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2
童心追隨 耶穌基督足跡
自1959年,和平之后小堂建於坪洲,服務當地天主教信徒至今。雖然坪洲的天主教信徒人數不多,聖家學校裡卻孕育了一群願意認識天主、肖似基督的小學生。
和平之后小堂剛於去年九月成立兒童慕道班,十多位小學生參加。該校宗教科科主任張靜嫻負責教授兒童慕道班,她感謝天主的眷顧和堂區神父的支持,讓島上的小朋友有機會加深認識天主:「由於人手不足,聖堂未能開辦中文兒童慕道班。去年八月,一個剛搬到坪洲的中法籍家庭,詢問有關兒童慕道班的事宜,於是我跟當時的助理司鐸范進峰神父(Rev. Jay Francis Flandez, SVD)商量,范神父委派我教授中文兒童慕道班。剛巧,我在教理中心完成了兒童教理講授法(主日學組)的課程,沒想到能以此服務聖堂,這真是天主巧妙的安排!」范神父提供教理參考材料,張主任便著手編排課程:「兒童慕道班與校內的宗教課相比,內容更深化參加者的信仰。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獲益良多,更重新思考作為天主教信徒的身份和使命!」
給人印象開朗活潑的六年級學生鍾嘉穎,熱切渴望認識天主:「從前的我經常發脾氣,但我看到張主任為人和善,並耐心教導我,我想跟張主任學習,認識天主。雖然爸爸不支持我參加慕道班,但我真的想傳揚福音,將天主放在我的心裡,常常思念著祂。」就讀六年級的郭炤渢,家人是天主教信徒,他雖還未接受領洗,卻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在慕道班,我們一同祈禱、唱聖詠、進行遊戲和觀看關於信仰的動畫。我發現自己改變了不少,我向耶穌學習,做個好孩子。」文靜的朱映同坦言希望增加認識天主教信仰,她並不急著接受聖洗聖事。
為三位學生來說,剛過去的四旬期和復活節別具意義。嘉穎說:「這是我參加慕道班後首個復活節,相當期待呢!四旬期內,我努力地實踐福音精神。」張主任指出兒童慕道班的學生每個星期日自發性參與彌撒:「他們主動尋找天主,四旬期中,我們一起拜苦路,我選了《環保苦路》,這適合坪洲的大自然環境,由高年級學生領禱。他們投入禮儀中,令我感動不已。」三位學生在校內擔任宗教大使,訪問中,這群學生流露對堂區的歸屬感。最近,為了歡送范神父,他們提議讓學校每一位同學在祝福卡上簽上名字,然後送給范神父。張主任欣慰地說:「數天內,他們在小息和午飯時段,走到不同的課室,協助學生在卡上簽名,全校學生一起祝福范神父。」
童手創作 發揮藝術天份
翻看手上以小學生製作的陶瓷作品為主題的書簽和明信片,可以聯想製作過程中,兒童的一雙雙小手沾滿陶泥、搓捏陶泥的畫面。該校三位受訪的學生剛完成本學期的陶藝學習班,她們高興地跟本報記者分享學習製作陶瓷的感受。當中,年紀最輕的一年級生蔡昕曈首次參加學校舉辦的陶藝學習班,她感到樂在其中:「我十分喜歡自己做的陶瓷作品。製作陶瓷使我的專注力也增強了。」
自四年前始,鄭校長有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難有機會參加興趣班,於是構思開辦陶藝學習班,資助這些學生學習這項手工藝。對小學生來說,製作陶瓷的過程並不容易,兩位四年級生梁嫡媛和鄭凱琳感謝校外導師的鼓勵和幫助,促使她們不斷嘗試和改良作品。已學習陶瓷一年多的嫡媛說:「我曾做一條陶瓷海豚,花了很多心思才做成像海豚的模樣呢!」去年,陶瓷班學生隨導師在中環碼頭舉行展覽,跟遊人介紹陶瓷作品,學生們興奮不已。
該校家長教師會亦曾舉辦親子陶瓷班,親子一同分享製作陶瓷的樂趣。熱愛製作陶瓷的鄭校長讚賞學生的投入參與:「同學的出席率十分高,我感到他們相當享受學習的過程。同學們透過活動認識自己,啟發內在的藝術潛能,提升自信心,並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我相信從小培養兒童有益身心的興趣,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陶藝學習班現有八位學生,最初,我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開辦陶藝學習班,後來,也讓本校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與。」(仨)
後 記
匆匆到訪坪洲的幾小時,走過了島上最繁忙的坪洲永安街和寧靜的小巷子,小導遊除了介紹旅遊景點外,也主動帶領記者參觀校園每一個角落,興奮地談到學校環保園和他們最愛流連的操場。訪問結束了,鄭校長和幾位小導遊與本報記者在碼頭揮手道別。溫馨的導賞、不捨的再見聲,他們極盡地主之誼,這情景仍歷歷在目。深信小導遊將不負鄭校長所望,擁抱著兒童的純真和熱情,把坪洲島的生活特色和學校的訓育精神,帶給到來參觀的每一個人!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本報專訪)渡輪徐徐駛離中環碼頭,朝著坪洲的方向航行。平常的坪洲,遊客不多,比想像中更寧靜。本報記者沿著海濱而行,迎上當地居民,和善親切,主動為記者帶路。走過了小山坡,抬頭一看,在佈滿白皚皚雲朵的天空下,一幢粉紅色的建築物映入眼簾。這座設計獨特的聖家學校,是坪洲現時唯一的小學,島上大部份的適齡學童都曾在這裡讀書。
童聲傳誦 小島生活文化
這個小小的社區,沒有汽車,沒有公共交通工具。學校的下課鈴聲響起了,聖家學校的學生有的步行回家,有的踏單車離開。最近,該校鄭斐君校長與十位高小學生積極籌備「小導遊培訓計劃」,這群小學生初嘗當導遊的滋味,心情既緊張又興奮。採訪當日,其中的四位小導遊盡地主之誼,為本報記者介紹坪洲的歷史和生活文化。
鄭校長雖不是當地居民,但她自言很喜歡這個貼近大自然的小島:「我在這裡任職數年,感受到兒童在這環境中成長,培養無拘無束、純樸的性情。本校學生人數不多,老師們用心照顧每一位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發揮個人潛能。」該校「小導遊培訓計劃」自2008年開始,鄭校長希望推廣坪洲社區的歷史和文化,讓更多人認識這個離島;此外,她藉此訓練學生的口才和膽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社區,增加歸屬感,從而服務社區。以往,曾有不少天主教學校到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一百位師生到來參觀,本校的小導遊獲得到訪學校的師長們讚賞,這增強了小導遊的自信心。」
本年,計劃更增設介紹坪洲的英文版本,兩位六年級生張倩寧和朱映同負責以英語介紹坪洲和天后宮的資料。三年前搬到坪洲居住的倩寧,認為是次計劃有助她深入了解坪洲:「為了熟讀導賞資料,我翻查字典,學習讀音。鄭校長和社工陳偉傑先生幫助我們練習,指出改善的地方。」就讀該校五年級的李呈禧則負責簡介坪洲的中文部份,他說:「資料很多又複雜,真的不容易啊!鄭校長教導我們將資料圖像化,背誦時謹記內容的重點。」呈禧的同班同學倪朱玲補充說:「我以中文介紹天后宮,這是坪洲的旅遊景點。透過計劃,我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增強了。」
談到坪洲,倩寧和映同異口同聲,表示最喜歡的是手指山,映同說:「手指山是坪洲最高的山,在山上可以俯覽這個小島的景色。」每逢週末,倩寧與家人會到手指山遠足:「這座山並不高,只有95米,適合長者和兒童遠足。」從學校出發,鄭校長與學生帶領記者到天后宮,他們沿途分享在坪洲生活的點滴,與路上遇到的鄰里問好,閒聊數句,鄰舍關係很親密。四位學生小試牛刀,即時以中英文作介紹,鄭校長和記者報以掌聲鼓勵。鄭校長表示,已安排於六月下旬接待一間天主教學校,她寄望小導遊珍惜這些難得的學習經驗,特別是將於本年畢業的六年級生,鼓勵他們在即將展開的中學階段裡,可向老師和同學們推廣這個小島的歷史和文化。


文圃新苗
2012.02.05
我最敬佩的人我最敬佩的人
我最敬佩的人不是偉大的名人,也不是朋友們所崇拜的偶像明星,她只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 ── 在家中任勞任怨,在工作上認認真真的好媽媽。
媽媽不但樂於助人,而且是一個願意為我們一家無條件付出的好媽媽。記得有一次,鄰居劉夫婦有事出外半天,忘記了她們的女兒美鈴是時候放學了。媽媽知道了,二話不說便急忙地出門,把在幼稚園哭得可憐的美鈴接回家,再請劉夫婦到我家接回。雖然劉夫婦堅持給媽媽一些報酬,但她拒絕了,還不以為意地說:「做鄰居理應互相幫助忙,怎會計較呢?」
說到任勞任怨的媽媽,就想起她每天都為我們烹調有營養、又不油膩的可口小菜,還督促我們溫習、做功課。正當我們在玩樂的時候,她卻不發一語,默默地做家務,使家裡一塵不染。
我最欣賞的母親呀!有人說母愛如海,有人說母愛如燭,更有說母愛如陽光。我認為用世上任何美好的事物來比喻母愛,都不過分。母親呀!你的愛永遠埋在我們心中,在我心中繼續發熱!繼續發亮!
廖穎恩 嘉諾撒聖家學校 六B
許多人的偶像,是明星呀、歌手呀!本文一開頭,就說清楚最敬佩的人是平平凡凡、認認真真、任勞任怨的「好媽媽」。
穎恩同學一連用了三個形容詞,給人深刻印象。結尾也和開頭,遙相呼應:小作者認為因為母親太偉大,用甚麼去比喻她都不會過分。文章中間部份,用了詳略得當的方式,寫出媽媽的「好」來。譬如:母親助人為樂,協助鄰居接女兒美鈴回家,就寫得很詳盡;其他如煮小菜、督促功課、搞家務、衛生等,就一筆帶過(略寫)。這種有詳有略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有的事情是家家都差不多的。不簡略的話,文章就會顯得很囉嗦了。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 會長黃東濤(東瑞)


文圃新苗
2011.09.16
你好嗎?大自然!
我和樹林已是一對熟悉的好友。無論是欣欣向榮的春天、晴空萬里的夏天、金風送爽的秋天,或是大雪紛飛的冬天,我和她都是那樣有緣。
初搬到小屋時,正是一個鳥語花香的春日,樹林一片青葱,百花爭妍,鶯歌燕舞。我目睹這萬紫千紅的樹林,忍不住擁進大地的懷抱。一陣柔柔的東風吹過,撫摸著我烏黑的長髮。鳥兒吱吱喳喳為樹林演奏,蜜蜂嗡嗡地為花叢歌唱。綠草如茵的樹林就是溫柔的母親,花叢則是貌美的少女。踏入六月,就是炎炎夏日,四面八方都果實纍纍,是大自然給我準備的嗎?我津津有味地在大自然的大傘下,品嘗著鮮果,既甜又酸的呢!是果實姊姊也能體會我的心意,造出鮮甜的果實?是泥土公公也能明白我的思想,養出可愛的果實?忽然,頑皮的雲弟弟捉弄大地,下起傾盆大雨。可是大地一點也不怒,因為雨水使他肥沃健康。此時,蜻蜓出來繁殖,蝌蚪在水中集合,蝸牛退回自己的「居所」。我不怕弄髒裙子,跑出去欣賞大雨合唱團表演。「嘩啦啦、叮叮咚咚、淅瀝淅瀝!」女高音、男中音、童高音都合唱起來。
樹姊姊染了頭髮,有的金黃色,有的橘黃色,有的鮮紅色。原來已是落葉的季節 —— 秋季。雖然她的頭髮快要掉光了,但她說過,白雪將會給她戴上白茫茫的假髮。我每天在換上秋裝的草地上野餐,等待冬姊姊的來臨。漸漸地,天氣轉冷了,下起漫天大雪,百花凋零,死氣沉沉。可是仔細一看,皚皚白雪的園子中,竟然長滿紅艷艷的草莓。湖泊全結了冰,彷彿一面鏡子。小草也結了冰,踏上去「嚓嚓」聲的,十分悅耳。
兩個月過去了,突然冰湖上小魚探出頭來,好奇地看了四圍萬象更新的景物,草地換上一身綠衣裳,樹木長了一把綠頭髮。松鼠們議論紛紛,兔子們有說有笑。你知道為甚麼嗎?原來牠們有了一批活潑可愛的小孩。
樹林啊!你給我那麼多的歡樂,那麼多的驚喜,那麼多的回憶!我不禁由衷地稱讚你,感謝你!
陳咲翔 聖諾撒聖家學校 六B
咲翔同學這篇文章寫得熱鬧、樂觀而充滿了生命力。
文章的前部份,令人產生一種感覺:形容詞、成語太多,手法上,「擬人化」似乎也未見新鮮。但讀下去,不禁驚喜起來。
作者寫秋季轉為冬季,樹木顏色的轉變很特別:「她的頭髮快要掉光了,但她說過,白雪將會給她戴上白茫茫的假髮」。在擬人化方面,摻入了自己的寫作特色。我尤其喜歡在季節的交替中,融合了生命的孕育和傳承,例如寫到蜻蜓繁殖、兔子生小孩等,好一派熱鬧的景象與樂觀的情緒啊。某些細節,文章都注意到了。例如下雨的聲音、小草結冰時踏上去的聲音,白皚皚的大雪和紅艷艷的草莓,兩者的顏色形成強烈的對比等。這些細節使短短的文章有了音響、色彩和動感。
普通的寫景抒情文章能寫得這麼「陽光」、樂觀,洋溢著開朗個性和活潑的生命力,很不容易。陳同學,請繼續努力。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長 黃東濤(東瑞)
佳作點評,由兒童文學創作比賽資深評判主持。