放到了陳老師的手裡。這似乎是把教育我的重擔, 交託予這位年輕的老師,當時誰也想不到這一託付便是六年!我在她的身邊,從一個個字牙牙學語到整篇文章琅琅上口;從橫豎撇捺到字跡可人;從握筆練字到執筆成文…… 在我三年級的時候,她就逼著我們用鋼筆寫字。記得有一天下午,上寫字課,陳老師在黑板上一撇一捺地做示範,就像我們初學寫字時那樣耐心地教導我們。她在黑板上寫,我們在本子上一筆一劃地跟著學。可是我偏偏不爭氣,竟然寫得亂七八糟。老師一怒之下,當場撕了我的作業!「那是我辛辛苦苦、一筆一劃寫出來的!」想到這裡,心裡不禁暗暗委屈,眼淚從心頭湧了上來,一不小心就從眼眶裡漫了出來,滾落在我小小的臉頰上。 看著老師怒髮衝冠的模樣,我不敢哭了,用指尖悄悄拭去那幾顆晶瑩的珍珠,然後抬頭望了望老師,她示意我坐下然後重新再寫一次。我坐了下來,提起頎長而厚重的鋼筆,正準備落筆的時候,老師突然俯下身子,左手撐在桌子上,右手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筆的在紙上寫著,一邊寫一邊說: 「不要心急, 慢慢地寫, 把字寫漂亮」。那時的我並沒有覺得她的舉動有多麼特別,反而有點怨懟之言。現在回想起來,我只覺得老師就像是一位嚴厲而和藹的母親教導著自己的兒女。時間改變了我許多觀念,現在只能說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時光荏苒,到了我們畢業的季節。六年的光陰終將消逝,她依舊是用鋼筆在畢業證書上,刻下我的姓名。這個代表光陰的名諱,當然還有一位母親對即將遠航的兒女的叮囑。看著我的畢業證書,心裡空想著小學的筵席已然散場,我再不是那個唯唯諾諾、膽小怕生的孩子,再不是淚眼汪汪的孩子,再不是被老師握著手寫字的孩子! 時間不停的流逝,雖然改變了我們對一些事物的觀念,卻沖不掉我的記憶,抹不去我的過往,更加帶不走這段鋼筆情緣。
kjy10_20140223
icon19
青苗天地
2014.02.23
2014.02.23 : 文章
  美好的家 覃柏霖 聖言中學 二甲 有些小朋友常嚷著要這樣,買那樣,毫不知足,更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小朋友。大家有沒有想過世界上有更多比你不幸的人,也有沒有想過有些人為了生存而努力地對抗病魔?就以我作例子吧!  我是一個家境不富裕、在社會毫不起眼的家庭裡長大的中二學生。我也曾與大家一樣,只懂埋怨這樣,埋怨那樣,從不珍惜眼前一切,更認為金錢可以代替一切,學業成績是最好的證明。小學四年級時,我突然患上貧血,血色素只剩下一半。當時,我感到媽媽無比的關心和愛。 媽媽擔憂地把我送到醫院,當時我是個臉無血色、渾身無力的病人。當醫生說我患上貧血,媽媽差點兒哭了出來。可能因情況太突然,醫生要求我留院檢查,給我輸血。媽媽一直陪著我,她牽著我的雙手,直至到達病房。我完成驗血的程序,回到病牀上休息,她也沒離開過我的身邊,從沒放開過我的手。雖然當時我感到很辛苦,但與媽媽的擔憂相比,根本是微不足道。就在這個只有病人、護士、醫生的醫院,一片寂靜,我感受到母親的愛。她的愛猶如溫暖的太陽,給我填滿內心的空虛;她的愛猶如秋天的涼風,把我的恐懼和悲觀一一吹走;她的愛更猶如春天的花圃,百花盛放,色彩繽紛,把我的黑暗變得光亮。   最後,我平安無事地返回我的正常生活。從這一件事,我學到的比平常上課時學到的更有價值、更難掌握的事。從中,我體會到父母的擔憂、他們的愛,還有我對他們的重要性。自從那天開始,我會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珍惜眼前;盡量減少我想購買的東西,節省開支,減輕父母的負擔;更盡量體諒他們的工作和負擔,幫忙做家務,與他們多傾訴,分享趣事或討論時事,爭取相處的時光。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和我一樣,多與父母一起,你所得到的必定會比物質更好,遠勝過單純的物慾滿足。   一位樂觀的同學   陳 穎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二D  有一位樂觀的同學,我對她的印象很深刻。她每天早上七時多,便與讀高三的哥哥回校。她是個馬大哈,有時候會欠交功課,欠帶書。她很膽小, 每次老師叫她回答問題,她都是很小聲的。老師一定聽不到了,每次都要由旁邊的同學替她傳話。她因為不太愛說話,所以很少朋友。 這個同學的外觀並不吸引,個子矮矮的,有一頭長頭髮、一雙不大不小的眼睛,鼻子扁小,五官不出眾,面頰上近鼻翼的位置還有一顆黑痣。有一次,上體育課的時候,老師說兩人一組,她卻一個人站在最後,所以老師就跟她一組。她的成績算是差劣,差不多每科都不及格,所以很少同學會借她的功課來參考。每天小息,她總愛一個人默默地去圖書館看漫畫書,等到上課的時候才回來。 我覺得這個同學有一個非常難得的優點,就是有愛心。有一次,學校有一位同學摔跤了,她二話不說的走去扶起她,扶她去醫療室休息。那位同學非常感謝她,後來她倆還成為了好朋友。我覺得這個同學還有一個很可貴的優點,她有很好的心理素質,雖然有些人不喜歡她,但她從來沒有埋怨別人,還樂於助人。有時候,老師邀請同學做班務, 例如做壁報或抹黑板等,她都會毫不遲疑,默默地幫上一把的。   其實,我們不應單看外表,這位樂觀的同學不是有很多很可愛的內在美嗎?希望同學們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   愛的天使   黃嘉豪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一甲 有一天,下課的時候下著傾盆大雨。儘管我帶了一把傘,可是雨實在太大了,二人合用根本擋不住風雨。正在我猶豫的時候,媽媽帶著我衝進了茫茫的雨簾中。在雨中,我本以為自己會全身濕透, 可是,沒想到只是褲子有點濕。我看了看雨傘,發現它基本上是偏到我這來的。我把雨傘往媽媽那邊推了推,「媽,雨傘歪了」。媽媽說:「沒有歪呀, 就應該是這樣的呀,把它放中間才是歪了呢。」我說:「可是,如果朝我這兒偏,你會感冒的呀!」媽媽笑著說:「乖,媽媽是運動員體質,沒有關係的,你要是受涼生病了,比我自己生病更難受。」我聽了,心裡好暖和,感覺一股暖流在心裡流動。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媽媽的衣服都已經濕透了,我卻只是褲管有些濕,我的心裡挺不是滋味的。晚上,媽媽感冒了,我覺得自己挺對不起她。我在自己房間裡,眼淚嘩啦嘩啦地往下掉,卻被媽媽發現了。她過來安慰我:「寶貝,媽媽身體好, 過幾天就會好了。」聽了媽媽的話,我哭得更傷心了。我在心裡輕輕地哼起了歌詞「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 甚麼是愛?愛是讓人獲取無限的源泉,愛是不顧一切的奉獻。只要人人都奉獻一份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聖經上說:「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格前13:4)      同學們,讓我們變成「愛的天使」,揮動這愛的翅膀,讓世界充滿愛這個偉大的力量吧! 
kjy16a-20130428
icon19
青苗天地
2013.04.28
信仰營 ── 在信德內成長
今年四月一日至二日,我校天主教同學會與聖言中學合辦了一個聯校信仰營,地點是大嶼山香港紅十字會石壁營,而我是其中一個負責此活動的幹事。由於今年是「信德年」,我們把「信德」訂為宿營的主題,希望藉著這兩日一夜的活動,反省如何強化自己的教友生活與使命,並向未信主的同學傳揚福音。  在籌備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不少的困難:在招募參加者的時候,部份的同學認為天主教活動只「講耶穌」,比較枯燥。我們花了不少心思來宣傳,終於招募很多沒有信仰的同學參加。在設計活動時,我與友校的同學第一次合作,經過多次的會議,宿營流程方能擬訂好。本以為塵埃落定,怎料出發前幾天春雨連綿,原訂出營後到熙篤會聖母神樂院避靜,但因山路陡峭,天雨路滑易生危險,我們需臨時更改行程。縱然籌備過程並不順利,幸好在天主的引領及老師的指導之下,我們的難題最終亦迎刃而解。  信仰營的第一天,我們玩了多個遊戲,當中滲透了不少宗教元素,讓同學更能認識天主教信仰。我認為野外定向最為緊張刺激,我們需與隊友在營地的不同角落,尋找有關天主教會七件聖事的提示卡,然後回答有關各項聖事的問題,從中了解教會舉行禮儀的意義,表達對天主三位一體的信仰、欽崇與服從。第二天,我們前往大澳的永助聖母小堂進行靈修與避靜。永助聖母小堂於去年翻新後重開,天台的古鐘與向海的白色十字架是該建築物的特色。聖言中學的蔡老師向我們講解永助聖母之事跡,而聖母是教友的模範,我們應向她學習,憑著信德和服從,成為天父的好兒女。最後,我們讀了一篇福音,內容講述耶穌治癒瞎子,故事中瞎子的信德感動了我,信德不僅令他重見光明,更引領他跟隨基督走向永生的道路;我也要引以為鑒,時刻提醒自己信靠上主。 通過這次活動,我了解到身邊仍然有許多人未認識上主。希望我能與更多的人分享自己與主相遇的經驗,就正如那瞎子一樣,強烈地表現信德,並透過聖言、聖事,以及聖母的助佑,學習基督服務他人的精神。 作者為聖安當女書院中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